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三十)─農曆七月(2)

文章建立於 2016/8/6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一、前言:

今年農曆七月自陽曆8/3-8/31,除了祭祖和超度亡靈外,尚有七月初七(七夕),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辰),七月十九(值年太歲星君誕辰),七月二十一(普庵祖師誕辰),七月二十三(諸葛武侯千秋),七月二十四(鄭延平郡王千秋),七月二十九(地藏菩薩聖誕)等大日子。

為服務諸多好學同參們,學尼很努力的回憶所知及搜尋資訊,期能增長智慧、廣與分享。『一(根本智)是一切,一切(方便智)是一』。同學們各取所好專精努力以赴有一天豁然開悟,原來如此「頓悟」累積很長遠又很多學習因緣成熟時,「花(因地)開見佛(覺悟)悟無生,自見光明滿虛空,無我人眾生壽空,本自具足常安祥。」全球各處同參們有志一同、精進用功,以學習為樂,不好凡情欲望;學尼獲知甚欣喜,未辜負每日辛勞操作電腦,有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世界各地網友皆同一性體,學尼每一字都與你同體學習。雖然人人自性本自具足,卻可交流互享而又無四相四見(我、人、眾生、壽),你說這義理與世界多神奇美妙!清淨心(無煩惱)能生智慧,“十方法界”感應道交於一念清淨間。同學們,體會到了嗎?

二、七夕年節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site=imghp&tbm=isch&source=hp&biw=1440&bih=775&q=%E4%B8%83%E5%A4%95&oq=%E4%B8%83%E5%A4%95&gs_l=img.3..0l10.1970.3978.0.4788.6.5.0.1.0.0.134.428.3j2.5.0....0...1ac.1j4.64.img..1.3.272.fQFs56VLaOY  (另開視窗)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site=imghp&tbm=isch&source=hp&biw=1440&bih=702&q=%E4%B9%9E%E5%B7%A7%E7%AF%80&oq=%E4%B9%9E%E5%B7%A7%E7%AF%80&gs_l=img.3..0j0i24l2.1176.3524.0.3884.2.2.0.0.0.0.122.169.1j1.2.0....0...1ac.1.64.img..0.1.120.N8Z3bRQ3XG0  (另開視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3%E5%A4%95  (另開視窗)

七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七夕

別名

七夕、七夕、乞巧節、七姐誕、巧夕、七巧節

參與者

漢字文化圈

其他世界各地東亞裔人士

意義

乞巧、祈願

七夕

2009年日本平塚市的七夕節廟會

中文名稱

正體

七夕

簡體

七夕

注音符號

ㄑㄧ ㄒㄧˋ

漢語拼音

Qīxī

威妥瑪拼音

Ch'ī Hsì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七夕

假名

たなばた / しちせき

羅馬字

Tanabata / Shichiseki

韓文名稱

諺文

칠석

韓文漢字

七夕

文觀部式

Chilseok

馬賴式

Ch'ilsŏk

越南文名稱

國語字

Tht TchNgày Tht TchKht xo tiếtTht thưđnXo tch

越文漢字

七夕、七夕、乞巧節、七姐誕、巧夕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發源於中國周朝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

七夕節的形成


主條目:牛郎織女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1][2]。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漢朝以後,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3][4]

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5]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6][7][8][9]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乞巧習俗後來演變成許願,不限於女性乞求巧手和姻緣。農曆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爺聖誕,求功名的男子會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區如日本則變成祈求一切願望的日子

華人地區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
牛郎織女鵲橋會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6][7][8][9]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

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
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主要是女性祭拜七姐,製作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如刺繡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七姐的祭品。在中國大陸、台灣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10]

江南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西南

染指甲為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膠東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廣東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閩南

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

香港

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坪洲、西貢及石籬各有一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台灣

七月七也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台灣人有拜「床母」的習俗,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

【普度註:有幼兒之家庭,從前在七夕下午至未睡前,備飯菜、水果、甜點、紡織品拜祭嬰兒之床母娘娘與十二婆祖(小孩離床),祈願小孩平安健康、順利長大,聽從父母教導、乖巧聰明孝順。看到周遭有、無實行者之案例,四十年來似乎感應道交難思議!此乃“父母之心念是否重視孩童成長教育,對所使用器物是否感恩惜福”法界相應力不可思議!】

除了在台南[11]、鹿港[12]還保有做十六歲[13]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日漸式微,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七夕民俗活動。在鹿港等地還會吃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此形狀據說是用來裝織女的眼淚。

馬來西亞

安順的廣東客家移民,在七夕前一夜到七夕間,少女們會對菜籃姑問姻緣[14]

日本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
1852,歌川廣重

主條目:七夕(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陰曆的七月七日被稱為「舊七夕」。

朝鮮半島

主條目:七夕(朝鮮)

朝鮮時代的風俗是孩子們以牛郎和織女為素材作詩,另外亦有向北斗七星祈求長壽與幸福

琉球

琉球的習俗是上墳祭祖和曬書

相關文物


•牛宿、女宿圖(漢畫像石)(漢代(前202年-220年),河南南陽南陽漢畫館)

•青龍白虎、牛郎織女畫像(漢代(前202年-220年),四川郫縣新勝場出土):主體為青龍白虎銜壁,龍虎上方刻牛郎牽牛,織女手執機梭。

•宮宴圖Palace Banquet(北宋仿唐本,十世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漢宮乞巧圖(宋代,李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漢宮圖(宋代,趙伯駒,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幅為一紈扇形式的小冊頁,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習俗。

•乞巧圖(明代,仇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用白描法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

•桐蔭乞巧(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八月部分):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代):此圖軸在本色地上彩緙七夕佳節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的場景。作品採用一至二色間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緙、構緙、緙金等技法緙織。紋樣大面積運用線條勾勒,然後填彩。圖中的亭台樓閣、捲簾、臥榻和牆壁完全依照界畫的程式用界尺畫出。

相關詩詞


《詩經·小雅·大東》有一首詩: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準確講他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淒淒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云:『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


傳統七夕女兒節習俗雖然沒落,但現代七夕卻大多被商人炒作,變成情人節。商業化後的七夕情人節在華人地區的重要性已不亞於西洋情人節。現今七夕變成情侶約會的日子,愛情旅館成為約會的熱門去處[15]

近年七夕陽曆日期


1.2014-08-02

2.2015-08-20

3.2016-08-09

4.2017-08-28

5.2018-08-17

6.2019-08-07

7.2020-08-25

8.2021-08-14

相關條目


•牛郎織女

•鵲橋

參考文獻


1.^《詩經·小雅·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2.^羅頎《物源》:楚懷王初置七夕。

3.^東漢應劭《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

4.^《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5.^《夏小正》: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6.^6.0 6.1《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一種小蜘蛛)

7.^7.0 7.1《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8.^8.0 8.1杜甫詩《牽牛織女》: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9.^9.0 9.1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10.^商業包裝「七夕節」 傳統女兒節失落的背後

11.^真相大公開.台南市進學國小.[2010-03-27].

12.^何烱榮.拜七娘媽鹿港小鎮仍流傳.聯合報.2002-09-30(繁體中文).

13.^洪淑苓.七夕.台灣大百科全書.[2010-03-27](繁體中文).

14.^夜祭七姐玩「菜籃姑」‧七夕民俗活動‧安順絕跡40.《星洲日報》.2012-08-23[2015-05-12](中文(新加坡).

15.^中央社.情人節將至 汽車旅館搜尋攀升.聯合新聞網.[2012-08-17](繁體中文).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726(週二) 09:35


http://baike.baidu.com/view/8489.htm  (另開視窗)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2]

20065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3]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让百科校园专题团带你一起了解~

以上内容来自于 百科校园专题团

中文名

七夕节

英文名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别称

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

节日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自然崇拜、妇女乞巧

节日活动

祈福、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

节日饮食

巧果

节日意义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演变历史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4]

七夕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5]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5]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6]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牛郎织女(刻纸)一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普度註:指婦女生殖能力之周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7]

【普度增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此說亦得現代中、西醫認同,說明新陳代謝周期與更年期之狀況無智慧養生就隨業流轉,隨年齡老化;若善知調理,順勢施展,則可使細胞健全重生代謝年輕化重點”是:日日時時不間斷持之有恆,至少七年至十五年,乃至終生奉行(每一周期為7-8年)。學尼自西元2000年始,以中醫西醫合併之營養醫護方式徹底每日施行於己身做試驗;於今精神、體力、智能之展現發揮,比之青年人一點也不遜,親近學尼之身邊護法居士常歎為觀止,不敢置信。剃度恩師夢參長老更是老當益壯,今已滿101歲,猶健康強智呢!】

节日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4]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8]

20065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9]

七夕

节日别称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2张)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普度增註:

1正月令(端月)

2二月令(花月)

3三月令(桐月)

4四月令(梅月)

5五月令(蒲月)

6六月令(荔月)

7七月令(瓜月或蘭月)

8八月令(桂月)

9九月令(菊月)

10十月令(陽月)

11十一月令(葭月)

12十二月令(臘月)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10]

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11]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11]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11]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11]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12]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13]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12]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拜魁星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12]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14]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13]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13]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15]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普度註:幼少年時,多年見外婆、母親、鄰居於七夕,在門外拜祭牛郎織女二星,供品一定有胭脂、新竹香粉、眉筆、梳子、鏡子、針線盒、裁縫剪具、布料;斗笠、牽牛繩,以及豐富之食品糕點。除祝福牛郎織女二星一年一會順利和樂外,也有“乞巧”之意願與為織女妝扮之供養心,更有為自己感情婚姻幸福及為兒女成長順利之祈禱願望。封建時期婦女被限制無法自主,學尼經歷慘痛心路歷程,奮鬥不懈,方有今日福報;對古來女性寄予無限同情與尊敬。沒有她們“曖曖內含光”之犧牲奉獻,男人也無法成就豐功偉業!】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13]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16]

文学记述


诗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17]

歌谣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牛郎织女(刻纸)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节日影响


日本

主词条:日本七夕节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18]

朝鲜半岛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 ,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18]

越南

胡志明市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一个“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19]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9)

七夕节精选图片(5)

《月曼清游图》...(2)

参考资料


1.驻白俄罗斯大使夫人李爱民就中国七夕节传统文化接受白俄罗斯国家通讯社专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引用日期2016-08-1]

2.蒋秀英.细说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论[J].北方论丛,1999,05:75-80.

3.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J].文化遗产,2014,01:34-40.

4.七夕的由来与传说.中国网[引用日期2015-02-16]

5.七夕节起源.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02-16]

6."七夕"源于古人对天象、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02-16]

7.七夕起源于生殖崇拜.腾讯网[引用日期2015-02-16]

8.七夕节由来.天津网[引用日期2015-02-16]

9.又见七夕!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义吗?.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8-12]

10.七夕别称.新华网陕西频道[引用日期2015-02-17]

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增福報

普願罪障悉消除

往生圓成菩提道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稿於2016.08.03

 

 

20160806
首頁 開示摘錄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三十)─農曆七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