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八)

文章建立於 2017/9/27

2004.05.01

講題:「藥師法門解行並修」(第3天之一)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加持了幾百包的金光明沙,我教你們金光明沙怎麼加持,家裡如有人或長輩往生怎麼用金光明沙,要送你們禮物最後一天才送,因為最後一天這壇城有往生牌位要處理,我會送一些禮物、送一些法門,陽上跟亡靈都有。

大家手上是不是都有藥師經?每一個人手上都應該有藥師經,手上有藥師經比較會聽得懂,先把經書請好然後教你們怎麼“捧經”。如果你們寫字抄得不快的人,就先看著經文,聽著我一句一句的念,給你們解釋。先把經書拿好,我教你們怎麼“捧經”來念這個讚偈。因為你們從最基礎的都沒有學,所以現在得教。經書都有拿到喔!拿到經書我們就開始。

你們拿著經書的時候,假設我說「合掌」,兩手合起來夾住經書是不對的。當我說「合掌」的時候,你是要將經書端在心口的位子上 ─ 這樣叫作「捧經」「捧經」怎麼捧?大拇指跟食指在經書的上面,然後其它的三隻手指頭在經書的下面;兩手一樣的動作平端著;平平端著這個經在胸前。如果聽到「問訊」你就是把經捧上和眉頭一般高,舉一下就放下來,這個動作叫『問訊』;叫作『捧經問訊法』。如果你捧著經,人家叫你「問訊」,你千萬不要把頭低下去,因為經文是佛的法身舍利,既然是佛的法身舍利,那佛就是最大了,佛是不向我們彎腰的,是我們向佛頂禮。因此你捧著經的時候,你的身體不能向下彎,你就把經捧到眉間上即可,然後放下。這就是『捧經問訊』的正確動作。

然後再來『捧經禮拜』:像我們等一下要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我們為表示對佛的恭敬,你就要把經提高一點,讓你的口氣不要噴在經本的上面,那就在你的鼻子部位再上面一點點,不用到眼睛以上,也就是說你現在在講話,你的口氣骯髒啊!就是污濁之氣 — 口水啊!氣體啊!不要噴在經書上面,因此你捧的時候是要捧在你的嘴巴上面,這樣懂嗎?目的你要了解,你了解他的用意,你才能記得住為什麼要這麼做,每一個動作都有含意的。就是為了你的口氣不要噴在經上甚至有些人中午還吃葷食的;甚至吃五葷的啦!嘴巴又沒有刷,我都忘了交代你們:你要來聽經應該先漱口、洗手。懂嗎?自己在家要進佛堂也一樣,吃了飯以後,你也應該要刷牙、漱口、洗手才能進你的佛堂,去捧經書去禮佛,這是清淨自己最簡單的方法,沒要求你去洗澡就不錯了,今天或明天就會講到修藥師法門一天要洗三次澡。

你的經書應該怎麼捧?拜下去要怎麼拜?我們現在隨意翻一頁,將你左手的大拇指跟食指放在你翻開的那一頁的左邊,其餘三個手指頭在書本的下方,右手也一樣的動作放在那一面的右邊。再來要往下拜的時候,經書要如何合起來左手的食指不動,大拇指翹出來將右邊的書頁合過來,左手的大拇指就搭在書皮的上面,就這樣包著經書的頁次也就不會散掉,食指的指頭也夾在那個頁次。這樣用你的左手持經本,右手向下拜;拜下去的時候,捧經的左手只有手肘可以靠到地面,經書要懸空不可以碰到地上;右手單手翻掌、單手支撐、單手拜、單手捧回來,再打開,這樣叫作『捧經的拜佛法』,這樣子拜,頁次就不會跑掉了,用食指夾在那個頁面拜下去,再上來就容易翻開本來的頁次,就不會散掉,學佛行儀一樣,這一部分大家要學。

這就是事相上的圓融,理體上是在表“恭敬”,表意啊!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義理;就是表示你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那你因為對祂的恭敬,所以你就會用你的身體、用你的語言來表達你內心裡面的恭敬。這樣曉得喔!

現在,你們手上的經要打開,就是像剛才教你們的,不打開的就是用捧經法。

我們的講題是《藥師法門解行並修》這是第三堂課,總共有七天,昨天解釋整個藥師經的經題,《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講說:「經」叫作『契經』,是“上契諸佛祂們的心諸佛的心是什麼心?一來有很深的智慧,這個智慧包括祂對所有的空理的證悟了解,也包括祂對因緣所生法、一切眾生的根器、因緣;能得度的這些內容,都能夠善巧方便的來給予我們好處、引度我們。

第二:“祂有絕大的平等的慈悲心對一切的眾生”;祂一講「一切」就沒有所謂善、惡、老、幼、男、女這些分別起無上的、最高級的、最高的、最高尚的、沒有分別的這種平等的慈悲心,來為一切眾生說“無為法”,引領眾生離開生死海那麼這是講契經 —“上契諸佛的心”,諸佛的心就是智慧、慈悲;以最圓滿的智慧、最平等的慈悲來說法。

那麼“下”呢?就是下契一切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就是指眾生的佛性 — 本來具有的、可以被開發出來的潛能那麼「契」就是現在能怎麼使用你目前所有的因緣。佛就會很有智慧,照著每個不同眾生的根器,佛沒有自己的執著,佛完全隨著眾生的需要、眾生的環境、眾生的能力,來為他開演能引導他能夠自己成佛作聖的內容方法。

「藥師琉璃光」,這是指這尊藥師佛的名字。「佛」一共有十一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總結稱為「世尊」。有的地方我們把“善逝”跟“世間解”給合在一起,就變成十個稱號;說十一個稱號也可以,說十個稱號也可以,這是合跟分的問題。

那麼「如來」是一個「理體」的意思,表示這個宇宙間的「中道實相」義;整個宇宙間的那個不會變異的「體性」;這個「體性」因為我們有染污、有煩惱,所以躁動不安,沒有辦法去理解、去證明我們本身也具有這樣的「理體本性」,這所以我們叫作“凡夫”或者是“外道”現在整個學佛的過程中,你只不過是假藉著「佛」跟「佛法」來幫助你自己;恢復你自己的本性清淨、本然的面目所以在佛教來說,並不是你來信佛教就把你的命運交給了哪一尊神、哪一個主宰者或有誰他來主導你!不是的!所謂的「佛」就是你覺悟;要有覺悟這整個宇宙天地之間每一「法」都是「因緣所生法」   。可是「因緣所生法」的變動不安之中是有一個『體性』大家都相通的,這個相通的體性,我們賦予它一個名字叫做『空性』;『空』不是沒有;『空』絕對是有,而且是“妙有”。但是我們現在沒辦法去用得很清淨、用得沒過失,所以我們叫作“妄有”(虛妄的有);我們叫作“幻有”,是因為那些都來自我們的分別意識因此,我們怎麼樣借重有經驗的「佛」,祂們所傳給我們的這種清淨的法門來幫助我們自己,使我們能恢復,這就是佛法。

所謂『如來』就是一方面對這個『理體』祂已經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證明了悟;了悟不夠,要證明,證明到祂完全都沒有過失、完全圓滿。那個時候就是『如如』;『如』了那個『如』,我們給它取一個名相、取一個專有名詞,這個「真理」在佛學上叫作『如』 ─ 諸法『如』。我們金剛經不是就在講『諸法如』;一整部金剛經就在講『諸法如、畢竟空』就講這個『如』,『如來』不來也不去,那就是法身。

那麼講『如』,因為有個『如』,所以祂已經『如如』了以後,祂就不動:不動就是涅槃的意思。有寂靜義、不動義,那這個涅槃、祥和、寂靜祂就起了大悲心啊!為什麼起大悲心?因為眾生喊苦啊!眾生苦就想要離苦得樂;眾生就會發出哀嚎!你看你們中間有多少人,只要一跟我見面就是:「師父啊!我家某個人……。」那他就是要來求救。不然就是:「師父!我有一件事……我想請您幫個忙。」只要一找我一開口就是有事,我很少聽到這中間有人跟我說:「師父!您的法太好,我想跟您好好學佛。」很少。來找我的大概百分之九十都是—「師父!我家哪一個人有什麼災難、有什麼困難啊!不乖啊!哪一個人怎樣啦!師父啊!請您幫忙……。」那可見是什麼?眾生在生滅法中間有非常多的苦難,想要離苦得樂。可是呢!一方面想要離苦得樂,一方面又無知的造業。你不想得惡果就不要種惡因;你想要得到好的果報你得應該知道去種好的因。大家不懂這個道理,因果道理不知道所以拼命造惡業;然後不想得惡果,這個就是“緣木求魚”─ 要到樹上去打漁,樹上哪裡會有魚啊!唉呀!所以就很糟糕啦!然後明明不會游泳,偏偏要跳下海(生死海);都拼命去游泳,可是又不會游,所以無法上岸,肯定要被淹死啊!淹死在生死海中啊!我們就是這樣愚癡得不得了!所以,所謂「藥師琉璃光王如來」這個『如來』是所有一切佛的通號,而「藥師琉璃光」這幾個字是藥師佛的名字、祂的別號。所以這個經題也可以說是「人」跟「法」合在一起,那如果要講說「藥師」作為譬喻祂的願王,「琉璃光」譬喻祂的清澈的果德,這是在唐朝柏亭老人是這樣記的;可是弘一大師反對,弘一大師的藥師經析疑說:「藥師琉璃光」是祂的名號,不要把祂講成形容詞。

「消災延壽」是後來的人、也是我們現在的人對藥師佛的祈求啊!是我們的願望以及表示我們對祂的稱揚、讚歎!而不是祂的名號。所以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不是稱祂的名,感應道交不夠深,所以你們看大家都在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也不見得很消災、也不見得很延壽,還說藥師佛不靈;我告訴你之所以不靈驗,是因為你沒有照經書說的,經書說“稱念我之名號”,是指要念「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都可以,因為在梵文裡面有「王」:鉢喇拨(光);喇戛牙(王);祂的名號是有「光王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你不稱那個「王」,你只稱那個「光如來」還可以啦!但是我都喜歡稱念「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因為「佛」也是祂的尊號;正好唱腔的時候比較好安排,那如果「光王如來」那個唱腔比較不好安排。「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或是「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那就是祂的名號。

昨天沒有來的人今天特別為你講,昨天講的是經題,這個經的題目又復習了一下,我們的經的題目就講完了,我們現在就要開始講這部經的內容。

通常一部經都分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序分簡介

「序分」 ─ 就是這一部經一定有一個發起的原因;就是有哪些人?在什麼地方?…就如我們現在英語中講的六個W——WhatWhenWhoWhereWhomWhy,佛法叫「六成就」,就是“六緣具足”來成就一個法會。這個「序分」也就是說要講這個法門,一定有一個發起的原因、有一些因緣、有哪些人、有什麼人問法、在什麼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所以祂才開始。就好像寫一封信一開始一定是○○人:好久不見,你最近好嗎?(不會一開始就講正題)對不對?你一定也會有一個開頭的文。那麼這個「序分」就是這部經發起的因緣,它又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結集經典的時候,因當時沒有。我們拿現在來作比方:我就直接開始講藥師經了,對不對?可是記載的人,到未來他會講在公元2004429日開始到55日為止,普度法師受忠明法師的邀約到廈門海滄石室禪院去講了《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當時呢!是因為洪居士發起要做「藥師法會」 ,他在講因緣,對不對?來聽的聽眾有多少人?其中有多少的男眾、多少的女眾、有多少的比丘、比丘尼在場聽法。這些都是現在講的嗎?不是的。所以這是「證信序」─ 證明有這件事,是在後來結集經典的時候安進去的,這種「通序」這一部分在每一部經典為了交代它的來龍去脈,所以在結集經典的時候,都會安上這麼一段,而這一段不是在當時講經說法的時候原來有的。

所以這個證明的序分也叫「通序」;就是每一部經都會講這幾個條件,這個在佛經裡面叫作「六成就」。就是有六種要素才會成就一個法會的成立,那麼這個六要素,我現在一面講就一面告訴你。

序分(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這一段到這裡為止是「序分」,這個「序分」我們來分段看,看這個六成就,這六個要素:

【如是我聞】:這裡面含了兩個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如」「是」是什麼意思?「如」我們昨天花了很多的時間講,剛才有提醒大家這是真理啊!就是那個理體;就是那個你想去證明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體性;那個「如」也就是我們說的「理」或是「性」,「性」是空性或是真如性。我們可以賦予他很多佛經上的名詞,佛經上講很多的名詞都是在講同樣的東西喔!講真如、真如性,用空性來證明這個真如。要講「藏」就講是如來藏,要講「理」這個就是真理,這叫做「如」。」一個字,代表整個的真理,這理體的、也就是理論性的,你賦予他一個名字。

「是」就是你要去證明它整個的過程,那就要有「事修」,這個「是」就是代表事情的「事」;那就是你要用事情,真正的腳踏實地的去修行,來證明那個「理」是存在的;跟「事」是相合的、是契合在一起的,字面上的意思是:“就像下面這樣的內容,是我所聽到的”。那個「我」是誰呀!是阿難自稱,因為這個「經」是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了以後由阿難背誦出來的當時世尊講法的時候,不像我們現在每一人手上有一本經,祂講法是自性流露,大家托缽回來用完餐洗洗腳都坐在用草舖的地,也沒被褥就用吉祥草(所謂吉祥草就是乾燥的稻草),就是用草舖一舖,舖乾燥的草。

釋迦牟尼佛就坐好了,通常都是在樹下,大家都集中在那裏。佛就說:好!我現在就跟你們講道理……。就講這修行的內容。也沒有擴音器,可是人家佛是八音演說(又作八種清淨音、八種梵音聲、八梵。謂如來所出音聲,言辭清雅,具有八種殊勝功德,令諸眾生聞即解悟。),祂不用很大聲,但每一個聽到的都一樣大聲,這是佛的德行(ㄏㄥ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八十種好裡就有一種,祂說法的時候聲音是很自然的小聲講,可是每一個人聽起來都一樣大聲,不管你坐多遠,你都可以聽得到。懂嗎?那是佛的果德。後來到了釋迦牟尼佛圓寂了以後;當時的阿羅漢都有宿命通啊!所以記憶力都特別好,那所講的經、講過的話都能背誦。那這個就是要訓練,佛在《阿含經》裡面有說要訓練;想要今生得到宿命通,你得要訓練這些。你今生都記不清楚了,你那會記得過去生的事。

那個時候阿難他的記憶力非常的好,是多聞第一。阿難跟著釋迦牟尼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兄弟也是表兄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淨飯王。那時候有一位善覺長者有兩個女兒,姐姐是摩耶夫人(Mahamay)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媽媽;她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Mahaprajapat) 翻譯為「大愛道」。摩訶:是“大”的意思。(摩訶薩:是大菩薩) 。後來這位摩訶波闍波提也出家,是大愛道比丘尼;這整個世界第一位比丘尼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她的故事是:摩耶夫人是一尊大菩薩,累生多劫的發願:一切的佛要來渡眾生的時候,她願意作祂的母親(懷胎),所以摩耶夫人就提前來降生,因為她知道釋迦牟尼佛要應化到這個娑婆世界,這兩個公主姐妹就一起嫁給淨飯王,姐妹共事一夫,但是這位摩耶夫人,因為她是菩薩降生,因為她發的願只負責生,不負責養人家的,所以她在佛誕生七天,她就回到天上去了。她是忉利天天主之一,所以她就要回到忉利天去因此地藏經有說佛到忉利天為母說法,為什麼到忉利天,因為祂母親是忉利天天子,下來為了讓祂能孕育,就是這一尊天上的菩薩,天子是菩薩的果位,所以到摩耶夫人往生,釋迦牟尼佛才七天大而已,所以就由摩訶波闍波提來負責扶養祂。摩訶波闍波提就等到釋迦牟尼佛出家了以後,證道的那一天阿難才出世,阿難生下來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Buddha-gaya)的菩提樹下證得,就是「示現」證得成佛果位的時候,這個消息傳來,王非常的歡喜,所以就把這個生下來的小孩命名為「慶喜」 ,中文翻譯就是歡慶的慶,國慶的慶,喜事的喜。阿難就是慶喜,歡慶有這麼一件喜事──太子出家去證道成佛啦!弟弟出生了。再過六年這個阿難也跟著釋迦牟尼佛去出家了

佛說法總共說了45年將近46年,阿難就前面的二十年都沒聽到,可是佛就將凡是阿難不在場的,都幫阿難重新複述一次,因此阿難他就把釋迦牟尼佛弘法的所有的內容都聽過了。釋迦牟尼佛,就會對阿難又交代,所以交代了以後,阿難的記性特別好,所以叫多聞第一,十大弟子裡面「多聞第一」就是阿難。

那阿難在結集經典的時候要誦出來,背誦他當時所聽到佛所說的有關契經的這一部分,那因為你們要知道,佛教經典在結集的時候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就是「經藏」,又稱「修多羅」,就是佛所說之經典-契經,按照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另外一種叫「律藏」,又稱「毘奈耶藏」,就講戒律、講條文、講規矩的,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另外一種叫「論藏」,又稱「阿毘達磨」,係由菩薩阿羅漢針對對佛經的內容所提出之見解,決擇辯論一切法義,皆以智慧分別,故稱「論」詮「慧」

那麼講「律」,就像我們現在的法律,一個國家它會規定你什麼樣叫做壞事,犯了罪要被捉去關的、要被罰的;是對人不利的、是對自己不好的;什麼是好的,所以就有所謂「律」者詮「戒」也。就是叫你不要做壞事。

律」有兩部分:有“止持”、有“作持,就是不該作不可以去作,就叫「止」   停止去做叫做持戒、叫作「止持」。那如果該當作不去做也叫做「犯」;應該要去做叫作「作持」,做了才是持戒。「律」是來“解釋清涼的戒”,「律」這個字在梵文裡面叫做「毗尼」,也叫做「毗尼耶」(Vinaya),這是音譯。「毗尼耶」翻譯中文的意思,就是我們講這個戒律的「律」,有“調伏”、“消滅”的意思。

第一、調伏。「調」叫作調練三業;「伏」叫作制伏過非。就是你要調冶跟訓練你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練習這個身口意三業、鍛鍊你的身口意三業,使他不要有過失、跟犯罪。「非」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你要自己壓制你自己、調伏你自己,這就是調伏意。「調」跟「伏」是兩件事,「調」是調冶、練習;「伏」是制伏

第二個就有“消滅”、“滅惡”的意思。滅你的煩惱,所以就滅掉你身口意犯的過非;滅掉你造業所產生的不對的地方叫“滅業非”。滅業非就是要先滅掉煩惱啊!內心裡面不生煩惱,所以這樣就可以滅果;滅掉你因為做壞事所以會得的惡果。那麼你慢慢的就會契入無為法了,把你這有為法的一切因果,轉成你會在出世法中得到無為果,這是祂講「滅」──滅諦會相應──就會跟寂靜相應。

第三個名字「毗尼耶」也叫做「尸羅」,梵文叫(śīla),「尸羅」─有清涼的意思,是從那個「果」會得清涼;煩惱叫作熱惱,離開熱惱的原因,所以你就能夠得到清涼的果報,所以這叫「尸羅」(śīla),也叫「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譯為「別別解脫」,在這裡是以那個「因」,你造惡事的「因」,你要把它解脫掉,解脫那個煩惱、解脫那個罪業給你的束縛。

「慧」也叫做「道」(所以你們常常念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就是戒定慧。所以這個「毗尼耶」(Vinaya)就跟「定」還有「慧」分開,那表示什麼?有規矩、有規範、有條文,在這裏可以防範你的身口意;這是七支:殺生、偷盜、淫亂、妄語、綺語、兩舌、惡口,這叫身三、口四,七支的罪業都不讓他犯過,所以叫作「波羅提木叉」。我這是在講「律藏」,因為要講阿難「誦出」,就要告訴你們。

我現在是用佛法裡的概論來跟你們講,知道嗎?以前就是這樣啊!講完一部佛經,佛學院就讀畢業了,因為講一句話它就可以開顯很多,懂嗎?你就整個讀進去,你們現在就像是在讀佛學院,你們知道嗎?我在給你們開辦佛學院的課程,你們說是不是?就是這樣講,好!(待續)

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弟子 子健 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 隆怡、隆德、慧千 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 隆應 恭敬初校

弟子 隆成 恭敬二校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校於2017.09.16

 

 

20170927
首頁 開示摘錄 修持藥師法門 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