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4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文章建立於 2015/1/13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

(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講題:『佛說彌勒菩薩本願經(佛說彌勒菩薩所問往昔本願因緣經)──止觀一如.念佛三昧』

參考經典:「念佛三昧摸象記」 印光大師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我們在這裡的課程只剩下四次,但是正文才剛開始講,學尼兩個星期前就感受到諸位同參目前念佛的層次,還沒有辦法使自己從散心念佛變成靜坐專心的好好念佛;每天能夠有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以上,乃至於有十五分鐘靜坐專心念佛都很困難。因此,在介紹「理一心念佛」的部分對你們來說是天方夜譚,完全沒辦法有那個基準去理解。我昨天晚上花了至少六個鐘頭準備,前四個鐘頭想找有沒有各種資料,能夠讓我把我內心的境界,藉著祖師大德們的註解說給你們聽。因為學尼是先從行門入手的在我於民國78年回到懺公師父身邊之前,我只有一本《四合經》跟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沒有任何其他的經書或註解。可是在那個時候,我因為從12歲念大悲咒,離婚了以後念《四合經》裡面的《金剛經》、《藥師經》、《普門品》、《彌陀經》,使得我在這幾個經文裡面得到了正知正見,得到了把心安住在佛陀的教導裡面。我本來是外交官夫人,之後完全跳脫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美食、美服、享受全部不要了。因此,當我佛號一舉的時候,我能夠很專注的不受外境影響,而住在那個與佛陀相應的安樂境界裡。那個安樂境界其實就是你的“自性極樂世界”──你自己的法性土;那個不想要去貪戀五欲六塵,能斬除自己習性和煩惱的──其實就是你的“自性彌陀”。我當時毫無名相啊!我們現場有一位楊小姐(民國7811月份懺公師父把我介紹給賈師兄、李師兄,民國791月初李師兄把她的太太──即楊小姐,介紹到義德寺去上課,因此和我認識),她就可以作證:25年前我沒有佛教的名相;名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現前一念心」。你的念頭可不可以遠離這個六道輪迴的習性、煩惱,而能夠相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發願、好樂(ㄏㄠˋ ㄧㄠˋ)、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你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才能夠相應,否則全部都是人天福報乘;念經、念聖號全部都是在這個人世間,你會得到人天福報的。我在講這幾句話時,就是請你們把躁動的心,從你和社會上其他外境接觸所產生的攀緣或不得已被動的妄念雜想,請你把萬緣放下,一念提起。這一念是你想要清涼,所以你得先要清淨;你要清淨,你就必須要與佛相應,所以現在請大家心靜下來。

我們要開始講主題,【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這是這一大段裡面的前半段。後半段是【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

這一段非常的深奧,因為不是大家的境界,我怎麼樣詳細講都叫做不可思議境界,你很難證入;不但不能證入,連體認都很難。所以我們現在試著來了解它,我昨天最後兩個鐘頭在內心演練了一遍,今天要怎麼講才能讓你們稍稍得到一些滋潤、好樂的利益。

這裡面分成十個層次從一個相信有極樂世界(),願意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接著要執持名號()。要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便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以這個為基,現在要來念佛。可是他想知道整個念佛三昧是怎麼一回事?而印光大師很方便的把它弄成三大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功夫成片」,第二個階段就是「事一心不亂」,第三個階段叫做「理一心不亂」。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這裡就是以執持名號,這個清淨的彌陀聖號也是阿頼耶識裡面的一個清淨的妄念,因為你還不了解理體的時候,這個名號就只是阿頼耶識裡面的一個清淨的種子。凡是起自阿頼耶識的都是妄念,還不是一真法界,所以叫做“清淨的妄念”,以便讓你執持它,代替其他的雜念、其他的不清淨的念頭。這一段如果能完成,就是我們1022日講的叫做「功夫成片」;在《唯識論》叫做「等持」,就是欲界的「九住心」或「九心住」;《大乘莊嚴經論》叫它「九住心」;《瑜伽師地論》叫它「九心住」,都是一樣的。就是在這第一個階段【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以「彌陀聖號」作為天台宗所說的「繫緣守境止」──讓你所有的念頭,除了彌陀聖號以外,不向任何其他境界攀緣。久而久之,你的阿賴耶識裡面「阿彌陀佛」這個聖號種子就愈來愈強大,強大到足以使其他種子的力量弱下去,唯獨這個獨尊、獨大。這獨尊獨大的彌陀聖號因為他有無量的光明──就是智慧;無量的壽命──就是福德。無量光、無量壽是一切佛都來加持的,一切佛都叫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聖號代表一切的佛,所以念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等如念一切佛的名字,你的內心裡面就全部統攝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專注在這個念佛的境界中。因此,你就會降伏掉最粗重的欲界的習性跟煩惱。在教理上,初果阿羅漢要先斷除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二果阿羅漢先斷欲界的前六品思惑。因此,如果你“功夫成片”而又堅定穩固,實際上就是跟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相當的境界。只是在不同的佛教宗派裡面,有的以教理的名相幫你分析,禪宗以內心的清淨幫你分析,淨土宗則以念佛的功夫深淺幫你分析。名相不同、說明不同、技巧不同,所能達到的目標、方向卻是一致的──條條道路通羅馬──全部都是趨向佛果的。無二無別啊!如果能融會貫通,就知道這一聲彌陀聖號祂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跟作用,只要你在念祂的時候已經具備「二十五方便(修行定慧之必要條件)」!(學尼在20135月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及1994年林口長庚醫院學佛社“佛學十四講表第七輯”有講述,請你們自己去參考。)你這第一個階段【專注一境,毋使外馳】用這個「即念返觀」作技巧,來安定這個「專注一境」,那麼這個心,就不會跑掉了(不會跑去五欲六塵,不會跑去名聞利養,不再貪念六道輪迴,不再上當了!不會再被這些外境引誘你、傷害你……)

第二個階段【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這兩句是總說,就是怎麼樣證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事一心不亂」實際上也就是出六道輪迴。在教理上面就叫「斷見思惑」;在淨土宗,它就叫「事一心不亂」。這個【心心契合佛體】它是以『性』來說的,是目標!達成的時候,每一念的心(念是動態,心是靜態)你的每一個動態的念頭,念念都照顧著你的心。心是靜態,它的源頭是什麼?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只念阿彌陀佛的那個源頭,沒有別的源頭;你所有的“心的波動”,都只有在“與阿彌陀佛相應”的這個念頭上面;這個念頭,就不是只有執持名號。

我們花了很多次的課程講《華嚴三昧》,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叫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是「功夫成片」的第一個首要功課。第二段【念念照顧心源】的時候,就是《華嚴三昧》裡面你要回過頭來念彌陀的光明、彌陀的智慧、彌陀的功德,彌陀的三身──法報化三身。因此你會生起你自己的直心、深心,但大悲心還談不上哦!大悲心後面成就,是以後的境界。(大悲心:菩薩救度眾生的種種痛苦;最根本解決眾生痛苦的方法,即是使眾生安住於涅槃,度脫一切眾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你就開始自己要好好用功,深入自己的內心裡面。

心心契合佛體】就是你阿賴耶識裡面的每一個種子都叫做一個心,「心心」就是指所有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你都讓他契合“覺悟的這個體性”。這個覺悟的體性是什麼呢?就是自性光明!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因為你的契合就代表有一個阿賴耶識的所有種子,是「能」,是我們自己;佛體呢,是「所」,是你要去證得的,你想去達成的目標,這個途徑是契合;就是你要去matchmatch到最後就fit!就是你要approach這個方向,therefore you are marching up, then you have to match it and then finally you fit it.中文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向著它勇往直前,直線形的進行(直線形喔!不能歪歪扭扭,不然那就會方向搞錯了)。你要直線形的向著這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要去那裡。而你的途徑是什麼?──念“阿彌陀佛”!這是途徑、route(道路),就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為途徑,到最後就變成只有「阿彌陀佛」。

我沒有念過《彌陀疏鈔》,我都是看人家節引,沒有真正念過《彌陀疏鈔》。因為我當時奉命準備去講《淨土要義》的時候,是鍾石磐老將軍快要去世了,懺公師父曾答應他要到新營妙法寺講《佛說阿彌陀經》。可是從民國50年到80年年底,歷經31年找不到一個讓懺公師父認為合適的臺語翻譯者,所以一直沒有圓滿他這個願望。到了民國80年年底,懺公師父非常著急,他就命令我三個月之內要把三本《阿彌陀經》的註解本──《彌陀疏鈔》(明蓮池大師著)、《彌陀要解》(明末蕅益大師著)、《彌陀圓中鈔》(明幽溪大師著)給完成。我就先從《彌陀要解》入手,因為我看它最薄,我從它先入手,很歡喜啊!懺公師父大概每一兩天就打電話給我,關心進度及垂詢心得,那我就非常非常的歡喜,我那時有參考淨空法師寫的表解。念了不到一個月,懺公師父打電話說:「專攻《彌陀要解》,不去管《疏鈔》跟《圓中鈔》,因為鍾石磐老將軍不能等你啦!壽命等不了你啦!你這麼慢!」我說因為我連黃智海(印光大師的學生)寫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也參考。懺公師父就跟我講:「你是時間太多?還是眼力太好?」我一聽,這個話是說我讀太多()。我問懺公師父為什麼?他說兩個原因:一個是鍾老將軍壽命快盡了,我得趕快準備完全去講經。第二是以後講解佛法只准講深,不准講淺。我再問為什麼?懺公師父說:「講淺不缺妳一人,講深沒有人可以代替妳。」當時懺公師父沒有講我是要代替他去升座啊!可是等鍾老將軍於民國81年一月底往生後,懺公師父命令:於當年311日至14日在新營妙法寺以臺語講解《佛說阿彌陀經》,講座結束後代表他老人家去鍾府靈堂捻香祭拜。到了鍾府現場,鍾石磐老將軍的夫人跪在門口,84歲的老人在那兒跪著迎接,我不敢進去。她說:「你代表懺公來捻香,代表懺公來升座,我以迎接懺公師父的禮節迎接你,你憑什麼跪!」(因為我也跪下來啊,她菩薩戒戒臘比我高太多了。)「不行!你得起來,以懺公師父的代表者受我迎接!」我只好聽話起來。進去坐下敘禮後才知道,懺公師父事先打了電話,說我代表他升座。這時才明白為什麼我去新營妙法寺講《佛說阿彌陀經》那一次是叫做驚動教界啊,那個花圈從妙法寺一直排到3條街以外,500公尺以內全部街道都是花圈花籃。懺公師父的護法儀仗隊全部出來,在那迎接。我嚇一大跳,才知道他們在迎接懺公,我只不過是懺公的代表而已,替身演員(),去講這個《彌陀要解》,所以我《彌陀疏鈔》沒讀過。

昨天《2012年淨土大經科註》我聽了非常歡喜,因為我們才剛PO上網(註:2014.10.22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我說:勸你們先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等有一天見到“心光”,你自然脫落那個「南無」。是因為你現在「有能」、「有所」,“有一個能念佛的你”及“有一個所念的佛號”;“有一個凡夫的你”,“有一個你要去成佛的境界”。你現在是要去approach(接近)祂,你有一條路要走,你必須歸敬,等到有一天你見到你的自性光明,你脫落了,那個「南無」就自然脫落掉。所以懺公師父他們打鐘魚盤(地鐘)一定是「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後來「阿彌陀佛」……才變四字,念佛是由六字轉四字腔。為什麼這樣轉?有道理的。就是讓你由凡夫的境界慢慢淨化了以後,有一天你跟祂fit,彌陀就是你、你就是彌陀,就沒有「南無」這兩個字。沒想到昨天看的《2012年淨土大經科註》第424集,淨空法師說:「在《彌陀疏鈔》中蓮池大師說他勸所有一切眾生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他自己只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因為他脫落掉了」。我昨天看到那兒時,啊!果然叫“英雄所見略同”,自己的體會是真的。你就是到那個境界,你才能脫落,你沒到那個境界你不要去勉強,要不然就是造假、就是自己騙自己。你騙別人沒關係,別人不會受傷害;騙了自己是自己上當,不好。所以末學就跟各位講不要躐等,乖乖的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就在教一般人念佛念到脫落──【和念脫落】。我告訴你【無念無不念】,我沒有數目字的,我只要求我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動作,作息二六時中,包括連睡覺都不准離開彌陀聖號,這叫睡夢中有功夫我二十幾年來就是這樣要求,先要求靜中有功夫,然後於三昧中起來做事,不離三昧而能動,叫「動中定」(不是你們散心念佛),然後又能夠常常入三昧,到能隨時一念提起三昧,到能「那伽常在定」,一直不斷的在三昧中──這是日常生活。要這樣,以後才能成為“理一心不亂”的實行者,才是這一段的“準備提昇自己以後「法性身住法性土」”,未來“一真法界”能夠進得去。

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就是進入「事一心不亂」的總說,你每一個念頭要去照顧你的念頭起處。照顧的意思就是「觀」,你每一個念頭起來要觀照你自己的念頭不做別的事,你只是起念觀照,後念觀照前念、前念觀照更前念……,追蹤到心源(禪宗說: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者就是我的“自性彌陀”,要用我的“自性韋陀”去照顧它」這兩句話是懺公師父當年指導我的話,送給你們跟你們分享。懺公師父常跟我說:「自性韋陀(就是自己護自己的法),照顧自性彌陀」,就是在講這一句【念念照顧心源】。「念念」就是自性韋陀,你要做你自己的護法。怎麼護呢?用【即念返觀】──你起心動念時就回過頭來看,動了什麼念頭?是不是「阿彌陀佛」,如果是念阿彌陀佛就對了,然後不使「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境界跑掉,要這樣子的用你自己的即念返觀。這個「念念」就是每一“觀”,來照顧你念佛的那一念心,就是「心源」。然後這個心源,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念頭相續而的時候,每一個念頭起處叫「」,每一個念頭所安住的境界叫「心」那一念心要「契合佛體(念頭所安住的境界那一念心,前念後念的那個靜態,因為要跟涅槃相應,所以是靜態的不可以動)體性是什麼?不生不滅」;接下來第二句是什麼?──「本自清淨」。本自清淨是沒有煩惱,沒有六道輪迴的習氣。所以說「二十五方便品」非常重要,要不然你念佛沒有用,怎麼念都是妄念,怎麼念六根都是向外奔馳的。所以【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這個是總說。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結合在一起的──【返念自念,返觀自觀】。你回過頭來念,看著你這個自念,這個「自」有二層意思,這裡講「事一心不亂」,就不用管「功夫成片」以前那個粗大的煩惱習性,跟勉強要念佛專注一境的這件事,因為你已經專注一境了。等持功夫成片,是不是已經專注一境 (欲界「九住心」──「專注一趣」然後「等持」)?這個是第二階段完成以後。到第三個階段(第三句)【返念自念】的「自」就沒有要強迫自己念佛觀照的那一層次的力量,不用著力了、不需使勁的,你是很自自然然的念佛。念什麼佛?──自性佛。因為要開始從「事一心不亂」(煩惱減低到斷除),到進入「理一心不亂」。我們用天台宗的教理來說,出了六道輪迴以後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有阿羅漢界、辟支佛界、別教三賢菩薩位,有十方法界的佛),然後你才能跨入一真法界,是不是七個階段?所以這七個層次就是一直到圓教初住,最後一句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位。所以你現在用淨土宗念佛法門,你要是懂得教理,你就知道在這裡面是怎麼樣安定你自己的心。所以沒有教理基礎,你來念這個佛,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嗎?不可能,頂多是「事一心不亂」。出離三界,斷除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亂」,那就是第二句的完成,即【心心契合佛體】。「心心契合佛體」有一個心、有一個佛體,你要去契合(契是match,合是fit)你要去match它是“合”的動作,fit是已經合在一起,你做到了那就叫「事一心不亂」。

第三段返念自念,返觀自觀這個「自」代表著二層意思,他已經沒有一個自己在念、他是自自然然的在念。然後念自性佛、觀自性的理體光明──自性光明、自性圓滿、自性清淨、自性是不生滅的,他要回來觀這個。這是華嚴三昧,是華嚴三昧的「返念自念,返觀自觀」。這個“念”是念彌陀聖號,“觀”就是觀彌陀聖號所包含的義理──就是彌陀的功德、彌陀的光明、彌陀的壽命、彌陀的法報化三身,這個就是華嚴經的境界──華嚴三昧。所以【返念自念】,以假借著已經成佛,別號「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名號,來念你自己的自性佛、你的自性彌陀。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自性韋陀「念念照顧心源」不用了。因為他是自自然然的來(不用那根寶杵在那兒說:專心、不准動、不准跑掉),他很自然就在那兒念。因為他「事一心不亂」,他沒有三界以內的煩惱跟習性,所以他就可以自自然然的念。念什麼呢?──自性彌陀。所以【返念自念】是你在念他方「阿彌陀佛」的時候,回過頭來在念你自己的自性彌陀,也就是自性清淨、自性圓滿、自性不生滅。【返觀自觀】你回過來看什麼?──我自己是清淨本然的本來面目。你觀這個,所以心裡沒煩惱,晴空萬里無雲,這是我們這裡的第一堂功課:20128月我們在講“菩提心中現”,就是【返觀自觀】。念佛堂的那兩幅──【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及【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就是在講這個。

即念即觀】是第四個階段。【返念自念】有一個還要回來念,念自己,仍舊是有「能」、「所」;有一個能加持你的「阿彌陀佛」,加持你自己的自性佛,假借已成佛的「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名號來加持!你一直在念就是一直在加持、開顯你的自性彌陀。所以,念念不斷念彌陀名字,就是在念你自己的自性。你一直在觀「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祈求祂,你要到祂的國土去,你要做祂的學生,你要成為祂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所以,你一直在觀祂的這些內容。念的時候一心存著正信、堅固的願,叫「正信固願」,然後才執持名號。這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阿彌陀經》的註解)最重要的精華,所以我現在拿《彌陀要解》來講給你們聽。

返念自念】就是念彌陀聖號,【返觀自觀】「觀」就是「止觀」;「念」就是為了止妄念雜想,用清淨境界;「觀」是要觀義理分明,觀自性光明,觀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一如」的。「空」如果等於「無」,那叫斷滅空,斷滅空就起不了慈悲的作用去救度眾生了;它具足一切,具足的內容你得要接受它,以後讓它起作用,有大悲心去救度眾生啊!因此,這個【返觀自觀】你們去查以前講的《華嚴念佛三昧》所說的內容,觀甚麼內容?──觀義理、觀功德、觀光明、觀祂的慈悲相好。報身就是相好,實際的義理,真如義理。「真實德」就是報身,「真實際」就是法身德。報身,到實報莊嚴土(現給眾生看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化身」,祂自己是八萬四千無量端嚴相,那是實報莊嚴土自受用身的「報身」),是由怎麼樣的功德凝聚起來的?你就要觀,華嚴就是觀這個,法、報、化三身才能很快同時完成。

第四段【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即」有兩個意思,第一:“即”是馬上、立即。馬上念就馬上觀,順序完成。「念」-「觀」,「念」-「觀」,……(立即)第二個層次,更高一點,“念就是觀,觀就是念”。所以【即念即觀】──「念」的時候就是在「觀」,「觀」的時候都是在「念」。前面階段是有分等次的,前面念的是彌陀聖號,觀的是彌陀的功德、義理、……。執持名號是「色」(色受想行識的色),名相是色。可是你把名相跟名相所包含的義理,名相所代表的無量莊嚴、功德、相好全部當作觀的內容,到有一天這層脫落了,那時「阿彌陀佛」的名相等於你所觀的內容,把這兩個融合在一起,這個時候「念」跟「觀」就一體了。剛剛是有一個念的名號,一個觀的內容;現在念的名相等於那些內容,那些內容就是用一句彌陀聖號做代表,兩個結合在一起,所以「念就是觀,觀就是念」。因此,【即念即觀】的「即」有兩個意思:一個立即(第一層次),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你要把它接在一起。念頭跟念頭之間,「念」跟「觀」,砰!結在一起,速度這麼快等同一個。「即」就變成“你就是我”,數學符號表示為「≒」(劃上等號,等號上面一個圓圈,等號下面一個圓圈),就是非常類似,接近相等。【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就是等號加兩點(≒),它們兩個已經可以相觸在一起,幾乎是一樣,可是還沒完全一樣,下一個階段才是“等於”,這條路是慢慢approach過來。【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念」跟「觀」之間已經劃上等號有兩點(≒)了。

接下來第五是【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第六是【全觀即念,觀外無念】。這兩個也可以把它合在一起,就是我整個在念阿彌陀佛的過程中,就是觀,不需要再返念來觀,念的本身就是觀;我已經把彌陀聖號跟祂的無量莊嚴、無量功德、無量義理全部結合在一起,到這個階段就是「等於」。因此,要念佛時,念阿彌陀佛以外不需要有別的觀想,只剩這句彌陀聖號,這句彌陀聖號就包含(不是代表)祂就是那些功德莊嚴;也就是現在淨空老法師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阿彌陀佛」祂的名號能含具經題內容裡面的一大部分,用這幾個字做代表。「大乘」代表慈悲,能救度一切眾生。所有一切佛都可以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包含所有一切佛,那就是大乘。「無量壽」──所有佛都無量壽;「莊嚴」──所有佛都一樣莊嚴。念一句「阿彌陀佛」等於念無量無邊所有世界的佛。你如果知道這樣,也不用再觀想什麼東西了。念彌陀聖號本身跟觀想就完全結合在一起,「念」跟「觀」同體。所以【全念即觀】,在念彌陀聖號之外不需再有其它觀想,沒有別的內容可觀,因為彌陀聖號包含一切。

全觀即念】所有能觀佛的無量功德,包括你要怎麼學佛、所有層次,全部都在這一句彌陀聖號中就可以建立結構完成。所以【全觀即念,觀外無念】為什麼是第六個層次?前面有彌陀聖號,後頭的【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彌陀聖號是可以脫落的。這個人的身口意三業念到這個層次已經是“事一心不亂”,從阿羅漢到辟支佛境界,辟支佛是自己自覺,祂觀十二因緣就了解現相界的苦、空、無常,所以他要進入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境界去,但還沒進入平等心,還沒到做菩薩。至念佛時,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提心”愈顯明確實,觀佛一切充滿自心。所以全觀即念,觀外無念】這個念佛人,他日常生活的二六時中,每個動作都是跟彌陀相應,身口意三業全觀,完全觀照到符合佛的教導,做個像樣的佛弟子,而且是四聖法界(不是六道輪迴)的佛弟子才叫做像樣!這時候他整個生活完全合乎要求,這時就叫【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彌陀就是他,他就是彌陀,他進入要fit跟彌陀相應到“念念相應念念佛”。【全念即觀】“念”外不需要觀;【全觀即念全觀用“念”做代表──整個身口意三業都符合阿彌陀佛的水準,心除了念阿彌陀佛沒有別的東西,這時叫【觀外無念】【全觀即念】有在念彌陀;【觀外無念】他的念彌陀跟你念彌陀不一樣。你在念名號,而他是念整個阿彌陀佛圓滿功德,自性圓滿清淨功德。體性跟相就是實、德、能,合在一起叫做「觀」。是真實義理,迴向真實際;「德是無量相好,跟所做一切福德;「」是他要度眾生,能起的所有一切作用。這個「觀」已經觀到「實、德、能」,所以每個層次“觀”的內容是不同的。

第七【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念」是指執持名號,「」是執持名號時的心理狀態,你自己的內心的境界。「觀」跟「念」雖然好像「水」跟「乳」可以放在一起,可是水是水,乳是乳。「如同水乳」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牛奶加了水稀釋了,你就以為它們融在一起了對不對?可是讀物理的人就知道是可以把它再分離,水跟牛奶還是可以再分開的。懺公師父就比喻:「如同一個僧團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各有特色,可是他們修六和敬,對外是一個團體」。「」跟「」也一樣,那裡面實際上是很多個單位、很多的內容,可是總合起來是“一合相”。所以《金剛經》講了這世界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意思就像我們身體有鼻子、有眼睛、有眉毛、有頭髮……;頭髮不是鼻子,鼻子不是嘴巴……;頭髮不叫一個人,鼻子也不叫一個人,耳朵也不叫一個人……,可是合起來我們叫做『一個人』。可是它(頭髮、鼻子、耳朵、……)是人的某一部分,你不能說它不是,你也不能說它是,水跟乳就是這樣的。在這個階段你的「觀」跟「念」,仍舊有「觀」仍舊有「念」,只是這個「觀」等於「念」。好比2+3=52還是23還是35還是523合在一起可以變成5,可是那裡面有個2、有個3;跟1+4=5一樣都是5,可是一個是1+4,一個是2+3。「觀」的內容如同於這個例子的5,就是等於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聖號這個「念」,可是「觀」的內容是每一個人的層次不一樣。所以「事一心不亂」從出離六道輪迴開始,到還沒有出十方法界之前,是很長、很多的階段。因此,這個「事一心不亂」不是一個境界,是很多很多的層次,由淺到深的。

「觀」和「念」雖然與水跟乳一樣可以水乳交融,但水仍舊是水,乳仍舊是乳。就是你仍舊有一個「念」,仍舊有一個「觀」,只是「念」跟「觀」兩個合在一起,【全念即觀】【全觀即念】。就像2+3=5,可是有一個23,跟這個整個是5還是不一樣。或是另外一個人他是1+4=5,從出離六道輪迴如果5比喻成出離三界,這樣的話這兩個人都出離三界了,都「事一心不亂」,可是一個是在阿羅漢境界,一個是在辟支佛境界,另外一個是在三賢菩薩不知道哪一個角落的境界。所以同樣是「事一心不亂」這個名詞有很多的境界相,斷除了見思惑以後,到要跨入一真法界「理一心不亂」,是很漫長的一個路途。所以這個念佛三昧不是那麼容易的!我這次要躲回去自修兩年不外出弘法,就是要去安定並提升好自己的各種三昧,要安定好自己整個的念頭,完全要去跟佛菩薩相應,要求生極樂世界。

你看這一句【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雖然如同「水」跟「乳」一樣,「念」跟「觀」可以合在一起,可是你還沒有【鞫到根源】。「根源」是什麼?「根」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源」是一真法界。所以你的「根源」──法性身跟法性土,這你還沒有辦法到達,要後面這一段是從四聖道的「事一心不亂」,如何慢慢提升了以後跨入到「一真法界」,見到「自性光明」──叫做「心光」,你會見到你的「心光」。我上回來的時候念了一首詩,是我民國79年在懺公座下打佛七時得到他老人家認證的,就如同他在寫這一段一樣,我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境界是這樣的境界喔!

我們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信真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慧千、隆德、修仁、隆怡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隆明恭敬聽錄;淨潔恭敬繕打

弟子隆光恭敬初校

弟子隆成恭敬二校

 

首頁 開示摘錄 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2014.12.24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