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九)

文章建立於 2017/10/4

2004.05.01

講題:「藥師法門解行並修」(第3天之二)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接下來也叫做「隨順解脫」,那麼如果以「隨順解脫」來講,是就果報上來說的;剛才用「波羅提木叉」來說,是就因地上來說的,叫「別別解脫」,就是一條一條解脫;就是你要一條一條的學,一條一條你把它做好。那現在講「隨順解脫」,就是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已經解脫了,所以就「隨順解脫」。「隨順解脫」就是有兩種:一種順著無為法就得到無為法的果報一種順著有為法就得到人天福報所以我們比丘尼戒,最後誦完戒要怎樣回向?“人聞利養以生天”,諸位大姐有沒有?這是有為的「隨順解脫」。因為你所做的事情不侵害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結善緣,所以你未來得的就是人天果報。這裡面你一定要加上般若智慧,不染著它,你才能出離變成無為法;你如果不加入般若智慧,都名聞利養、人天果報,那就生天而已。那個更糟糕,那你會迷惑。懂嗎?

所以在「如是我聞」的時候,你就知道「如」是理體,「是」是事修;「如是」就是理事的圓融,有理、有事都非常的圓融。這樣子的一部經的內容,這樣子一個法會的內容,是我阿難當時在現場聽的。這樣子懂了沒?所以「如是」就是「信成就」。你要信的內容這裡面有理體、有事相,這是我阿難所聽到的。所以我剛剛為什麼講「三藏」,因為這個「通序」是在集結經典的時候才加進去的,本來那個法會並沒有這個。直到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以後,弟子們為能維持佛所傳的教理,由弟子摩訶迦葉主導,選拔五百位弟子代表,於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召開佛典的編集大會,稱為「第一結集」或「五百結集」,由阿難誦出經藏。

「經藏」這一部分由阿難誦出;阿難背誦出來;然後由五百位大比丘大家給他作證:「嗯!果然上次是這樣說的;你的記憶不錯;我們給你認證。」然後在阿育王時代刻那個石柱(我是親自到印度照了好多照片,看了很感動,阿育王那個石柱我看了好幾次),當時只有經題,口口相傳的,沒有文字記載,全部都是用背誦的喔!師父整個背下來然後跟徒弟說;徒弟要整個背下來然後跟徒孫說;沒有文字記載的,都是口口相傳的。所以阿難誦出經藏來的,還有優婆離誦出律藏;阿毗達摩藏是論藏。那你們也知道經藏」是詮“定”,銓釋正知正見,空有不二、中道實相觀,從一佛乘開顯三乘、開顯五乘,這我們講經會給你們介紹何謂五乘、三乘、四乘、一乘,我希望五、六天可以把你們講得通。那阿毗達摩藏是論藏,「論藏」都講開啟這個般若智慧的部分問答:菩薩、弟子跟師父跟佛之間的問答來討論、來開他的智慧所以叫阿毗達摩,是對佛陀教導的詮釋和發揮。那麼律藏」就是在講條文、規矩;教你什麼應該做、要去做;什麼不應該做、不可以做,做了會有過失、做就會有惡報的。

現在這邊是經的藏,所以阿難誦出來說「如是我聞」那麼這個「我」(佛教不是要去我執嗎?怎麼經本出來第一個字是我呢?)這裡的「我」具有四種含義:

(一)凡夫具生“慢我”。我們從一般的「凡夫」來說-「具生我慢」的「慢我」;我們都認為有一個「我」,這個「我」最好、這個「我」永遠是對的、要被保護的,這叫“具生的慢我”—“有一個慢心的『我』”

(二)外道分別見我。那如果是外道,不管是回教、基督教或天主教,他們都認為有一個靈魂不滅;這個靈魂不信上帝、不信耶穌,死了一定下地獄去就永世不得超生,沒有第二句話;要不然就信了上帝得永生,坐在上帝的左邊或右邊,那也永遠不會變壞。那這裡面沒有因果,不管你好或不好,是以你信不信來算的,那這個叫分別心很重;你屬於「我」這邊就是好的;不屬於「我」這邊就是壞的哪有這樣的。佛教是用善惡因果來看自己的果報;而且還隨時可以翻盤,你只有加入修行努力行善,你才有希望,你就作自己的主人啦那個叫做“外道分別的『我』”

(三)三乘假名稱我。第三種就是學佛的佛弟子,三乘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的人假名為我,就是明明知道這個「我」是五蘊皆空,不可以執著有,可是為了大家溝通的方便,我們給它賦予一個名字這個叫「你」、這個叫「我」、這個叫「他」,讓大家都知道你、我、他是不真實的,只是借用這個名詞來說明以便好溝通而已,不執著為真。有這樣的體會的時候就好像我說:這是我的筆記本;或是等一下我下座了,我會跟○○說:○○把我的水杯拿過來,他就知道那一個水杯是我在用的,懂嗎?那如果我不講他怎知道我講的是那個,我只說水杯拿來,他怎麼知道是哪一個水杯,這樣懂嗎?我要一起講「我的」,他就知道我指的是哪一個。那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真實的,這不是我們可以把它很固定、堅強的保護著,我們不把它當作這樣,但是我們把他假藉這個名義,以便大家便宜溝通,這個時候叫「假我」。就是學佛弟子們,三乘弟子不管你是學小乘佛法還是中乘的辟支佛乘的佛法,或是大乘佛法的,大家都知道要去「我執」啊!要學放下「我慢」啊!要了解不要「我愛」跟「我慢」、「我癡」,可是用這個「我」來表示那個層次跟那個東西,是一個作溝通的方便、是一個假借名義,有這樣了解時候就叫「假我」。

(四)諸佛法身真我第四種的「我」就是我們要追求的,就是法性常住的那個「真我」,也是諸佛所證的那個法身;諸佛所證的法身曰之「真我」;叫作“常樂我淨”的「我」,那個「我」是什麼?走過全世界、整個遍滿虛空界就是那個「我」。所以《金剛經》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你不是要研討金剛經嗎?我現在告訴你就是這樣,你的體性、我的體性、他的體性都同一個。如果我的體性充滿整個宇宙、你的體性也充滿整個宇宙、他的體性也充滿整個宇宙,可不可以分出來那一部分是你、那一部分是他、那一部分是我;因為全部都是你、全部都是我、全部都是他,是不是一合相?可是願力有不同喔!願力不同,因地裡面發的願也不同,以後顯化的時候,因為願力和跟眾生的緣份不同,會分成很多不同的善巧方便,那個時候就一樣喔!所以是一還是二啊?還是多?說一皆不中啊!法師有沒有這樣了解?

這個法性很難講清楚,所以大家要仔細的諦聽,我現在很努力的告訴你們。「如是我聞」就是指:這底下所要講的這整個內容是我這個「假我」的阿難所聽到的,所以這四個字就包括「信成就」跟「聞成就」。

【一時】:就是有一個時候,那這個「一」跟「時」是表示說法的時候。那麼說法的時候必須有兩個條件:就是要有「師」也要有「徒」;就是有講法者也要有聽法者,那麼這個講法的人所講的內容,正好是來聽法的人他想聽的內容,那這個就是和合了。那假設我今天坐在這兒講,講的內容是你不想聽的,你聽了三句話站起來就走掉了,這個法會就不能成功,對你跟我來說都不成功。所以一個法會,會成功是什麼?有說法的人跟有聽法的人;他們內心裡面這個人想講的跟這個人想聽的正好和合;然後有一個時間性,在這個合的一剎那,這個心跟這個解;合為一,所以叫做「說聽」之時,「心境」明合,你的心產生了境界跟我的心產生境界;我們暗暗的相合,我想說的就是你想聽的,這個時候就是「一」;你跟我相應了就是一啦!不相應就是二啦!就是分開的意思。所以「一」、「時」呢?就是有上師跟徒弟碰在一起,有人願意說、有人願意聽,這個時間因緣聚會和合,這個時候就是說法正當的時候,這叫做「一時」,這是理體的喔!這個時候才叫作「一時」。那麼事相上的「一時」是什麼?為什麼不講某年某月某日在印度的什麼地方講?是因為佛每次在說法的時候,你們看看後面聽眾是不是有天龍八部、有天人,他們的時間算法跟我們不一樣,人間五十年,四大天王天才一天;人間100年,忉利天才一天,那請問當有天眾從那兒下來聽的時候,到底應算你的時間還是算他的時間,這是沒得講的。這菩薩都有神通,來來去去你知道嗎?菩薩表示「中道義」,等下會提到。菩薩是影響眾,他不是常隨眾,不是一直坐在那兒的。你們有沒有看到忠明法師,他請我來說法,他要參學,可是他不是一直坐在那兒,忠明法師他事情很忙,所以你會看到他一下坐在門外邊,一下又跑掉,像現在他是不是坐在外面?也很可能他等一下又有人找他嘞!他可能又跑掉了喔!這對他來說這個「一時」就解釋了他來來去去。很多的法會菩薩是來來去去,可是常隨眾不一樣,他坐在這兒就坐在這兒,從頭到尾都坐在這兒。還不只這個法會坐在這兒,他從佛出家當大比丘,就一直跟到佛圓寂,佛最後涅槃他都在祂身邊做常隨眾,一直都跟在祂身邊懂嗎?所以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說?所以不知道你這個「時」對菩薩怎麼算。我這個法會一講就講好幾天、講四十九天、講多少天,那你是說那個時候,我今天來聽、明天不來、後天又來,到底是哪一天算?所以只講「一時」來代表「時成就」。事相是講因為大家的時間算法不同理體來講是你的心境跟我的心境;一個想說一個想聽,內容合一、暗暗相合,大家都開心的不得了,這個時候就是「一」,然後開始說法就是「時」,這個就叫「一時」,理體就是「時成就」。

【薄伽梵】(Bhagavad):我們這裡翻譯為「世尊」;為世人所尊敬。祂是佛的十個稱號合在一起,在印度有六種意義,《佛地論》舉了六種意義出來

第一、自在義什麼叫自在,就是祂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產生分別;五蘊真的皆空,度了一切苦厄以後,來度化眾生不為所染,而又能度化眾生。祂能完全影響你而不被你所影響,這時候祂就自在,來去自如了,這叫「自在」。

第二、熾盛義什麼叫熾盛?就是祂的功德巍巍;讓你看了你就生出景仰的心,這功德很大;祂說出來的話有影響力,這叫「熾盛」。

第三、端嚴義佛啊!現在給我們看的是化身佛的樣子;也叫做應身;應我們的機。「化」的意思是祂為了讓你、感化你、溶解你、柔軟你這叫做應呢?就看你是什麼根器,祂就現什麼樣的身給你看;什麼樣對你最有好處,你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佛。等一下我講到第一大願、第二大願,我就要解釋這二個化身佛,這二個化身佛的果相,他們意義在那裡?為什麼同?有什麼同、有什麼不同。佛祂所現出來的是端正的:「端」就是「正」的意思;「嚴」就是「莊嚴」的意思,端正又莊嚴。讓你看了就有一種感覺就是「正」;這個人正氣凜然、不可以欺負,這就是「端」。你看端著東西就是要拿著正正的,所以這個「端」者「正」也。這代表什麼?佛祂的威嚴相、不怒而威,祂不用生氣;也不用大聲講話,你看到祂你就自自然然很恭敬;祂對你的攝受力很強,你一看到祂就有一種:“唉呀!不得了,不可以欺負祂;這個人不可欺啊!”就是「端」。「嚴」,就是讓你覺得殊勝的不得了,怎麼有這麼棒的身材啊!怎麼有這麼棒的長相啊!一切圓滿、圓融的不得了,你看了就讚歎!你看佛的耳朵—兩耳垂肩、耳垂大到都可以快要碰到肩膀!這積的福報有多大呀!佛的眉毛長到可以入鬢(入到鬢角);那個眼睛啊!長而細又向上。你有沒有看過十七世大寶法王,他的眼睛就有點像那樣,唉呀!真漂亮。那個鼻子啊!鼻如懸膽,那鼻子很漂亮,那鼻子要很美,美到看不到鼻孔、又有肉、又不大也不小,高又不會太高、低又不會太低。那佛的長相、圓滿的相讓你覺得莊嚴的不得了,就好像你看到一朵牡丹花。哇!這朵花好美喔!芍藥、牡丹開得有沒有很美?花開得正好那種感覺。那就是佛給你的感覺,你看那佛像再怎麼小,你看到都會有一種:「哇!怎麼那麼棒!」你們看到是化身佛,人類弄出來的而已,你沒看到真實的佛,祂存在但你沒能力看到祂。這就是講祂的「端嚴」。所以諸佛名號大部分都是“以德立名”—以從了祂的德行來立這個名字。所以「薄伽梵」的意思就是很端正,現給我們看的“化身、應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現給入地菩薩看的,是看祂的“報身”、看祂的“圓滿報身”;看到的是祂的光芒、看到祂的背光、看到佛身的光明;那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都是形相,看不到祂的光明,這是講祂的「莊嚴」。

第四、名稱義。「薄伽梵」(Bhagavad)是個名稱,是指『佛』那個位次的名稱。

第五、吉祥義。祂代表很吉祥—你只要念祂的名字、稱呼祂的名字,你就得到吉祥的加持,所以祂有吉祥義。就是你光念這個的名字喔!「薄伽梵」就是“佛”啊!“世尊”啊!就得到加持,你就萬事吉祥。「吉」是什麼?是好的東西。「祥」是寧靜的意思,心像一隻綿羊一樣叫作「祥」;左邊是「示」,是心的顯現,「羊」是表示溫柔;「祥」這個字就代表寧靜的意思。那你看「吉」是什麼?上面有個「士」;「士」是有知識的人、有大力的人,他的嘴巴講出來都是很有常識、很有知識的話。所以「吉」是什麼?是好的東西、高超的東西曰之「吉」;「祥」是寧靜、祥和的意思。所以「吉祥」是什麼?身口意上面、身體所動的、所處的一些環境就是很寧靜;身心安樂曰之「吉祥」。

第六、尊貴義。意思代表「尊貴」,「薄伽梵」是指三界所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人。是過去、現在、未來、天上、天下、人間,所共同尊重的這個最高位次的人曰之「世尊」、叫作「薄伽梵」,這叫做「主成就」。(你要寫下「六成就」,下次我要考試喔!看誰會舉手講,要送禮物喔!看你會不會講,「六成就」要把它背下來。)我剛剛講了「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薄伽梵是說法的主人,這場法會是誰來說法的?是薄伽梵;就是釋迦牟尼佛、世尊祂說法。所以,「薄伽梵」這是「主成就」。

【遊化諸國】: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說法完畢就換一個村莊、換一個國家去說法,這樣子旅遊式的去化導很多的國家,那麼印度當時分成十六個國家。佛大部分都在恆河的兩岸化導,祂就一國一國的過去,但那時國度都不大,通常一個國度都只有幾百平方公里,大概只有廈門這麼大,都還沒到福建的大就叫一個國家了,那就有很多國。遊化了很多國家就叫諸國,之後就到了一個地方叫「廣嚴城」。這個「廣嚴城」是從印度那邊翻譯過來的,在印度叫「毘舍離Vaishali」,Vaishali城」—“廣博莊嚴”的城市,這地個方很平廣,Vaishali那個地方有湖、有柳樹,我去那裏住了一個晚上,是一個很美的地方,可是它現在範圍越來越縮小。Vaishali城呢!以前三百多平方公里,現在只剩下五、六十平方公里了,現在能統治的地方越來越小。Vaishali這個地方因為它很平,可以種稻米,稻米長得很好,聽說一年可以種二期到三期,所以那邊是吃米飯,他們認為那個地方很廣大、很平,然後「嚴」代表它很美;那個地方的人、它的環境都很優美。這裡面的人很有禮貌、很友善,然後好學、好道,喜歡學佛,所以叫做「廣博嚴淨」,很有道德、又可以種出很好的米糧,這個叫做「處成就」,就是在什麼地方說法,到那裏去呀!那就是Where,所以你也有Who啦!Where啦!What!幾個W。在美國講多少個W在一起講什麼?叫講What。這叫俱足,然後Who,誰聽法?所以六個W在這裡面,這叫「六成就」,在什麼地方呢?Vaishali也就是叫「廣嚴城」這個地方,祂就住在樂音樹下。那樂音樹下我有去,那裏有幾棵樹在湖邊,他們說那是佛以前說法的地方,那個樂音樹,樹也不是長的很高,很像我們這邊的樹,它有很多樹木長得很寬,在樹下就不會曬到太陽,它的樹葉當微風吹來互相碰撞有聲音,因原本城市很寧靜,樹葉就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然後還有小鳥,因為樹長得很欉密,你就會聽到小鳥的叫聲,然後你知道小鳥有很多種類,小鳥會像黃鶯出谷一樣啾──啾啾,好像在吹口哨一樣的小鳥,叫起來很像在吹口哨啾──啾、啾─啾,我們在印度就聽到好像在吹口哨,然後就啾啾啾啾啾啾啾………。還有呣呀!呣呀!呣呀!呣呀!牠很輕聲不像烏鴉啊、啊、啊!沒那麼難聽。然後很多小鳥都在樹的上面住,棲息在那裏,在樹底下聽就如同有音樂之感覺,上面加上微風一吹樹葉的沙沙沙……的聲音,因樹葉的擺動互相撞擊、磨擦而產生出來的,如同有韻律的聲音加上樹上各種鳥類的鳴叫之聲相呼應,事相上就是音樂,就如同美好的聲音,而且聽了會讓你很愉悅,所以叫「樂音」。另外,在法理上來說,因為佛要在這裡說法,說很好的佛法讓你們聽,令心愉悅,所以叫做「法音事相」,養這個愉悅的本性,所以叫樂音。佛跑到這裡來,就住在這樂音的樹下,祂就在那裏棲息,在那裏吃飯,跟誰?有哪些人呢?因為這裡「處成就」,所以最後一個叫「眾成就」。

【與大苾蒭眾】:苾蒭就是比丘,那為什麼要用苾蒭,因為苾蒭在印度是一種草,因為這種草具有五種德行;裡面有五種它的特點,所以用「苾蒭」這兩個字來形容比丘是有含意的(翻譯經典的玄奘三藏他有含意的)。苾蒭是指出家眾的男眾,也叫做比丘。比丘有「怖魔、破惡(破煩惱)、乞士」三義,這是大家都懂得的意思。可是現在又不這麼講,他講「苾蒭」,就是用「草」來比喻比丘。這個草有五種德行,因為修小乘佛法的人,所證的內容叫做「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要修“戒”、修“定” 、修“慧”,然後要“解脫”自己的煩惱;那解脫自己的煩惱是代表我們的習氣喔!那就要照著戒律——剛剛說的「別別解脫」,每一條戒律去守好。還有知見要正確,所以叫做“解脫知見”。那就是說你的知見不能用世間法的,要以佛的價值觀念,佛教導我們思維的方式,這叫做「五分法身」。

五分的法身開顯出來就證得小乘的阿羅漢果—四果阿羅漢,所以五分法身香也就是小乘的佛果。那麼它怎麼比喻呢?

第一、體性柔軟。這個草它的體性很柔軟,我用這個來比喻:這個比丘能折服他的身跟口(小乘者不講“意”),內心思維什麼他不管,管你外在的修好,所以你能夠折服自己的嘴巴、自己的身體;不至於很麤獷,不會做不對的,粗劣又狂傲的事情,這樣子來表示很有定力,這是定德,比丘的“定德”。

第二、引蔓傍布。這草會像藤一樣,他會到處攀爬,叫作引蔓傍布,他會向蔓草一樣,一直一直繁殖過去。這樣來比喻出家眾比丘的“慧德,是因為他這樣子的話,就能傳法度眾生,綿延不絕;你看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來,就這個僧團這樣努力用功,你們現在可以聽到這些法,就是一代傳一代,傳法衍佈出去,這個比喻他的“慧德”。

第三、馨香遠聞。這個草很香,馨香的不得了,遠遠的就聞到他的香味,這樣來比喻比丘的“戒德”。持戒的人,戒香芬芳,跟隨在他身邊的人,都可以聞得到他的身體發出戒香;持戒人身體有戒香,穿過的衣服都是栴檀香味;他可以很久不用洗澡,身體都是栴檀香味,人家是汗臭味,他的汗都是香的。你們沒機會,我是有機會聞到。那就叫「戒香」,比喻:“比丘持戒精嚴,身體發出來的香味如染香人一樣”,非常的香,那麼是指這個草有香。

第四、能療疼痛。再來這個草當藥用,可以治療疼痛,當止痛劑;所以,就比喻為比丘的“解脫德”,他能夠斷煩惱,而不會起對眾生的毒害心。因為能治療傷痛,他跟眾生在一起不會傷害眾生,不會跟眾生有利害衝突,他會幫人家,給人家好的東西,像藥一樣,給人家解脫的。

第五、不背日光。然後這個草,永遠向陽生長,如向日葵,向著太陽,不背著日光生,比喻這個比丘“解脫知見德”,他一定跟著佛來學習佛所傳的智慧光明,而不會違背佛的教導;這個就是講大比丘的意思。在這裡用這樣來比喻比丘怎樣破煩惱,怎樣殺這個魔(這是自己的魔,或是自己的煩惱),然後能夠殺賊,然後應供。

【眾】:就是能夠修六和敬的僧團,叫作眾,四人成眾。一個出家人到三個出家人,不可以叫作眾!叫作小團體。真正能成為一個團體要四人以上,才可以叫作僧團;四個人以上乃至幾千人住在一起,不管他們做法、開會、辦事,在事情上面,理體上面,都不會吵架,不會忤逆,如水乳合;好像水跟水在一起,好像牛奶跟牛奶在一起,同一體性,這樣子叫作能修「六和敬」。(待續)

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弟子 子健 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 隆怡、隆德、慧千 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 隆應 恭敬初校

弟子 隆成 恭敬二校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校於2017.09.17

 

 

20171004
首頁 開示摘錄 修持藥師法門 在廈門海滄石室禪院開示藥師法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