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文章建立於 2015/1/11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講題:『佛說彌勒菩薩本願經(佛說彌勒菩薩所問往昔本願因緣經)---止觀一如.念佛三昧

參考經典:「念佛三昧摸象記」 印光大師

【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到這裡是一個大段落。

【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此段之後就解釋什麼是“無念無不念境界”。

我們上一回共修的時候,有提到上面所述第一大段,這一大段可分成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一段是我們10/810/22的重點,我們用幾句話來複習一下,就要講第二個階段。

20128月我們在關務署共修以來,學尼花了上百個小時幫你們校對,把整個佛教的理念(合乎真理的正念叫「理念」)循序漸進、層層轉進地一直幫大家提昇,所以之前講解細節的部份,必須靠你們自己在網站上複習。

現在為大家稍微的把第一階段複習一下,就要往下講。

【予曰】那這個法師就說了。

【若論其法】:想得到念佛三昧的這個方法,必須要怎麼辦呢?它分成十個階段

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你起心念佛,這個「念」就是起心動念的「念」。我們的念,有真心跟妄念,現在你還在凡夫地,一定是妄念還沒見到真心;因此,你要念──動這個妄念──“用一個清淨的佛號,當做你念頭攀緣的對象、內容,來代替你所有的妄念雜想”。而這個「佛」最高的境界是覺性、是自性圓滿;但是以你們現在的程度──在六凡境界的時候,不懂得什麼叫「自性」?什麼叫「清淨的德相」?是只有名字,沒有真實的理解的。因此,你必須去攀緣一個已經證果、有果位的這個佛的名號,來做為你其它妄念雜想的代替品,你的念頭在佛的功德力的威德加持之下,自然就會慢慢的清淨、平靜以及智慧會開展,那麼這個時候就叫做「念佛」。

所以,念佛最低的層次是「執持名號」,有一個佛號可以攀緣(在這裡,印光大師引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歸敬阿彌陀佛)。這裡有三種層次的境界:第一種層次是你想「功夫成片」得到「等持」的話,至少要執持名號──以清淨的佛的名號代替一切的妄念雜想。第二種的層次是你已經知道,除了執持名號以外,你是在念“佛的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這裡面就有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光明、佛的無量無邊的這些功德業,華嚴念佛三昧就出來了;就是第二個層次的念佛,從執持名號到你得到佛的加持以及跟佛感應道交。第三階段的時候,也是印光大師這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要講入「理一心不亂」念佛的境界;就是念“自性佛”──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念念是迴向──歸向自心的念佛。

學尼跟你們講過:每一句話都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要達到「功夫成片」、第二個層次是「事一心不亂」、第三個層次是「理一心不亂」──最終極的目標──「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是,不是說一開始你就能進去“理一心不亂”的,而是首先你要先得到「功夫成片」,越過欲界的九心住,欲界九心住最高的就是「等持」。“等”是平等的意思,心安住於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前念、後念都是平等、平均無波動的專注一境,那就是:【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句話最重要就是要達到「等持」。但是眾生的根器各有不同,利根的人一念提起,因為教理本來就精湛,他可以在“很快的時間”一念具足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他就很快進入「理一心不亂」,而且不斷的提昇那個境界。

鈍根之人,根機愚鈍,教理沒有那麼精湛,習氣比較重,煩惱比較多,就必須用佛號去壓服你其他的這些習氣煩惱的躁動,這個情形花的時間就多,就要借助二十五方便品。因為他是要進入念佛三昧,閉關在專修的人,他前面這些躁動不已的煩惱習氣,已經借重別的方法先把它降伏了一大半以上,剩下都是第六意識裡面的法塵的問題,而不是前五識──因為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色、聲、香、味、觸)而引起的麤重煩惱──那些部份他都已經斬除掉,所以他一念提起想進入三昧,除了「念佛」這件事以外沒有別的事,吃喝拉撒睡也都是在念佛的境界中來進行的。

同參道友們也可以這樣練習,學尼這樣練習了三四十年很有心得。你們不管在炒菜、洗衣、做家事,乃至像你們這中間有人的職務,是送達各種公文、奔走在不同的部門之間,可不可以念佛?「可以!」你的責任義務跟念佛不起衝突,你不必跟人家講話、你不必動腦筋的時候,都是可以念佛的。念佛不一定要出聲音,這個“念佛主要是念頭,起心動念之處謂之「念」”。動了這個念,這個念本身,現在第一個階段就用「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這篇文章是用六字),念佛的時候【即念返觀】:即,就是立即,就是念出去,同時即刻的回過來,觀照自己念佛的這一念心;也就是你不要“口念心散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腦筋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個不叫念佛,你你的身、口、意三業都在念佛。怎麼說呢?印光大師的方法,就是心裡起了念頭、心裡動了意念──要念佛。但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你是只有執持名號還是你要跟佛去相應,有一個佛、有一個你,能所並舉的還是能所不二,最高境界──佛就是我、我就是佛,我在念我的覺性,那是要入理一心不亂的。

我每一句話都跟你們講三個層次,希望你們盡力的照自己能力去了解,不用羨慕別人,你聽得懂多少就是多少,不用勉強。

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證,只要你把你聽得懂的部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實行,沒有多久你就會上升了,學尼也是這樣按步就班努力過來的。從我很小的時候受觀世音菩薩引領,供養菩薩,念大悲咒安定我的心,因為以念大悲咒的功德,業障消除、正念現前,時常地可以見到佛菩薩,那不就是我剛才說的第二階段,你會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然後才會了解原來“自性是佛”啊!原來是自己要成佛、自己要去做菩薩,不是一直求別人的。(你們可以從「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那一篇文章裡面去了解次第),所以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在這裡是指最基礎的第一階段──“執持名號”。你在念佛的時候,念頭動起來要念這個「佛」,你念的時候馬上回過頭來,觀照正在念佛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是不是很專注呢?因此要讓他【專注一境】,「一境」是指“念佛號”這個境界。“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你的「心心」、「念念」如果不是想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你是去不成;如果不是習氣很重、煩惱很重,你也不會在六道輪迴。所以互有消長,就是比重好像翹翹板一樣,煩惱重、習氣重,那一定就是信、願、行、佛號、出世法這一部分輕;你如果是煩惱輕、習氣輕,念佛很重要,常常在念佛,這邊重量就重,你求生淨土的機會就大增,你就容易專注。所以這是一個選擇題,我們每一秒有一千六百兆次的念頭生滅,你選擇什麼?你側重什麼?這個就是很重要的第一個階段。

事實上,學尼大概四十年來很少出聲音念佛,我訓練我自己是用“心口念”、用“心耳聽”,一直都是“在念頭上”下功夫因為我時常必須講法,從我以前當外交官夫人、擔任經理時接見客人,整天都得說話,氣虛啊!氣虛就容易勞累、就容易愛睏,那你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都是出氣。前天,一位老朋友,學佛也很久了,他就問我:「師父,念佛這個『念』應該是心裡念,不是嘴巴念吧!我說:『是的』。」所以這個“念”是心裡念,不一定要靠嘴巴念,嘴巴念是助緣,因為你不能專心,所以只好最基層的人,你要把你的意念、嘴巴、耳朵──身、口、意都結合在一起,以便集中精神讓你【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外馳”,就是你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攀緣外面的塵,然後在你的第六意識起了分別心,有法塵,你的心就離開了這個單一佛號的境界了。為了不讓你有這種習氣的展現,所以要求你「即念返觀」,這個“即”就是立即,念出去的時候馬上就回過來;同一瞬間回過來觀照正在念佛的這一念心,是不是專心、是不是除了佛號以外沒別的念頭。

這一階段凡夫剛開始要奮鬥很久第一句「即念返觀」,你會發現你在念佛時,沒有多少句,妄念就來了,念頭跑掉了還不自知,等警覺的時候:「我怎麼在想別的事!」,然後就趕快回來再度念佛。不要懊惱,懊惱的念頭也是妄念,那就是妄上加妄,你就馬上放棄妄念就好了,回來專注佛號,這個階段就是你跟自己拔河。怎樣拔河呢?「念佛」──專注佛號,然後專注在觀照的能力”很快失去了(因為不習慣這麼專注),就累了;念頭紛飛的習氣就跑去想別的事,一警覺就回來佛號,又跑掉了又回來佛號,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斷斷續續地、時常地在佛號之外有妄念。不要去煩惱那個妄念,你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即念返觀」──回來觀照我念佛的這一念心。我正在念佛、我要念佛、只准有彌陀聖號(不管四字或六字)。因為這一篇印光大師講的是六字,那麼我們照著文消文,就要講六字。那麼你起念就同時關注你正在念佛的這個念頭跟舉動,不讓它失去,這個叫做「專注一境」。“一境”,就是“念佛”這件事情,你要非常專心的去觀照、關注它,不要讓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尤其意念向外馳(馳,就是馬走開了),那就是你的心離開佛號。你這個階段要奮鬥很久喔!

以前我們創辦北齋,有時打佛七,佛七期間發生很多故事。有一次在義德寺打佛七,長庚有一位同參,H女士,念佛不專心打妄想,觀想文殊菩薩手上那把劍真好玩,所以她就起念“殺!殺!殺!”,把文殊菩薩的寶劍觀想拿在自己手上玩,(大概早上清晨四點半,楞嚴咒、大悲十小咒念完了,開始念佛時)。這時,只見懺公師父鞋子都沒穿好(後跟沒擠上),匆忙地從大殿外面跑進來,開了門就拿著槌子往木魚上敲,扣!扣!扣!大家都在念佛,老和尚就講:「這個文殊師利菩薩手上的寶劍是斷煩惱用的啊!不是讓你拿在手上玩!罪過!罪過!」誰也不知道他在講甚麼。等吃完早齋,這位女同學(她是我在長庚講法的時候結識的)就在走廊上跟我說:「老師,剛才是我在胡思亂想,懺公師父怎麼會知道?」(這是二十幾年前,民國七十九年發生的事)。真正有修有證的人是有神通的:一個是證果的人,一個是禪定的人,一個是三昧中的人。偶爾的三昧也會有入三昧正定,定而後能通,就有通力常在三昧中的人就常常都有神通。那麼,證果的人是一定有神通的,是看他要不要現出來,需不需要現的問題。那麼,這個學生就不願意好好地懺悔業障,她覺得很好玩,她很想再去試,後來,她就有一段時間因為精神失常送醫院去救,最近這幾年才慢慢恢復正常。所以,各位,你在念佛的時候,第一個階段要很注意,你的妄念雜想因為你已經靜下來了,你在念佛了,那麼念佛法門的所有護法善神就會來護持你,鬼神也有某一部分的鬼神通,鬼神要來護持你正法,可是鬼神是六凡,有的鬼神瞋心重,有的護法心切,祂會懲罰你。那位同學不以為意,一面念佛,一面打妄念,妄念還動到佛菩薩去,這罪過大了!這個妄念本身就力量大,因為你種子起現行,用念佛的種子在打妄念,所以那個力量就大,力量一大的時候罪過就大,鬼神就更不高興,所以祂就給你當世現世報,不要來世再報。這要講得很清楚,不然以為念佛多可怕!就是你要謹慎,盡量不起妄念雜想,就算你起妄念雜想,不要對三寶不敬啊!不要懷疑啊!菩薩最大的毛病就是“疑”,一起疑,甚麼功德都沒有。你要信,別人說你是迷信,你就迷進去好了,迷進去三寶好了,等你證得後,你就知道是他們迷,不是你迷。

我是親自走過來的,甘冒大不諱在這兒現身說法,是懺公師父、夢參師父、玅境師父他們的要求。“不准講”,正法就流失了,所以我只好奉命來講。不是末法時代沒有修證的人,是太少太少了,“有”的人又躲到深山去不出來,那麼正法就不能流傳。所以,玅境師父1996年對作家蕭麗紅說:「只要有郭文秀居士在,她如果還活著,就是正法時代。」,蕭麗紅就來問我:為什麼玅老講這個話?我說:「這是他說的,你去問他。」

但是,今天我就用這樣跟你們說,這個【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第一、讓你不著魔魔境就是五蘊魔,你自己的色、受、想、行、識,很多的妄念雜想,就會卻除。第二、訓練專注這裡面是跟自己拔河的,要經過每個人不等的時間。如果你二十五方便品做得很好,屏除外緣,心不向外攀緣,慾念越少,那麼你這個階段就越容易能夠達成。否則,你連“執持名號”這件事情你都很難做到“九心住”。這個階段如果完成「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只是“等持”的開始而已。

第二階段【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這裡面有兩件事情:一個是事相;一個是理體。事相是有“念佛的你”跟“所念的佛號”理體是“你自性是佛”,被染污、妄失了這個覺性,因此你要去恢復,這個是理體。因此,這個「念念」跟「心心」是有不同的,“念”是動相,“心”是靜態。「念念」的意思,是我們這個阿賴耶識是我們妄念的依據阿賴耶識的業種、業相,是由真心妄動而起來的根本。我們說心王是第八意識,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都是第八意識的作用,所藏的種子經過薰染起了作用的時候,你才會有分別心、執著心。所以那個「念」──心起了作用叫做「念」,「心」就是在講八識──前五識跟第六意識、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的業種,這個叫做「心」。我的心、你的心,這個「心」是包括整個的識跟它的作用的總體的稱呼,這個稱呼我們把它當“名詞”看的時候,它就是整個八識一切的蘊藏,但是,它一妄動、一起現行,就叫做「念」。所以【念念照顧心源】,“心”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包括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那麼整個阿賴耶識都是從真心妄動而來,所以心的源是甚麼?“自性清淨圓明體”,很深喔!心的源頭──阿賴耶識妄心的來源是真心,真心又叫做真如,又叫自性,又叫大圓滿,這在《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唯識論》講的名相不同,就是講自心。

你每一個念頭,那是不是動相?你“動相的念頭,一念接著一念”,叫做“念念”,這樣叫作“等無間緣”。上次我們提過了,一念接著一念;一直不停的、平等的念頭,這叫“念念”。你要去照顧你的“心的源頭”,那個就是「自性佛」,因為他現在這邊是要講「理一心不亂」,所以你念念不離“清淨圓明體”的這個源頭。也就是因為他這個念佛三昧是要超越十法界進入一真法界的,是要不起心動念的,所以“從有起心動念”要“變成不起心動念”,是先要“安定那個念頭在唯一的一念──就是「覺性」”,而這個“性”就是「自性」;“覺”就是自性的相貌用這個自性的相貌的作用來回復到自性裡面結合成“如如”

你們聽了有沒有感覺好像在繞口令?各位要好好費一點心思,如果有經過邏輯學或哲學、中文系或者是法律系的薰陶,就會比較容易讀、容易懂一點,要不然你們會覺得我講的好細、好難懂。

念佛就是要從你本來很粗糙的念頭──都不會去觀照自己的念頭──你現在要回來關注你的念頭,你要“看著它”,“讓它一點點波動都沒有”,“你要回去那完全不波動的狀況”,是“在波動中用那個波動的力量讓它不波動”。波動的力量有很多種,有雜染的、污染的“業”;善惡對立的“念”,這些都拋棄掉,清淨了以後要讓它平靜;平靜了以後就清澈;清澈了以後就讓它不動了,這就是“念念”──就是不斷相續地、持續性地…;“照”,就是你看著;“顧”,就是不讓它跑掉(“照顧”的意思,你不要只用普通講的照顧,佛教裡面的每個字都是無量義)。這個“照”就是你要用覺性來看,就是剛剛那個「即念返觀」。“觀”起了作用就有“照”的功能,所以一起“觀”你就能夠“照”。我剛剛不是講嗎?念佛是念甚麼?最高境界是念覺性;是念你的自性。所以他就要“照”著──我是佛、眾生都是佛,我要成佛;我現在當下就要跟佛fit結合在一起,就是“照”到了,要“顧”著它,不要讓它跑掉。你不能夠剛剛第一個階段就讓它跑掉,你會跑掉、回來;跑掉、回來。可是第二階段的人已經執持名號,專注一境,所以我跟你們講,十個階段不是一氣呵成的,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完成。過來人講自己家裡的話給你們聽!我把我的經驗講給你們聽,這是我幾十年來的經驗,我三十幾歲就已經得到這個境界,固守著它三十年以上,奉命來講給你們聽。要不然淨空老法師說:「末世修行沒有人能證果。世尊正法一千年,有證果的;像法一千年,沒有證果的,有得禪定的;末法一萬年,當然沒證果的也沒有得禪定的。」(成按:摘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112014-03-23)就把整個佛教毀滅掉,只剩下外教。那他說:沒人能證明給他看。小尼子只好奉命出來,以便在這所謂末法現象,要證明少數人還是可以用功的,正法還可以流傳九千年,只是會在高低起伏動盪中漸漸衰微,目前絕對不是已經到了只剩下《無量壽經》跟彌陀聖號的末法最後一百年,不是的!那要有人證明,所以我奉我幾位上師的命令,犧牲我自己被批評,要把真相講一講。我在犧牲我自己,因為我會被攻擊,被攻擊說不能講自己的「自證內容」給人家聽;但我沒有“毀他”,我也不是要“自讚”,我是讚歎佛陀的法門,講清楚就好。那你自己沒有功夫怎麼講?可以謙虛但不可以虛偽,弘一大師是有這樣說過喔!

第二階段【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是你第一個階段要先完成才能進入的,各位同參道友一定要記得喔!

第一個階段就是你自己已經【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就是“等持”,等持是“止”的完成──執持名號的這一部分──“以一個清淨的彌陀聖號代替了你其他的妄念雜想”,這部分完成了。

第二個階段?用這個“等持彌陀聖號”的這個“念”,每一念,念念相續都平等叫「等持」,來“照”跟“顧”你的自性(你心的源頭是自性),你只要一直照亮著就一直在光明藏,這就進入最小的、最淺的光明藏中;一直去“照”著你的自性光明不要讓它跑掉。因為起了“觀”,所以有“照”的功能,固守著這樣的境界,不要讓它失去。什麼境界?“圓”──這個「圓」就是自性光明──禪宗叫「大光明藏」;密宗叫「大圓滿」;《華嚴經》叫「自性清淨圓明體」;《法華經》叫作「真如」;淨土宗叫「常寂光淨土」。你就會看到你的自性光明。

念念照顧心源】這個“源”,是源頭的源,就是真如自性。《法華經》講“真如”;《華嚴經》講“自性清淨圓明體”;禪宗講“大光明藏”;密宗講“大圓滿境界”。你每一個念──因為你剛剛第一個階段已經進入等持、止妄念了!用「阿彌陀佛」的這個念頭,只剩下阿彌陀佛,念念相續不夾雜、不間斷地完成等持的境界來“照”,因為那時候「光明藏」第一次出現,開始“照”──照的時候你就不要讓它失去,你要一直“顧”著這個心的“源”頭,淺的就是“念佛的那一念心”,到凡聖同居土的六凡的人。如果是上升一點的“方便有餘土的根器”的人,他就知道佛性的光明跟覺性的相符合。那如果更高一層的人就是“法爾如是”,整個現象界跟本體界本來就fit,不需要再去起分別再來fit,本來就是在一起的,這是講【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我們剛講這個「心」,“念”是動相,“心”就是它的總其成的名相。那麼這個心就是從我們的八識──前五識加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阿賴耶識的整個的心,起作用的時候是“念”,不起作用的時候叫做“心”;那“心”有了別的作用,這個「心心」就是你的整個八識田中阿賴耶識的每一個種子,我們種子起現行,就是你過去的影像,執持為阿賴耶識的「業相」、「轉相」、變成「境界相」才有那個念頭作用的,那你現在回歸都一直在“照”、“顧”你的“心的源頭”──“自性清淨圓明體”──“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就用六祖惠能大師的那幾句話就真的很好解釋)。因為這樣所以你從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全部都要「轉識成智」,讓它契合覺悟的那個本體,那個本體界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真如自性,“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識要轉「妙觀察智」,第七意識轉「平等性智」,第八意識轉「大圓鏡智」,乃至前五識轉「成所作智」,那是為了度眾生的。

那麼這個【心心契合佛體】,講的就是要把第八意識(藏識,阿賴耶識)轉為密宗所謂「阿()摩羅識」。『阿』就是“無”,就是“無生滅”;「阿摩羅」,原意是清淨無垢、不垢,也就是沒有再起心動念的意思。()摩羅識,就是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清淨階位,那就是一真法界嘛!那如果以《華嚴經》就叫做要“進去一真法界”的這個“相應的方法”,就是從你的前五識不動,第六意識不起分別,第七意識平等不執著,然後把你所有阿賴耶識的種子,本來亂蹦亂跳都是亂心位的,全部讓它“契”,「契」就是相契、就相應了;「合」乎佛就是覺悟的本體,就合乎本體界,那就是你現象界的所有身、口、意三業全部回歸到本體界真如自性的相應。第二階段是建立在等持上面以後要去觀照這個,這個如果觀成功了,就得到「事一心不亂」,就出離六道輪迴。

有沒有好深?看起來只有兩句話,還不到兩行,這是兩個階段,到這裡你就會出離六道輪迴,得到「事一心不亂」,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只有10幾個字,我告訴你,有得你受的,有得你練的,好好的去練。所以【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這裡面都是由現象界要回歸本體界。現象界森羅萬象,都在第一個階段──【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那裡完成。

完成了以後,你現在第二階段是完全要開顯那個本體界,本體界裡面就是你的自性光明所有的內涵,這裡面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能做到“念念”能“照”“顧”、“心心”能“契合”?就要假借三種內容、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沒有業障來干擾,那就是斷惡修善以後的功能,這要靠懺悔(懺則懺除過去宿業,悔則不造未來新罪)就是以前做錯了不要再做了,未來也絕對不要再犯以前的過錯叫懺悔。對以前做錯事情覺得很不對,所以放棄它,整個放棄、放下,就是回歸清淨念頭的意思。所以“事懺”不如“理懺”,理懺裡面的“責心懺”不如“無生懺”,這個你們都要到網站上看專有名詞的解釋,學尼以前都解釋過了。那麼這樣子做的時候,在這裡還有“念念”、還有“心心”,這第二個階段還有在用「念」,還有在用「心」,有沒有看到?它還有一個能念的、能作用的那個“心起的念頭”,還“有一個被觀照的本體心源,跟本體界的佛體(佛體就是本體界)”,要契合到本體界去,要用念頭來觀照“我是佛",懂嗎?我要進入這個境界,所以就“有一個要進去的境界”,“有一個能進去的我”,有沒有看到?而這裡面是沒有須臾離開的,念念”就是連續不斷,“心心”也是一樣連續不斷,你的整個心裡面第一個階段是執持名號第二個階段就進入理體、進入覺性;最高的是進入本體界的自性,這是第二個階段的完成。如果“念念”、“心心”都做得到的時候,等他要離開這個世界(業報身到期的時候),因為這個的作用,自然就得到「事一心不亂」,求生極樂世界,他會到的不是「凡聖同居土」,而是「方便有餘土」;就是念彌陀聖號,只為求生極樂世界的人,第一階段完成的時候就是「功夫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第二階段完成的時候就是「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

印光大師講得好簡略喔!每一個字無量義,有沒有很深?下面更深,下一堂課我們要講【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希望我們能夠講到【尚未鞫到根源】

這兩段,你們有兩個禮拜去好好用功,對不對?去練習第一個階段【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好嗎?你如果三個月之內能完成,我就很恭喜你了!加油啦!

請大家合掌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信真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隆如、修仁、隆怡、慧千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隆明恭敬聽錄;淨潔恭敬繕打

弟子隆應恭敬初校

弟子隆成恭敬二校

 

首頁 開示摘錄 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2014.12.10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