2014.10.08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文章建立於 2014/12/21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

(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講題:『佛說彌勒菩薩本願經(佛說彌勒菩薩所問往昔本願因緣經)——止觀一如.念佛三昧』

參考經典:「念佛三昧摸象記」 印光大師

各位同參道友大家好!學尼六月四日到美國去,前天晚上半夜十二點多回到這裡。為了今天上課(這一段“入理一心不亂”是非常深、非常深的印光大師的描述),學尼花了兩個禮拜以上的時間,把我們前三堂課專門講念佛三昧的演講詞——你們聽錄下來的校對、潤色、PO上網。所以,身體抗議我過度使用它,要慚愧懺悔,很多事情要它圓融。圓教說一圓一切圓,你要它圓融的話,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只能把自己每個角色都扮演好,做拼命三郎;把該還的債還掉,該討的不要討。能不能夠慈悲一切,平等一切;能不能夠以空觀的心,面對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的這些事情;以前的業緣,你怎麼樣用佛法中的根本智與不同次第的後得智、以自己現在的次第,不要照業力的運轉來處理;而是用更寬廣的心做菩薩——菩薩是無我的。

精神上是無我、沒有痛苦;但色身是有限的,色身有四相:生、老、病、死。我六月四日去,到七月十四日才剃頭,頭髮沒甚麼長出來,入定去做一切事這個你們很難想像的。坐在那裏念佛能入定是“靜中定”現在你們散心念佛,不叫動中定,散漫的念佛沒功夫,沒力量。“動中定”是一定在“靜中定”已經安頓好了以後,處在三昧中,不離三昧來應化的。我奉命要把這個講出來,要不然法要失傳。懺公師父、玅境師父,包括現在一百零一歲的夢參師父特別從大陸來勸請,他來勸請的時候,信真在現場,另外一次是清慈在現場,師父說明是幫眾生勸請我出來、要講,要不然法要失傳了。

所以,今天借重印光大師講的最深入的第三段、第四段說分明,我先念過,你們仔細諦聽:

歲在丙午,余掩關于慈谿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于關傍。余遂效匡衡鑿壁故事,于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第一段是講緣起,這一篇文章的遠因:有一個和尚,印光大師說不是他自己,是受託而寫,這是託詞,(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念佛三昧的功德),問題是怎麼可能描述到那麼清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怎麼可能受託而說?

我是不太贊成這種方式的,中國人喜歡謙虛到有點假。你看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子,祖師大德覺得他們要謙虛,不要讓人家攻擊(attack),不要讓人家來挑戰(challenge),所以不承認是自己。他講得這麼清楚,然後說不是他;後面一段又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後面又說【以質諸親見之者】(質問於有親證者),你來質問有親證者,要印證說講的對不對?卻又說不是你自己的境界,那你寫這篇文章幹甚麼?這樣的作風,我本身不是很贊成,我很勇敢,我會講真話。我們現在且不管他是不是印光大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不過,懺公師父說從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說是別人委託他寫的,別人沒有好文筆、但有念佛三昧經歷,請他代寫,你說有可能嗎?

那麼他就說:當時,他在浙江慈谿縣的寶慶寺閉關,正好住持請了諦閑法師來講《彌陀疏鈔》。《彌陀疏鈔》是明朝蓮池大師寫的,「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那就是解釋了經文以後,裡面會有很多名相、細節還得要再交待。所以,他是解釋了經,延伸出來還得再解釋那個解釋文,就變成「疏」註解了「經」,就要再寫一個「鈔」來註解那個「疏」。

以前印經書是用木板刻版的,木板刻的字很大,每個字大概有一公分(四方形)那麼大,底下的「疏」就剩下半公分(四方形)那麼大,它底下的「鈔」就比「疏」的字體再更小一號,就這樣三號字(大、中、小),然後你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經文、那是疏、底下是鈔。

我們都被訓練要會作科判(科判就是依五重玄義分段、註解),你們如果沒受過這些訓練,懺公師父說:「不會作也得會看啊!」,至少自己要懂得用工具書來讀,來了解經書,你不能說拿到註解本連看都看不懂。

那我現在為了幫助你們,例如在講「關房」時,我就會告訴你們,我參觀過多少關房、是怎麼佈置的。他說效法匡衡鑿壁,開一個小小的窗子,小小的一個洞,他不離開閉關的地方……。這個各位可以上網去看,我們上次的註解都已經上網了。

第一段就講:因為這樣子,本來有行門,要專心念佛、修學淨業、求生極樂世界。結果解門來了解、行二門互助——【從茲念佛,愈覺親切】:因為聽了《彌陀經》的註解更安定自己對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的了解,所以念佛就越來越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這整個解釋我們都已經PO上網了,請各位自己去看,我們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在這裡。所以,他說這樣念佛【直同甘露灌頂】:

甘露】是天界的飲食,一滴就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飲食上的慾望,只要一滴甘露你就得到整個的滿足。

灌頂】:梵語 abhisecana abhiseka。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之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因為印度這個國家是個半島,從三邊的海域和北邊的恆河各取一點水,代表統御四疆土)裝在寶瓶中灌其頭頂,滴個幾滴幾cc下去表示祝福、代表受持——接受了這個任務要統轄這些疆土,以後要管理這個國家,他接受頂戴著這個國土的責任來戴這個皇冠,就叫灌頂。

因佛陀降生在印度,所以用“灌頂”這個詞,灌頂代表什麼?

在佛法中菩薩十住之第十位,稱為灌頂住;菩薩十地之第十地,名為灌頂地;灌頂位則特指十地以上之等覺階位而言。為什麼叫灌頂呢?因為祂接受了佛位,就好像太子接受當國王一樣。所以,你看九住菩薩是「法王子住」,十住菩薩是「灌頂住」。灌頂就是被接受,就是表示你的菩提心得到認可,你實行得夠好、好到足堪可以接受委託來繼承佛位,這個時候是灌頂位。

註:據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載,菩薩於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之證明,此稱受職灌頂,或稱授職灌頂。又據舊華嚴經卷八菩薩十住品、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等,十住之第十位,稱為灌頂住。據大事(梵 Mahāvastu,記述釋尊之事蹟及本生等)所說,菩薩十地之第十地,名為灌頂地,灌頂位則特指十地以上之等覺階位而言。~~佛光電子大辭典】

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那就代表什麼?他接受到佛陀最高至上的佛法,他快要成佛了,懂嗎?理一心不亂就是成理性的佛他在這裡都已經埋了伏筆才寫的。

醍醐】:就是現在的起司再加工精製,牛奶的生乳是不能喝的,要經熱過、煮過、消毒殺菌過才變成熟乳,然後提煉變成起司,起司可再提煉,我在紐西蘭慈明寺的時候,寺方做過六次以上。現在可以買到現成的巴西的起司絲,是起司再去加工又煙燻過,吃素的人應該很多人都吃過這種起司絲。起司還可以做出很多東西,比如起司塊,日本把起司跟牛奶和在一起做成甜點,一樣很好吃,北海道的,我在美國吃到的。起司可以再提煉、再精緻——就叫醍醐,是精華中的精華,最精華的那一部分。比喻為「無上法味」(最高教義)。

】:肥沃你的心,豐富你的心。

其為樂也,莫能喻焉】:這種快樂是沒辦法形容的。這是第一段講遠因,講他自己中懷悅豫的情況。

近因是什麼?寫這篇文章的近因是:

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於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翼。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

這裡面講了兩部分。一部分是說:有一天,有一客人來了,客人說:「念佛這個方法,我已修了二十幾年,我這個信願行,不是不真切,也就是我是很真誠的,我很想去極樂世界,可是我不夠用功啊!」你看他只有真切而沒有深切,沒有真正自己很努力去用功,只是很想去極樂世界;換言之,我也不是不相信,我也不是沒實行,可是我業深障重。

什麼是【業深障重】?

業深】:是身口意三業發動沒除卻煩惱,所以陷到這個六道輪迴,陷得很深。

障重】:障就是指煩惱障、業障、苦報障。三障又很重,那根本就凡夫一個,他自己要做凡夫啊!所以,沒有辦法達到一心不亂境界。我們解釋過,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些請你們上網去看,上一次的課程五月已經講過了。

窺吾根性】:他說看他自己的根器、性情、習性。

只合帶業往生】:其實不是只有他,所有在娑婆世界的人全部,包括我在內,都是得帶業往生的,哪個沒業啊?我們只是不能帶著現在一面念佛一面造的惡業去往生。因為明知故犯,那個現在造的惡業是要受報,會形成往生佛土的障礙。但是你過去累劫以來所造的業,今生你沒辦法改變那個事實,可是你今生懺悔了、好好的學佛了、你今生不再做同樣的錯誤的事情,那麼你未學佛前,過去所造成的業力,冤親債主沒現前,他因緣沒成熟,不能來跟你討債,不過那個業還是存在!那一部分的業,取決於三個條件:

第一你知道這個原理:你心裡知道你以後要還債,只是現在讓它“缺緣”所以暫時不還,未來要還。什麼時候還——從極樂世界回頭來作菩薩的時候,就是來還債的!你存心回來還債。等你悟無生忍、做再來人的時候,高高興興地、口服心服地來還債。

現在呢,不能讓它障礙你,使你去不成,一定要先「缺緣」,不讓那個惡業、惡緣成就來障礙你求生的機會,要讓自己先去得成。至於怎麼樣讓它「缺緣」,因為以前我們講很多,今天不再講那個。

所以,【帶業往生】:剛剛我們講了第一個條件,一個你的心裡狀態,你要知道,不是說求生極樂世界,就不用還債、逃之夭夭了,這樣有違因果公平的道理;而是你現在先去,等你悟無生忍,能做大菩薩了,你一定會自己發願要回來娑婆世界,引渡那些跟你有緣(不管是善緣或惡緣)的眾生:善緣的你來報恩,惡緣的你來還債,你會高高興興地回來還,還得心甘情願,因為那個時候你已經悟無生忍了,知道本自不生、不痛苦了,懂嗎?

第二、我們剛剛講【帶業往生】,要帶的是過去的業、不是帶現在做的惡業。現在不應該造惡業,現在知道學佛了,要儘量的收攝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要行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其中有持戒、修忍辱,好好的修行。

至於你過去生以來的,你還沒學佛以前的業怎麼辦呢?那就可以帶業往生。怎麼樣能帶得去呢?

第三、就是你念佛的功夫至少要功夫成片,就是在「等持」的境界,欲界天拿你沒辦法。請問:人道是不是在欲界內?你如果有色界定的話,你就到初禪以上了,那你如果有“等持”的定力是不是超越欲界天?在未至定乃至色界天的定境中完成初果、二果、三果,你就不會再到六道輪迴這邊來了,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去就去方便有餘土或凡聖同居土了。即使未證果,但有維持“等持”﹝亦名“功夫成片”﹞的定力,臨終正念分明,彌陀與聖眾也會來接引往生凡聖同居土。

所以這個【只合帶業往生】是自己對義理的了解,自己現在不要再造惡業,只帶過去生或你還沒有學佛以前的業,如果很重的業,重罪輕報,是在於你在學佛之後,福慧兩門努力地去做,那麼就可以抵擋一些、到能夠求生成功的程度,那麼我們以前花很多功夫講這個,希望大家能了解。

下面這一段從【雖念佛三昧】到【客固請不已】是說這個緣起:

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我這一生不敢期待能得到念佛三昧。但是我對那個【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能得到念佛三昧的方法,跟念佛三昧得到以後的三昧的證相,我很好奇、很想了解啊!

師其為我言之】:師父啊!您為我說一說吧!

予曰】:那這個法師就說了。

三昧境相,唯證方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來!印光大師寫的這一篇說不是為他自己寫的,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如沒有那功夫,他怎麼寫?我就覺得這種態度就是謙虛得過度了,大家來學謙虛,學到後來都變成虛偽了,我很反對;搞得大家都在造假,耍文字,沒意思啊!講真話比較好,「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學佛——佛從來不說這些的——佛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學佛,不學人,祖師大德不是佛。我看佛經不是這麼說,佛經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直接乾脆的個性,喜歡我這種道風的跟我學佛,不喜歡我道風的不跟我學佛,請便!我尊重,但請你也尊重我,希望大家都成就。

唯證方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證,焉能宣說。】:他說我沒證,怎能公開,【】就是公開的說。【客固請不已】到這裡是一段,這個客人就一再堅固地一定非要他說。那你要是正念分明的人,真的沒有(),就說我實在沒有(),你叫我說什麼,我無話可說,你就應該拒絕到底;那你說你沒有,可是人家一請你,你就說,那說的不就是假的?你不是說沒有,那又要說甚麼呢?既然說出來是真的,那前面為什麼要說你沒有?佛法講不妄語,這不是明顯的妄語?!你們去想我說的這個道理,這等於是“把人情世故搬到佛門裡行使”,將之與佛經的“不妄語”做比較,我遵從“不妄語”!

玅境長老、懺公師父、夢參師父這三個上師就一直勸我要說真話,我說:「我會被人家打死。」「不怕,沒有一個“你”可以被打死」。我就大笑不已:「那你們為什麼不出來?」他們說:「我們老了,我們膽小。」這就是我跟我師父們的對話,我每次談笑時說他們:「您們好chicken。」

那麼客人【】就是很堅固、一再地邀請。【】就是停止。他不斷地一直要求你,這麼樣你就說了。那你沒有,你也敢說啊?!你不是說沒有嗎?那沒有,為什麼敢說?不對啊!這篇文章我這是第二次宣說它。我2003年在廈門萬石蓮寺法堂上,對紫竹林佛學院學生們講這一篇的時候,我一樣講這個話,我反對!大家都尊崇印光大師,我說他還是有可參議的地方,我很敢講,我講我真實的感受。

好!我們現在要講下面這一段,是今天的正文,非常非常重要!這裡面分成兩大段,每大段中間又各有兩中段,兩中段中間,又各有小分段;給你們分段落:

第一個是問「所得的法」,第二個是問「得到以後的相」。

我們現在要先講「所得的法」。所得的法裡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理體,一個是事相。在華嚴經,因為理一心不亂是依據華嚴念佛三昧而來的(我們講過華嚴念佛三昧,請你們自己上網去複習),那麼華嚴念佛三昧最主要的是什麼?已成的佛祂的名號讓我們執持,我們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是反觀來念自己的自性佛;是你要成佛才去念佛否則你念祂幹什麼?祂已經成佛了,你念祂幹什麼?因為祂要幫助你成佛,所以祂拿祂的果德來作為你學佛的基礎你因為念了祂的名號,就好像拿到人家銀行裡面的password(密碼),所以你開啟了人家的寶藏,來作為你學佛的基礎跟資糧;所以你念祂的名字,祂就把你淨化了

因為祂的名字本身是所有的功德、願力、福德全部凝聚濃縮在那一句祂的佛號裡,所以這一聲的佛號amidabuddhaya(阿彌陀佛), namo amidabuddhaya (南無阿彌陀佛),就把祂無量劫以來所有修行的因地果德,全部都濃縮在那裡面,要什麼有什麼,無限量、無量光、無量壽(光就是智慧,壽就是福德)。無限的智慧、無限的福德,隨你用喔!就看你用不用得到?你密碼搞對了沒有?鑰匙孔插對了沒有?你拿了鑰匙,插那個孔插不進去,沒用!fit,要插得正好,那就是一心不亂,這樣懂嗎?你們大家都有鑰匙,鑰匙叫作“阿彌陀佛”,可是你們不會插鑰匙孔,無法fit(正合適),為什麼?因為你的心不正,觀念不正。

所以,底下他講怎麼得到,就是在講這個「觀」跟「」的問題。「觀」跟「念」又各分成事相的念和理體的念、事相的觀跟理體的觀。好像樹枝分叉一樣,一直幫你們分類,那就“根基淺的人”該怎麼做、“根基深的人”該怎麼做,一層一層的分析講解。我們為什麼要叫「講筵」?筵席就是這樣,一道菜一道菜,從冷盤開始,料理就慢慢一道一道上;講法就是一道一道的深,從淺到深。

現在要講第一部分的小的部分:

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

到這裡是一大段,就是講怎麼樣得到理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我們把它分成十個小段來看,就是要論這個方法,他分成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當念佛時,即念返觀】(這個觀念的「觀」念成第四聲「ㄍㄨㄢˋ」:向內看、微細地看,有兩重意思:一個是對自己的內心觀察,第二個是做微細的觀察;這個時候念成「ㄍㄨㄢˋ」)

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是第一個階段,怎麼做的呢?你現在開始要執持名號念佛,功夫淺的人就一面念——即念——念的時候馬上回過頭來看你自己在念。印光大師在他的文鈔裡有另外一段註解,他分成三個步驟:就是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至誠懇切,攝耳諦聽;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就是下了決心,我現在要開始執持名號了,要來跟阿彌陀佛fit、結合在一起,所以現在我從內心裡面非常的虔誠,(不管你用什麼樣腔調,像我現在這樣唱:南~無~阿~彌~陀~~~~佛~~。腔調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拜願韻調),我念這個心裡很懇切、很真切、很熱切、很深切。什麼叫熱切?因為好想要去極樂世界啊!這個念頭很真,叫「真切」;我很誠懇地要去,所以叫「懇切」;因為我好想去,所以我很熱情地念,所以叫「熱切」;然後我念的很深,是因為我把我整個心,from the bottom of my mind(從我內心的心底、發自我內心心底:「阿彌陀佛~我在叫你啊!」),這個叫「深切」。你要很深切喔。「切切提撕」就是這個意啊!懺公師父私下跟我談的就是這樣:「唉呀!要真切啊!懇切啊!要熱切,還要很深切啊!」那麼多個「切」!我回家就去體會老人家說的那個「切」是什麼意思。「要切切提撕啊!」這他跟我說的,就是他引渡我從念佛事一心不亂到入更深的一心的,所以講到這個「切」。

那麼你念佛的時候「即念返觀」——念出去的時候,馬上回頭來看看你這個佛號念得真誠不真誠,你是不是打從心底來念?你嘴巴出來的聲音自己聽到了沒?印光大師說:「心裡念佛,由嘴巴出聲音,聽到自己的耳朵裡面。」「耳朵聽到自己所念的佛號,就回來觀看自己念佛的那一念心。」這個循環是一念之間完成的!(我們現在分解說明好像很慢,步驟是這樣)你這樣慢慢、數數的練習以後,你就會變成即念即觀。很像繞口令,其實有很多次第,如果你不會就是繞口令;如果你會了,你就知道這個奧秘在哪裡。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奧秘,我們現在來研習這個奧秘。

所以這個要怎樣「即念反觀」呢?“觀”有兩層:一個是理體,一個是事相。理體跟事相下面又分淺與深,我們分兩個部分講,現在是凡夫來學佛了,頂多是不是觀行即佛?(六即佛中之「觀行即佛」;「名字即佛」就是來三歸依,有名字說我在學佛、我是佛弟子。現在你要來念佛、實行、進入解行兩門了,是不是「觀行即佛」?能夠自己觀照自己的念頭,願意來實行這個佛法,是不是叫「觀行即佛」位?)(都不懂啊?都不複習就要來上課,上高級班的課如果都不複習就來上課的話,你就『鴨仔聽雷Ah-á thiann luî.』(台語,比喻完全聽不懂。),不但你浪費時間,我也很浪費時間。回去在網站上好好的複習功課喔!真的,我非常辛苦給你們服務了這個網站,就是為了把正法留在這個世界上。我看要講這個你們好像都不太懂,聽不下去,鴨子聽雷一般,很糟糕。)念佛的時候,淺的人——因為這個法是講入“理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它這一整大段最後所呈現出來的是入圓教初住菩薩,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是出離十方法界的。這個很深,我們過去花了好幾十個鐘頭來講那些鋪排、名相、道理,到現在濃縮起來講這一篇的時候,沒有空再去解釋那些名相,你們得要自己在電腦網站上去複習,尤其是我們在財政部關務署這裡講的,請你們從前年2012年8月的開始讀,那真的是給你們打基礎。如果你那個時候有認真的,一直到我這次第十二封信交代你們的這三篇好好看。我就是為了給你們準備你們的複習課程,我才受傷的,結果你們不用功,你們很對不起我,也對不起你們自己,對不起佛祖,也對不起社長,他們舉辦講座就是希望大家得利益。

你現在「觀行即佛」位的人是在六道輪迴中的,另外一個「相似即佛」位是在四聖法界的。現在這個得三昧的方法,是給這兩部分的人用的:淺的,給六凡眾生、觀行即佛位的人用;深的,是給四聖道、已經出離六道輪迴、從阿羅漢、辟支佛、到別教的菩薩們他們在用的,或者是圓教的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在用這個。(七信就是等同阿羅漢,出離六道輪迴了;八信、九信、十信就等同別教的三賢菩薩一樣)

那麼用了這個念佛法門,如果得到理一心不亂,馬上就跨入圓教十信圓滿的初住菩薩的果位,或者是別教的入地菩薩的果位——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的地位;不用睡覺(不吃Melatonin就不會想睡覺,但色身會衰壞!),天天都在光明藏中。

「返觀」的「觀」有二種:一個是事相,一個是理體。那理體上你就要知道你現在的位次在哪裡,知所位次,假設自己是六凡眾生就不要好高騖遠。(最怕的就是好高騖遠,明明自己仍是六道輪迴的眾生,硬要去學阿羅漢以上才能學得到、學得懂的東西,這絕對學不成的啊!那只是什麼?舌燦蓮花——嘴巴講得頭頭是道,騙人也騙自己!)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位次,拿自己下手。

W很慈悲,幫我印下來懺公師父講解《念佛三昧摸象記》,那完全是給齋戒學會初機學佛的人的觀法,是最簡單,佛教幼稚園的下手法的「觀」,不要以為這個是全部,懺公師父教我的就不是這樣,他教我的是博士班的課程,「觀」的內容完全不同。那你要來跟我辯說:「懺公跟我講的是這個」。是的,他跟你講的是這個;「那你就應該只能講這個」。那對不起,他跟我講的不是這個。我就因為這樣,過去二十年很多困擾啊!「懺公沒有教我們的內容,你不准講」。沒有教你,不見得沒有教我啊!懂嗎?可是,有人就執持只有教他那個,我也只能講那個。懺公這一篇的「觀」全部給初機學佛的人看的,因為那些都是大學生剛剛來參加齋戒學會,完全不了解佛法的人,所以他講最淺的下手處。

那我們呢?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樣子低聲下氣的、自己非常謙虛的,從下手處開始學,學會做到了,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是我要鼓勵你們這樣做的。

所以我們講法的時候,就先講最淺的是什麼?回過頭來看自己念的那一聲佛號。看看自己有沒有專注,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是第一階段的「觀」喔!就回來看事相,它還沒理體,到這裡沒有理體只有事相。(因為我講“觀”有事相的觀、有理體的觀。事相的觀或理體的觀又各分為六道凡夫眾生跟四聖界的人在學的)第一個階段是最淺的——給凡夫學的——學念佛的時候,念出去的「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四字、六字都沒有關係),“同時”我要用我一念心,去觀察我念佛的心是不是真誠、真實、懇切,我是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想去極樂世界才念,這念佛號的目的要為了求生極樂世界,不做它用。

我曾經問過好幾個年長的女性,包括在遼寧時,我問她們:「你每天念阿彌陀佛啊!」她拿著念珠回答:「是啊!」「你念佛為了什麼?」「不知道。」「你知道你念了有什麼好處?」「不知道。」那叫做「憨念佛」(gōng;台語,形容:笨、傻),那樣不明所以的念佛會增添很多的人天福報,可是那個不是我們要求的。我們在這裡學要得念佛三昧,只求一件事——求生極樂世界能夠完成。所以你念這聲佛號的目的是為了去極樂世界,一定要先確定。所以發自內心為了去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做祂的學生、在那兒成佛,所以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念的時候這一念心我要觀察它。然後我這樣發願的心、跟對極樂世界的信心、跟我正在念佛的這一念心——我不讓它跑掉(也就是不會改變),我就是只有這一念心。我一面念、我就回過來觀照我這念佛的這一念心跟彌陀聖號,是不是專注在這個念佛的這個境界中,不要使它向外馳散掉、不要跑掉,這是第一階段。

好了,我們今天就只能講到這裡。歡迎你們大家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等同成佛,只要去得成保證你成佛,親自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永不退轉——圓證三不退,想盡辦法今生都得要去!否則來生不知是否有正法可聽?加油一點好不好?希望講得讓大家都能懂。今天時間到點了,就講到這兒。請大家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信真恭敬錄音分段;弟子隆怡、隆騰、修仁、慧千恭敬聽錄繕打;弟子隆明恭敬聽錄;淨潔恭敬繕打;弟子隆應恭敬初校;弟子淨怡恭敬二校;弟子隆成恭敬三校。

 

首頁 開示摘錄 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2014.10.08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