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觀世音菩薩 ─ 具大悲心者

文章建立於 2016/6/11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前言: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不只形容舞台上之表演藝人,各行各業之佼佼者亦皆如是,修學佛法者更是「無二、三十年浸淫精修,無以致之!」。學尼此生本無意弘法,只想自修求生極樂世界,品位高超就好;但198910月至11月間,懺公師父七度自蓮因寺上台北,力勸末學出來弘法,第七次勸請時,恩師長跪佛前,說:「老衲代一切眾生請求郭老師慈悲,將已失傳1300年之觀世音菩薩法門留給末法眾生;老師不答應,老衲不起身。」使得末學只好跪在其後,回答:「我答應您就是!」

因緣如此,拼著會捱罵、受毀謗,也只好豁達一點,誰教自己已答應恩師了呢!同學們,仔細體會學習,不要辜負了懺公師父的慈悲末學的犧牲奉獻

自八歲重病後,常見白衣阿姨教一些事,初二時得到觀世音菩薩照片,不久後黃連○同學致贈一本民國48(1959)6月出版之大悲咒(此書仍珍藏);從此開啟了57年未中斷之大悲咒法門修持,以及和本尊間的感應道交事蹟。“專一的大悲咒法門”有很豐富而且層次分明的修學次第,《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以下簡稱《本經》)說:『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汲汲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有心依止此法門者要心堅固、發菩提、依經而,不可心急越軌,反招不利。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絕對有其道理及力量的。請先認識觀世音菩薩吧!


http://www.sutra.org.tw/ebook/c/book_c_03.htm    (另開視窗)

中華印經協會E書網

資料詳實,無法複製轉載,請自行點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7%80%E4%B8%96%E9%9F%B3%E8%8F%A9%E8%96%A9    (另開視窗)

觀世音菩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觀音」和「觀世音」均重定向至此。關於其他同名的主題,請見「觀音 (消歧義)」。

普陀山的觀音像

 

佛教

基本教義顯示▼

 

本頁面包含印度系文字,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空格、問號或者方格等。

本頁面包含藏文字母,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藏文: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藏語拼音:Jänräsigwangchug,威利:spyan ras gzigs dwang chug),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思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目錄

1影響

2名號由來

3本生因緣

4本願誓言

5佛教各地各宗派的觀音應化身

5.1六觀音

5.2三十三觀音

5.3摩利支天菩薩

5.4不空羂索菩薩

5.5常瞿利菩薩

6觀音法門

7形象與傳說

7.1在東亞

7.1.1善財龍女

7.1.2騎龍觀音像

7.1.3送子觀音

7.1.4魚籃觀音

7.1.5馬郎婦觀音

7.1.6千手千眼觀音

7.1.7面燃大士

7.1.8化身民間信仰女性神祇

7.1.9民間造像舉例

7.1.10民間信仰造像

7.2在西藏

8種子字

9陀羅尼

10相關經典

11觀世音菩薩應化組合

12道場

12.1印度的補怛洛伽山

12.2中國的普陀山

12.3西藏的布達拉宮

12.4其他道場

13節日

14文學形象

15相關條目

16參考文獻

16.1引用

16.2來源

17外部連結

影響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教化救苦。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佛祖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名號由來


來自那爛陀寺的波羅王朝公元9世紀

的觀音菩薩像,現藏於印度新德里

國家博物館。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1]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其實「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Avalokitasvara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svara स्वर),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宋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2]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另一重意思則出自《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以聽音方法契入法性,證得耳根圓通,修成正果。

觀世音菩薩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藏語拼音:Jainraisigwangchug),也是「觀自在」之意,與玄奘法師等譯師們譯意相同。因為藏文「觀自在」總共有五個藏語的音節,所以藏文書面、口語通常略稱「Jairaisig(「觀」、「眼視」)」三個音節,而省略了「wangjug(「自在」)」兩個音節。

本生因緣


來自斯里蘭卡公元750年的

水月觀音青銅像,現藏於

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

伯明罕藝術博物館。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祂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祂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又說,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但在此經中並未提及祂與阿彌陀佛的關係。

而在其他經典上說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他的弟子[3]。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楞嚴經》則認為過去曾經有佛,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其弟子,故也稱「觀世音」[4]

本願誓言


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

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有些人將〈大悲咒〉前面發願的「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個發願文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其實這個發願文是〈大悲咒〉的啟請發願,不是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應該是以《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悲華經》與《華嚴經》等記載的誓願,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記載能仁作大師子吼,天人一切普得聞,我等今對世尊前,各發誠實最上願:我等乃至未來際,願我所行經多劫,隨入生死輪迴中,救度無數眾生類;我等今者以此緣,盡未來際悉思念,普為利樂諸眾生,於無邊劫行無懈;我等從今日已去,永滅貪瞋痴等垢,十方現在佛世尊,證我所說誠無妄;我等今發菩提心,不樂聲聞緣覺果,我等若有樂小心,決定當招妄語報;我所不樂二乘果,但以悲心為眾生,縱經俱胝多劫中,願我常行而不懈;如佛世尊所成就,如應佛剎廣莊嚴,願我當來得佛時,剎土倍多俱胝數;又願當來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眾,純一菩薩所莊嚴,廣集無量諸智聚;願我得是莊嚴已,當令眾生得離垢,從諸佛法所出生,普使當持佛法藏;若我今時諸所說,真實無妄無別異,願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動;當發如是願言時,大地實時皆震動,不鼓音樂自然鳴,出微妙音遍十方;天雨眾華眾妙香,殊麗嚴好極可愛,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繽紛而散布。(這是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在「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處,一起首發菩提心的誓願。)

•《悲華經》記載:從前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際,觀自在菩薩的本地是無諍念轉輪聖王的太子,在當時的寶藏佛前面回向、發願說:「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回向、發願說:在安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進入無餘涅盤、正法時期過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觀自在菩薩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願〉: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教各地各宗派的觀音應化身


六觀音

天台宗智者大師認為六觀音指的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據《摩訶止觀》卷二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獅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

東密 六觀音指的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準提菩薩)、如意輪觀音。此六觀音與天台六觀音相應。

三十三觀音

三十三觀音是大乘佛教對觀音應化的三十三種形象的稱呼。

•(1)楊柳

•(2)龍頭

•(3)持經

•(4)圓光

•(5)遊戲

•(6)白衣

•(7)臥蓮

•(8)瀧見

•(9)施藥

•(10)魚籃

•(11)德王

•(12)水月

•(13)一葉

•(14)青頸

•(15)威德

•(16)延命

•(17)眾寶

•(18)巖戶

•(19)能淨

•(20)阿耨

•(21)阿摩提

•(22)葉衣

•(23)琉璃

•(24)多羅

•(25)蛤蜊

•(26)六時

•(27)普慈

•(28)馬郎婦

•(29)合掌

•(30)一如

•(31)不二

•(32)持蓮

•(33)灑水

摩利支天菩薩

摩利支天菩薩又名摩利支提婆、陽焰,梵文Marici,為「光線」之意,係日光的神格化。相傳源於古印度民間所崇拜的豬面人身光明女神華拉希(Varahi),後被佛教所吸收而成為黎明女神,並列於天部。能加持信眾,護佑平安。外現天女像,然並非天人,實際本地是大菩薩,《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記載衪是從觀自在菩薩部所作的變化相。以摩利支天菩薩為本尊的修法,稱為「摩利支天法」,此法具有能夠隱身遁形與除難消災的神通能力,密教中就是以摩利支天法為隱形法。由於摩利支天菩薩具有不可思議的隱身法力,因此極受日本武士的信仰,並奉為守護神。

不空羂索菩薩

不空羂索菩薩,乃能顯現十方無量佛土聖眾,接引無量有情修得佛法的大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佛教認為與觀音菩薩所有的化身本質相同。

常瞿利菩薩

常瞿利菩薩或作穰麌梨菩薩,在佛教裡是觀世音菩薩、多羅菩薩的化現之一,是以消伏毒害為特色的菩薩。

觀音法門


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末法眾生具有大因緣,一般正信佛教徒修持與觀世音菩薩為核心的法門,方式或功課有如下

持名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聖號。

持咒持誦「六字大明咒」「觀音靈感真言」「十一面觀音咒」「大悲咒」「觀世音菩薩滅業障真言」等真言陀羅尼。

誦經:持誦《心經》《普門品》《法華經》等經典。

形象與傳說


公元7世紀越南的高棉

風格觀音菩薩雕像

 

雲南大理國阿嵯耶觀音菩薩像

 

來自尼泊爾的16世紀觀世音菩薩

鍍金青銅像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

《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祂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

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很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在東亞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

宋朝以前,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佛教人士稱道教的慈航真人與觀世音菩薩乃同一神明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5]

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6];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7];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8]。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

中國民間,觀世音菩薩的慈母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觀音娘娘」,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台灣人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面燃大士(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

善財龍女

中國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財龍女脅侍在菩薩左右兩旁。善財尊者是佛弟子,經過五十三參之後,悟道得證果位。龍女則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因緣俱足,已於法華會上成佛,多示現為童女身,與善財一同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騎龍觀音像

主條目:騎龍觀音像

《騎龍觀音像》攝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災之後流傳於台灣民間,供台灣佛教、道教、儒教、齋教、一貫道、民間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觀世音菩薩攝影顯像。

而由2003年台灣法院《台上字第四二四二號判決書》內容顯示,該圖像來源係不明人士以黑白攝影技術翻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籍畫家原田直次郎原作《彩色騎龍觀音像圖》油畫之攝影作品。據稱,原收藏該作品的日本東京護國寺現仍保存這張油畫的原寸照片,而作品原件已由護國寺於1979年轉交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收藏。

送子觀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祈求觀音大士,「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誠皆有感應。故許多不孕婦女,皆向觀音菩薩求禱,希望能有子嗣。而廟宇也以觀音菩薩懷抱幼童作為造像,是為送子觀音。

魚籃觀音

宋朝,蔡襄貶為泉州太守。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溺斃,蔡襄不忍,於是發願興建萬安橋(洛陽橋),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美麗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

馬郎婦觀音

民間故事,唐憲宗時陝右男子性喜騎射,嗜殺無度。一日市街上,忽然出現一名絕世美女,公開演講,要求眾人信仰佛教,戒除殺生。並且發下豪語,願嫁給三日之內熟背《妙法蓮華經》的男子。眾人聞說,皆返家背經,惟法華一書,卷帙浩繁,人皆苦之。有一馬姓少年博聞強記,三日不寐,遂能背誦此經,娶得美女返家,但回家成婚時,美女已經病死。馬郎甚哀而殮之。啟棺時,美女遺體不見,只留下一張觀音菩薩之畫像。人稱美女為觀音菩薩化身,是謂「馬郎婦觀音」。《佛祖統紀》亦有記載。

另說屍骨已然不見,唯鎖子骨尚存。泉州粲禪師作詩曰:「豐姿窈窕鬢欹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

千手千眼觀音

主條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提到了觀世音菩薩何以具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根據《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改稱《香山寶卷》,作者為宋代的普明禪師),認為祂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至出嫁年齡,出家為尼。妙莊王因此將其趕出王宮。後來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以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妙莊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然二女堅決不允。無奈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興許能夠救愈。妙莊王來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長,卻大吃一驚,原來仙長為自己三女兒,但此時已修成至道。女兒知道父親來意後,二話不說,當即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奉給妙莊王。妙莊王心裡十分難過,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兒再生手眼,結果神靈有眼,女兒果然長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雙手。妙莊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善,並稱之為「觀音」。

面燃大士

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時,民間都先祭拜「面燃大士」,道教稱「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俗稱「大士爺」或「普渡公」。「面燃大士」是諸鬼之王,統領七月時在人間接受香火的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布施僧侶、貧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化身民間信仰女性神祇

民間信仰中的女性神祇,有的出身由來之傳說常和觀世音菩薩有關,如傳說為觀世音菩薩之眼淚或血所化,或賜仙丹靈珠入其母胎而誕生。民間信仰中之媽祖、臨水夫人、菁埔夫人等,皆有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的傳說故事,可視為佛道融合而產生之現象。

民間造像舉例

 

明代德化窯觀音像

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香港藝術館展品)

臺南聖恩佛祖會 觀世音菩薩(施冠鴻攝)

民間信仰造像

在臺灣,觀世音菩薩的形像普遍運用在神龕、佛龕之背景,俗稱「觀音聯」、「佛祖聯」、「觀音彩」等,有觀世音菩薩位於最上,脅侍善財、龍女其下有道教神明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福德正神、灶神等,亦有獨尊觀世音菩薩者。其形像普遍為頭頂梳髻身著白衣,長髮,頂戴阿彌陀佛像,頭披白紗,胸配瓔珞,一手持楊柳枝,一手持淨瓶,亦有手持念珠或經書,趺坐蓮花之上。

在西藏

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稱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馬頭明王是他忿怒相。

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又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時,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同時賜給了他五穀種子),是為藏族人的祖先。

西藏國王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傳說他一出生則有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則被認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則為綠度母的化身。

種子字


梵文的「ह्रीः」,是觀世音菩薩的種子字,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

讀音「hrī」(「赫利」),藏文:「ཧྲཱིཿ」。

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的陀羅尼無數,比較著名的有:大悲咒、六字大明咒(o mai padme hū)、准提神咒(nama saptānā- samyaksabuddha-koīna tadyathā o cale cule cunde svāhā)、十一面觀音咒、如意輪觀音咒等等。

相關經典


觀音三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音五經:前三經再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同本異譯: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悲華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乘莊嚴寶王經》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

•《不空罥索咒心經》

•《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安樂妙寶》:稱為『正觀音咒』,又名『滅業障咒』。咒文內容為:「唵,阿嚕勒繼,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應化組合


西方三聖:主尊阿彌陀佛,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娑婆三聖:主尊釋迦牟尼佛,脅侍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

中國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八大菩薩(《藥師經》):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八大菩薩(《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慈氏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王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道場


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布小白華,清香美麗,傳說觀世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佛經所指「補陀落迦山」,乃指印度補怛洛伽山而言,而中國普陀山與西藏布達拉宮等處,皆是沿用「補陀落迦山」這個名稱。

印度的補怛洛伽山

主條目: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這裡是佛典裡真正所指的普陀山。

唐三藏玄奘法師之《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中,亦有記述稱,秣羅矩吒南方海濱,有座秣剌耶山,「秣剌耶山東,有布呾落伽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山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中國的普陀山

主條目:普陀山

在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普度虔註:學尼1992年曾在此目睹三種聖境,後皆有感應道交事蹟,未來有緣時當提及。】

西藏的布達拉宮

主條目:布達拉宮

西藏的布達拉宮是座位於瑪布日山(紅山)上的達賴喇嘛宮殿。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其他道場

中國大陸

安海龍山寺:位於福建泉州晉江安海,是一間影響力深遠的廟宇,於隋越王皇泰年間(618年)開始興建,1623年重修,正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目前屬於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已有千年歷史,海外的大量龍山寺均為該處分靈。由於歷史悠久,不論是晉江的本寺或海外諸多分靈寺廟,在戰亂中都常傳出神蹟,也造就了各地龍山寺的香火鼎盛。

三十三觀音堂: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南山佛文化苑,集觀音菩薩三十三種化身於一堂的場所。

承德補陀洛寺: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又稱承德普陀寺,是當地的信仰中心。

臺灣

艋舺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著名古剎,為直轄市定古蹟。每逢觀世音菩薩三大節日、重要民俗節慶、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緣道觀音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著名的觀音道場,可遠眺觀音山,園中有一巨石,上刻「念彼觀音力」三十三觀音和四大菩薩羅列其中大殿中的大自在王佛像和四大菩薩像高數十米,莊嚴優雅。此處風景絕佳,吸引許多塵世紛擾的遊客來沉澱他們的心靈。

淡水龍山寺:為臺灣新北市淡水區的廟宇,主祀觀世音菩薩。目前為直轄市定古蹟。

板橋接雲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板橋林家所建,是板橋人的信仰中心。

蘆洲湧蓮寺:位於臺灣新北市蘆洲區,是三重、蘆洲一帶的信仰中心。

法鼓山:位於臺灣新北市金山區,有著名的開山觀音大士聖像,由聖嚴法師創建。

竹林山觀音寺: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林口區的著名景點,原稱竹林山寺,簡稱竹林寺,位於林口區竹林路325號,為一佛道混合寺廟,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臺灣桃園市龜山區,是縣定古蹟。寺中主祀神明有: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太歲星君、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門神四大天王等諸神。

石觀音甘泉寺: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是當地極富盛名的寺廟,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天然石像,又稱石觀音甘泉寺、石觀音寺。石觀音寺也是觀音鄉地名的由來。

新竹竹蓮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為新竹地區著名佛寺,新竹三大廟之一,香火鼎盛。

新竹金山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俗稱客家人寺,為國家三級古蹟

清水紫雲巖: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為主祀觀音佛祖之廟宇,有台灣少見之黑面觀音,建自清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間方有正史之記載,迄今已有三百餘年之歷史,為臺中之名勝古剎,信徒眾多。

北屯松竹寺: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年代是清道光十三年,是臺中地區儒、釋、道的齋教寺堂,亦是臺中市遠近馳名的宗教信仰中心。

彰化開化寺: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市設立後的第一間寺廟。

鹿港龍山寺: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屬國定古蹟,素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半天岩紫雲寺:位於臺灣嘉義縣番路鄉,創建年代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縣定古蹟,是台灣著名觀音佛祖寺廟之一,神尊為黑面觀音。

臺南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該寺於清康熙年間正式建寺於臺南東門外,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因馬路拓寬而遭到拆除,才於今址重建。

臺南聖恩佛祖會: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為臺灣著名之慈善團體;裡面除供奉觀世音菩薩外,還供奉全台首見的「金善財童子」。

赤山龍湖巖:位於臺灣臺南市六甲區,創建年代是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是觀世音菩薩在台灣最早的開基道場,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普度增註:此處是學尼1968年夏第一次入觀音殿之道場。】

白河大仙寺: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創建年代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亦稱火山大仙寺、關仔嶺大仙寺,簡稱大仙寺,俗稱舊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臨濟宗佛寺,與俗稱新巖的火山碧雲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

【普度19681992年間於台南關子嶺多次參訪受考驗,許多感應事蹟增長當年精修之決心。】

火山碧雲寺: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創建年代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原名火山廟,源於白河大仙寺,亦稱白河碧雲寺、關子嶺碧雲寺,簡稱碧雲寺,俗稱新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佛道混合寺廟,與俗稱舊巖的大仙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距大仙寺約五公里、水火同源約一公里。與東山碧軒寺關係密切。

東山碧軒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山區,創建年代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東山迎佛祖聞名,與火山碧雲寺同源,關係密切。

楠梓慈雲寺:位於臺灣高雄市楠梓區,觀音殿中供奉台灣罕有的十一面觀音,示現當代少見的男相觀音菩薩,因為莊嚴殊勝,所以信徒眾多,香火鼎盛。

內門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在觀亭地區,建廟三百餘年、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所在地,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護神,因「飛爐」神蹟,而由莊民共同出資建寺,為內門地區著名古廟。

內門南海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在內埔地區,民國54年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大媽、二媽、三媽重新粉面開光在七七四十九天降臨,要在內埔地區開基建廟供奉二媽,由於地方政治因素,觀亭地區不讓內埔地區建廟供奉,於是內埔地區請示玉皇大帝是否該在此建廟,得到玉皇大帝的連六個聖筊同意,玉皇大帝將此廟命名為內門「南海」紫竹寺,在民國56年興建,民國65年峻工。

內門南海紫竹林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是全台唯一以紅面化身,恭戴五佛帽,興建全台的第一間紅面觀音廟宇。

鳳山龍山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屬國定古蹟。

北竿蕭王府:位於馬祖北竿鄉塘岐村,廟宇二樓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因分靈自中國湄洲灣南岸蓮城半島之蓮城寺,因而尊稱「蓮城佛祖」。

馬來西亞

檳城極樂寺:位於檳城州,檳島的亞依淡(Air Itam)。建於1893年,寺廟依山而建,占地12公頃。

【普度與此處有數度殊勝因緣,不可思議至極。】

此外,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節日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成道、出家[9]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文學形象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中有觀音菩薩這個人物。

相關條目


•佛教

•四臂觀音

•阿彌陀佛

•千手觀音

•釋迦牟尼佛

•多羅菩薩

•極樂世界

•葉衣菩薩

•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摩利支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常瞿利菩薩

•大乘佛教

•面燃大士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大勢至菩薩

•淨土宗

•普賢菩薩

•禪宗

•文殊菩薩

•密宗

•地藏菩薩

•四大菩薩

•達賴喇嘛

•八大菩薩

•龍山寺

參考文獻


引用

1.^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2.^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五:「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雲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雲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3.^ 唐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我念往昔時,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曰『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認為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但此經並未提到釋迦牟尼佛曾為其弟子。

4.^ 《楞嚴經》:「憶念我昔,無量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5.^ 略釋觀音法門

6.^ 慈航真人

7.^ 什麼是送子觀音?

8.^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

9.^ 艋舺龍山寺官網 - 認識奉祀神祇

來源

書籍

•於君方著,陳懷宇等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網站

•故宮博物院-典藏資源 佛經圖繪詳說

外部連結


•大悲觀世音菩薩

•妙法蓮華觀世音

•江南名剎普光寺

•觀世音菩薩經文

•觀音,來自佛學大辭典

•曹仕邦:〈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

•佐伯富:〈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

•顏娟英:〈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觀世音菩薩

佛教主題

藝術主題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57 (週六) 16:14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988/8111011.htm?fromtitle=%E8%A7%82%E4%B8%96%E9%9F%B3%E8%8F%A9%E8%90%A8&fromid=169349&type=searc    (另開視窗)

[guān shì yīn]

观世音(观世音菩萨)

同义词 观世音菩萨一般指观世音(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1]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2]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3]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4]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概述图片资料[5]

目录

1.出典

大乘经藏

民间杜撰

2.尊号义释

观世音

观自在

3.观音道场

典载的道场

传说的道场

究竟的道场

4.观音身相

幻化之相

男女之相

无相之相

5.观音法门

般若观慧门

经忏方便门

6.行慈运悲

劝念观音

劝行大悲

佛法根本

出典


大乘经藏

宋千手观音图 佚名 绢本设色 日本永保寺 (27)

•中国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主要是因为《法华经普门品》的盛行,中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普门品的盛行,最早是五胡乱华时代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正在群医束手,百药罔效之际,来自印度的昙无谶,劝他诚诵普门品。沮渠蒙逊遵照指示去做,真的使他不药而愈因此国主在国内广弘普门品《普门品》宣说,如果众生在受苦之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能让其得到解脱[6]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7]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8-9]

民间杜撰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泛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材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个故事并不为正统佛教典籍所载,也不被佛教所承认。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10]《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13完整记载了这一传说。[11]

尊号义释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12]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13]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14-16]

观世音

15世纪 夹纻生漆观音坐像

自修义: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17]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6]《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18]

观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认为含“观照纵任”之意,即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般若心经》[19]太虚大师认为: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所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则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20]

通指: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21]

观音道场


典载的道场

大士像 贾师古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位居补处的大菩萨[22]《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入灭后继承佛位《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世音受记经》等也说,观世音菩萨常住极乐世界,师承并辅助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说,观音菩萨宝冠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诸圣众共同迎接众生到极乐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余土):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华严经》说,光明山(Potalaka)有菩萨叫观世音[23-24]《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25]《千手经》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26]《大唐西域记》说,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27]

传说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多以为此岛为转站等候风信扬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慧锷从四明(浙江宁波境内)出海,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华,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28-29]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海天佛国 普陀山 (26张)

现在的普陀山与洛迦山,是属于舟山群岛的两个小岛普陀山的面积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为佛顶山白华顶,海拔288.2。现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于全岛各处,其中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三大寺,其余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杨枝庵、大乘庵、广福庵、圆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较为知名。

西藏普陀宫:西藏拉萨的“普陀宫”(即布达拉宫)也被视为观音化身处。布达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样,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

究竟的道场

普陀山杨柳观音石碑

传为阎立本所绘

观世音菩萨,并不说有固定道场。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同居三土)。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而是“无刹不现身”《普门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随一切众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独立一门普门”即普遍通达,法力广大无边。若菩萨只在南海,则不称为普门。印光大师认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救度,犹如一月投影万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现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动,月影便不能分明。众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诚,便难蒙救护[30]

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31]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佛法认为,以无住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观音身相


幻化之相

庄严报身:大乘佛教中的“报身”即俗话说的真身,“报身”所呈现的形相是由所造业因的所感果报的外化《观无量寿经》说明:观世音菩萨的身体非常广大并呈紫金色;头上圆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萨和无数诸天侍奉;头冠有一高大宏伟的站立化佛;菩萨面部呈金色;眉间的白色毫毛放八万四千(表无数)种光明,每道光有无数化佛,每尊化佛化显无数菩萨;菩萨手臂如红莲花色并有八十亿光明;手掌杂合五百亿莲华的各种颜色;每个手指能显示八万四千犹如印文的画面,每种画面有八万四千色,每种色又有八万四千光,且光明柔软(柔软又譬喻佛法),他用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的千辐轮(一千个轮盘的庄严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落脚时便有金刚摩尼花遍满一切;经中说,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几乎和佛等同,除了顶上的肉髻及无见顶相(一种极其高大的庄严相)不及世尊。[32]

位于美国万佛城的千手观音像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时,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听如来宣说大悲心陀罗尼,当下从初地证到超八地,于是立誓要利益一切众生并生千手千眼,[33]发愿后果然具足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一起震动,十方诸佛一齐放射超日月大光明。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世间,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广大慈悲和无边愿力。其他在《楞严经》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万臂、八万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一百八目,乃至千目、万目、八万四千目。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一般42臂喻千手,除本身双手外,再有20双,每只手中各有一眼,每只手各25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的环境,包括四洲、四恶趣、色欲天等);也有的千手千眼观音像确实有上千只手。

随类应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他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为之说法教化,那便是: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法华经·普门品》所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与《楞严经》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独觉和缘觉)、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数,实则应化无量。

两种六观音:天台宗《摩诃止观》立六观音,与六道相对应。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34]传至日本,天台宗又建立密教的六观音,即台密(普度補註:歷來稱“東密”)所立的六观音:化导饿鬼道的千手观音化导地狱道的圣观音化导畜生道的马头观音化导修罗道的十一面观音化导人道的不空罥索观音化导天道的如意轮观音。

四臂观音:喇嘛教的四臂观音白色身体代表清净无瑕的身言意前两臂合掌并持如意宝珠、后两臂高举至肩,右后手持水晶念珠代表救渡众生出离轮回左手持白莲代表净化一切烦恼四臂另代表四种佛行(息增怀诛)左肩鹿皮表慈悲纯正心头顶五方佛冠代表五方智慧金刚坐表稳固的禅定境界。以上六种装饰为六度万行成就;坐月盘上表慈悲方便法其下莲花象徵清净境界。心咒为六字大明咒,加持净化六道众生的恶业恶障,走向六成就悉地。

四臂观音唐卡

二十一度母:喇嘛教二十一度母为观音化身[35]度母有白、红、蓝、黄、绿、黑六色身色喇嘛教经典载,二十一位度母能救度怨敌、狮子、大象、火、水、毒蛇、盗贼、牢狱、食肉或非人,麻疯病、死神、贫困、亲眷分离、国王惩罚、霹雳、事务衰萎所致的16种灾难恐怖,还可增加顺缘、增长福寿,对有情利益甚大。被尊为世间轮回中拯救众生的度脱之母,以及诸佛事业的担负者或佛母。度母信仰主要流行于藏蒙之地汉语体系佛教称多罗菩萨[36]

三十三观音唐代以后,观音形象被汉化佛教不断改造,最后定型为“三十三观音”,分别有:杨枝观音 龙头观音 持经观音 圆光观音 游戏观音 白衣观音 莲卧观音 泷见观音 施药观音 鱼篮观音 德王观音 水月观音 一叶观音 青颈观音 威德观音 延命观音 六时观音 众宝观音 岩户观音 能静观音 阿耨观音 叶衣观音 琉璃观音 蛤蜊观音 普慈观音 合掌观音 一如观音 不二观音 持莲观音 洒水观音 多罗尊观音 阿摩提观音 马郎妇观音

男女之相

明代 骑犼观音

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37]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38]

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现为日常行为中即是爱,比如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认为世间的爱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扩大印顺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应现女身,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21]

无相之相

大乘佛法所强调的“缘起性空”思想下,佛身甚至菩萨身除了有肉眼所感受的色身外,真正的佛身或菩萨身是“法身”,“法身”没有任何肉体的物质涵义而属于抽象概念。“法身”和“缘起性空”义理认为,观世音菩萨无论他的化身如何变幻无穷成千上万,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甚至观世音原来的大菩萨本相,也同样不是真实“法身”而归于空幻不可得。对于这样一种性质,大乘佛教通常以“无”或“非”等表示否定的符号加以概括,观世音菩萨的“真实相”等于“无相”或“非相”。同时,能够见到这样的“无相”才是见到真正的佛菩萨。《楞严经妙心疏》便认为,说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是错误的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应化身都不是真实的,而他的真像是“寂灭相”[39]《金刚经》更是否定如来三十二相的真实性:“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同样的,若能见诸相非相,也即是见观世音菩萨。

观音法门


般若观慧门

法鼓山农禅寺祈愿观音殿

耳根圆通法门:在《楞严经》卷六中,观世音菩萨对“耳根圆通”的法门要义作出诠释:“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关心与倾听世间的悲苦,而又能不执著于世间的声色[40]《楞严经》的“耳根圆通”,被普遍归于禅定的修定发慧观法圣严法师针对初修者又命名为“闻音声法”。

该法门的修法与次第,初修共分四个步骤①专念普听一切声音,不选择对象,不分别对象,由大至小,由近至远,不以耳根去听,而让声自来②知道自己在听声音,也有声音在被自己所听,此时只有声音和自己的和应,没任何杂念现前③仅有声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无分别无界限的声音之中④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世间的四禅八定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有异于小乘的灭尽定[41]

照见五蕴皆空法门《心经》的“五蕴皆空”,是用观照世间无常无我的方法,达到“般若实相”的境界《心经》开头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观察众生及众生所处环境,包括色法的物质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物质的色法,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活动以及其动因、动力、动的结果,此结果又成为另一循环的动因,佛学称之为心念或识。凡动皆由于因,凡动皆产生果,其间动的作用,称为造业,造业的结果,称为业力的感受果报佛教认为,如果众生能洞察五蕴所成的世界,无一是真,无一能常,便不起贪嗔等执著,不执著的当下即能不受贪嗔等的烦恼所苦,便能不再继续造循环不已的生死业,便能虽处生死,而离一切苦观自在菩萨以甚深智慧力,彻见五蕴的世间法无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萨证空,连空亦无,所以入世凡夫未证五蕴皆空,迷惑困扰、不知何去何从,故事事执著,处处烦恼。[41]

经忏方便门

宋 千手观音立轴 佚名

绢设色绛彩 台北故宫(60)

持名法门:《普门品》承诺“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认为观世音菩萨具有广泛利益众生的大威神力,所以劝众生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42]依《普门品》说明,观世音菩萨可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若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法门,也被认为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时时可修,处处可修

大悲咒持诵大悲咒出于《大悲心陀罗尼经》,共八十四句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千光王静住佛处初闻此咒,顿从初地越登八地。并受命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以此心咒作大利乐。嗣后观世音菩萨又于无量佛前,无量法会中,重闻此咒。因诵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花化生。该经宣称,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祗物、污净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种善生,除十五种恶死《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诵持此咒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

大悲忏《大悲忏》为宋代知礼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所编制的仪轨。它包含《大悲咒》及经典核心思想,同时也涵盖了安置道场、结界供养、入忏启忏,忏悔观行的种种仪式诵大悲咒仅需几分钟,拜一部大悲忏则需要两个钟头左右。《大悲忏》是佛法中的事门,也是一项共修法门。作为一部观音法门,它指涉了观音证觉的般若与涅槃,也指涉了观音的慈悲与方便。它要求高度的专注与禅定,如果是独修独忏,并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便可抵达。在拜忏过程中,由于梵呗唱诵仪轨不断持续举行,即使心念偶尔流转飘忽,也敌不过众多虔心专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强而有力的共忏主流。在集体忏悔共修所带来相互震撼与交响中,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43]

密宗陀罗尼:在密宗,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是hrī,梵文:ह्री。与阿弥陀佛种子字相同(普度增註:種子字雖同,顏色不同。阿彌陀佛種子字為紅字;觀世音菩薩種子字為白色字)。关于观世音菩萨的陀罗尼有六字大明咒,准提咒,大悲咒,十一面神咒等。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在中国最早见于宋代天息灾三藏所翻译之《大乘庄严宝王经》,至清初被收入《禅门日诵》所录十小咒内,是表徵观世音菩萨利益六道的神咒准提咒在显宗里也被收录为十小咒内《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说,诵持准提陀罗尼,能得到光明独照。所有罪障尽皆消灭。寿命延长。福德智慧增进。并得致诸佛的庇护。生生世世远离诸恶趣。迅速证得无上菩提的佛果。准提咒印能够灭除十恶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净,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纵然不断酒肉、妻子。但依法修持。无不成就。圣十一面观自在菩萨根本咒,首先由耶舍崛多译出,84句大悲咒的译出早约一百年。此咒在玄奘译出《十一面神咒心经》达到顶峰,后来在中土就渐渐没落了。

行慈运悲

劝念观音

位于香港大埔慈山寺的观音像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息灭内心的热恼。佛教劝诫,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脱之道),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

因为观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换心理,佛教认为信仰观音真心恳切,而不是苦难当头才临时抱佛脚只有平时忠实真诚,才能和菩萨大悲愿力相应。唯有平时奉行菩萨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资粮。好比人在病时信任医师诊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却医生嘱咐,这样自然不会有长久健康。不但生病时需要疗养,无病时更需维持和促进健康。信仰观音菩萨,也应在平时忠实奉行。这样才能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44]

劝行大悲

高丽至治3年 徐九方

杨柳观音像

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教众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脱。佛教承诺,若至诚奉行菩萨言说,能解脱现生苦恼,获得人生应有福乐。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边功德。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如何修学菩萨行,[45]观世音菩萨对他说:在无量法门中,我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渐渐的学行大悲,经过长久学习后,终於深入大悲法门广度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而得无上解脱。善财!我行大悲的一贯目的,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使他们免除怖畏。[46]

教告诫众生欲得菩萨护念,无有恐怖,应修学菩萨的大悲法门。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愿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众生,即是菩萨的悲心。佛教认为悲心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但众生心境狭隘,不能扩大同情成为大悲心。众生被烦恼所惑,被自私情见所围不能现起平等悲心。常人以为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人与人甚至与他道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有过密切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同情一切众生,成为平等的悲心。

佛法根本

大乘佛教极为强调悲心,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佛说法集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发动。悲心人皆有之,而没有菩萨的广大,但能通过不断修学发挥悲心,成为无穷的深广没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报或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所以经中总是说“大悲为上首”。[47]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领导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凡夫似乎不易做到。若能以缘起正观,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到自身与众生的关切,而能体察一切众生的苦痛。这是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也是诸大宗派的共识。

词条图册

词条图片(10)

海天佛国 普陀山(26)

宋千手观音图 ...(27)

宋 千手观音立...(60)

参考资料


1.《无量寿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萨。

2.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清净佛土中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3.《法华经普门品》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4.台湾民众常将之绘制於家堂神画“佛祖漆”上,与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

5.海南三亚南山寺 海上观音像

6.《法华经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7.《悲华经》卷二不眴在宝藏佛前发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没有人可去请求保护,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那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则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为观世音。”

8.《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述,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因大悲愿力,现作菩萨。经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9.唐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也说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并且释迦如来曾是他的弟子:“我念往昔时,观自在菩萨於我前成佛,号曰正法明,十号具足。我於彼时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

10.《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四第五十四:“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说。”

迴向功德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恭敬整理完稿於

2016.06.10

 

 

20160611
首頁 開示摘錄 修持大悲咒法門 認識觀世音菩薩 ─ 具大悲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