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二十四)─農曆四月二十六神農氏五穀先帝千秋
文章建立於 2016/5/28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前言:末學於1979年夏自關島回台灣,1980年春至天母看房買屋,第一天至天母就種下了與三玉宮和神農氏五穀(谷)先帝等神明之諸多因緣。當時下班直接去天母,下公車就近在一個麵攤吃晚餐,打聽要去看的屋址位置及附近治安生活機能等內容;沒想到麵攤老闆已買那大廈之樓下一戶,即將遷移去那兒開店。老闆建議過馬路經三玉宮時,可去拜拜求神明指示並保佑,買到合宜之好住處。當時很歡喜且從善如流,果真買下現今之「應真精舍」,且於九個月後產下Angela,這幾年間才知:麵店老闆常久以來是三玉宮委員。
因當年生活中種種障礙,無法於自宅設置佛堂,故於早晚路經三玉宮時,沒空就合掌問訊一下,匆匆趕路;有空或心中有事,就去各殿上香,然後至觀音殿跪拜祈求指示,時常靜禱許久都無人干擾,心很安祥寧靜,能思維分析並判斷。故當婚姻出問題,違緣打亂心湖時,三玉宮觀音殿是末學當時的心靈庇護所。
當對方使盡計策,要奪取控制余自力所賺取之一切財產時,是三玉宮觀世音菩薩顯聖指示(聖筊連十天共170次,絕無矛盾!),才留下資產使生活無慮,且可供養三寶及行菩薩道。
專心學佛後很少跨入三玉宮殿堂,只在路經時合掌致敬,彼有修建工程時微力隨喜之,沒有互動與交流。2010年入秋前在廈門,因外力受傷而引發椎間板病變,幸得雷醫師巧手針灸推拿兼以中藥調理全身,兩個月後得以拄著柺杖回台,在台北市所見之中西醫師皆佼佼者,但彼皆建議去廈門,繼續接受雷醫師內外兼治且“一診間服務齊全”,病人不必勞動轉診間。2013年冬回台居住,身心具安。經三玉宮時突然領悟,除佛菩薩加持外,神農嚐百草建藥典,雷醫師常提及中醫體系之歷史淵源,啊!“冥感顯應”這多年,怎能做無知且忘恩負義之人,真慚愧!故自此常隨喜彼神殿之各種設施供養,去年以來安居天母,常於神明誕辰至其像前,誦佛經、持咒、念佛、兼講義理,祝禱神明度眾之外必學佛,以提升自己品位及成佛。
三玉宮每初一、十五由誦經團(女居士們)晨7:30做佛門早課,大悲十小咒、心經、回向、唱讚等;帶領信眾禮拜《藥師寶懺》、上午供。大庭前自晨7:30始供應免費早餐素十錦湯麵,2016/5/21農曆4/15,末學第一次去參訪其初一、十五之早課及晨餐,被130台斤素十錦湯麵、近百台斤油飯、幾大鍋甜湯圓及廣大人群嚇到了,排隊等食物者絡繹不絕,擠滿庭前廣場;燒香拜拜者有一些,還算多;跟隨拜佛念經者,只有三玉宮值事和學尼的學生。
一年半來每逢慶祝壽誕法會,學尼和護法居士們會隨喜其佛經功課及佛門午供,分擔慶典供品費用。去歲春斗法會時,第一次參訪其懺悔儀式及過七星橋儀軌,內心受了震撼與很深的感動。原來道教有許多儀規和佛教不但相似,甚或有部分更精細,因此發願今年要全程參加以瞭解全貌,以免成為增上慢之徒,而實有所不知之狂妄者!這是觀世音菩薩「本尊」給的今年功課:學習「道種智」過程中,養:不分別心、平等心、慈悲心、尊重心、善解心、謙卑心、體恤心、同理心、分享心、隨喜讚嘆心!由道教科儀「請聖」、「迎聖」、「灑淨、結界、安位、獻供、上疏文、祝願祈求穰災賜福」、「“舉三昧真火”繞境加持、為各個人“消災增福”、送聖」等四場法事來體會,先賢制定科儀之“擬人化恭敬供養”,正一派道士九人合作,莊嚴法器獻樂、三師行禮如儀,學尼從旁學習“天界度眾”及“道家無為思想”之體現。道士同學們友善對待,驚呼為何學尼不問而看得懂,學尼答:「末學是佛教法師,“有參訪的眼才可有參訪的腳”,謝謝您們的示範,讓我學到許多。」,學尼之常隨居士數人,受邀護持一直不離左右。今以此文回向以上所陳述諸事,祈願諸佛菩薩與神明們不捨眾生常垂恩光,祈願天界神明發無上菩提心終成佛果,祈願三玉宮實行正法廣利有情,祈願佛教諸位法師和道教道士們法事周隆度眾順利,祈願信眾們開啟智慧、祈願同參們道業勇猛精進、更願學尼努力不懈怠,佛菩薩常住心中說法,所有眾生吉祥如意,國家社會常保安和樂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5%86%9C (另開視窗)
神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4年1月19日)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
|
神農氏 |
|
|
|
|
|
概要 |
|
|
廟號 |
無 |
|
諡號 |
無 |
|
在世 |
不詳 |
|
在位 |
不詳 |
|
年號 |
無 |
神農氏,又稱烈山氏,或稱連山氏[1],相傳生存年代在夏朝[2]以前,現存文字記載多出現在在戰國以後[3]。相傳「神農嘗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中國人視之為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守護神,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
|
目錄 1傳說 1.1教民耕種 1.2發明耒耜 1.3嘗百草 1.4發明陶器 2考證 3神農後裔 4神農故居 5神農洞和神農碑 6越南 7日本 8參考來源 9外部連結 10參見 |
傳說
在戰國至漢朝,神農氏傳說出現在文字記錄中:
•《易經·繫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世本》「神農和藥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後世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什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後來,由於神農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於身亡。
教民耕種
相傳是神農氏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便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神農氏之稱一源為此。
發明耒耜
|
神農氏像東漢畫像石(拓片) |
神農氏首創木製的耒耜,被認為是農業發明之始。
嘗百草
相傳神農氏為辨別各類草藥,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藥(傳說為斷腸草),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神農氏有一條紅色神鞭,名為赭鞭,用來鞭打各類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藥、毒、寒、熱等特性顯露出來。
•《神農本草經》
發明陶器
|
竹南鎮五穀先帝聖像 |
神農氏還發明了陶器,陶器是與農耕同時出現的,被譽為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一大創舉
考證
楊伯峻認為,在文獻中,神農氏傳說首次出現於《易經》〈繫辭〉,為戰國時代的傳說,在西周時尚未出現[4]。
神農後裔
相傳炎黃時期,炎帝和黃帝皆神農氏之後,兩部落聯合形成華夏族。
炎帝敗於黃帝,黃帝為共主,炎帝部落一部分遷離了黃河流域。
蚩尤亦神農氏之後,蚩尤部落在黃河流域戰敗後,一部分融入黃帝部落,一部分南遷,後又西遷。鄂、湘、貴間均有苗民生活,為蚩尤之後,因先祖以務農,故而得名。蚩尤為神農氏後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來較高,但因戰敗後後裔居於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
(代表性傳說人物:)
•1.神農化身或蚩尤的漂白:爭議性人物炎帝
•2.黃帝元配嫘祖
•3.大魔王或三九黎救世英雄:爭議性人物蚩尤(苗族傳說)
•4.三苗領袖或叛軍頭目驩兜
•5.涇陽王祿續(越南傳說)
•6.百越之祖雒龍君(越南傳說)
(代表性民族)
•九黎
•三苗
•苗族
•瑤族
•畲族
•京族
•傣族
•越族
•百越
神農故居
|
2009年5月20日隨州的炎帝神農大典 |
相傳神農氏出生於烈山,又稱「烈山氏」,或稱連山氏[1][2],有人在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里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修建了「神農故居」。
「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為穀物藥材貯藏,一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湖北省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為「神農架」,也與神農氏有關,緣於神農氏曾到此地搭架採藥之傳說。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里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厲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越南
越南人的傳說裡記載神農氏為其初祖。(見炎帝條目)
日本
日本人也信奉神農,尤其藥商、醫師、攤販,在東京的湯島聖堂有神農節。基於古時的攤販團體演變為江湖極道團體,連黑道指定暴力團與賭博中人也崇信神農。
參考來源
1.^ 1.0 1.1 《世譜》雲「神農,一曰連山氏,一曰烈山氏」
2.^ 2.0 2.1 郭懿雲 編.《邵子易數講義》. 頂淵. 2010年9月. ISBN 978-986-7175-40-3. 連山易出自神農氏……因文字記載出於夏朝,又稱之為夏易。
3.^ 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Zhong yang min zu da xue xue bao bian ji bu. : 123 [19 January 2013]. (第123 頁) 這裡的盤古、伏羲、神農都是漢族神話中的人物,他們出現的時代都在戰國以後已忽略未知參數|y允立8豈祤6戈弁戈ear= (幫助)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29年註:「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據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此說不可信。蓋神農之名初見於易繫辭,史記封禪書言……,亦託之管仲耳。焦為姬姓國,左傳明言之,何得為神農之後,且周武王時更不知有神農氏也。」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年5月4日 (週三) 15:0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7%9A%87%E4%BA%94%E5%B8%9D (另開視窗)
三皇五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
本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2011年10月12日)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
|
黃帝 |
|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 前 時 代 |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
||
|
黃河文化 長江文化 |
|||
|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
|||
|
夏 約前21世紀–約前17世紀 |
|||
|
商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 |
|||
|
周 前11世紀 │ 前256 |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
||
|
東周 前770–前256 |
春秋 前770–前476 |
||
|
戰國 前476–前221 |
|||
|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
|||
|
漢 前202 │ 220 |
西漢 前202–8 |
||
|
新 8–23 |
|||
|
玄漢 23–25 東漢 25–220 |
|||
|
三國 220–280 |
魏 220–265 |
蜀漢 221–263 |
吳 229–280 |
|
晉 265-420 |
西晉 265–316 |
||
|
東晉 317–420 |
十六國 304–439 |
||
|
南 北 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北魏 386–534 |
|
|
齊 479–502 |
|||
|
梁 502–557 後梁 555–587 |
西魏 535–557 |
東魏 534–550 |
|
|
陳 557-589 |
北周 557–581 |
北齊 550–577 |
|
|
隋 581–619 |
|||
|
唐 618–907 武周 690–705 |
|||
|
五代十國 907–979 |
大遼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
定難軍 881–982 西夏 1038-1227 |
|
|
宋 960 │ 1279 |
北宋 960–1127 |
||
|
南宋 1127–1279 |
大金 1115-1234 |
||
|
大蒙古國 1206–1271 大元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
|||
|
大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
|||
|
後金 1616–1636 大清 1636–1912 |
|||
|
中華民國 1912至今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
中華民國 (台灣) |
||
|
閱•論•編 |
|||
三皇五帝是夏朝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遠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
目錄 •1歷史 •2三皇 •3五帝 •4世系 •5考古發現 •6參見 •7參考資料 •8注釋 |
歷史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1],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2],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約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三皇
|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 |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伏羲、神農、女媧(《史記·三皇本紀》—司馬貞補、《春秋運斗樞》、《春秋元命苞》)
•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
•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黃帝、顓頊、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
•少昊、顓頊、嚳、堯、舜(《尚書·序》、《白虎通義》)
•黃帝、庖犧(伏羲)、神農、堯、舜(《戰國策》)
•黃帝、顓頊、太昊(伏羲)、少昊、炎帝(《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
•黃帝、顓頊、嚳、堯、少昊(《資治通鑒外紀》)
•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3]。(《史記正義》)
另外,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載有「六帝」之說:「六帝興於古,咸由此也。」[4]
世系
主條目:三皇五帝世系圖
考古發現
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指導考古工作者搶救性整理了人祖廟,發現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民國時代遺物291件(套),並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頭骨、木函殘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蹟。
參見
•宗教信仰中的先天五帝、上天五方帝參見:五方上帝
參考資料
•中國斷代史系列-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旭生著,里仁書局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里仁書局
注釋
1.^ 《太平御覽》卷九二九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包犧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曹植《庖犧贊》曰:「木德風姓,八封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拾遺記》卷一《春皇庖犧》載:「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居之國,有華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長眉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
2.^ 《世本·帝系篇》首先將炎帝和神農氏合稱「炎帝神農氏」。《資治通鑑外記》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黃帝,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3.^ 《後漢書》卷40〈班彪列傳下〉註:「五位,五帝也。《河圖》曰:『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葉光紀。』」
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57頁。
|
三皇五帝 |
|
|
三皇 |
伏羲 · 女媧 · 神農(《史記索隱·三皇本紀》說法) 伏羲 · 神農 · 黃帝(《帝王世紀》說法) 燧人 · 伏羲 · 神農 (《尚書大傳》說法) |
|
五帝 |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 少昊 ·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 太昊(一說即伏羲) · 炎帝 · 黃帝 · 少昊 · 顓頊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
|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其他版本參見三皇五帝條目中的說明。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漢 → 三國 → 晉 / 十六國 → 南朝 / 元魏 – 北齊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國 → 宋 / 西夏 / 遼 / 金 → 元→ 明 → 清 → 民國 / 共和國 |
|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5年10月15日 (週四) 06:13。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59/17218151.htm (另開視窗)
神农氏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神农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作为五氏的最后一位神,他结束了一个饥荒的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神农氏,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1]。
|
中文名 |
神农氏 |
|
别名 |
姜石年、炎帝的化名 |
|
国籍 |
中国 |
|
民族 |
华夏族 |
|
出生地 |
姜水(今陕西宝鸡) |
|
出生日期 |
十年前的一个月 |
|
职业 |
部落首领 |
|
主要成就 |
是农业部落的卓越领袖 是农业、医学的鼻祖之一 |
|
代表作品 |
《神农本草经》 |
|
诞辰 |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传说) |
|
研究 |
炼丹、长生 |
|
年龄 |
大于黄帝二十八岁 |
|
追封 |
老帝君 五谷爷 |
|
目录 |
1.生平事迹 身世传说 被尊为帝 首位首领 主要成就 立庙纪念 2.文献记载 3.人物考证 神农炎帝辨 故事新解 4.相关 课文 神农架 神农山 |
生平事迹
身世传说
神农在汉族神话传说中,一生下来就是个透明肚子,五脏六腑全都能看见。
神农氏,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rén)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斲(zhuó)木为耜,揉水为耒,耒耜(lěi sì)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襄氏即炎帝也,为一个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战国策》记载神农攻打补遂是可以考据在中国境内的最早战争。
被尊为帝
神农氏,上古部落首领之一,被后世之人尊为帝王,列入“三皇系统”。
|
神农尝百草 |
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汉族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由于之前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神农氏因食用断肠草不治而亡。[2]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中记载了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始作耒耜,以民利耕;二是始种五谷,以民为食;三是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四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五是治麻为布,遮体避寒;六是制弧剡矢,以抵侵凌;七是作陶为器,以储民用;八是首作琴瑟,娱乐民众;九是首创煮盐,强健体魄;十是创立天文,设立历法。[1]
首位首领
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伏羲、神农、轩辕都是王朝,所以,这里的“氏”是指上古部落。
神农氏有八世:1姜石年(帝石年)2姜临魁(帝魁)3姜承(帝承)4姜明(帝明)5姜直(帝直)6姜厘(帝厘)7姜哀(帝哀)8姜榆罔(帝榆罔)。
主要成就
|
炎帝 神农氏 |
①农业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②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立庙纪念
|
神农 |
神农氏殿宇:称为大显殿,坐落于长坑乡云二村东北部,依山而建,背靠龙脉,三峰文笔拱峙,登巅远眺,山水厅秀,风景幽雅,美如“仙境”而蜚声海内处。殿内供奉五谷帝仙、保生大帝、杨公真仙、玄天上帝等。该殿宇约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0年重建。该殿宇坐北向南,砖石木结构,翘脊两垂。到近代,该殿宇经续建、重建、重修多次。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当地信众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奉神像巡境,二月十五日做“佛生日”。八月间,四方信众到殿朝拜祈梦。
文献记载
先秦《列子·黄帝篇》称:“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后来人们常常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
神农氏尝百草 |
《神农本草经》[3]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神农洞碑: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人物考证
神农炎帝辨
|
|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说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俩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神农氏不事征伐,这与《庄子·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会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战的黄帝,竟然要与他“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主张炎帝、神农氏为二人。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果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
|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说直接可以治病。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司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五谷台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墙上的壁画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除了开垦荒地,口尝百草,播种五谷,汲水灌溉外,还有日中为市,造陶器,尝药治病等。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同时,他还发明了陶器,解决了人类的生活用具——器皿和陶盆、陶罐等。神农氏的另一伟大功绩就是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搜神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凭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五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故事新解
|
神农氏瓷像 |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我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
神农氏画像 |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相关
课文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
神农氏采药图 |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
|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架
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
|
神农架 |
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神农架是中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如图[6]
湖北省西部有一片群峰耸立、林涛起伏的高大山地,它横亘于长江、汉水之间,方圆3250平方公里,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神农架林区。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曾在这里遍尝百草为民除病,由于崖高壁陡,珍稀药草不易采到,神农氏就伐木搭架而上,因此后人称这里为‘神农架’。
神农架内重峦叠嶂,山高谷深,主峰大神农架即神农顶,海拔3105米,是华中地区最高峰,有’华中屋脊’之称。区内古木参天,奇花异卉遍布,有’绿色宝库’之称。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主峰东南千家坪生长着大量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如珙桐、水杉、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等,它们大多都是举世闻名的第三纪冰川树种。林区的西南部,有一独立奇峰称’望农亭’,亭下有一片石林,上接悬崖,下临深涧,或盘结曲扭,或亭亭玉立,或如猿猴抱柱,或如猛虎下山,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石林四周,流云飞雾,若隐若现,有’石林云雨’之称,为神农架林区一大奇观。神农顶北侧,峡谷蜿蜒,峰岩壁立,飞瀑参差,景致奇秀,有’红坪画廊’美称。此处,神农架区内还有众多的奇洞、潮水河、猴子石、南垭山、小当阳等胜景。
保护区内,不仅景色秀丽,物种丰富,还有种类繁多的珍稀动物。除名贵的金丝猴外,有白雕、白鹿、白松鼠、白蛇、白熊等,堪称是一个’白色的动物王国’。
神农山
神农山,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共有八大景区136个景点。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三大天门较泰山早154年。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韩愈、李商隐等历代名家曾在此留下许多传世佳作。这里有雄奇险峻的紫金坛,更有天下一绝的白松岭。15600余株白鹤松姿态万千,生长于悬崖绝岭之巅,居世界五大美人松之首。游走其间,移步换景,恍若人间仙境,令人魄悸魂动,陡然升华。其山势之雄险奇绝,树型之屈曲优美,景层之深奥神秀,当推全国之最。
神农山还素有“天然植物园”和"昆虫王国"的美称,有珍稀植物1199种。九千只国家保护动物太行猕猴攀枝登崖,嬉戏逗玩,平添无限野趣。神农山景区是休闲度假、探险揽胜、科学考察、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神农山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焦克公路、焦柳铁路横贯其下,晋洛公路纵行其间,餐饮游乐服务舒适周到,民风淳朴,民俗特浓!
词条图册
|
词条图片(13) |
参考资料
1.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网易[引用日期2015-07-27]
2.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2012年1月:1-2
3.神农氏像,王圻辑明万历刻《三才图会》。
4.神农氏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神农氏《采药图》,辽代人绘,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6.七夕情人节十二星座国内浪漫胜地推荐.凤凰网.2012-08-23[引用日期2015-06-14]
http://www.jenwudi.com/right_show.asp?id=389 (另開視窗)
版權所有:聖天真武宮(玄天上帝) www.jenwudi.com

神農大帝介紹
神農,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爲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爲「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大帝」等,爲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爲守護神。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髒清晰可見。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髒就會呈現黑色,因此甚麽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後來,由于神農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神農氏,也是中國第一個部落聯盟的名字,首領稱爲“炎帝”。神農氏最後一代首領炎帝被黃帝擊敗後,兩方聯合,形成華夏族。神農部落可能延續了很長的曆史。近些年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遺址考古發現,約在7000年前至1萬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農業社會。
傳說
相傳是神農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便照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農氏之稱一源爲此。
教民耕種
神農首創木制的耒耜,被認爲是農業發明之始。
發明耒耜
相傳神農爲辨別各類草藥,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藥,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神農有一條神鞭,名爲赭鞭,用來鞭打各類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藥、毒、寒、熱等特性顯露出來。
嘗百草
神農還發明了陶器,陶器是與農耕同時出現的,被譽爲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一大創舉。
發明陶器
神農稱炎帝,或赤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中國因而又稱爲“赤縣”、“神州”。
相傳炎黃時期,炎帝和黃帝皆神農之後,兩部落聯合形成華夏族。
炎帝敗于黃帝,黃帝代炎帝而爲天子,炎帝部落一部分遷離了黃河流域。
蚩尤亦神農之後,蚩尤部落在黃河流域戰敗後,一部分融入黃帝部落,一部分南遷,後又西遷。鄂、湘、貴間均有苗民生活,爲蚩尤之後,因先祖以務農,故而得名。蚩尤爲神農後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來較高,但因戰敗後後裔居于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爲了化外之民。
神農後裔
相傳神農出生于烈山,有人在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裏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修建了“神農故居”。神農氏亦有爲「烈山氏」。
“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爲谷物藥村貯藏,一爲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爲“神農架”,也與神農有關。
神農故居
史書記載 神農氏就是炎帝 故居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裏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曆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神農大帝傳說
在遠古時代,黃河流域生活著兩個著名的部落。其中一個部落姜姓,它的首領是炎帝。又叫神農。《淮南子•時則訓》曰:“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颛顼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裏。其令曰,爵有德,賞有功,……自昆侖東絕兩恒山。”赤帝、炎帝乃少典之子。
據傳,神農是一個十分善于耕稼的部落首領。適時,天下五谷。神農遂耕而種之;造陶冶斧斤,爲鋤褥,以墾草莽。此後五谷豐登,百業興旺。晉王嘉《拾遺記》卷一雲:“炎帝時有丹雀街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故此炎帝號曰神農。
因神農與耕稼的結緣,故其形象常常是“人身牛首”,又稱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衆並動,以便農耕水利。然而最可稱頌的神農“嘗藥”與“鞭藥”的故事。據說,神農經常品嘗百草,以辨其滋味,一日數次中毒。于是神農改用“赭鞭”來鞭打百草,以此就可以測量它們的習性:或平和、或有毒、或寒、或溫,氣息如何,味著怎樣,順其本性來播種,百谷生長自盛,故天下人譽之爲“神農”。
道教興盛後,將其納入神系,爲主農業興旺的尊神。因其在民間的影響深廣,故今天留下了許多“神農”的遺迹。如太原神釜岡中,仍有當年神農嘗藥之寶鼎。盛陽山裏,仍保留有神農鞭藥之所,該地被稱之爲神農原,又回藥草山。山上有一座紫陽觀,相傳神農曾在此辨別各種藥物。觀中至今還保存有千年龍腦(即象水片一樣的藥物)。此外,關于神農的傳說也很多。如浙江民間傳說,神農爲民治病,嘗遍百草,幾乎天天中毒,全憑身上預備茶來解毒。最後嘗到斷腸草,因毒性太猛,來不及取茶解救,剛入咽喉,腸已斷,終爲民殒命。四川也有此類傳說,無論如何,均足見神農爲拯救民衆不惜生命的偉大精神,所以神農曆來就深入人心,受到人們的祭掃。
http://mail.chjh.ntpc.edu.tw/chjh99/e02.htm (另開視窗)
神農大帝

名稱:神農大帝
別稱:五穀王、藥王大帝、五穀先帝、五谷大帝、開天炎帝、藥王、五谷先帝、神農氏、先農、先帝爺、藥仙、田祖、粟母王、二谷王粟王、藥皇。
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神像介紹:
頭角崢嶸、坦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跣足、踞然而坐,手持稻穗或藥草,象徵上古時期必須與洪水猛獸爭鬥的原始裝扮,而稻穗、藥草則表示神農大帝教民耕種、遍嚐百草的祖師意義。
掌管與守護:農業醫藥之神
神農大帝,即炎帝神農氏,是神話中的一個帝王。神農氏是古帝,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發明耒耜,教人民耕種,所以稱為神農氏。相傳他親嚐百草,做成醫藥,讓人民不再為疾病所痛苦,不再為缺乏藥物而煩惱。因此,人們建廟祈求五穀豐收、平平安安。
傳說:
傳說中的神農氏身長八尺七寸,牛首人身琉璃肚,長相十分怪異。神農氏出生後,三日便能開口說話,五個月大就會爬行,七個月大長牙齒,三歲便知道農業的事。神農氏從小生性善良,不喜歡傷害、屠殺動物,所以他親嚐百草,教導民眾什麼是可以吃的,什麼是不能吃的,由於嚐百草的過程難免會吃到有毒的植物,當他吃到有毒的藥草時,神農大帝的身體變會呈現黑色,因此他會自備茶來解毒,並一一記錄下可以作為草藥的植物。此外他還教導人民製作農具,並親自示範耕作以教導人民播種五穀等農作物,從此農業興旺,天下人民才不受饑餓的煎熬。最後神農氏嚐到斷腸草,因毒性太強,來不及喝茶解毒,因此為民犧牲,所以他的身體才會是黑色的。人民為了感念他的恩德,建廟祭祀他,稱他為「神農大帝」。
祭拜方式:
平時敬拜:鮮花、三杯茶或酒、素果。
生辰祝壽:平時敬拜的供品再加上三牲、壽麵、壽桃、紅蛋。
※祀奉時要注意「不得用牛肉」
(因為神農大帝是教人民耕種的,且牛是幫人民耕種的動物。由於牛很辛苦幫他們耕種,因此以前的農人是不吃牛肉的,所以祭祀時千萬不能用牛肉唷!)。
|
|
參考資料:
*姜義鎮 (1994)。台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P.31。
*鍾宗憲.蕭淑芳(2001年)。台灣小百科‧神農大帝—五穀王。台北:稻田。P.40。
*神農大帝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
*桃園新屋八路財神廟
http://www.balu.com.tw/god/god-main04.htm
*台灣民俗 農民守護神 — 神農大帝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
羅珮瑄、蔡佩鈞 製作
2010 漳和國中©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ipeen.com.tw/shop/56355/photos (另開視窗)
介紹天母三玉宮,但主張版權所有、不得轉載。請自點閱。
http://www.tmsy.org.tw/menu11.html (另開視窗)
天母三玉宮管理委員會網站

|
三玉宮簡介 三玉宮史誌 主祀諸神 管理委員會 三玉宮宮殿 精緻對聯 晨鐘暮鼓樓 各殿介紹 五穀正殿 七仙祖殿 天上聖母殿 觀音殿 福德正神殿 虎爺殿 財神殿 文昌殿 元辰殿 祭祀文化 安奉太歲 點燈 拜斗 歷史記錄 活動訊息 活動相簿 活動影片 網站聯結 宮徽介紹 召募志工 三玉宮位置圖 三玉宮交通
|
天母史誌
本地區古稱毛少翁社,為一平埔原住民族聚落。明朝時荷蘭人竊據台灣,毛少翁社成其採礦活動區(三百年前大磺嘴的採硫故事)。清康熙年間,浙江人郁永和入此經營磺礦,毛少翁社(原住民)始漸開化。
天母地區,自古稱三角埔庄所轄(轄有三角埔、大稻埕、牛稠坑、猴洞),而廟名「三玉」宮乃是三角埔和玉潮坑的合稱。據文獻上所載,為平埔族毛少翁社的(原住民)所在地,本地至今仍保有「番婆嶺」、「番婆厝」、「番仔井」等地名。
此地漢人移墾,大概在清乾隆年間開始,我們在《淡水廳誌》〈建置誌〉「水利」找到番仔井圳的記載:「番仔井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間,業戶潘宗聖暨農民自置。其水發源於內山吼佛天泉,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有一地方居民引取磺溪上游之磺水,於今日溪底《天母》公園附近建造溫泉浴場;到了昭和初期,日本人中治稔郎在此設立「天母溫泉」、「天母神社」和「天母巴士」(取自「天上聖母」之名號),是故「天母」一名由此而來。(另一訛傳,當初美軍顧問團進駐,於問路時,在地人以台語「聽無」回答,他們竟以「天母」形聲本地地名因而得名)。在台灣光復後,本地被劃為三玉里,之後又分出天母、天山、天玉里,直至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將三玉里又分出天福、天祿、天壽;天山里劃出天和里,故自清代以來的三角埔庄演變成今日的三玉、天母、天山、天玉、天和、天福、天祿、天壽等八個里。但在鄰里整編之後,「三玉」里民被劃在原先原先三玉里的邊陲地帶,產聖地域任之上之錯亂,所幸本宮以「三玉」為名,尚能清楚地標示出三玉之核心位置。民國四十年(1951年)美軍顧問團進駐,台灣銀行於本地建造美軍眷舍供將領住宿,加上美國、日僑學校的移入,本地逐漸成為中西文化匯流之據點,更促使天母成為舶來品、服飾店、高級古董家具、異國餐廳等充滿國際特色的商圈。
三玉宮史誌
清乾隆年間(西元1750年),距今256餘年前,福建漳州、泉州移民入墾務農,於田邊以石條疊撘小土地祠,供奉田邊土地一尊,當時廟宇、神衹雖小,神威顯赫,靈感奇異,經年累月,香火鼎盛,遂成本地區居民唯一信仰與精神寄託之源泉。
民國十年(西元1921年)時為日據時代,政府焚毀神像,日人中治稔郎者篤信佛教,戮力護救一尊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還創天母教讓居民膜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光復,日人被遣回國,天母教之神尊,無人垂顧,廟宇破碎,日曬雨霖,容貌全非,地方人士心感不忍,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福德祠旁另建廟宇供奉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今稱七仙真祖)。斯後,地方日漸繁榮,成為高級住宅區,外人湧入,別墅、高樓大廈林立,天母亦隨之馳名世界。
民國六十年(1971年)間,因道路拓寬,兩廟位居路界內,遂覓現址遷建,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臘月落成。本地區自古由三角埔與玉潮坑兩地合為一行政區,光復後里鄰編制則取兩地名頭字稱三玉里,故本宮亦取名為三玉宮。
本地居民原都以務農為主,眾議恭請神農大帝(又名五穀先帝),與福德正神為本宮主神,同時奉祀關聖帝君、觀音佛祖、天上聖母、五路財神、文昌帝君及七仙真祖,另有奉祀百年歷史「悅安社」之庄頭媽祖(三角埔媽),以示感念醫、穀惠濟與神恩庇佑之恩澤矣。
天母三玉宮管理委員會
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6號
TEL:02-28713000,28754000 FAX:02-28731803
http://www.tmsy.org.tw/menu231.html (另開視窗)
五穀正殿
神農大帝聖記
神農大帝又稱為五谷先帝、藥王大帝,民間亦有五谷王、先帝公、先帝爺等稱呼,相傳神誕曰為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大帝為上古時期的「神農氏」、「炎帝」,在歷史上與遂人「伏羲氏」備尊為三皇。歷史記載《帝王世紀》有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娰,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神農氏發明核稆,教授人民依時種植五穀,因此使人類擺脫打獵、採集時代,得以時時溫飽不受飢寒之苦,所以務農者或販售穀物之人都崇奉之,本宮奉祀紅面造型的神農大帝,以示豐收富饒之象徵。另外神農親嚐百草而全身中毒發黑,但相傳祂亦用褚鞭鞭打百草,能知其平毒寒溫之性,因此被視為中藥之始祖,所以藥商、醫者也奉祀神農,並以黑面造型之神像紀念嚐百草之事蹟。另有文面造型,是為紀念大帝尚未發現五穀之際,時時面黃肌瘦的樣子。

http://www.tmsy.org.tw/menu232.html (另開視窗)
七仙祖殿
三玉宮七仙真祖聖紀
三玉宮七仙真祖始於民國十年(西元1921年)時為日據時代,政府焚毀神像,日人中治稔郎者篤信佛教,戮力護救一尊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還創天母教讓居民膜拜。
七仙真祖為吳府千歲、城隍爺、梨山老姆、呂仙祖、九天玄女、梁武帝、李府千歲

http://www.tmsy.org.tw/menu233.html (另開視窗)
天上聖母殿
天上聖母聖紀
聖母姓林,世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五代閩王時,其父惟愨公曾任福建都巡檢,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庚申歲三月廿三日傍晚所誕一女,即為聖母,時有紅光一道,自西北方直射林府內室,一時晶瑩奪目,滿室生香,俄而誕生聖母,生至彌月,未聞啼聲,因而名為「默娘」,為惟愨公之第六女也。
聖母生而靈異,幼即穎悟,八歲時從塾師訓讀,出類拔萃,能悉文解義,過目不忘,一讀成誦,十歲喜習經文,十三歲時,得玄通老道士指點,並授「玄微秘法」,日夜潛修,進境神速,十六歲時,與諸女伴遊,跑近井邊,向井中窺探,忽見井中神人士昇,諸女逃散,獨聖母留下跪禱,神人賜予銅符一雙,上有仙官擁護,從此聖母竭心參悟,得透玄機,遂能通靈變化,驅邪救世,屢見神異。十八歲時秋季九月,父與兄渡海北上,聖母與母織布,時暴風驟作,靈感忽動,而閉目遊神,手持織梭,足踏機軸,臉色頓變,母王氏急呼,醒生泣曰:「父得保全,兄已歿矢!」始知頃間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之舵也。呼其醒時舵摧,故兄無救。是聖母顯現法力之一者。此後常駕雲飛渡大海,濟助舟航,時人尊為神女,又稱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丁亥歲九月初八日,聖母稟告父母,願登幽靜之高山,遠遊離塵。次日重九,即登湄峰,臨行神色依依,登山則如履平地,但見彤雲橫岫,白氣亙天,恍聞空中絲管韻葉,仙樂縹緲,仰見鑾輿翠蓋,仙仗幢旛,眾多仙童仙子簇擁而至,聖母乃跨雲而上,俄間彩雲布合,飛昇而去。
聖母生而靈異,少而穎慧,長而神化,其救世利人,扶危濟險之蹟,及護國勝敵,除妖平亂之功,史不絕書,年廿三,即演咒施法,收服金.水之精,成為順風耳、千里眼二屬將。飛昇後,鄉人立廟奉祀,及宋徽宗宣和四年壬寅,(西元一一二二年)因給事中路允迪奉使高麗,受到庇佑得免覆舟,乃獲朝旨賜給「順濟」廟額。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乙亥始詔封崇福夫人,歷朝加封妃、天妃、天后、及天上聖母計二十四名,台灣地區多稱聖母為媽祖,祠宇最多,香火亦最盛,根據「道藏」洞神部「天妃救苦靈驗經」謂,聖母原乃斗中妙行玉女,見人間妖孽橫行,乃賜號「無極輔斗助政普濟天妃」,降世平妖救民者,因此聖母亦稱「輔斗元君」。聖母昇天後靈蹟尤著,不但成為閩海之保護神,亦成為閩台地區重要守護神之一,昔時各地之福建會館均祀聖母,或設於天后宮,益見閩台同胞對聖母崇信之一斑。

http://www.tmsy.org.tw/menu234.html (另開視窗)
觀音殿
觀音大士聖紀
觀音大士,周代樂淨國妙善公主,在世慈悲救人,受太白金星度化,修道成仙,在世稱慈航真人,白日飛昇,稱觀音大士。
觀音大士在中國歷代各地,顯靈聖跡無數,功德無量,玉皇敕封〝圓通自在天尊〞,果證成真。

http://www.tmsy.org.tw/menu235.html (另開視窗)
福德正神殿
福德正神聖記
福德正神是人民大眾信仰之神,亦是一般人認為福祿之神;又因土地能孕生萬物,增置田產,故又被農人及商人敬奉。相傳福德正神為周朝人士,姓張名明德,是當時上大夫之家僕,主人就官遠方,其愛女思父,張明德即伴該女尋父,於途中大雪,女將凍死,張明德即解自身衣服與女穿,而自己受凍而死,其時空中現出福德正神,即張明德也。上大夫感其恩誠,建廟塑像奉祀,其武王封贈后土,故後世俗稱他為土地公。

http://www.tmsy.org.tw/menu236.html (另開視窗)
虎爺殿
虎爺聖紀
是臺灣民間信仰與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以虎為形象的神祇,俗稱虎爺公、虎爺將軍、虎將軍、下壇將軍,最早是三山國王的專屬,後因宗教融合,進而成為山神、土地神或城隍爺的座騎,後來更演變成王爺、媽祖等諸神的座騎,並有守護地區、村莊、城市與廟境之功能。

http://www.tmsy.org.tw/menu237.html (另開視窗)
財神殿
天官五路武財神聖紀
據道書《寶錄》記言:天君(趙公明)日之精也,乃上古皓廷宵度天慧覺昏梵炁神君所降,歷代以來,自堯及至商周、漢、唐、宋、元、明等均有見,天君下降澤黎民之聖蹟。
《實錄》記言:昔時天有十,並出作噩。堯命羿射之,落其九而化為九鳥,墜於青城,變為九鬼王。
八鬼行病災民,帥獨化為人,騎黑虎,執銀鞭,避隱蜀中,渾忘甲子。後銜太上之命為天師守護丹室、丹成,分餌食之,竟現如天師之形目能變化無方,天師乃命永佐正一玄壇,皓封《天降》、《上清正一玄壇趙元帥》。
天君(財神爺),據考乃終南山人士(今之陝西省周至縣趙代村),嶽降於三月十六日。少時曾遇上仙授以道法,而峨嵋山九老洞修證三乘根行,後因護守丹室及迴應天時炁脈有功,乃受皓封於雷部而為三十六天官之首,部領四位正神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專司迎祥納福,招財進寶。

http://www.tmsy.org.tw/menu238.html (另開視窗)
文昌殿
文昌帝君聖紀
文昌帝君又號梓潼帝君,為掌理世人功名利祿之神。依據明史禮志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又曰善勳。居蜀(今四川)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代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仁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祀者。」農曆二月三日為生辰,均舉行隆重祭祀。按文昌帝君曾降筆於世,作梓潼帝君化書,自述其身世說:「予生於周初,迄今有七十三化矣。西晉之朱,再遊人間之初,忽至會稽之陰,見一隱者,年五十許,具香燈仰天而祈。時中春之夜,天文燦爛,張翼二宿昭然在上。府而聽之,隱者姓張,適符列宿之一,予於是生焉。張氏出黃帝之子名揮,始造張羅網,世掌其職,子孫因以張為姓,顯於吳地、予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夜中,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天帝乃命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
文昌,或稱文曲星,本是星宮名,乃北斗七星中之「文昌六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又《史記天官⋯⋯書》亦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屬紫微垣。」因此,文昌星即是司科甲主文衡之星宿。索隱的說法是:「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左理也。」六星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故為士人學子崇拜。古代星相家將文昌星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
據《清河內傳》所載:文昌帝君是西蜀越巂人,生於西晉末年丁未二月初三日,誕生之時,一股祥光照亮整個房屋,且五彩雲籠罩整個村莊,鄉民見此異象,皆嘖嘖稱奇,並言此異象係貴人轉世之好兆頭。其父清河張叟,年近六十方得後嗣,心中甚是欣喜萬分,為此得來不易之子,取名為張亞。
文昌帝君自幼即比同齡孩童成熟,不愛嬉戲,唯熱衷於博覽群書,體會書中聖賢之理。夜間則喜獨居。且每至名山大澤時,言詞中常語帶玄機,暗喻世人行善積德。有一年,家鄉乾旱成災,民不聊生,村民多次請官吏及道士設壇祈雨皆無所應。文昌帝君不忍見村民陷於困境,想起自己於夢境中,曾任水府判吏一職。是夜,即於夢中以官函下牒河伯令其降雨,翌日,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一場危機。
文昌帝君恩主昇遐之後,顯化救人事蹟甚多,故受歷代帝王敕封名號,亦不在少數。相傳,唐玄宗避難四川時,途經七曲山萬里橋,文昌帝君曾顯化救駕,玄宗為感其恩澤,敕封為「左丞相」。唐僖宗避亂入四川時,途經七曲山親祀文昌帝君,並加封為「順濟王」。元仁宗延祐三年(西元一三一四年)復又加封聖號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文昌帝君神座兩側,常配祀有天聾、地啞兩童子,傳說是帝君為防止天機洩露,特安排此兩助手,使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聞。因之,帝君司科甲主立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皆能公正廉明也。民間亦有合文昌、三台、文曲、魁鉞、奎宿為五文昌的說法,廟祀亦有以文昌、朱衣、魁星、呂祖及關聖為五文昌夫子。
道教的經典亦有道品經、霞品經和桂品經的分類,桂品經就是「文昌的規範」,亦即文昌帝君大洞仙經,文昌帝君純孝經及文昌帝君本願經也。文昌大洞真經為道教重要經典,而文昌功過格及陰騭文則為衡計世人日常為善為過的範書,都是道者應知的。
台灣地區每逢文昌帝君聖誕日,善男信女攜帶蔥、芹菜、蒜及桂花到文昌廟祭祀,祈求賜予子女聰明(蔥)、勤學(芹菜)、會算盤(蒜)及富貴加身(桂花),為台灣特有之民俗。今日學子參加考試前,常祈文昌帝君佑其中榜。許多求學之人、事業經營者、應考者、求光明者,皆可奉拜文昌帝君,助佑心願早成。

http://www.tmsy.org.tw/menu239.htm (另開視窗)
元辰殿
太歲星君聖紀
六十甲子為天皇氏所創,十干十二支取義於天地循環,黃帝時,其臣大橈氏始於天干配地支以作甲子,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交循相配,甲為天干之首,子為地支之首,以天干配地支,依干支順序相配,由甲子至癸亥止,滿六十為一週,其演化成六十,故名六十甲子,成為六十位星宿神祇(俗稱六十太歲星君)。
太歲又名「歲神」,也被稱為「歲君」,太歲神總共有六十位,從甲子年的「金赤」到癸亥年的「虞程」,依照著六十甲子輪流當值,輪值到的被稱之為「值年太歲」。
我國遠古時代用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之次序,周而復始循環運用,迄今農曆年次與月份,仍沿用干支,另以十二種動物來相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稱為「十二生肖」亦稱「十二相屬」。
民間對於太歲確有兩種「犯沖」的說法,一是「年沖」;另一為「對沖」,所謂的「年沖」,是指生肖之年。例如:屬鼠的遇到鼠年,屬牛的遇到牛年等,就會沖到值年太歲,就有可能會「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太歲出現來,無病恐破財」,所以要安太歲符才可以逢凶化吉。而所謂的「對沖」,是指自己的生肖再加上六年,例如屬鼠的遇到馬年,屬牛的遇到羊年等,也必須要安奉太歲符,才會諸事順吉。
因為太歲神位高權重,所以每個人都對祂敬畏有加,深怕觸怒了祂會對自己不利,為了避免得罪太歲神,於是,所有的善男信女在生年遇到與太歲相沖之年,都必須要安奉太歲神,以祈求一整年都平安順利。

http://www.tmsy.org.tw/menu22.html (另開視窗)
鐘鼓樓
鐘鼓樓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寺廟、道觀、宮殿、衙署乃至聚落城市常有鐘樓及鼓樓之設置,具備警戒、報時及儀典之作用。據歷史資料,唐代佛寺已經出現鐘鼓樓,多設立於山門之內,採獨立式建築。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遙遙相對,取晨鐘暮鼓之典故。
三玉宮鐘樓建於正殿龍邊,鼓樓置於正殿虎邊。早期「暮鼓晨鐘」是佛寺用於早晚報時的鐘鼓,稱太陽出來的東方是晨,落下的西邊是暮;置身其間,聆聽晨鐘暮鼓、磬漁梵唱,帶給人心靈上的淨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啟發,對社會人心產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約束力。
三玉宮鐘樓石柱兩側刻有「晨露無塵滋潤大地皆造化」「鐘聲有語喚醒人間盡文明」,門聯刻有「晨鐘」。鼓樓石柱兩側刻有「暮沾晚霞星移斗換覺宇宙」「鼓進落日萬籟俱寂悟光陰」,門聯刻有「暮鼓」。暮鼓晨鐘聲聲啟迪人心,引領著眾生滌淨渾沌,靈台清明。
三玉宮鐘鼓樓於民國七十八年竣工興建完成,並於民國七十九年三月由三玉宮管理委員會,刻印所有捐贈者芳名石碑於服務處上方,永久保留紀念,已感謝十方善信大德之奉獻。

http://www.tmsy.org.tw/menu21.html (另開視窗)
五穀先帝殿
|
|
上聯:三皇先帝遺傳五谷
下聯:玉旨勅福境富民安
橫批:三聖尊神良田種玉
七仙真祖殿
|
|
上聯:呂祖佈教宏醒黎庶
下聯:純陽宣道廣度眾生
橫批:朝禮仙公內悅外安
觀音佛祖殿
|
|
上聯:隨處化身不生不滅
下聯:尋聲救苦大慈大悲
橫批:三寶恩蔭玉蓮攝渡
天上聖母殿
|
|
上聯:天降慈聖悅從湄州
下聯:母垂厚悳安興嶠嶋
橫批:三拜母后玉境安寧
福德正神殿
|
|
上聯:正直為神視民有赫
下聯:平安賜福惠我無彊
橫批:天遣眾神惠濟似母
二樓財神殿
|
|
上聯:三光曜天震古鑠金垂萬世
下聯:玉衡儀母推仁錫福鎮四方
左右兩側石柱刻聯
|
|
左上聯:三徑月明雄偉塔影懸青漢
左下聯:玉宇塵清莊嚴鐘聲度白雲
右上聯:三角埔疄名巖林陰留古蹟
右下聯:玉稠屏障芝蘭幽谷可吟詩
【普度簡介三玉宮,自拍照片多張,歡迎非商業買賣引用】
天母三玉宮
地圖:
|
|
|
三玉宮舊山門牌樓 |
天公爐及舊山門牌樓 (由庭內向外攝影) |
|
|
|
|
|
|
|
三玉宮新山門牌樓於2016年3月27日(農曆2月19日)觀音誕落成 |
|
|
三玉宮新山門牌樓於2016年3月27日(農曆2月19日)觀音誕落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供廁所(開放時間:6:00~21:00)予司機與過往路人等使用 |
|
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增福報
普願罪障悉消除
往生圓成菩提道
釋普度比丘尼完稿於2016.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