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
文章建立於 2015/4/9
1990.03.31郭文秀居士講於林口長庚醫院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講題:一心念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六、一心念佛要件
接下來就要講“何為一心念佛?” 念佛很簡單啊!「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就是念佛,可是這是嘴在念佛;嘴邊舍利沒有用!因為嘴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其中一個而已,我們剛剛講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要“用心念佛”才有用,用嘴巴念佛沒有用。一輩子都在念佛,心裡都想別的事,這個佛號等於沒念。或者是一面念佛,從來沒有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我認識一位法師,他常常在念佛,但他告訴我,他從來沒有想到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就跟他講:「你去不成!你不想去嘛!怎麼會去得成?」另外有的人發願要去,可是他又不太相信有極樂世界的存在,他也去不成!所以我們念佛第一要件是:要具足“信、願、行”;第二要件是:要一心念佛。“一心”的意思是你全心全意的──當你在念佛時是整個的溶入在佛號聲中,除了這個佛號以外,沒有別的。可是我們人很奇怪喔!你不念佛,不會感覺到自己妄想雜念很多。這一念佛才發現:我怎麼嘴巴在念佛,心裡想著:「今天晚上該做什麼?」、「哎呀!糟糕!我待會兒要上大夜班!」、「糟糕!我剛才放在抽屜裡面有一塊蛋糕忘記拿走,等一下被發現了,完蛋!」很多雜念就跟著來了,有很多同參道友都問我:「這種情形怎麼辦?要如何念佛?」印光大師是教念佛法門講得最好的,所以我也介紹大家,如果可以的話,看一看《印光大師文鈔》或者《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那裡面有教怎麼樣念佛;末學今天講的念佛法門,有一大半是出自印光大師所教的法門,有一些比較細微的是我自己的經驗,我拿出來跟大家共享。那麼,我們先從淺的來講這個念佛法門。
七、念佛方法
1、自修與共修
念佛,我們分類來講,第一種念佛是「自己自修」, 自己一個人念佛。另外一種方法是「共修」,跟別人一起念。說起來共修的時候比較容易,但是也比較容易偷懶,因為共修有人逼迫,那威儀、儀軌像模像樣,就會好好的去念佛。真正發菩提心、想念佛的人,他一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先有共修的機會;因為透過共修,他才能夠“先熟悉念佛的聲調;知道如何發願、回向等種種儀軌”,熟才能生巧,所以先從共修開始。那麼實在找不到這種共修會怎麼辦?錄音帶!我們現在很好命,市面上有種種的錄音帶。所以個人自修的時候,可以錄音機、錄音帶為伴侶。剛才吳學長這邊放了錄音帶,這是弘一大師譜曲的。這是懺公師父(懺公親口所說)在福建參訪的時候(以前他曾經在福建參學過一、兩年),聽到出家人唱這個佛號很好聽,就把它學起來,從大陸帶到台灣來。但是懺公師父沒有告訴我那是弘一大師譜曲,後來是因為今年有人從大陸得到一卷錄音帶(就是剛才放的錄音帶),這錄音帶的原版是在大陸錄製的;錄音帶上面就註明了這是弘一大師譜的曲。弘一大師民國三十一年就圓寂了,他沒有收出家弟子,跟他共修行的這些淨侶們,就把這曲流傳下來,所以現在大陸福建、甚至浙江一帶很流行。
2、常行念佛、常坐念佛、半坐半行、非坐非行
再來講念佛的姿勢 ,依其實行方式可分為四類:(一)「常行念佛」:即以九十日為一期,於道場內,身常旋行繞佛,無有間休,口常唱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念阿彌陀佛,即步步聲聲念念唯阿彌陀佛。繞佛在佛經裡面講“右旋繞”,就是順時針的走向。右繞佛像是恭敬禮佛的意思。從前釋迦牟尼佛時代,祂一講法,因為弟子們很多(有的時候幾萬人),大家要禮拜很難禮拜,所以都是繞佛。他們就繞著釋迦牟尼佛以祂為中心;一來表示尊敬,二來是一種活動。因為講經的人,一整天說法永不疲倦,聽法的人打坐,一坐坐很久就很累啊!那麼這幾萬個人要動,怎麼動?這沒有辦法動啊!就是繞;大家繞佛,這是一種活動。同時在右繞時,大家稱讚如來、念佛。這就叫做「常行念佛」。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祂講十方諸佛、諸菩薩皆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因為祂太殊勝了,所以連別的佛土的佛菩薩都發願要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去(祂們要移民,從別的佛土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你就知道祂有多殊勝!常行念佛如果是個人的話,也可以剋期,這叫做「般舟三昧」,這個“般”念成“bō”,般若的“般”;舟就是船。“般舟”就是般若之船;就是要上西方極樂世界要成佛的那條智慧船叫般舟。般舟三昧──常行不寐九十天,九十天中間都沒有躺下來睡覺、沒有坐下來的機會喔!九十天就是不斷的念佛,念累的時候,就用繩子靠著休息;吃東西也是站著吃,一面吃還一面念佛,就是說無時無刻身心不離佛號。這是為了剋期取證──他要在三個月之間達到一心不亂,要能見得到境界,叫“般舟三昧”。
我們等一下講「五會念佛」 就會講到法照大師,他就是因為在行般舟念佛九十天的時候,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他在《淨土五會念佛觀儀》中自述云:「照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於南嶽彌陀台……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場……至第二七日夜,……至阿彌陀佛所……白佛言:『有何妙法,唯願說之。』佛言:『有一無價梵音念佛法門,正與彼五濁惡世』。……言訖,彼佛國界,佛菩薩眾,水鳥樹林,皆悉五會念佛誦經。法照粗記少分,……阿彌陀佛言:『汝但依此五會念佛誦經之時,我此國土水鳥樹林,諸菩薩眾,無量音樂,於虛空中,一時俱和念佛之聲』。」由此可見,大師所傳的五會念佛之法是於阿彌陀佛所親得真傳。其音調是以極樂淨土的法音為版式,稱念之方法等同于極樂淨土,是則其功德力用自然非同凡響了。現在的五會念佛跟從前的不一樣,現在的五會念佛是觀本法師重新譜曲的,這等一下我會介紹,所以我們這個般舟念佛是「常行念佛」。
(二)「常坐念佛」:常坐三昧;一直打坐念佛,念個不停,不證得三昧不休,九十天剋期取證。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正坐,捨雜念思惟而繫緣法界,觀一切法皆是佛法,並專心稱念一佛名號。於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業障,顯發實相之理。
(三)「半坐半行念佛」:我們現在打佛七就是這樣子 ,坐一坐念佛,念完一支香起來繞佛,繞一繞,走一走,休息十分鐘,又開始坐念佛號,然後又繞佛,這叫做「半坐半行念佛」。
(四)「非坐非行念佛」:不是走動,也不是坐著,也不是半坐半行念佛,指上述三種以外之一切行儀; 就是有人跪著念佛,有人站著念佛(是站著立定在那兒),這些都可以!這是非坐非行的念佛。雖言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及一切事物。
另外有一種念佛,就是所謂經行、拜懺,這種是精進助行。像我們拜《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法華懺》 那裡面有很多佛號,在拜佛號的時候,一面念佛,一面往下拜,這是一種精進──在短期間做法事的時候,來增進助行的念佛,不是正行。正行念佛是要“專心一意的念佛”,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常坐念佛」、「常行念佛」,或者是精進佛七裡面這個「半坐半行念佛」,在那個時間之內他是真正地“專念”。
3、專念、散念
另外,以念佛的心態 來說,有「專念」與「散念」。所謂「專念」就是你什麼事都不做,一心一意只為“念佛”一件事而已!我們剛剛說的這些“三昧的念法都是屬於專念”。散念就是我們一般人要上班、走路、等車、坐車的時候,或是辦公室事情做完的時候,或吃飯、洗澡、上廁所的時候,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行、住、坐、臥你都可以念佛,唯獨要用腦筋的時候沒有辦法念佛。例如說我現在跟各位講解一心念佛,我就沒有辦法嘴巴同時念佛。
4、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
另外以“專念”來講,心要如何專念的念佛?“心的念佛”有四種念佛方法:
(一)「實相念佛」:謂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而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則三昧現前 。實相念佛是比較接近禪宗,就是“觀自性彌陀”,他是在“念自性彌陀”,不是念他方彌陀。所謂「實相」就是了知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假”,會恢復到“空”,可是他又不執著於空;他知道要“化空為有,空中亦有,有中是空”,因為見到這種實相,所以他了了分明。因此他念的是觀自性彌陀。這種的實相念佛也必需要執持名號,否則很容易被妄想雜念侵入,所以他這執持名號才有願力啊!
(二)「觀想念佛」:這觀想有兩種觀想法 ,一種觀想就是依照《觀無量壽經》裡面的十六種妙觀去觀,觀法不太容易,我不太鼓勵馬上去學這種;我比較鼓勵的是第二種的“觀想念佛”,也是懺公師父所提倡的,就是你拿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把他當做一個法輪,一個圓圈一樣,每一次出現就一個字而已;所以你要念「南」的時候,就是「南」出現在你腦海中,念「無」的時候就「無」出現,就是觀「南‧無‧阿‧彌‧陀‧佛‧」字字分明,這種觀想念佛,剛開始時“念佛要慢”,慢的時候,那個字很容易、很鮮明的從你的腦海中這樣顯現出來。當你這樣念的時候,你的耳朵聽了你嘴巴唱出來的;你的眼睛不要全部閉下來,因為剛開始不太會起觀的人,眼睛一閉下來,不是一下子就睡著,就是昏沉,要不然就是妄想雜念都來了。還有一種是什麼?我們因為宿世有業障,有很多無形的東西是睜開眼睛看不到,閉上眼睛就看得到的,他會來找你,為什麼要找你?因為你這一念佛就懺罪(念佛可以真懺悔啊!阿彌陀佛這四字佛號裡面,就是把普賢十大願王都融在裡頭,四十八願也都融在裡頭了),那你想:他如果是鬼或是阿修羅,他一定瞋恨念很重,也造了很多惡業才會跑到那一道去的,要不然他怎麼不跟我們一樣做人?或生到善道去?或成佛作祖去了?他就是本身業障很重才到惡道去。今天你這一念佛啊!他想來跟你要債就怕要不到,因為你以念佛之因緣就把你以前所種的那個惡因轉了;這個惡因因為念佛因緣,將惡因變成有另外一個因,把原來的惡因給擦掉了,就滅罪消災障。那麼,這個鬼道眾生也好,阿修羅道眾生也好,他在你還沒有得到感應道交、在你法力不可思議的力量發揮出來之前,他可能會來障礙你,因為他並不能了知你有這個善心要回向給他(得一直等到你自己成就功德,念完佛號,你回向給他,他才得到利益嘛!),你一剛開始念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會得到好處,他以為只有你得到好處,他就非要來障礙你──「吔!你還欠我錢,你怎麼可以跑去西方極樂世界?」他跟你要債:「不可以去!」──因此他會來障礙,不讓你念佛!所以懺公師父一再的明示,初學念佛之人,眼睛不要全部閉下來。那最好是雙眼微閉,看著你面前一呎到兩呎左右的地方,把身體先調整好,不管你用的是坐姿、立姿,你就是這樣子眼睛不要全閉。你最好是定著那個眼光,心念沒辦法定,眼光先學著定啊!定著什麼呢?例如說我現在看過去這朵花,正好就在我面前一呎地、兩呎地,我就把我的眼光定在這兒不准離開;除了它以外,周圍發生任何事情,人來人往,都不關我的事,我就定在這裡。或者是像現在這個地板,它不是有很多格子嗎?那麼你的眼前的一呎地、兩呎地,正好就一個小方塊,非常小的那個小方塊,菱形的那個尖端,你就規定你自己:我的眼光就定在這個方塊上,不准離開了,這就是“定”的開始學習。一定下來,你開始念佛號的時候,周圍發生任何聲響、任何走動、任何事情都與你無關,你不理他們,那就是開始學著「定」。那時你就觀想:把那個字浮現在那裡,閉著也好,睜開也好──《觀無量壽經》裡面講,起觀想之時,張開眼睛跟閉下眼睛看的東西是一樣的,不會不一樣;不會說我閉下來看到一種影像,張開眼睛看到的又是現在的,那不是真觀想。那個是幻想,那不是觀想哦!所以你就觀想:你的腦海中顯現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那六個字,念佛時,那個字就跟著你的音浮現出來,你的眼睛就看著那個浮現出來的字。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很想念某一個人,他根本不在你的跟前,你眼中還是會浮現他的形相。現在就是把佛號放進去,然後你就觀想,字字不斷地像個法輪在轉一樣,這個六字佛號就一直轉過去。這時候,我們心中是什麼?我們知道這佛號一剎那、一剎那不斷地過去──就是“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就不可得”。這佛號就是空的──一直轉;可是那個佛號又是真的──是阿彌陀佛,所以這裡面就已經“三觀一心”,這“觀想念佛就是三觀一心”。我剛剛在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觀想“般若”,這個是其中的一個般若,這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三觀一心。那麼你這佛號──六字洪名又是真實的──阿彌陀佛確實存在呀!所以你真觀也有,這個假觀也有,那麼你就這樣“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一念念佛一路把他念到底,這就是「觀想念佛」。你嘴巴執持名號在念,眼睛就浮現那字,耳朵就諦聽──諦聽你自己從心念佛經過嘴巴、眼睛看到、經過耳朵再進去,這就是你自己一個循環,“你的自性彌陀就在念他方彌陀聖號中感應道交成就了”。
(三)「觀像念佛」:觀像念佛是真正能夠觀的人,他會觀得到阿彌陀佛。 可是我們是凡夫,我們沒那個境界,沒有辦法像《觀無量壽經》所說那種觀像,觀不到阿彌陀佛。那我們就觀佛堂裡面的佛像,或你書桌上那張小佛像;看著那個佛像念佛,眼睛就定在那個佛像上,不准離開了;我就是想像著你這尊佛,那麼就觀著這個佛像來念佛,這也是個辦法。
(四)「持名念佛」:就是我什麼都不想,我就是「執持名號念佛」,我就是唱得很高興: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我們人常常在看電視的時候,你兒子或女兒或朋友或配偶(愛人)跟你講甚麼話,「啊!失禮!失禮!我沒聽到,我太專心於在這個電視上。」如果你念佛能念到這樣,一直念佛念念念,別人跟你講甚麼都聽不到,看都看不到,那就是接近一心念佛的境界。這是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執持名號念佛。
5、勇猛精進念法、計數念法、數息念法
接下來,念佛還有「勇猛精進的念法」,跟「計數念法」、「數息念法」。勇猛精進的念佛,他不計數也不計息,就是像我剛剛說的“一心念佛”,整個心都定到佛號裡面去了:“我就是佛號,佛號就是我”──“我這自性彌陀在念他方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他就是我、我就是他”,還算什麼數字?根本不計算!他整個身心都在佛號中,這種勇猛的念佛、很精進的念佛,是很高的境界。 可是我們一剛開始妄念雜想很多,怎麼辦?要有一個幫助我們的方法,所以我們剛才講這個心在念佛要起觀想、觀像、或執持名號,另外還有辦法──“計數”。
計算數量有兩種方式:有一種 方式是假借念珠來算。打坐的時候,這手就結「法界定印」(所謂的法界定印就是左手在下面,手心向上,右手在上面也手心向上,平著放在左手掌上,然後大拇指相接觸,這個如果放在胸前、橫膈膜的地方叫做「放掌」;如果打坐起來放在你這個打坐的上足的足跟,就叫做「法界定印」)。這個印一結,心就容易定下來,就很舒適,不會再亂動。那麼你這樣“用手指算”:一二三四五,然後左手算完算右手,或右手算完算左手,一下子就十了,一個十,兩個十,就這樣算。那如果說你這一手拿著念珠,掐著念珠算,每十聲佛號撥算一個念珠。你可以規定自己,一天要念一千聲佛號、三千聲佛號、五千聲佛號、一萬聲佛號、五萬聲佛號、十萬聲佛號、隨你訂,你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功課,要念這些佛號。那就為了要計數目字,你這心不能跑掉,這心一跑掉,數目字就不見了嘛!就要從頭開始(凡是妄念來了,數目跑掉就重新開始算)。例如你算到八百聲佛號,心跑掉了,算到多少忘記了,你把心拉回來時,從八百開始算起;凡是沒有專心念佛的數字不要算。然後你自己給自己訂,一天如果說念一千聲很簡單,像我們這個念珠,通常都十八顆或二十一顆,十八乘以六就壹百零八,那個八不要算,你就算一百就好了。為什麼?有一些你以為很專心但事實上在打妄念的那些佛號不要算。如果是二十一顆的念珠,你就乘以五;等於壹百零五,那五聲就不要算,也是剩下一百。如果一粒念珠是十聲,念五圈的時候,就是等於一千聲。二十一粒,每一粒是十聲,那就是兩百,兩百乘以五就壹千。這是用念珠來計數的方法。所以上班的人很忙,就從這短時間的開始練習;只要一天專念一千聲佛號。
另外一種計數是「蓮華計數法」(這方法比較難)。 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所以你要觀想你有一朵蓮華在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八片的葉子;蓮華八瓣,八個花瓣中間有一個花心,就是你要坐的那個蓮臺,還有個梗子支撐著,就正好十,從下面三瓣開始算起一二三,再來上面三瓣算四五六,左右兩瓣七八,中間那個蓮臺九,梗子就十。這是“已經念佛念得很純熟的人,他能觀想他的蓮華臺”,這在釋迦牟尼佛所講《佛說觀無量壽經》裡已經觀到第七觀,叫作「華座觀」,觀這個蓮華座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這第七觀的人必定當生極樂世界。我們一般人還沒有辦法觀到用蓮華來數數時,我們就先用我們的手指頭,數到心已經很平靜,念佛都能夠念到意不顛倒、妄想雜念慢慢卻除掉,很專心的念的時候,再來觀想你那一朵蓮華。你的蓮華可以越想越大朵,可以是紫金臺,或是金色的臺子,上品上生或上品中生,那時候自己經典也讀得多,念佛的技巧、念佛的心力、願力都越來越深、越來越純熟的時候,再來觀想蓮華座觀。
還有一種叫「數息念」, 就是剛才我說十念法。那你就很專心的這樣一口氣吸飽了氣,然後開始念佛──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或是你用唱的也可以;輕輕的唱,一口氣完了,再吸一口氣,又重新開始念佛,盡量避免只念到一半就斷氣(斷了要重新開始),當你知道你的氣已經沒有辦法維持整句佛號,你就換氣,不要勉強,不要念佛念到「南‧無‧阿」時沒氣,再換一口氣,那麼這一聲佛號就不算。用數息的念法,一天至少要十念(最少哦!),因為這是阿彌陀佛願力,祂說如果有人做了五逆十惡的不善業,最後臨終乃至十念,祂也要授手來接他。所以這十念不是十聲,是十口氣的念,我們就至少養成一天能夠念十口氣的佛。
另外,就是平時的念;一天到七天之間如果能夠念得一心不亂的話,那麼即使你在臨終時無人助念;你也失去正念,阿彌陀佛會來加持你,一樣可以往生。在阿彌陀佛願力裡面就講,若人在平常念佛之時,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直到若七日,念佛念得一心不亂,是人臨命終時,意不顛倒,佛就來授手。祂的意思是講,你如果在平時下功夫的時候,了了分明,臨命終時,佛就來接你往生。上上利根之人(有宿世因緣者),一天一夜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 (等一下跟大家講,在座一位何小姐,她怎麼樣一天一夜一心念佛治好她十七年纏身惡疾)。中下根之人,那就不一定!從兩天、三天到七天之內,所以要是超出七天仍然沒得三昧怎麼辦?那就是要繼續多下功夫;就表示我們習氣很重,業障很重,我們要多懺悔、多布施結善緣,從種種的助行跟正念加緊努力,到有一天自己能專念。這個若一日到若七日是一定要專念喔!散念不算,散念只能種福報。這在《無量壽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所謂一心念佛,只指“專念”。所有的散念:走路念、坐車念都是在養成你念佛的習氣;以“憶佛”這個念頭,趕走你其他的妄念,可以增加你的福報,可以讓你結善緣,可以讓你了卻很多的業障。但是!沒有辦法作為你要到西方去的資糧,所以一定要“專念”。因此我鼓勵大家,這一輩子中,儘快找一段時間去專念個一天或數天,念到你能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聽到西方極樂世界,得了念佛三昧,你就不會失去了。真的!這個念佛三昧,以我個人的經驗,是你一旦得到,你大概會維持幾天(有人四十九天,我聽何小姐說她超過七天以上)心中都是佛號;那你以後每次要念佛,很快就可以進入這個三昧之中啊!
6、緩念、急念
再來是講聲音;念佛離不開聲音。聲音有所謂“緩念”跟“急念”;慢慢的念跟快快的念。 念佛一剛開始學的人先學緩念(念慢),慢慢的來引導你自己,為什麼要慢?因為我們這個心──心猿意馬、狂亂不已啊!我們被五欲六塵牽引著,心跑來跑去,竄來竄去的,收服不了啊!那你一下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越念卻越急!心都靜不下來,那不行!我們不是講「涅槃寂靜」?所以要使你的心先寂靜下來就要緩念,像懺公師父繞佛時候的念法,就是「南無」右腳出去,「阿彌」就左腳出去,「陀」的時候又右腳出去,「佛」的時候又左腳出去,那麼正好四步是一句佛號,繞行時他就這樣緩慢念佛。要不然就像剛才我們放的錄音帶──弘一大師譜曲的佛號,或是五會念佛佛號,那你就出聲音緩緩的念、慢慢的念。這“慢念”是使我們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心先讓它平靜下來,它才會清淨,沒有平靜就不會清淨,所以一定要先平靜下來,就要緩念。但是念到你快要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定要急念,所以五會念佛的第五會也是很急促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聲一聲,聲聲不斷,這就是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來相呼應。
我們剛剛講淨土有五經,本來淨土宗只有三部經 ,就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清代咸豐年間的魏源(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裡面的〈菩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第四經(菩賢十願導引大家把所有的願望、所有一切六度波羅蜜、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歸於西方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末民初時印光大師又將《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為淨土第五經。此章內容為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中詢問諸大菩薩圓成佛道的法門。其中大勢至菩薩提出其以念佛方法修學,是以念佛得其果位,得到祂這個圓通的境界;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集中心神,專一憶佛念佛,維持淨念相續不斷。所以祂才成為阿彌陀佛的右脅士(第二順位)。阿彌陀佛講過,祂涅槃滅度以後,由觀世音菩薩補祂的位置;觀世音菩薩再涅槃滅度,那個時候就是大勢至菩薩補祂的位,這是西方三聖。
那麼,我們剛剛說急念 ,這“念念”念得很快的原因,就是要屏除所有一切妄想、雜念。因為念得很快時,你就要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你想想看!照我剛剛說的:你在觀想“阿彌陀佛”四個字,那個盤子要轉個不停(在你觀想中,不是有個法輪在轉嗎?),或者是你觀想蓮華計數,或你就一般計數。我請問:你的心還能跑到別的地方去?才怪!你一心一意都是在計數跟念佛,就是訓練你一心不亂的念佛法,要讓你進入念佛的三昧定界(三昧的“三”以及「三藐三菩陀耶」的“三”在梵文裡面就是“正”,正確的正;“昧”就是“定”,定力的定;「念佛三昧」就是“念佛正定”,進入三摩地定界裡面)。所以念佛,開始先是緩念,念到後來你已經慢慢平靜下來,就轉為漸急;慢慢的快,快到後來最後就加的很快很快,快到最後怎麼樣?止靜──「噔!」上過齋戒學會的人都知道,念到很快很快時,突然間木魚「噔!」這個木魚一敲啊!嘴巴靜下來,你心就繼續念佛;繼續在念那個很快很快的佛號,開始自己重新計數;共修的不算,自己計數,看這一個止靜階段,你能念多少聲佛號(這就是你自己的了)!這是在訓練我們怎麼樣正定的功夫。
7、高聲念、金剛念、默念
以出聲音來講,有分為「高聲念」、「金剛念」和「默念」。印光大師講開始學佛,一定要學著高聲念 ,因為大聲念,第一,妄想雜念不會來;第二,不會睡覺、不會起昏沉。所以念佛,一剛開始的時候,最好是找個不會打擾到別人的地方,或不被別人打擾的地方,去好好的自己一個人念。那麼有的人就關到浴室裡頭去念(你不是坐到馬桶上就沒有關係啊!)。至於我自己是隨時隨地都在念佛,甚至走在街上也是都在念佛,整天都在唱“阿彌陀佛”,我走在街上、人行道上我就是在小聲唱,或者我就是在內心默念佛號,念得身心歡喜呀!所以剛學習時你要高聲的念。一剛開始高聲念,但高聲念不能持久,因為久了,你這個聲音、體力不夠,所以高聲念以後,你就可以低聲念、小聲的念。
另外一種念叫「金剛念」 ,金剛念就是聲音像發氣音一樣,只有嘴唇動,別人聽不到聲音。像我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連音都沒有發出來,但是嘴唇有在動,那叫「金剛念」。念佛也有用到金剛念,但比較少。通常都在持咒的時候用到金剛念。
再來就是「默念」 ,默念有兩種,有一種默念就只有心裡想,整個都止靜的,那是在進入定中的時候,就完全是默念的。另外有一種默念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因為如果叫你只有心裡念佛,一下子!不是妄念雜想來找你,就是睡神來找你!所以這時要用默念:嘴唇不動,舌根動(舌頭有在動)。你們現在練習看看,舌頭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嘴唇沒有動;嘴巴沒有開;動在嘴巴裡面,那樣子的默念,不出聲音,不動嘴唇,比較不愛睏。這種默念是開始練習的人可以這樣做,到了慢慢進入能夠念佛三昧的人,他就不能這樣子了。因為他在定界之中,就止靜;只有那個心,甚至他那個心都能夠觀想那十六妙觀,說不定都已經閃身進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講止靜不能沉迷在定界之中,印光大師一直講,證得念佛三昧的人,常常一念佛這一整個晚上就進入三昧之中。像以前廣欽老和尚一入定界,四個月後,廣欽老和尚出定,因為色身還是有最最微細、最少的新陳代謝,他發現他連爬的力氣都沒有(這是他親自在開示錄裡頭說的,因為四個月沒有吃、沒有喝、沒有拉,什麼都沒有嘛!整個身體進入定界,就接近死亡──那不是死亡,他就是用最低最低能夠維持這個色身不敗壞的新陳代謝在維繫,以我們現在醫學上來講,就是那個時候他等於在燃燒他原來色身所存的這些熱量),出定以後掙扎啊!那時候他心裡想:「完了!這下真的是要涅槃了。」所以他百般艱苦地爬出洞外,費了他好久的力氣啊!他說過了好多個時辰才爬出去,去吃甚麼?猴子在樹上吃的果實。廣欽老和尚就講,凡是猴子吃了不會死的,人都能吃。所以他就看猴子吃什麼,他就吃什麼,他就覺得他自己像一隻猴子一樣,猴子吃的東西掉下來,他就撿那個起來吃。到後來他再進入定界,他正好找到一塊這麼大的樹薯(這也是他的福緣),他捨不得一次把它吃掉(生吃哦!)他就把它挖一塊吃,吃完就把它埋到他住的虎穴(他住在老虎洞裡面)──他打坐跟前伸手就可以拿得到的地方的土裡頭(因為他知道他一入定三個月、四個月出來的時候,爬一次就已經爬了幾個時辰才爬到洞外去,下一次說不定根本就沒有辦法爬出去,就真的死掉了)。樹薯天生有個能力,跟番薯一樣;你們知道薑也一樣,你把它放在那邊,它旁邊會生出小的出來,自己會長,樹薯就是這樣。所以廣欽老和尚就把那個樹薯埋下去,然後他吃了幾口不餓,就開始去念佛,一念到進定界以後,老人家就神遊不知道到那裡去,他樂此不疲不出來。下次出來的時候,餓死了,他以前這樣拍他肚子講:「老兄合作一點,等一下再給你吃。」身體不是他,他不是身體。到後來他一出定的時候,就伸手一挖(那地是鬆的嘛!),裡頭就是那塊樹薯,他把它撥弄乾淨,就開始吃那個樹薯,又咬一塊,吃飽了,走一走,可以了,放下去,再去入定。他在泉州承天禪寺後山(清源山),九年在山上都沒下山,那種才是真正的修行者。高僧大德有很多證得念佛三昧,他們的境界,實在不是我們所能想像,他們的苦行也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8、唱念、白念
另外還有一種分法:「唱念」跟「白念」。白念就是唸白沒有唱腔 ,直接念“南無阿彌陀佛”,這種念法雖然較不費力氣,可是比較不容易專心。有一個學生他最近很煩惱,他常常打電話給我,他念佛就是急促的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勸他:「你不能這樣念,這樣念越念越心浮氣躁!」他說他不會唱。為什麼要叫我們唱?因為我們人的習性,都是喜歡美妙的東西。音樂在佛教裡面佔了一個很大的地位。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祂以梵音演說,祂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都說,阿彌陀佛法音宣流的時候,他們就作種種的美妙音樂啊!所以佛教沒有排斥音樂,佛教的音樂是要以清淨心念佛號(梵樂!不是我們世俗這種交響樂或流行樂)。
我以前很喜歡古典音樂(初中開始接觸古典音樂)。我去年夏天到美國去,我前夫就送給我二十五片的CD唱片都是古典音樂。我帶回台灣,到現在一片都沒有拆開;沒有那個欲望去聽那個音樂,我滿心只有佛號,所以我家從早到晚,不是我自己在念佛,就是錄音機在放佛號;我不是看佛經,就是在拜佛。我洗碗也念佛,炒菜也念佛、做什麼都念佛,看七點半的電視新聞以外,也不看其他節目。要是依照懺公師父開示,他是認為連新聞節目都不要看,免得心裡為它浮動,除非你有定力。你有定力到新聞怎麼動,你的心不跟著動,你只是關心,而不會自己跳下去,你的情緒跟著波動,那就糟糕了!假設你能夠清清楚楚地:“他是他,你是你”,你只是關懷你整個周圍的環境,那就可以看!我看了以後,在座有人就知道我在那一段期間,天天拜一部大悲懺(因為我是持大悲咒的,我就每天花兩個半小時拜大悲懺),回向給我們整個的國家、社會、眾生,希望大家一起求懺,能夠利樂眾生,就用那樣的心來看新聞。我認為這樣的情形可以看,因為你是關心他,你願意去回向,願意去付出,而不是跟著他去跳動。
念佛有六字洪名跟四字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六個字,“阿彌陀佛”就四個字,一剛開始,我們自己要先歸依阿彌陀佛,所以先念六字洪名, 例如「五會念佛」,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第四會的時候就轉為四字佛號“阿彌陀佛”,念到第五會的時候,把四字佛號加快速度──就急念了,那是五會念佛。
所以行持的時候,我們適合從慢慢的念六字佛號,到最後轉為快快、急急的念四字佛號;那麼心裡就觀想佛像、觀想佛的字或想著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也好。可是釋迦牟尼佛有講過,如果你想觀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照著這個《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妙觀來觀,這叫做“正觀”,如果不依據這個正觀來觀,是名“邪觀”,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特別講。所以如果你想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長什麼樣子,請一定要先去讀《觀無量壽經》才能遵從佛的指示去觀。(待續)
我們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信真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隆德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隆應恭敬初校
弟子隆成恭敬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