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上生懺公師父光像圖(三之三)
文章建立於 2012/05/23
《淺釋︰十三觀以前,係佛告訴我們見到極樂及彌陀最易最速的方便行法;
十四觀以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因地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嗔癡的多寡, 往生品位高低即有不同。》
第十四觀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第十五觀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第十六觀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淺釋︰十三觀以前,係佛告訴我們見到極樂及彌陀最易最速的方便行法;十四觀以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因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行的多寡,往生品位高低即有不同。》
明蕅益大師文選 寶靜法師鑑訂
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寶鑑照妖)。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確確)。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往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
《妙雲華雨的禪思》
---印順導師止觀開示集錄 呂勝強 編
第五章 止觀辨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一二‧三四三上)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觀經』所說,大致與『般舟三昧經』說相近,然「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佛遍眾生身心」的如來藏說。相好莊嚴的佛,「從心想生」,也就是從觀想而現起的。與瑜伽行派所說,依虛妄分別的定心所現,略有不同,,依觀想而顯現出來。
支婁迦讖(Lokarak?a)譯出的『佛說般舟三昧經』(大正一三.八九九下)說:
「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答],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界]意所作耳,(隨)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如來)佛,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
無上瑜伽,可說是念佛成佛,最殊勝的念佛法門。「般舟三眛」的念佛見(一佛到無數)佛,理解到佛由心作,「是心作佛」,而開展了「唯心」說。又經過眾生本有如來智慧,相好莊嚴的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而達到心佛不二,生佛不二的義解。「秘密大乘」的修法,就是繼承這一法門而有特別發展的。無上瑜伽所觀想明顯的,不只是佛,而又是佛所依的剎土、宮殿,佛的眷屬----菩薩、明妃、明王等,佛是雙身的。不是「般舟三昧」那樣佛是外在的,而是佛入自身,自己就是佛(「此實是彼」),就是斷一切障,具足一切功德的佛。 (華雨集(三)‧二0二)
「秘密大乘」重勝解觀,重三摩地,所以行續的『大日經』以來,都說到命力(prāṇāyāma)----風息的修持。上面說到「四修定」,修定是為了得現法樂,得勝知見。「勝知見」是從光明想(āloka-saṃjñin)中,見天人;從淨想(śubhasaṃjñā)中,修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經大乘而發展到「秘密大乘」中,這就是從三摩地中,見佛、菩薩、明王、明妃、淨土、宮殿了。得現法樂是,聖者能得深定的,如俱解脫阿羅漢(ubhayatobhāga-vimukta-arhat)。不但心情自在,也堪能忍受身體的苦痛。如釋尊在毘舍離(Vaiśālī),「佛身疾生,舉體皆痛。……(釋尊)不念一切想。入無想相定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大正一‧一五中--下)。又如優波先那(Upasena)為毒蛇所傷,臨終前「色貌諸根不異於常(時)」(大正二‧六0下)。這比起不得根本定的慧解脫阿羅漢(prajñāvimukti-arha),雖同樣的解脫生死,而沒有現在身心的禪定安樂,俱解脫者是好得多了!(全文完)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盡。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