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六)
文章建立於 2017/9/14
2004.04.30
講題:「藥師法門解行並修」(第2天之三)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藥師琉璃光」就是這一尊如來祂的名號,稱為「藥師琉璃光王如來」,祂裡面有一個「王」字,“鉢喇拔.喇戛牙(prabha-rājāya)”,“喇戛牙”就是「王」,為什麼叫「王」?菩薩中的最高品位,實行這樣道理的菩薩摩訶薩中的最高品位——謂之“法王”,實行這些清淨的佛法中的王就稱「佛」,實行的最圓滿、統籌最好的意思,就是表示“第一勝義諦”,「中道實相」實行得很完備,「王」就是指祂的“佛果”來說的,因此稱祂為「藥師琉璃光王」。在經題中沒有「王」字,只有到「光」,但是在梵文中是有“王”的意思,有這個字存在的,所以認為藥師琉璃光王底下的如來,就把那個「王」字給攝取在裡面,可是梵文裡面有「王」。
「如來」是什麼意思?如來的意思可大了!我現在先講表面的意思,你們如果對如來這個名稱能夠了解,你對這個位次跟整個佛教就有深的了解。「佛」有人講十個稱號,有人講十一個稱號,是因為把善逝跟世間解合在一起。我們歸依如來有十個稱號,如來是第一個名字,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個名號;但「善逝世間解」有時候分成二個名號講。一般來說,都認為從「如來」到「佛」這十個稱號,統結在「世尊」裡面,這是印度的說法。但是到了中國,想稱為十個名號又能把「世尊」這個名字給放進去,所以將「善逝」和「世間解」合在一起,本來「善逝」是一個、「世間解」也是一個,現在將「善逝世間解」合成一個,這是不同的註解本。梵文本的註解通常把善逝和世間解分開,通常把世尊另外提出來講,統攝其他的。
那我們現在講如來稱號,就是佛的十個名號中間有一個叫「如來」,這個「如來」有很深的意思,「如來」這兩個字我們現在解釋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不如也不染,既不如也不染。「如」是什麼意思?「如」就是“整個宇宙間的那個真理”,沒有辦法用言語講出來(言語道斷),如果你要真的把它講成一個很固定真理內容的話,那它就不是了。所以只能講「如」,就是那個“真理遍一切處存在”,莫可言說。所以它講「如果…如果…」,為什麼講如果,因為沒有發生,所以你才講如果。已經發生了就不是如果,對不對?「如果我買那張彩券,我今天就中了二佰萬」意思就是沒有買。如果我那一天不做那件事、如果我那天不要跑,我就不會跌到、我就不會受傷…,我就不會晚來一個月。所以就知道「如」是真理!就是“合乎真理對的那一件事情”。用「如」這個字來表明,莫可言說,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形容說一皆不中,你說了一個它有面目出來,那就是固定了,就不是“空性”、就不是“因緣所生法”了,既然固定就不是佛法,佛說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可以說嗎?遍一切處不同的因緣,有不同的現象。體性是空性。所以「如」既然是空性,莫可言說,就用一個字 — 「如」,開顯出來就稱為:實相、中道、菩提、覺、佛、第一勝義諦,莫可言說。懂嗎?聽不懂的人慢慢薰陶,我們六天的薰陶就容易去體會,老參們稍微可以體會,大概會發出會心一笑,大概出家師父會聽得進去,這就是「如」。
「來」就是要應化。所以「來」的意思在《成實論》中說:“乘著如實的道理,來這裏應化眾生”,稱為「如來」。如來者:能「如」又能「來」。理體上與真理相應,那就是空性、智慧,起大慈悲心回應眾生需求。所以「如」就是智慧,「來」就是慈悲,所以就是智慧、慈悲,對不對?以「大悲心」為前導,大悲心為祂內心要動的原因,本來不動,涅槃寂靜上完全不動,眾生有苦難應眾生的需求,所以如如不動。《華嚴經》云:一切如來應眾生的心,來往示現於眾生的心中,如來有沒有動?“不動”。眾生心動如來就顯現,眾生心不相應,對你來說如來不存在。這樣懂不懂?如來是“能如”,跟那個「如」相應,叫做「如如」,第一個「如」是動詞,第二個「如」是名詞,去「如」那個「如」。這兩個「如」連在一起,「如」趣向這個「如」,一剎那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動詞的「如」,跟那個真理、沒有形相的「如」,貼合在一起入了那個“空性”--涅槃意,那時就是空性的「如」,如如不動。《金剛經》云:「云何為人說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就是“十二因緣所生法”,千般萬般都有,我同時跟你們講《金剛經》。你看,“此經通就經經通”,從《藥師經》就可以理解《金剛經》,也可以理解《彌陀經》,什麼都可以理解,聽完一部經後,所有的佛經都可以通達,這是我希望我講經的態度做到這樣-“一經通則經經通”。
所以因為這樣「如」,既有「根本智」又有「後得智」,用了「根本智」開發了「後得智」,所以就要「來」,能有「根本智」的「大般若涅槃」就能入污泥而不染,所以來度化眾生的時候,祂的內心是“如如不動”,眾生不能擾動祂、不能染污祂、不能動搖祂,不被眾生所影響,這時才叫“如如”、“如如不動”;然後祂才能應化。所以“如”就是祂的「法身」,法身佛的開顯;然後祂自受用才是「報身」;“ 來 ”就是「應化身」,隨眾生需要,該怎麼應化就怎麼應化,那就是《妙華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三十二應身、千百億化身都能來,所以叫“如來”;本體上是如,事相上是如來,所以理跟事就會連動。「如來」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能如能來是佛”,只有「佛」是完全開顯跟真理相合,然後完全的能夠了解眾生的心,不會做錯事、不會有過失的;一切菩薩都在“破見憐眾”中度眾生,菩薩還沒有完全徹證宇宙人生的真理,一心都想做好事、存好心,但偶而不小心也會做錯事跟眾生結惡緣。因為做錯了、給錯藥了,你看針灸醫生不是很好意嗎?他哪裡是故意給我這樣子?他是不是下錯針了?所以你就看到烏黑的一片在這裡,他是好心?是啊。我有沒有壞結果?有啊!我昨天整天眼睛痠痛得沒辦法看經書,我現在跟你們說的這一些,我今天只是花一個小時把名相看一遍,你們有沒有看我在翻資料呀!沒有,對不對。我背的嗎?才不是,我過去十幾年的熏修,但因為我有車禍後遺症,對於名相跟數目字特別迷亂,義理都不會忘。所以我用最後的時段,我昨天睡了九個小時,沒辦法呀!眼睛痠痛,從這邊回去就累得要倒地,前天瘀血壓迫,整個腫脹。有人跟我說用土豆(馬鈴薯)切片去敷,敷完了之後馬鈴薯白的全變黑的,所以你們今天看我這一邊比較白,敷完就愛睏了。因為整個眼睛沒辦法讀經書,所以你們今天所聽的這一些,都是我十幾年來浸淫在教理之中的心得,所以你沒看到我在翻資料,不需要翻。所以你們要了解義理,這就是果報、果報障,那就想一想《普賢行願品》七支供養法,“代眾生受無量苦”,這就是如來考試,想一想,那就沒什麼。
那我現在講教理給你們聽、講「如來」給你們聽,你既不如,「不如」的意思是什麼?在醫學上來說就是醫理、藥理、技術沒達到巔峰,沒達到巔峰的時候,慈悲心很夠想要幫助我,可是會做錯事,醫生開錯藥,下針的力道用不對、穴位用不對啊,你要怪他嗎?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很好意的又沒有跟我收錢,我幹嘛怪人家;要怪就要怪自己的業力,我有那個業報、我有那個果報,自己的業障現前了,活該受苦了,自己有共業、自己有引業、自己有滿業,都是自己的業。就是想這個問題。苦是心理的受、覺受,自己心理的感受,你沒有去感受它,你就沒有苦的逼迫感,所以要轉你的念頭、轉你的心,我是要經歷到這些,感覺到不舒服,可是心裡沒有苦的感覺,懂不懂我的意思?這個東西是不是苦?對啊,會痛。昨天腫脹的時候在這邊說話,眼睛張開看不到,你看我是笑嘻嘻的,因為我內心沒有那個苦的感受,我可以轉我的念頭,存著感恩的心、願意代人受苦的心、願意原諒他的心,你的心就跟佛一樣,等如虛空一樣的肚量,內心裡面是平靜的如同海水一樣,然後去體會人家的好意,想想是自己的果報障、自己的業障深重,心裡一片清涼那就無所謂,有沒有痕跡?一樣有。然後去睡覺,昨天就睡了八、九個小時,你看到我九點鐘就關門睡覺,根本沒辦法看經書,眼睛打花看不下去,痠澀得不得了,視神經要萎縮只好去睡覺。睡醒了今天早上吃完早齋,今天又有業報,做飯的人煮了五穀米(含糖),吃完了就愛睏,讀不到半個鐘頭就只好去洗澡。持大悲咒、持藥師咒,吃完飯看一個鐘頭,那能看那麼多的經書,沒有的。那就是考試,我想佛菩薩要給我考試,十幾年學的東西現在不讓你複習,看你是否能講得出來,那你這樣子想就沒有煩惱,懂嗎?
所以「如來」者,趁著這個「如」,「如」就是要完全的、圓滿的、不會有過失的,才可以叫做「如」。現在沒有「如」,菩薩也沒有「如」,阿羅漢也沒有「如」,更不要說法師。來,都來呀!所以“能如又能應化得毫無過失”就叫「如來」。來的不對不能叫「如來」,來的有過失也不能叫「如來」,所以能完全顯現智慧,慈悲應化的時候絕無過失,善知眾生三世因果,因此唯有佛才叫做「如來」,菩薩覺有情還在九方法界中,只有佛這個境界才叫「如來」。那我們眾生是「來而不如」,我們來了大家結共業,你也會拿書給她看,她也會來問我,大家都一起都有來,如不如?不如啊!但是有人如而不來,誰呀?四果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與真理相應,入滅盡定,進去了,他不想來度化眾生,所以他們根本智這一部分解脫了,可是他不想來度眾生,就不來,所以小乘的佛果也就是密宗的說「即身成佛」。有一些先證得四果阿羅漢、辟支佛,他就如而不來,那我們眾生是什麼?來而不如。一點都不如法、不如真理,可是我們都來,生生世世不斷在這裡流轉都有、都示現,你有沒有示現?有啊!
關於諾那呼圖克圖上師,我那天看他的傳記,說他有一年(1929年)到上海跟南京去說法,就有位兩歲的小孩子是佛弟子,他的媽媽抱著他來拜年,那時諾那呼圖克圖上師已經很有名了,坐在法座上,那小孩子看他就說:「你是我的兒,你以前吃我的奶長大的。」諾那呼圖克圖就叫那小孩子過來,
「你剛剛說什麼?」
「我說你是我的兒子,你以前吃我的奶長大的。」
「那你說我喝你的奶都喝哪一邊?」
你知道母親餵奶都是分開吃,可是會有習慣性先從哪一邊開始,先吃左奶還先吃右奶?都吃幾分鐘?吃的時候會有什麼姿勢?像有的小孩一邊吃一邊摸母親的奶頭,他會有很多種習性,諾那呼圖克圖上師就問那個小孩子,那我做你的小孩吃你的奶有什麼習慣?哇!講的都對。後來,出來了以後,他的侍者就問他說:「師父,那小孩子說他是你過去生的媽,你相信嗎?」(當然相信,他就是我媽轉世。)懂嗎?這是有記載的。我現在看諾那呼圖克圖上師和蓮花生大士傳記,我每月初十在修蓮華生大士,我是密教的弟子之一,我顯密兩教都修,我帶我的法本來,我都會憶念,每個初十(今天是十二了)是我修法的時候,我修法的時候讀到蓮花生大士、往下看諾那呼圖克圖上師,今天又看到這一段。
所以說眾生是什麼?“不如法”,但是我們來了,來幹嘛?六道輪迴生生滅滅,一直不斷的在輪迴,所以我們叫做“不如而來”,阿羅漢是“如而不來”,如來是“能如能來”,但是也有那個“不如不來”的,你們知道是什麼地方?地獄、闡提啊。地獄、闡提那個無間罪你下下去,那個八寒八熱地獄無盡劫,永無出期的無間地獄,對不對?出不來的啊!那個叫做不如也不來。那就不來你看不到啊!誰最慈悲?地藏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光、藥師佛的光都可以光明到地獄去,照進無盡無邊際。我們在這邊講藥師經,你們知道嗎?乘佛威神之力,地獄可以度得到,乘著藥師佛的願力、地藏菩薩的願力,地獄裡面可以聽到我們現在正在講藥師經,只有佛才能夠這樣的加持。每次我讀到這裡都快要哭了,我們人世間哪有這樣慈悲的,所以罪惡的眾生要不要救?我們現在的人說:「殺死他、打死他……這麼可惡!打死他!」對不對?唉啊!佛不是這麼說!壞人是不是人啊?是人,壞人也是人、壞人也是有人性,只是煩惱麤重。所以壞人也能成佛喔!地獄眾生也能成佛喔!只是時間比較久長、業障比較重,你要引導他比較難,花費的時間比較久而已,體性是一樣的。懂嗎?大慈悲遍及一切眾生,既然是一切眾生,那麼人與人之間,各國度是否還要打仗啊?你不同道的眾生都要救了,更何況是人呢?人跟人之間沒有我私,要講和平,這就是「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一尊佛的名號,「如來」是所有佛的通號,「藥師琉璃光」就是這尊佛特別的別號,合在一起是一尊佛的名號。「本願功德」是指這一部經所講的法,這一部經就講了藥師琉璃光本性。「本」就是“乘性而起”,我剛剛有講「本」是「空性」,講本體——藥師佛的體性跟我們眾生的體性一模一樣。第二是祂講的是祂的“本門”;不是講跡門,「本」跟「跡」在《法華經》中說明更清楚,就是說每一尊如來,我們剛剛講「如」跟「來」,那麼祂從祂的因地當凡夫的時候、祂成佛的整個過程,跟祂成佛以後的果德,這一部分叫「本門」;成佛以後,祂來應化眾生,祂可以化生各種不同,這叫「跡」。跡就是足跡、跡相,腳的痕跡的跡。跡是什麼?應化的跡。最先開始成佛那個叫「本」,成佛以後的果德再來應化叫「跡」。釋迦牟尼佛就是跡,顯跡。我們說千百億的釋迦在千百億的世界化身,釋迦佛祂的本身是毗盧遮那佛(Vairocana),祂的報身,顯教叫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密宗叫祂為大日如來,那是祂的報身。祂的法身(Vairocana)毗盧遮那遍一切處,祂的應化身在這個世界叫釋迦,釋迦佛化身千百億,在《梵網經》裡面有千百億的釋迦、到千百億的佛國、千百億的世界去講本一心,就是我現在講的空理,這些都是如來應化所說的法門。
我們現在要說的《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的不是跡門,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講釋迦如來,在這裡世界八相成道這就是跡門,出家眾有沒有讀《妙法蓮華經》那是講跡門,那本門是什麼?毗盧遮那Vairocana,懂嗎?講娑婆世界八相成道——這是「跡」。我來往此世界已有八千次,釋迦佛是不是這樣說?這是釋迦佛來的第八千遍那就是「跡」。現在講的《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是「本」,「本願」是講這尊佛從祂還沒有成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乘性而起,乘著這個空性如實的實相中道,依傍著這個宇宙真理,也就是如這個「本」所發的願。願有希求義,願望的願就代表“希欲”,這就是佛經的註解。希望的希,欲望的欲,這樣的意思、這樣的道理、這樣的義理,也就是說你希願、你想要去做成什麼的事情,這個叫做「願」。願裡面要有「行」。「行」是什麼意思?「行」者修造意,你要去修或去造,實行的「行」就是不好的把它變成好的,就是修理的修、修正的意思;要不然就是把沒有變成有,那就是「造」。「行」就是波動、起心動念,就是要去無中生有做一件事,或是做的不圓滿想把它做的圓滿,有修理、歸正的意思,所以就叫修造意。因此「本願」的意思叫做“乘性”—乘著如來自性,也就是你所發的願要合於真理,才合於這個願,要不然就是雜染、煩惱,不算。所以「本願」的意思是祂內心裡面所希望能實行的、能變成真的,這樣的願是依著真理、依著自性來做的叫做「本願」。這個「本願」是指因地的發願。
「功德」分為兩種:一、在因地發願就有因地的功德。二、在果地的時候也有功德。
什麼叫「功」?什麼叫「德」?以功德來說,在《楞伽經》和《成實論》裡面有解釋這個名相,在《大智度論》也有解釋名相。以『因』來說,“躬行曰功”—親自去實行叫做「功」;你看「功」有個“工夫”和“力氣”,就是你要花時間用你的力量親自去做,稱為躬行。什麼叫「德」?“實踐曰德” ——實在的踐行叫做「德」。以『果』來說,“勳勞曰功” — 就是有成就、有勞力的曰「功」;“恩惠曰德” — 就是有力量出來了。
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說:「依“說文解字”就簡單」。你看「功」就有“力量”,你要用你的身體力行花了時間功夫,就叫做功,就是你要親自去做。什麼叫「德」?二個人站在一起,每一個人都“七上八下”十四加一種的心,這兩個人站在一起,十五種心不會有事情啊!— 因為修六合敬。中國人造字多了不起! 懺公師父每次聽我講課、聽我講說文解字,笑著說:「唉啊!這個郭文秀,佛經這一被她講,真有道理。」用中文來講才講得清楚,用英文講不成。你看德字:是不是兩個人,這裡是十四,下面有個一,然後是心,十五個心。不就是剛剛講的七上八下,七上八下叫散漫心、欲望心、雜亂心、瞋心、分別心、貪心、欲心……,各種心合在一起,總共十五個心七上八下。大家把十五個心放在一起統歸一心,十四加一,變為一心一德,不會出問題。要各自相讓、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不是嗎?這時候就是給人恩惠、給人安穩、給人安樂,這個時候就有德行,道德…道德…,這個人很有德,能包容別人、能尊重別人、能給別人恩惠,不會出惡口、不會去害人,這叫有德之人。兩個人站在一起不會害怕,那十五個心放這裡也都不會有問題,這就有德力。
所以「功」跟「德」,我們把它分成二部分來說。「功德」有所謂「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
「本願」有六種意義(涵義),剛剛有漏講,我只講了第一個「乘性」,我稍微的再講一下:
第一種:「乘著本性而發」,所以不是有另外一個性;「願」一定要依本,本性就是如來智慧德藏。
第二、「這個本性是在如來藏裡面,本來就有」,不用向外求、也不是新的,你本自有之。
第三、「這種發願是你本分的事情」,因為以前不懂我本來就有力量藏,現在才知道原來這是我的本分,不是分外之事。
第四、「是在因地的時候發的」(是在本因地的時候做的),不是現在佛的果地上說的,是在祂原始要學佛那個初期的階段發的願(瑜伽階段發的願),稱為本因地發的願。
第五、「這十二個藥師佛的大願都是不離開祂的本願、本性」,沒有離開這個空性,沒有離開過菩提的真如,也沒有離開過「如」,所以叫本願。
第六、「這是說諸佛本門中的願」,而不是跡門中的願。像我們說毗盧遮那佛祂發的是本門的願,釋迦牟尼佛來這發跡門的願,也就是簡本歸跡,就是講願。
(待續)
回向功德: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弟子 子健 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 隆光、修仁、隆怡 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 隆應 恭敬初校
弟子 隆成 恭敬二校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校於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