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四)

文章建立於 2017/7/8

2004.04.30

講題:「藥師法門解行並修」(第2天之一)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因為只剩有六天的時間講,今天有幾件事情要跟大眾商量:第一、請你們以後稍微早一點到,如果要兩點半講到五點半,三個鐘頭講完整,兩點十分就去請法;學尼是兩點整就已經到達這裡,一般我們講經說法的法師,都會提前半個鐘頭到,以便讓我們從浮動的心安定下來;在路上動盪不安,對不對?然後你因為時間到,你會著急!那個著急的心就是浮動的心,跟涅槃不相應啊!來學的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義啊!”所以應該是我們自己就要稍微的早一點出門,不要讓自己弄得那麼緊張。因為在精舍裡有很多事要我處理,所以我昨天、今天都沒有午休。一般來說,不會說是讓師父等你,你這樣對法不恭敬,應該是你們等師父,結果是到了兩點半,還告訴我:“因為大眾還沒有入位坐好而沒辦法開始”,這就是你們的過失。因為我們是來學習佛法;佛法在“恭敬”中求;不是對我恭敬,是對這個“法”恭敬。第二是你們只剩有六天的時間,每天如果三個鐘頭,不過只有十八個鐘頭,你們每天浪費半個鐘頭,六天就是浪費掉一整天三個鐘頭,你們想浪費時間嗎?你們想要法講不完嗎?還是希望我講少一點,每天給你們減少內容,以便形式上好像講完佛法,實際上是你們聽的不夠高深,懂嗎?想要聽的由淺入深,讓你們能夠得到很大利益,你就不要浪費時間,這樣行嗎?明天開始兩點十分,不管你們坐多少人(來多少人算多少),就陞座。沒有叫法師這樣等半個鐘頭,我來了一個鐘頭,我才能陞座,那你們很大,佛法很小,懂不懂!我跟你們共修,希望給你們真實的利益,我就不願意討好信眾,不願意做應酬的事,我要講真話,每天看到你們的過失,每天我會指正!要不然枉稱為師啊!「師」是主「帥」上面還加了一橫,比主帥還要大!那你的心是你的主帥,「師」比“你的心”還要大,是因為他能引領你“走向正路,走向上覺悟的果報”所以既然披了這身袈裟,是來說法度眾生,是“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眾生”,既然如此,那就不可以放縱你們的心,那也就是等於我沒有盡到我的職責。所以我看到了我要講,我以很慚愧的心,跟大家一起學習,我也是如來的學生,只是高年級的人引領低年級的,如此而已。在你們的面前稱師,在如來、菩薩、聲聞、羅漢的面前我也是學生,可是我們在這一點上面,大家共同學習。

因為本來講大經,依照我們的傳統,從十八家的註解,有各種不同的講法,那麼到了近一百年以來,通常講經只剩下兩種方式(正規的)一種是依照天台(念成“胎”ㄊㄞ)宗的「五重玄義」的講法,我過去講過三次《藥師經》,都是依那個方式;第二種是依照《華嚴經》十玄門,用「唯識觀」來講大經說法。天台宗是從「三觀三止」的內容來講經,那麼「十玄門」就從“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觀行”來簡介,所以呢?通常在講一部大經之前,他就會把這一部大經跟整個的佛教所謂的「第一勝義諦」的理體怎麼相應?他要說明。那麼「開宗顯體」:每一個宗、每一個主流的講法,譬如說你講藥師法門、你講地藏法門、你講觀音法門、你講准提法門(這是你們比較熟悉的);乃至於你講《金剛經》,無非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要開顯、認識你自己的心跟那個性體。可是,每一部經,因為因緣的關係,他覺得跟這個眾生的因緣有不同(契機的不同),上契“佛理”啊!這個“理”只有一個,這個“理”遍一切處的存在,千經萬論都是指向這個“理”,這個“理”就是“宇宙間的真理”;那麼在佛教給它很多的名相,我們叫它:「菩提」、「佛」、「如」、「理」、「性」;「性」或稱為“空性”、「理」是“如理”,或是叫它「實相」(《金剛經》就稱它為“實相”)那你聽到這麼多的名詞各有不同啊!講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但是因為眾生程度、根器層次有不同,理解力的關係,使你的層次在不同;可是這一個部分,完全就是同一個東西的“體性”,千經萬論所講的都同一道理。「根」就是我們自己原來累世劫來所薰修的,你的那個“本能”都一樣;可是「器」有不同,是因為你的「器」就是能拿出來使用,就是現在“質本”,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你本自具有的性體,每一個人都一樣“平等”哦!這就是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麼第二個部分是因為累生多劫以來,大家所累積、所滋生出來的煩惱方向不同,造成的煩惱、障礙也不同,容易生起哪一類的煩惱?這是「因」!然後,你所造的「業」就不同。煩惱不同嘛!等你去“起心動念”,無一不是「造業」啊《地藏經》不是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造了什麼業?造了是染業、還是淨業?是善業、還是惡業?是入世的業、還是出世的業?是能成佛作聖的、還是還要在六道輪迴乃至下三惡途的業?這業障也不同。然後呢!你因為起心動念的煩惱不同,所造的業不同,你得的果報當然也不同啊!那這就是「緣起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是要把這些果報“觀空”。那你要怎麼樣?洗滌啊!好像洗刷身體一樣。一天下來汗臭味很多,一天下來造業無邊,你呢!用普通的肥皂跟水,去洗你這個身體跟所穿的衣服所染的污垢,可是你的「心」所染的污垢就是“煩惱跟造業”身、口、意造業,這一部分你要用什麼洗啊!就是用“覺悟真理的佛法”來洗心革面,洗你這個“心”啊!所以我們到這佛門中來,事實上就是要“返”啊!就是“返迷成悟”啊!(返寫成“翻”也可以)蹬~翻過來,黑的把它變成白的,把迷變成悟、凡變成聖、染變成淨,污染的染就是代表煩惱,雜染也要變成清淨。那麼在講任何佛經之前,一定要告訴各位,每一部佛經相通的地方,都是為了“成佛”,為了幫助一切眾生來開顯你的本性、使你去瞭解這宇宙的真理、使你的心引導你自己的心,自己起了淨化的作用。我說“自己”起哦!”你只是假藉佛經裡面的道理,多認識自己的心性、多認識宇宙間的真理,因此你能夠靠著宇宙間的真理,來降伏你自己的煩惱,改變自己的習氣。所以你就慢慢的把你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能力就越來越高強,心的力量就越來越大。我說“心的力量”是指我們現在的心啊!因為散漫,散漫就力量不夠。那麼散漫心啊!就是好像這樣子的手,五根這樣弄下去,有沒有力量?一根就有力量了,懂嗎?那用錐子,你們看到那個鑽錐;鑽頭(嚕……)這樣就可以穿透了,可是你用的是什麼?槌子,把他震碎了以後就穿透了,懂嗎?所以你想穿透你的煩惱,你就是要集中,集中你的心力在一點上面,要專心、專意,專注,就會有力量。所以在佛法裡面,就導引你把你的思維集中,不要散漫,不要妄念雜想,然後在集中精神的中間,曉得你自己的缺點是在哪裡?造成你現在會覺得苦、壓迫、煩惱,這些的原因是什麼?你瞭解了這些。然後呢!第二個瞭解怎麼樣去對治這些的方法。諸佛就非常慈悲的把這些方法教給我們,讓我們能運用,所以一切眾生能學佛,都是因為「佛」以祂的“果德”來作“我們的因地”。佛以祂已經證得的果德,乘著祂本地的“因”、“願”(祂的願力),所以把祂的果德,在祂開始修學的時候就發願:「我若成佛,我若能夠得到菩提,我要這樣做、我要那樣做、我願意為眾生迴向。」。

我當年啊!跟你們一樣是在家居士,我也是發了這些願。我當時婚姻不幸,先生有外遇,我很困苦的養我的女兒的時候,我也是一樣痛苦啊!可是我再活起來—“發願”:“我若能離苦得樂,我願意把我的心路歷程,把我自己所得到,怎樣走過這樣的苦難,這樣的經驗成功了,來教導那些婚姻災難的女性”。我那時候還沒行持八關齋戒。雖然我女兒念幼稚園的時候,第一批被我教導的,就是那些想自殺的、被先生打的、虐待的、沒錢的、先生用她的名義開支票啊!先生把錢都拿走了、太太就去坐監牢的啦!我都是輔導那些的,那是我弘法的開始。先生同性戀、先生有外遇、婆婆虐待的啦!我是從這部分開始幫助人,幫助到後來,哇!靈感越來越多,諸佛菩薩的保佑就越來越大,才慢慢的起步。然後就發願:“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所有的心得”。我這樣做也不過是學習諸佛,因為諸佛就是這樣發願的,懂嗎?

所以你學習任何一個法門:第一要教你們認識「正見」,不要對佛經種種的法門升起分別見,是因為所有的佛經都是佛說的,所講道理只有一個,就是“與涅槃相應”— 乘著如實理啊!而來與眾生相應,所以道理只有一個但是,法門廣開八萬四千,意思是什麼?八萬四千代表一個很大的數目字,我們今天講「十二藥叉」,一一各有七千藥叉正好八萬四千,那就是用八萬四千這個數目字,來代表眾生有無量無邊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心性」“性”是同一個哦!顯現出來的念頭,心的作用,各自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向有人好物慾享受、有人喜歡精神面的滿足、有人喜歡藝術、有人喜歡物質性的東西、感官性的享受;有人特別重衣服、愛穿得漂亮,吃的簡單一點沒關係!有人特別重口腹、穿得邋遢一點也沒關係!有人住屋要很漂亮;即使在住屋,有人重視廳堂、有人重視臥室,對不對!每個人他著重的不同,無非是在他累生多劫中累積出來的,以現代話叫做“價值觀念的不同”你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就會引導你的心,往那個方向去。現在你來學佛,你要學什麼?學兩個部分:第一、認識所有的一切法,它的「性」都是“空性”。這個“空性”是無染無著、不生不滅,是可以使你成佛作聖的,就是去證明這個“空性”。你完完整整的能開發出來,你自己認識自己的體性是“空性”,去證明祂,你問什麼是空性?這就是你要努力的內容啊!整個學佛三大阿僧祇劫都在這上頭

第二部分暸解“一切因緣的所生法”,無非都是有因、有緣,很多因素聚合在一起的,過眼雲煙而已啊!所以要“去執”;是不斷地用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幫你自己去除一切的執著,那這執著的詳細內容我們講法的過程中會講分類,多少類?粗到細都來說明。所以如果你暸解不管你聽哪部佛經,無非就是達到這個目的嘛!那麼每一個法門,針對不同的眾生,不同的需求,廣開方便,你就不生起分別心。你在各個不同的佛經中,會聽出同樣的道理,然後你“一經通就經經通”。那學尼跟你們一起學習,是因為我有非常高超的幾位師父,尤其是 懺公師父(懺雲法師),還有已經往生的 妙然師父跟 玅境師父,他們三位對我的影響力最大,一直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帶領我修道這部分。所以我是把我學佛四十五年;今年到六月就滿四十六年的心得,總其成的跟你們說,這是我的心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很多,我從小乘學到大乘,從四念處…從很多啊!白骨觀…什麼的都學過,學到現在,啊!無非就是這麼兩句話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搞了半天,終於才暸解到!那你們可以從這兩句,再去開顯,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不一定要求很多,你也可以是完全正確的,他也可以是完全正確的,你們的目的都可以達到,每一個法門都能達到目的,這是我的經驗談,絕對不是只有單一個法門。這是要先講「教起因緣」— 如來聖教所起的因緣,是為了要開顯“宇宙間的真理和你的心,「心」是有作用的對不對?心”就是“念頭”,你心裡面有你的「性」,這個「空性」和這個「如」的「理」怎樣讓它相應在一起這個「性」跟你這個「理」,宇宙跟運行之間所有的一切道理能夠把它開顯出來,在你的心裡面給顯現出來,這是我們講經說法的目的然後接著就來講《藥師經》。

那為什麼要來開顯講這個《藥師經》,《藥師經》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要曉得佛說東方淨琉璃世界,是過此(祂當時是在印度講)東方十殑伽沙,「殑伽沙」就是恆河的意思,那就有十條恆河沙那麼遠的世界,那就不是在現在的這個世界,可是呢?我們中國就在印度的東邊,懂嗎?那你如果縮小範圍來講,就是以它那個地方,上去往東邊;這邊是跟藥師佛很相應。那為什麼祂要講這個?祂說這是要利益「像法時代」以後眾生。佛住世的時候叫正法時代,這是指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每一尊佛教化的世界,祂的正法壽命不一樣,那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正法時代只有一千年、像法時代一千年、末法時代一萬年;佛滅度之後到現在是兩千五百四十八年,那就是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代的第五百四十八年,就是從佛已經涅槃算起,那這樣說起來我們現在就是末法的開端,像法的尾巴。什麼叫末法?什麼叫正法?什麼叫像法?正法時代的時候,眾生直接聽佛說法,那麼佛滅度以後,所有一切祂所說的道理儀軌完全齊備,當時的佛的弟子,只要「嚴持戒律」就可以“證果”,因為「戒律」被維護的很好。那什麼叫「戒律」?「戒律」就是有些規範讓你遵守,那個規範有「理體」的意思,是來自於要讓你身、口、意三業清淨,來自於讓你的心能得到解脫、得到清涼。因此,你很自自然然的就在你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中,每一分鐘你都能夠很願意信受的,去遵守佛所說的這些規矩,然後你很自然的去行持,所以你就沒有過失啊!身、口、意三業就清淨!身、口、意三業自然清淨的時候,首先你就不會造惡業,未來受果報障;那你每天都在還以前所欠下來的、不清淨的那個業所造成的結果,你很心甘情願啊!所以你就是一面在消舊殃、一面不造新業,那個業就越來越清淨,所以就證果啦!這是「正法」時候,特別重視「戒律」

那麼到了「像法」的時候「戒律」就慢慢沒落下去了講究的是“禪定工夫”。所以你看,第一個一千年的時候,是在漢朝到隋朝之間,祖師大德到唐朝道宣律師的時候,「戒律」非常的興盛。可是,從唐朝的中葉之後,禪宗抬頭了,「戒律」開始沒落,那個時候還講“禪定功夫”喔!當時有以佛號、以咒語,“念佛一心”進入“等持”的,我們從這個慧可大師及我昨天跟你們講過的唐朝金剛智三藏啊!不空三藏啊!一行禪師啊!不論講「密」持咒的,還是講「顯教」念佛的;這兩個叫做「真言門」,也就是天台宗講的“守境繫緣止”,也都要有禪定功夫。然後要不然就是禪宗的“制心止”;完全觀看自己的心,但是他講怎樣?“教外別傳”;佛所說的“教”不重視啊!「戒律」也就不是很重視,因為你不聽佛說的話,光自己想,可是他還是能「入定」!我們要知道「四禪八定」是有「世間」跟「出世間」不同的程度,但是呢!我們到「四禪天」乃至「八定」都有跟別的宗教、外道「共定」,不是佛教特有的;佛教跟別的宗教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出世法」,就是“離開六道輪迴”。像現在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大家都有功德會、慈善業,都在利益現在的人世眾生,那這些都是跟很多眾生結善緣、開善根,不貪、不瞋、不癡的機緣都可以做到,但是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啊!想要離開六道輪迴就需有兩個認知一個是認識什麼是造成“六道輪迴的原因”,你不要去具備那些,那你就不會造業乃至以後還要墮落六道輪迴,對不對?你不要跟它相應第二個你要曉得什麼叫做“四聖道”啊!那你才有本錢、才有力量,能離開這個六道輪迴!那就是要講「般若空慧」的部分,那麼你就要有定力喔!你不被人家染著、你可以觀空、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然後你自己做主人,你可以跟四聖道相應,你有力量,所以你才出的去。所以在像法時代的時候,講究“因”,我們中國就一花開了五葉啊!禪宗就很興盛,可是到了末法,你看哦!我們從明朝的末年,現在我們說是末法時代的第五百四十八年,那你看清朝就佔掉了一大半的,對不對!那我們從民國到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在一起都已經是九十幾年了,現在臺灣的民國叫九十二年,那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年開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元年,對不對!那麼就是說清朝末年,到現在也過了九十年,那清朝又三四百年對不對!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明朝末年的時候就進入末法時代,那是什麼現象?你看!喇嘛教、藏教、苯教、基督教…叫做什麼啊!然後佛教正法沒落就沒有禪定功夫,大家都想要定力啊!現在每天有坐禪,但是能入定的人很少啊! 玅境師父在世的時候,七、八年前,因為我有很多境界相向他請教時,他老人家就跟我說:現在在台灣,能夠入初禪以上的人,如果不算個位數,大概也不到50人,這都已經是抬舉他們了,為什麼?因為所講的禪定是包括世間禪。如果只是講出世禪,大概就只有個位數,好恐怖!那意思是什麼?禪定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外道也可以入禪定。依我們所瞭解:天主教大概到無色界天還可以,基督教也有入到色界定,道教大概都在欲界定,因為道教供的是瑤池金母,或者是帝釋天天主(釋提桓因就是道教天公主),大梵天王是基督教的上帝,懂嗎?那是佛經裡面說的。

那還有無色界,到了天主教,它講到上帝之外還講到無色界這一部分。那麼在這樣的說法來說,只有佛教能講出離三界,這是我們跟所有一切外道不共的部分。可以共那個禪定境界,但內心中的法是不共的,所以叫做「不共定」。我們跟他不共定,像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些是跟外道共的,可是「滅盡定」與外道不共,四阿羅漢果,但是也有「八背捨」,(這是講給出家人聽的,讀過佛學院的,其他的人聽不懂沒關係)。「八背捨」一出來是清淨佛法的定,那是出世間的禪定。現在這種定力,在末法時代初期佛曆一千年還有,以後是否會有不知道,我現在最大的苦惱是找不到善知識、指導老師,能指導的人越來越少。那麼在像法時期修禪定的就很多,從宋朝、明朝的時候,“念佛往生”、“一心不亂”還很多,那你現在看看有「等持」的都已經很少了,更不用說是「未到地定」; 玅境師父座下就有好幾位「未到地定」的比丘、比丘尼,那都有印證過的。但是你要遇到這樣的宗師來教導,現在這樣的情況太少了,然後你沒有「未到地定」,你就不能經歷過身心兩方面的調和,你根本不能入初禪,沒有初禪,「慈悲喜捨」哪裡來?都是染污業。一遇到名利事業,佛門中尤其是出家眾,因為定力不夠,結果碰到名聞利養、恭敬一來;恭敬關過不去、名利關過不去!就想創辦佛門事業,就隨業流轉去了!真的啊!就「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了無蹤影!所以就只剩下寺廟,為了蓋寺忙死了,蓋完了也就該死了!不只在中國大陸這樣,在臺灣也這樣。經歷多少文化事業,花了十年、二十年蓋寺廟,蓋完了他就死了,死的時候經不起眼怎麼這麼快就死了,那麼就為了那幾根柱子屋瓦,懂嗎?“法”沒留!(待續)

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衆。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 子健 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 隆光、修仁、隆怡 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 隆應 恭敬初校

弟子 隆成 恭敬二校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校於2017.06.24

 

 

20170708
首頁 開示摘錄 修持藥師法門 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