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24 禪坐對啟發腦部潛能的影響

文章建立於 2013/11/29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禪坐對啟發腦部潛能的影響

 
2011年5月24日
講於法鼓山佛學院

甲一:釋題目
乙一:禪坐
乙二:腦部潛能
乙三:啟發
乙四:影響

 

甲二:參考書籍
    乙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唐:智者大師著
    乙二:大乘止觀述記,諦閑大師說 江味農述記
    乙三:無法之法,聖嚴法師著 畢德興譯
    乙四:好自端嚴,玅境長老述
    乙五:入決定勝,玅境長老述
    乙六:天臺宗小止觀、六妙門、摩訶止觀
    乙七:其他各部佛經、註解本

 

甲三:禪坐的目的
    乙一:證悟自性清淨,究竟圓滿,自他皆利
    乙二:減免煩惱,身心安頓(增上善)

甲四:禪坐前之前行準備
    乙一:發無上廣大菩提心
        丙一:發菩提心,基礎建立在信仰三寶,歸依三寶之上
            丁一:信仰三寶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神通品>:「汝等當知,有二種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即便得此菩薩念佛三昧,能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信諸如來,不生違逆。二者:信佛所說,不敢謗毀,作如是念:『是為諸佛廣大境界不可思議』可知,信佛、信法,決定無礙,永捨不決定心,名「住正念」。於佛不生違逆,於法不敢謗毀,名「遠離邪心」。

            丁二:歸依三寶
            歸:回到 “心” 上下功夫,斷除我見,思惟無我。
            依:完全依著佛陀之教示,順理修行。

        丙二:發菩提心之儀軌


       <顯揚聖教論>:在一位善知識面前,向他頂禮長跪然後說:「長老憶念,我名○○,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如是說三遍,然後再頂禮一拜。

乙二:具前方便
        天臺宗止觀前二十五方便(修行定慧之必要條件)
        丙一、具五緣
        1.衣食具足
        2.持戒懺悔
        -嚴持淨戒
        -犯則懺悔
        3.如法靜處
        -深山
        -蘭若
        -伽藍
        4.息諸緣務
        -職業
        -人事
        -技術
        -學問
        5.內外二護
        -外護檀那
        -內護師友

        丙二、訶五欲
       1.色
       2.聲
       3.香
       4.味
       5.觸
       正報、依報

       丙三、棄五蓋
      1.貪
      -觀五不淨觀(種子、生處、相、性、究竟)
      -九想觀(青、腫、壞、血、膿、蛆、散、骨、燒)
      2.瞋
      -三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三慈(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3.昏
      -時
      -食
      -心
      4.散
      -身(遊走、戲玩)
      -口(吟詠、諍辯、戲論、俗事)
      -意(文藝、才技、妄念)
      5.疑
      -自
      -師
      -法

      丙四、調五事
      1.貪:不飢不餓,不食五辛煎炸硬物
      2.睡:不節不恣,逐漸減少
      3.身:不寬不急,半跏全跏
      4.息:不澀不滑,吐濁納清
      5.心:不沉不浮

      丙五、行五法
      1.樂欲:欲離世間妄想顛倒
                    欲得出世定慧法門
      2.精勤:堅持淨戒,勤修止觀。晝夜精勤,不惜身命
      3.正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輕可賤
                    念定功可尊為貴,出生智慧神通種種功德
      4.巧慧:籌量世間樂為輕,虛誑不實
                    籌量定慧樂為重,能除諸苦。如是分別是名巧慧
      5.一心:明見世間俗事可患可惡
                    明見定慧功德可尊可貴,應決定修持止觀心如金剛

 乙三:聞、思二慧散心成就
     丙一:聞所成慧:通達佛法之程度
               <解深密經>云:修習止觀(行門)前,應先具足聞所成慧。
         丁一:依止善知識-初開始,未解佛法。
         丁二:自己閱讀經論-有能力獨立學習

     丙二:思所成慧
       明白佛法第一聖義諦後,就要閒居靜處,專精思惟。「慎思之,明辨之」不斷地反覆閱讀經論,專精思惟。對佛法第一聖義諦有更深入之理解,即「思所成慧」。(此處,仍為未有禪定前之散心理解。)

甲五:正行禪坐:修所成慧,靜坐修止觀
       於修奢摩他成功後,在禪定中思惟觀察所理解之第一聖義諦,就是在未至定以上,乃至初禪至四禪中,思惟觀察經義,就能証悟第一聖義諦

    乙一:修止
       依<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提示之方法去學習,容易成功。依數息法、六妙門、默照禪,皆可成就。看個人之興趣、根器,不應該偏執或排斥。<瑜珈師地論>對此講得更詳細,有興趣深入者,應會得到很大之幫助。

       修止未成就前,易有妄念。可以用數息、隨息、修觀(不淨觀、念佛觀、因緣觀…)乃至不理它。放下,一念提起“就是靜坐”。各種方便來對治妄念。

    乙二:修觀
        丙一:觀不淨除障
       不淨觀(九想觀)、白骨觀,思惟三十七道品,尤其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若能背文字,解義理,久而久之,就成為自己的思想,就能遇境心不動。破除了“欲”的障道力量,然後修「無我觀」,就能得聖道。

                  小乘者:証得初果須陀洹。
                  大乘者:証得無生法忍之初級位,入圓教初信位。

       丙二:觀如夢、悟空理
       思惟<金剛經>之法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先觀假,後入空。先觀夢,睡時有,醒後無。一切境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短暫存有而虛妄不實。

       日常生活中與靜坐時,皆如此思惟、觀察。這樣,當奢摩他(止)成就時,(超越欲界九心住,完成“等持”時),與空相應,正憶念假有是自性空時心住空義而不住在有上了,即進入未至定之境界,起“正思惟”之作用,名“正觀”之開始。

       丙三:觀無我証聖
       <瑜珈師地論><中觀論>云:只觀一切法空,而不修無我觀,還不能得聖道。
                觀:五蘊等因緣和合而有這個生命體。
              (1)五蘊不實
              (2)五蘊非我,沒有另外一個我,只有因緣和合之“假有”。
        <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因為無我,無我所,任何一切境都不染不著,所以才能發起“大悲心”,能夠犧牲自己,普度眾生。而於度眾之時,離四相,絕百非。「雖然度盡一切有緣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得度者。」

 

甲六:結語
    乙一:普潤大師六即頌(天臺宗圓教菩薩六行位)
               理性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名字即佛: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觀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相似即佛: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
               分證即佛: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究竟即佛: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乙二:定慧等持,默照一如,得大自在。智慧慈悲應緣無著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眾生心想佛,如來影現中。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乙三:圓妙精舍門口對聯。普度試寫
               心心念佛觀自在,步步高昇見如來。

    乙四:普度研習華嚴經,夢參師父問境界,試以偈作答:
               性淨圓明本自體,心佛眾生無差別
               空有不二息兩邊,一多相融諸法即
               理事無礙周徧觀,同時具足相應門
               廣狹自在並顯隱,十世無間微妙解
               如來威神時加持,主伴具德顯真如

               註解:十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各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乘三等於九,皆含攝於剎那萬變之一念中,故曰十世

首頁 開示摘錄 其他開示 2011.5.24 禪坐對啟發腦部潛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