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文章建立於 2015/1/25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

(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講題:『佛說彌勒菩薩本願經(佛說彌勒菩薩所問往昔本願因緣經)──止觀一如.念佛三昧』

參考經典:「念佛三昧摸象記」 印光大師

上一回我們講到【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講說從「事一心不亂」想要進入「理一心不亂」,過程層次有八層。到了第五個層次的時候,」跟「」從本來是明顯有分別,到能夠「觀即是念、念即是觀」;接著到【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跟「」上回我們講如同一個相似的等號(≒),就是非常的類似到幾乎相等;然而雖然是幾乎相等就代表還不是完全一樣,這中間還有一點點微細的差別。什麼樣微細的差別呢?觀念雖同水乳】就好像「水」跟「乳」可以把它們和(ㄏㄨㄛˋ)在一起,可是水還是水!乳還是乳!乳分子跟水分子你用肉眼看的時候好像是和在一起,但是如果使用高倍數顯微鏡檢視,你能看到牛奶的乳分子跟水分子是分開的,它們只是“合”在一起,不是“融”在一起。這就好像什麼呢?懺公師父説:「就像僧團裡面有很多不同的人一起修行,對外就是“這一個寺的僧眾”,“一個佛寺的僧眾”是一個“一合相”。」我到大陸去的時候,他們常常問我:「您在台灣是屬於那個山頭的?那個寺廟的?」我哪個寺廟都不是!他覺得很奇怪?!假如我說我是屬於「佛光山」的,那麼他就會認為你是那一群中的一份子,他就把你和佛光山畫上一個等號,而你們這一群人的習性、道風、……等都有一個評斷(人家的看法),他就給你貼個標籤,你就是屬於那様子的道風。例如:假設你今天說:「我是佛光山的。」他就說:「你們是講人間佛教的。」又假設你今天説:「我是淨宗學會的。」他又會說:「你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是不是又貼了一個標籤?一個標籤就是“一合相”,就如同水乳和在一起以後呈現出來的表相,可是水是水,乳是乳哦!這同一個道場裡面的住衆,每個人的悟性不同、每個人用功程度不同、體會不同啊!不管是一個學社或是一個道場都一樣啊!每一個道場裡面都在修「六和敬」,必須身口意三業都要能「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在這樣子的規則之下,就像油跟水不能合,油會浮在上面,水會在下面,因為“比重”不同;可是你現在把比重很類似的放在一起,它就和在一起,可是並不是分子跟分子之間的結合,他的原子沒結合、分子沒結合,還是可以分離、萃取出來。而這個「觀」跟「念」就如同這個「水」跟「乳」,在外觀上看起來很類似,好像融合在一起;就像瞬間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的念頭,速度太快了我們感覺不到。我説過念頭是波動,是動相哦!念頭是由你的心生出來的“法”,它動,那個心動,可是動太快,快到你自己沒有感覺到。所以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內心的境界”就是「觀」,“彌陀聖號”就是「念」,這兩個雖然像水乳一樣合在一起,可是它還不是完全究竟,所以説【尚未鞫到根源】。這個“根源”是什麽呢?就是所謂「一真法界」、「中道實相」、「常寂光淨土」淨空老法師喜歡用《六祖壇經》來說明,但是我喜歡用《心經》來說明。心經裡面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到這裡的境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可是沒有「不增不減」。如果以六祖壇經來說的話,就是見到了「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但是後面「本自具足」、「本不動搖」和「能生萬法」還沒出來;也就是說體悟了「一切智」,然後開發部分的「道種智」。但是道種智的開發要一直開發到「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就是從《心經》説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那是從阿羅漢到辟支佛啊!然後接下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從權教菩薩一直到成為法身菩薩。《心經》很深啊!每四個字就是一大段的境界啊!

剛剛在車上隆成對我說:「師父!您這兩個禮拜講的法,我看了好多註解本,沒有人講過!」我説因為必須親自走一遭啊沒有親自經歷你怎麼能講得出來。所以一般拾人牙慧者,大家叫做什麽──“人云亦云”!兩千年來在中國都是在文字上耍功夫,就是“前人說過的我才敢說”,因為那樣就可以“不要負責任”啊!有人說:「我依着註解本講,我講錯了是祖師大德負責任,我不負這個因果。」當時我在電視機前面楞住了!那現在動身口意的是你?還是祖師大德?衆生是看著祖師大德來?還是看著你來的?你沒有連結的共業嗎?這裡面沒有因果嗎?可是他是這麼説的,我是這麽聽的。這就是因緣所生法啊!我們中國人的習性就是大家都不願意講自己,因為不願意負責任;那就變成古來有的就讓古人去負責任,然後“代代相傳,二千年來養成什麽都不可説,那樣子就可以有舞台而沒有責任”!現在我很願意負責任,個人因果個人自己擔,不要推給古人,不要推給別人。懺公師父問我:「我叫你出去講正法,你看到不對的事情,你敢講嗎?」我説:「如果是不對的事情,為什麼不能講?“破見”為什麼不能講?」懺公師父説:「但是他們要毀謗你,說你會下地獄!」我就跟懺公師父說:「下不下地獄是依照教理、佛的教化,我『應該不應該』背那個因果,假設我有下地獄的因,不用別人說,即使別人也都看不出來,我也一樣下地獄去!可是我今天說的法,如果合乎正法、合乎道理,我在宣揚正法道理,那麼管他全世界的人都說我會下地獄,我還是不會下地獄的。」懺公師父說:「好個正知正見啊!去!去!去!你還不趕快給我出去弘法,還坐在家裡幹什麼?」我跟懺公師父講:「我不能去街上敲鑼打鼓說:『我會講正法!你來聘請我!』説法是被動的,衆生有求、有感──咸應;衆生不求──不應。不准動念頭的,哪有那個“好為人師”的念頭啊?」

所以懺公師父就安排了他的歸依弟子吳啟宏(後來出家,號宏因法師),民國79年他正好是醫科第七年在林口長庚醫院做實習醫師,他創辦「林口長庚醫院學佛社」,自任總幹事 (心臟內科主任葉森洲,到現在為止都當社長)。總幹事奉懺公師父的命令,聘請我去講第一場大型演講(所謂大型是指300個人以上的正式演講廳,坐在講台上演講),題目是「一心念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他當時要我選擇演講題目,我請示懺公師父:「要講什麼主題?」懺公師父說:「『一心念佛』,因為你有“事一心”(我當時念佛的境界),你去講如何得到“一心念佛”。」當年總幹事吳啟宏很年輕,他認為『一心念佛』這個題目不吸引人,人家會以為是老太婆在學佛才念的,所以得用一個年輕人好樂的題目。什麼題目呢?他說要用一個破折號後面要有個副題,也就是第二個題目。我告訴他,如果念佛念得一心(我說的是目標「理一心不亂」),也就是「事一心不亂」要達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那就叫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等於是非常廣大殊勝的智慧的開顯──法身菩薩,當然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我們現在講解的就是這個破折號的過程,從「事一心」要到「理一心」;而這個破折號,就變成「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身的、殊勝的大智慧”。什麼大智慧呢?就是跟你的自性相融合。「波羅蜜多」就是“到達成佛的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達成佛的彼岸”,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達到,所以這個主題是「一心念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等我們把「念佛三昧摸象記」這個演講筆錄都po上網,接下來我們馬上po「一心念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就是“行門”的講習。我前一陣子催促聽錄組同學,他們聽錄下來的稿子終於在這幾天完成了,但還沒有初校、二校、跟總校,等校對好,「行門如何念入」就會跟你們分享

剛才講到【尚未鞫到根源】,這是一個大段落;底下是另外一個大段落。第一段「功夫成片」、第二段「事一心不亂」、第三段到第十段就是如何從「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八個層次,總共有十個層次。我們已經講到十個層次的第七個層次,底下八、九、十這三個層次,如果以“圓教”來講就是「八信、九信、十信」的位次,但是“別教”對等的層次也包括在這裡面。尚未鞫到根源】是也包括通教的。待會兒再跟你們講這八個層次依照「天台斷證表」是位於哪裡。民國八十年一月懺公師父他老人家舉辦天台專宗教觀研習班,聘請台中蓮社吳聰龍老師(即吳聰敏老師的弟弟)專門講解天台宗,我躬逢其盛。整個天台宗最難的、也最殊勝的就是兩個字──「轉」和「接」;也就是如何「轉念」,讓我們這些“藏教外凡位”的凡夫眾生提昇自己,慢慢的被“通教轉接”,就是我們有「淺般若」。淺的般若就是我們在為人行事的過程中知道怎麼看破,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都是六道輪迴中事。怎麼樣從界內的鈍根變成利根,到你怎麼樣轉,你自己轉了以後,就被“接”。什麼叫「接」?──你的師長會“變”,也許是同一個師長對你的教化內容提升了;乃至你會接觸到“界外的菩薩”來接引你,你會成為“別教”的學生;“別教”是界外鈍根眾生,也就是必須漸次修行“出世法”,不能頓悟頓修的那種根性,可是他學習“出世法”。而所學習的出世法”並不是六道輪迴中“看得開”、“放得下”、“不計較”。不是喔!那個是界內的“通教”根性人學的。“通教佛”位齊四果阿羅漢。如果要“接”到界外去,這要有“界外的老師”來教啊!我們現在凡是你上升去修“別教”的時候就全部都被打死了,不准你存在,認為你是妖魔鬼怪,你怎麼可以學“界外的法”?但如果是這樣,大家就永遠不可能成佛了,永遠不可能去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以上,大家都只能到“凡聖同居土”。這是我跟你們講真話,現在末法時代,沒證悟的人罵那些“修學賢聖者指導的功課的行者”是妖魔鬼怪,為什麼?因為他看不懂人家的境界。能學界外法的人太少數了,這“舞台是大多數凡夫修行人他們要的”。所以懺公師父才會說:「正法為什麼會滅?因為不准有人學習通往界外!」不能“轉心”、“轉念”,你就不能被「接」。「接」是什麼?他來教導你。你在那個位次的,你才會得到那個位次的老師。就像你小學不畢業,你就不能到中學讀書;你初中不畢業,你就不能到高中讀書;你高中不畢業,你就不能進大學;你進大學還要看你讀那一科?讀那一個學校?你讀台大跟讀私立大學是不是師資不同?科目不同?你感召到什麼樣的老師來教你啊!你自己的心所起的念頭在哪裡,你就感召到什麼樣的師長,那就看你自己原來的習性、好樂。我們先不要講到煩惱,好樂不同,召感就不同;你有你的老師,別人有別人的老師,這就是印光大師講“這十個不同階段,就有十個不同階段的「品位」跟你被教導的「內容」”。所以【尚未鞫到根源】是它的第五個層次(從「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第五個層次,總共有八個層次)我答應了隆成,今天要把這八個層次講出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公開說出來。講法是講給你們現場聽,不是為了錄影或錄音而講法,是為了當機眾心靈相通、相應而講法。佛陀在世的時候,永遠都是祂跟現場的人感應道交難思議,講給現場的當機眾聽的,不是為了未來流傳而講的。流傳法音這件事,我本來是非常不同意的,古印度的時代就是講完就過去了,因緣沒有了,不流傳。賢聖者的語言在《奧義書》裡面說絕不流傳的,聽過就沒有了,你錯過就沒了。但是,現在末法時代群魔亂舞啊!正法一直流失掉。所以民國七十八年懺公師父慈悲跪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祈求,請我答應要講出來。唉!所以我就勉為其難答應他,不然他不起身,既然答應了就得做到。

從「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有哪八個層次呢?如果依天台斷證表來講,藏教的人沒有機緣因為藏教的人是“以四果阿羅漢為究竟成佛”的,稱為「藏教佛」;他不想出來度眾生的,那是他最長遠目標,所以沒有機緣。通教的菩薩是可以被接的,因為通教加入“淺般若”的觀念;因此,就是在【返念自念,返觀自觀】的程度,他在這個地方被接走。被接到哪裡去?當這個行者明白了,不是只有以四果阿羅漢為究竟成佛的「藏教佛」,或者加入淺般若的「通教佛」是最殊勝的。不是的!他懂了,原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來有所謂的大乘佛法,不是只有自己成佛就算了,原來還有眾生要度,他得去破塵沙惑。什麼是「塵沙惑」?就是“度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的學習”──“後得智”的開發如果不會度眾生、不會與人相處,就得去學習。所以營養學、星象學、命相學、服裝設計、縫補、烹飪……各種東西都得會,那些都是所謂塵沙惑,就是為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是依著“根本智”建立的“後得智”。這些“道種智”對“已居菩薩位者”是一接觸就會,不同於一般凡夫的染著俗業。這時他要從界內利根的菩薩轉為界外的菩薩,因為他知道有更高層次可以追求,所以他想要突破自己,要突破自己就不能“證入”那個“通教的最後佛果”。因為如果堅持“有通教的佛果可成”,他就不離開通教,那個佛果就是最極終究竟的。所以他在還沒有成為「通教佛」之前,把“通教的佛果”不立為他原來所想要的最終目標,他知道還有更高層次的目標──就是「別教」。所以“通教”的菩薩可以被接往“別教”再繼續學,他心量就更擴充、目光就更遠大,這就是【返念自念,返觀自觀】的程度。

到【即念即觀,即觀即念】的時候,仍然是“別教”的位次,而“別教”裡面有三賢菩薩。通教菩薩被接往的,就是“別教初住到七住”的位次,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第三句【返念自念,返觀自觀】。然後別教八住開始的三賢菩薩──八住、九住、十住是第四句【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十行是第五句【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十回向是第六句【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因此,在這個地方他就又得“轉”而被“接”走了,如果他入了別教的初地菩薩位,好樂以後會有一個佛果,那就是破無明的時候只破十二分,他就會想要成為「別教的佛」,住在「實報莊嚴土」,而“分證常寂光十二分”以為是圓滿,這個叫「別教佛」。「別教」行者根器漸次、鈍根,界外鈍根的眾生漸次的學佛;若用神秀大師跟惠能大師來比喻,神秀就是「別教」或是「通教」行者,惠能則是「圓教」根器。因此,用「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樣來比喻有次第的學習,而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比喻自性一如。從別教的初住到七住,把通教的也接走,也包含通教沒有什麼眾生一開始就是「別教」根器或「圓教」根器的,都是一層層被轉接的。

「轉」是行者自己,主體是“能念的我們”,我們轉了,佛菩薩就把你接走,當祂的學生。那你能不能有資格被接?是看你能不能「轉」,你能不能轉成界外的心。所以現在印光大師這個「理一心不亂」是出離三界以外,還要進入法身大士的境界,一定是從別教菩薩開始講。可是“別教”不是跟三界以內是斷層的,不是!他是把三界以內這些有“般若空慧”、有“智慧”的,不想進「偏真涅槃」這種根器的人,能轉成由小乘到大乘的,把這一部分的人接走,所以就會從“通教”裡面的菩薩位(通教裡面分為十地,然後變成通教佛),裡面任何一個階段的菩薩行者都可以被接走,他可以“頓超”的,“頓超”一“接走”到哪裡?到“別教”初住跟七住中間,就是看他在“通教”裡面是哪一個位置,也就是接到“別教”初住或二住、三住、四住、五住、六住、七住,這個初住到七住叫作在第三句──【返念自念,返觀自觀】。而這「念」跟「觀」的程度,會因為你自己的定力、止妄念的本事,和你觀義理的領悟程度而有差別。因此,你是從通教的哪個位次,被接到別教的初住到七住位次的哪個位置,這是可以劃上像連線一樣的:這個位次到初住,那個位次到二住……,完全是你內心的層次,文字相是在表示內心境界的,這個叫從「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第三句。然後從界外別教八住、九住、十住,就是在第四句(別教初住到七住,是界內的三賢菩薩位;別教八住以上,稱為界外的三賢菩薩位);所以別教八、九、十住就是──【即念即觀,即觀即念】這個位次。

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到了這裡就已經變成從「界外十住」變成「界外十行」第六句【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就是別教十回向位【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就是指別教的觀行功夫。我們一直講,到了別教入十地以前,他不可以好樂成為別教佛,因為成佛就是執著於有一個“別教的佛”可成,他就不離開別教的修行方式與方向你如果認為那是最終究竟時,你就不離開了。因此,你必須在這個階段“被轉接”到「圓教」去,你才“不會以「別教的佛」為究竟、為滿足,你才會轉”;如果你不轉,那你就會認為別教的佛是目標,所以那個目標是不可以在被轉接走的時候確立的,一旦確立他就不會轉了,不轉就不會被接!所以到【尚未鞫到根源】這就是別教入十地之前他不可以進去,他如果進去別教十地,他就不能夠被轉接到圓教去。因此,大多數是在入別教初地以前被轉到圓教八信位。【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這就是圓教八信位菩薩。第八句【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跟第九句【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就是圓教九信到十信位;到了第十句【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就進去「圓教初住」。

我答應隆成先將這個體系把它講清楚;用天台斷證表一對照就懂了,下面講文字性的解釋,剛剛那一段是隆成求的法,你們大家就跟他一起努力。

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第八句的「向」有兩則意思第一個是“從以前到現在”叫做「向」──一個方向,就是“一直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第二個“你的方向要成佛”,你的「向」已被轉到“圓教”了,“圓教”才有破四十二品無明,“惑盡成究竟佛”。在這之前的【尚未鞫到根源是別教的菩薩,只有破十二分無明就成為“別教的佛”,“別教的佛”是常居「實報莊嚴土」,“分證十二分常寂光淨土”就以為究竟,他不被接走,因為他成佛了、涅槃了;不被接就是成為「別教佛」。如果他在還沒成為別教佛之前轉念,被接到圓教去,就會從圓教八、九、十信開始修,因為心量完全不同、完全不一樣,轉接的時候可能還會掉兩層!當年我講這個時,吳聰龍老師以及懺公師父都睜大眼睛看著我說:「太不可思議了!」我說:「因為我是這樣走過來,你幫我解釋,很謝謝你!你把我的心路歷程給說了。」

我知道懺公師父為什麼要創辦那唯一一次的「天台研究班」以及唯一一次的「唯識研究班」,我都恭逢其會;我也知道懺公老人家的大慈悲!他從來沒對我討人情,可是歷經千辛萬苦,祇有叮嚀我四個字──「好好把握」,要好好把握那個機緣。所以我排除萬難把孩子託給別人照顧,一去就是一個半月,就是為了參加天台研究班、唯識研究班。我今天能夠講這麼多佛法,是因為當時“行門先到,解門未到”,而懺公老人家慈悲的請好多老師來加強我的解門,所以我砰、砰、砰好快上去!我先去過(行門先到)再看地圖(解門),哪有看不懂的?就像你先去某個國家遊覽但沒看過地圖,回來以後才拿到地圖,來說明、講解地圖;跟那種完全沒去過,僅僅就著地圖跟人家講解那一國的風光,並“就遊覽的介紹文字”來講解(所謂祖師大德的註解),有沒有不一樣?現在一般大眾都沒去過啊!你一個人去過,人家不承認。我就是這樣不被承認,因為你們都沒去過,我把祖師大德的地圖(我看懂)講給你們聽,誰懂?──李炳南老居士懂。李老居士曾經想收我做學生,叫我不要出家,因為他不贊成女人出家,有人一直勸我去受他栽培,我沒去;懺公就考我,去不去?等我真不去了,李炳南老居士就送我一面鏡子,雪廬老人在上面題一首詩(〈殘燭〉詩云:「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一愰二十幾年過去了,兩位德能具足的長者皆已求生淨土,學尼也七十歲了。

向」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第二個「向」是「向著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向著要成究竟佛的無上菩提心。」【尚未鞫到根源】的後面是專門講圓教八信、九信、十信菩薩的位次的理解觀,你沒到那裡你就沒有這一段,你就在前面的階段。【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前面講「念念」、「心心」,到這裡只剩下「一念」,哪有“念念”?哪有“心心”?沒有變化了,只有「一念」!你怎麼波動都在“阿彌陀佛”的境界中,你的身口意怎麼發動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面【重重體究】。「重重」就是教理上與本體相應,就是“深入”的意思;「究」(研究的究,究竟佛的究),就是你要一直深入跟理體相應,一重、一重的深入,叫【重重體究】。

切切提撕】:「切」是刀口。刀子切的時候很鋒利,它是乾淨俐落,非常乾脆,絕對沒有遲疑,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而且道理了了分明,層次非常分明;從“一切智”到“道種智”的開發,現在要把它開發成“一切種智”,這裡面是「切切提撕」。懺公師父跟我講解時,提出四個切──真切、懇切、熱切、深切。第一「真切」:跟真如相應的切;第二「懇切」:要有很真誠的菩提心;第三「熱切」:一心嚮往啊!絕對沒有冷下來的時候YLL以前常問我:「老師!您受過這麼多打擊、障礙,怎麼不改心腸熱?」我說:「全憐眾生苦啊!」這是李炳南居士送給我的話──「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我現在坐在這裡就是自己燃燒自己,要領受多少的追殺?多少的毀謗?多少背後講我壞話的人?全部都要接受,不惜自焚身啊!「全憐暗路人」李炳南居士勉勵我做這樣的菩薩。但是我終生沒有去拜見過他,因為我志在出家。

懺公師父送給我四個切──真切、懇切、熱切、深切。真切」是要跟真如相應,去入一真法界與真如相應;「懇切」是你要用很真誠的心,很誠懇的、很清淨的去念「阿彌陀佛」,而你這樣子的菩提心是很「熱切」的,永遠不會澆息!以前YLL多次問我:「怎麼都不會冷下來?都不會受打擊?」這幾年她不問了,她說:「我越來越看得懂了,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因為她也上來了。提升上來以後就知道你有一個佛果在那裡,那個佛果不是真實的佛果,你要是以為那是真實的佛果,你就是別教佛!不是的!“無佛可成”!“無所得,畢竟空”!但是你這樣一路做去,無我無私的這樣做去,「沒有一個“我”可以被保護,沒有!」我在轉成功的時候,就是懺公師父跟玅境師父一直勸我出來弘法,我深思之後答應他們,那時候下決心轉的。而夢參師父是從頭就認為郭文秀是由《華嚴經》走出來的人:這是1996年在彰化秀傳醫院病房,當著尚未出家的學尼對另兩個出家眾說的。當時末學回答:「您何苦又幫我得罪人呢?-----」。所以吳聰龍老師說:「圓教的人修一天,藏教的人修七年!」那你想,圓教的人他修一天你是修七年,你七年、乘七年、乘七年……;你看看人家一個月的進步,而你要多少年?那不是以千里計的。我昨天在電視上看到淨空老法師講得更驚人啦!他講:「圓解圓修,這是圓人。圓人修行一日,可當常人修行一劫。」(成按:摘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五二集 2012/10/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52)一劫耶!一天跟一劫差太遠啦!所以他說:「要入圓教初信的菩薩,做佛陀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真正入門:要一萬大劫。」是的!這個我在佛經上讀過,沒有一萬大劫的薰陶根本入不了圓教初信菩薩。你入不了的!所以在這裡,向者要「切切提撕」,這個「切」你們就把握──真切、懇切、熱切、深切;這個“深”,就是四十二分無明斷盡,成究竟佛的那個方向;你要向著無上菩提心,常常的提撕自己。也就是你的念頭沒有離開要成佛,你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要成佛度眾生,而不是為了逃避因果,不是做自了漢。所以不要以「凡聖同居土」為你的究竟目標,也不要以「方便有餘土」來作為你的究竟目標更不要以「實報莊嚴土」為你的究竟目標(那是大菩薩法身大士跟別教佛在住的地方),你要以「常寂光淨土」為你的目標,要這樣“提撕自己”提撕就是提醒,怎麼提醒呢?要念「阿彌陀佛」,要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來提撕自己。

好了,我們今天得下課了。有沒有受用?(眾答「有」)要好好地去學習,因為實在是法要留下來,因緣!隆成請我來這邊講這個!你們今天聽到的法從來沒有註解本,我24年來沒有過演講稿,全部從薩般若海流出來,自性海流露出來,我很少引證那些註解。自己內心去領會,自己去走一遭吧!我前三天沒有辦法給你們寫元旦賀詞,因為這幾天是在行門的功課「念佛」中把斷證的位次跟這個心路歷程,整個再走一遍,今天才能來講。不是看書來的!

我們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信真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隆淨、慧千、修仁、清慈 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隆明恭敬聽錄;淨潔恭敬繕打

弟子隆光恭敬初校

弟子隆成恭敬二校

 

首頁 開示摘錄 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2014.12.31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