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行證(三) 1991.01.12講解

文章建立於 2014/10/16

信解行證()

1991.01.12郭文秀居士講解於台北中華電信學佛會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正說『信解行證』──『行』

分兩部分:佛堂功課、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

我們在『行』的方面,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佛堂的功課,例如讀誦佛經、戒本、註解,念佛、持咒、打坐參禪、等等這些與佛門形相上有關連的功課;一種是我們如何運用佛法,實行於日常生活中的功課。那麼我自己感覺到,講運用於日常生活的佛法,實際上是重於佛堂的功課才對,這是我本身的體驗,佛堂功課是為了入佛知見、安定己心、歸於正道之方便法。其目的應該是引領整個身口意三業實行佛法於日夜不停的二六時中。我不敢講別人,只能舉我自己學佛三十年的經驗。二十二年前 懺公師父教導我:「你臨睡前得念阿彌陀佛,每天晚上要念佛,最少十五分鐘,最好半個鐘頭以上。」。那我就乖乖的這麼念了二十幾年。你們有沒有辦法做到說,你的師父跟你講一句話,那他不跟你常見面,你就奉行二十二年,有沒有辦法?我告訴你,那就是『定』。那就是『信』。我信我師父,我就這樣做。到這個地方講『行』,就一定要講這個,大家來印證、印證。

我在一月三日應臺北市士東國小邀請,到四年級的週會去講佛法,講悉達多太子的故事。這因緣是怎麼來的?因為我女兒在士東國小就讀,聽說從來不生氣、不發脾氣,三年級、四年級的老師、學生,沒有看過她生氣;你怎麼樣的扯她的書包文具,打她的屁股,她都不生氣。怎麼樣借她的東西,她自己全新的沒用過,你把她搶去用,她就再買一個來用,她不生氣。那同學就來問她:「為什麼不生氣?」,「因為不想生氣。」;「為什麼不想生氣?」,「因為生氣不好。」;「那為什麼生氣不好?」,「對你、對我都不好,對大家都不好。」那學生聽不懂,就跑去問導師:「她講的話,怪裡怪氣。」;那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老師就來問我女兒:「你為什麼不生氣?」;她說:「因為生氣沒有好處,生氣除了破壞他跟我之間的關係以外,沒有任何好處。我為什麼要生氣?我不喜歡生氣。」。所以後來老師問她緣由,我女兒就講給老師聽:「我的媽媽跟我都在學佛。」,好偉大,學佛!她說:「我常常聽我的母親在家裡,跟很多同修講話,都說要滅貪瞋癡。」。這位導師是佛弟子,正好是初機學佛沒有很久,這導師一聽,“吔!有這回事”。

沒有多久以後,我又常常出去演講,我參加齋戒學會得離開一陣子,就託鄰居或託其他同修,或託我母親照顧我女兒。那麼簽寫家庭聯絡簿就變成別人的名字,我就會提前在聯絡簿上先寫:“我什麼時候出外演講不在,所以女兒託人照顧”。她導師就問:「你媽去那裡演講?」我女兒講:懺公師父叫她去齋戒學會當老師,或應邀到那一個地方去講解佛法。老師就知道我在講佛法,後來這位老師就跟我聯絡;他問我女兒:「你媽講佛法,有沒有錄音帶呀?」,我女兒說:「有」。因此我就送了『一心念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學佛與佛學』這幾個錄音帶給老師聽。這老師一聽,哎呀!太好了、太好了!這個應該讓學生們從小薰陶才對。

這個知見:“息滅貪瞋癡”,應該從小培養假設我們全中國人都學佛,都知道學佛的內容是滅貪瞋癡慢疑,訶五欲、棄五蓋。我告訴你,這個社會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動盪。這個社會就會是“眾善奉行、諸惡不做”了。“自淨其意”如果說是“每人自掃門前雪,可是人人都在自掃門前雪;沒有一個人例外。”,這個社會乾淨或不乾淨?絕對乾淨!因為每一個人都這麼做嘛!就是因為沒有這樣子,所以沒辦法乾淨。這老師就很好,因為這次是他主辦週會,吔!他想起此事,因此請我去講佛法。

那天我以童話故事的方式,講悉達多太子跟提婆達多,佛陀這個堂弟讓他修了很多忍辱。講得小朋友們靜悄悄的,像今天一樣也是五、六百個人在那兒聽。因為我講話還穿插口技,射箭還「咻....碰!」,這小孩子一聽,就像講童話故事一樣,聲色俱全,吔!聽得很好。最近這幾天,士東國小的一些家長,因為同學們有我家的電話號碼,就打來了;一問,他們也要學佛了;因為小孩子回家就跟媽媽講,不要吃蝦,不要吃魚,魚會痛,蝦會痛,家長就來了。所以我女兒就跟我講,她目前只吃一種動物,牛肉。為什麼?因為漢堡放不下,其他動物都不吃;她說:「那個魚啊、蝦啊,個體都很小,一口就是一條生命;牛啊!要好幾十個人或上百個人才吃掉一條生命。」有沒有道理呀?眾答:「有」。有道理,慢慢斷,慢慢在斷。

去年她最後一次吃炸雞的時候,我已經受完菩薩戒。她一定要去吃炸雞,我就跟她講:「你選一個我不必吃晚飯的日子,帶你去吃。」,她說:「好」。那天她就叫了兩片炸雞,吃到第二片,我看到她遲疑不決,吃不下;我就問她:「幹什麼?」。她說:「媽,我一直聽到那隻雞對我講:『我好痛、我好痛。』」然後她就很勉強的吃了一半,我聽到她對那塊雞肉說:「這是我媽媽用錢買你來的,我如果不吃,我對不起我媽媽的錢;我如果吃你,你又會痛,你叫我怎麼辦?」。然後我就聽到,她對那塊雞說:「你原諒我,我今天把你這一塊吃掉,我以後就不再吃雞了。」,我以為她開玩笑,結果從那天以後,她就真的不吃雞。我去嘉義演講的時候,我鄰居照顧她,弄炸雞片,沒有骨頭、沒有形相。她就說:「我已經跟雞說過,不再吃雞了。我媽媽可以做證,所以我就不吃了。」。

後來有一天,我來不及做飯菜,去買做好的玉米湯,店家跟我講是玉米湯,我那曉得裡頭有些小雞丁啊!拿回家,我就看到她在挑,挑出一小塊一小塊的白點子出來,我問:「那什麼東西呀?」,她回答:「雞」。我說:「你不是兩個月前還在吃嗎?你可以吃啊!這個已經是三淨肉之一嘛!不是你殺,也不是你叫人家殺;老早這隻雞的神識,不知道出離到哪裡去囉,你可以吃啊!」。我就故意試她,她很苦惱,這樣瞪著我看,說:「我已經跟你說過,我不再吃雞,就是不再吃雞。」各位學長,這就叫做“戒”,這就叫做“定”。講這些事是什麼用意?你曉得嗎?她對她所講過的話負責任。否則她不說。她就跟我這麼講:「媽,我現在不敢說我不吃牛肉,我放不下漢堡;因為漢堡很香,我到現在放不下。所以牛啊!對不起喔!我現在還要吃漢堡,等我有一天可以放下漢堡的時候,我就也不吃你了。」,她就這樣子講。我講出來給你們大家聽,這就是一個進步,這就是自己小小的『證』。

『證』,證入種種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層次,不是說只有你成佛的時候,才叫『證』;在學佛的過程中,有很多階位要去『取證』,就是“徹底實行不再退轉”就叫『證』你看,我女兒是不是天天在證,我剛剛講很多她的故事,有沒有在證?眾答:「有」。那麼就話說回頭,你們有沒有想到『信解行』呀,這個『行』,你看小朋友也能『行』,日常生活之中,在在都是佛法,我剛剛講過,我蹲下來跟小朋友講話,這就是佛法。我們現在有很多幼教教育在講平等,有沒有?眾答:「有」。我請問:「是你們使小孩子長大?還是小孩子自己長大?」;小孩子是自己長大,但我們幫助他長大。即使你餵食物,餵到他嘴裡;我告訴你,他吐出來,你沒辦法;他吃下去不消化,還把它原樣拉出來,你也沒辦法;厭食症、挑嘴偏食,你有什麼辦法?你也沒辦法!要不要長大?在他自己。

所以呢,所有一切都在講一個“自主性”。佛陀教我們道理,第一個是自主性,眾生是自主的,每一個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想要成佛是你的選擇,要做眾生也是你的自由;你要做惡業,要做善業,要做所有種種一切;只有一個你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果自己承擔”!信是信這些,『信』說你可以成佛作聖,你也可以當眾生,落輪迴!沒有人阻擋你,也沒有人拉著你非信佛不可;全部都是自由自在,這個就是佛法。佛告訴我們,“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有因果承擔”!絕對的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結果”自己要勇於承擔。就是這樣!

◎人天乘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麼這個『行』,在生活中,怎麼行?就是一般人,有一般的人天做法;阿羅漢道有阿羅漢道的做法,菩薩道有菩薩道的做法。那麼我們一般來講,人天乘的話,就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只是原則,但是太抽象,沒有一個事項可依循,那怎麼辦?這就設了戒律。那麼設戒律,最基礎的就是講五戒——殺、盜、淫、妄、酒。就是身三、口四、意三;十不善業不做。身三,就是殺生、偷盜、淫業。那麼淫就分所謂正淫、邪淫。以我們在家居士,正常一夫一妻之內的,夫妻之間行淫名為正淫,回教徒可以有四個太太,那與四個太太都叫正淫,在這種情形之下,不叫犯淫戒。可是出家人或修道人,修梵行的人,就是不淫。

這殺、盜、淫、妄、酒,只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修行準則。只修這個的話,能夠修自身、自利;五戒是以自利為主。那麼開展到天道的時候,就比較有利他的觀念了,所以他就十不善道不做;除了五戒的酒以外,他就把口業擴張成為包括四項。所以身三是指殺、盜、淫口四,即口業包括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妄語就是謊言、不實在的話)、還有不綺語(不實在的甜蜜的話);那麼意業有三種業貪、瞋、邪見。這個就是你發動的來源,發電機在心裡頭,因為有意,才會有身、口向外,形之於外。

邪見、倒見,都是不對的。所謂邪見,就是不知萬法唯心造,不信因果。“知道一切法由心想生,不是真實的;但是只要一發動身口意三業就形成因果;相信因果必定有報應叫做正見”;那麼不信因果,就叫邪見;不信人可以成佛,就叫邪見;不信人人是平等的,以為你比人家行,那就是邪見。如果說能夠十不善道不做的話;反面來講,就是成就十善業;那麼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是什麼?是人天乘的福報,可以升天,可以去享福,可是天上壽命,也一樣有時盡,還是不能入於四聖道。

“倒見”,就是迷於五欲六塵與一般凡俗知見,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觀念

◎阿羅漢道的做法:斷見思惑,訶五欲、棄五蓋,入於空。

所以修阿羅漢道希望出離六道輪迴的時候,他們就要斷見思惑;斷見思惑的時候,就講到要“訶五欲”,那五欲是指什麼?財、色、名、食、睡。棄五蓋(棄貪欲、瞋恚、昏沉、散亂或掉悔、疑)所以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常坐不臥、不倒單,就是因為他要棄五蓋中的昏沉蓋,時常都是靈靈覺覺的。我們一睡眠,就像小死一番,對不對?我們每一次睡著的時候,自己都沒有知覺;我問你,你若在睡夢中,被人家一刀殺死了,你也是不知道啊!你清醒的時候會反抗,會逃避;你睡眠的時候呢?就不知道,猶如小死一番,每天都有一番小生死。所以棄五蓋,就有很多人是常坐不臥,像虛雲老和尚在七十九歲的時候,曾經入定一百二十天;那廣欽老和尚,聽說也是有入定一百二十幾天的記錄;從這邊可以知道,他們這個常坐不臥,可以真正的做到這種禪定的定境,祖師大德有非常多的這種事例,可以給我們印證。

什麼叫斷見惑與思惑?“見惑”是知見有問題,不與佛相應,包括「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第一個是「身見」,執著身體是我或我所有的,那身體執著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入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你一定要吃好的,一定要穿好的,一定要怎麼樣,這種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在『行』的時候,就是慢慢的調伏,使自己對「色聲香味觸法」看淡一點、放下一些吃好也好,吃不好也好,這個吃穿玩樂都一樣,能夠稍微看淡。非要這樣不可,非要那樣不可,這種“執著見能夠放輕的話,就是身體力行在學佛法”。凡夫學佛第一步,先從“斷見惑”著手,確立“正確依循佛的法規教導過生活”,尤其是對治自己的“身見”─ 對身體及其享受的執著。

【普度2014.09.23註:此時此處只講解“破身見”,未講解其它四見。】

現在講我們的思惑,貪瞋癡慢疑等共八十一品思惑我們人都是內計我人,外加惡友;感情一變質,什麼髒話、惡言都出來;前幾天山盟海誓,這幾天是罵得東倒西歪。所以這些情執、情緒、煩惱,都是在我們的思惑裡頭,我們思惑還不只這個,我們還有很多嫉妒、傲慢....。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細說這些名相。

那麼如果有人能夠斷見思惑,他就恢復一種很平靜、不染著的感覺。因為入於空性,他就享受那個“空”,他就“出離”人我煩惱;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就自掃門前雪,自己過得很愉快,過得很如如不動,那種的道風就修成阿羅漢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相無相分第九>云:「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那從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這《金剛經》裡面講得最好,證得初果阿羅漢叫須陀洹果的人是“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什麼叫『入』?什麼叫『流』?依據祖師大德的解釋,說“入流”是干預聖流,也就是說已經進入了聖人的境界,“而無所入”─但是不執著那個境界。也可以說:初果阿羅漢須陀洹,以正知正見及可降伏欲界前六品煩惱,令之不起現行,而又不執著自己當下的成就,名為須陀洹。可是只有這樣說,我們還是很不容易了解,什麼叫做入了聖人的境界?所以末學在“入”、“流”這兩個字上面,有一些體會,做了以下的解釋。在佛學名相上,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合在一起,叫做『十二入』。所以這個『入』的意思,我們也可以把他解釋為,我們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外面的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在接觸的時候,你受它的感染,就是說你對它黏著了”;起了不管是好的感覺、壞的感覺,都是黏著了,這種的情形就是『入』了。

那有人在“調伏”的時候,他是進來、馬上讓他出去,就『流』了,懂這意思?他現在是“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流而不住”,就是說人是在吃飯、睡覺、穿衣,這種種的境界,可是他好像沒有在那個境界,跟他不相干。今天你拿兩千塊的食物給他吃,下一餐你拿二十塊的給他吃,他都一樣這麼平平靜靜;吃兩千塊的也沒有特別高興,也沒有感覺特別好吃;吃二十塊的也不覺得難吃,也不覺得排斥,一樣吃得歡歡喜喜;吃兩千塊的也不會貪得吃多一點,吃二十塊的也沒有排斥,想吃少一點;那個就是『名為入流,而不入流』的小小境界。這樣能不能懂?

如果你能夠每天喔,一直不斷的調伏自己。什麼叫『入』跟『流』?你一念生起來的時候,例如:“起了貪念”,馬上“一念調伏滅下去”。生、滅之間在須臾,須臾就是很短的剎那。在須臾間能夠調伏得很好、很快,這時是名為“入流”;乃至於慢慢“這種生滅,能使他不生”,在這種調伏得很好的過程,調伏哦!不起煩惱,不成為一個結使。不讓他成為一個結使,打結的結,使命的使,就是我們心理學上講的psychological complex,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懂?我們這邊有很多知識份子,所以我們就用這樣來講,這個psychological complex大家曉得嘛!就是『心肝結歸丸(台語)』,心有所執。心有所執的時候,你就做怪。你不讓他成為一個結使,你使他「“入”,就“流”」。那一入一流之間,次數越來越少,乃至於說越來越不起這種機會,程度越來越輕,這叫做“調伏”。進步以後,眼耳鼻舌身接觸外界色聲香味觸時,不再有內心波動。「不必經過“調伏”就可安住在不染不著的正知正見,就是初果阿羅漢的斷除見惑」。他是入境而不染不著,內心完全不受外緣影響。因此說:“阿羅漢一切不受”!初果阿羅漢須陀洹五根對五塵時,就不“入”了,沒有被染著!

普度2014.10.15註:1991.01.12演講時,現場五六百人大多為初機學佛之同參道友。以三藏教外凡資糧位之層次,只能講聽眾能領會及能試著實行之內容。所謂對淺機之人不說深法;但應邀必說,不得已只好如是說!

◎菩薩道:發心要學佛,調伏自己的心性,以六度波羅蜜利己兼利他,做為行門。

所以現在各位在座的人,願意來聽聞佛法、發菩提心,願意修成佛果的人,都可以說是發心菩薩,發心要學佛。可是發心以後,要伏心,調伏你的心。若你能夠調伏自己的心性,做為行門的話,那我告訴你,什麼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於開發你自己的般若智慧就不難。如果你沒有“調伏自己心性的這種準備,與決心”的話,我現在叫你去做財布施,心痛得要死;「拿我十塊錢給他,我不會自己去享受?」。因為內心有人我之分,有一個自己要保護,有很強烈的生滅心,懂我的意思嗎?

可是你如果先發出這個菩提心,要調伏自己的貪瞋癡嘛!你發了這個大乘心起來的話,就不難。所以“發心最要緊”。發心,你菩提心發了以後,不要讓他消失,或枯萎掉,一發就要讓他一發不可收拾,才好。一發就不可收拾,要幹什麼?要成佛。不要只有人天乘,也不要只有在阿羅漢乘,也不要只有做小菩薩,你要做菩薩摩訶薩,做到什麼程度?等大家都成佛了,才願意去成佛。那跟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就都可以比擬了。因此,我們就講“『行門』最重要”。

事相上面,雖然有講持戒、講六度波羅蜜;講說你這個日常動靜、行住坐臥面對色聲香味觸法要怎麼做;其實那些行為,都是事相最重要的就是:你願意去調伏心性,把你自己的我執、我見,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放下來,入於平等觀。所以佛學第一個,還沒有講“空性”之前,先講“平等”。假設能夠做到眾生平等,那請問一下,也就沒有什麼外道、佛道之差別見了;你連跟一隻螞蟻、連跟一個鬼都平等,何況他還是個人呢?所以我個人來說,不管對方是一貫道,或其他宗教,我只跟他講真理,講這個理體,你是不是能歡喜信受?你是不是願意去做?你本身是不是願意學佛?你學了佛,你就知道次第,你就曉得去追求,那你一直追求真理,你自然就成佛。至於你原來未學佛之前,你是那一宗、那一派,都無關緊要。說不定我前輩子是一隻蟑螂,很難講,對不對?但是我現今在學佛,學得蠻好的。我為我現在這個當下負責,我也對我過去種種是非負責,但我不對未來做太多的臆想,說不定明天就死掉了。做那麼多計劃幹嘛!所以我把握每一分鐘,把握每一個機會,我能學佛,我就做絕對的、最大的效用,邊際效用給他發揮到最大的時候,就是你行門的重要所在。所以重點有兩個:一個是要發心、調伏自己;第二個是:發揮最大的功能去做。以上是『行門』最重要的準則。

那麼你不管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你自己本身的行住坐卧,就是這樣去做。那麼該怎麼樣做?就請各位去參考一下,像說五戒、有五戒略說, 懺公師父編著的五戒表解朝暮課誦本,還有普賢行願品親聞記,那麼這是講解如何實行佛法於日常生活中的功課。

再下來就是講解我們的佛堂功課,以普賢十願為主,普賢十願是什麼?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個普賢十願裡面,最重要的是那些?其實我個人認為,既為眾生,仍在六道輪迴,以懺悔業障為主,求懺悔。

假設有慚愧之心求懺悔,自然就會去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隨喜功德、請轉法輪等等都會做;假設沒有這個慚愧、懺悔心的話,其他都做不起來了,各位同意不同意?眾答:「同意」。唯獨有:我知昨日種種是我的過錯,因此我才願意求懺悔,我才願意去學;假設認為我已經很好了,現在我做得很好了,你怎麼可能去學別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懺悔了以後要回向,把我所得的好的部分,跟人人來分享。

這佛門注重的是懺悔,懺悔就會持戒,懺悔裡面你自然就會持戒,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其實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持戒、回向力行這普賢十願裡面,在拜懺、拜佛中間,我們很推崇這個“實相”的懺悔,或是“取相”的懺悔。實相懺悔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能下功夫專調自己心性,乃至入空性、乃至見自性空,那麼實踐這樣的懺悔,誰聽到啊?得要有個證明。誰能為我消業障?眾生就擔憂。所以才會有佛或菩薩示現來作證因此才有取相懺、作法懺;你去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或你念佛,就坐在那邊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可以懺悔。你念大悲咒,一日夜內誦滿五遍大悲咒,就已經立消生死重罪;《大悲心陀羅尼經》裡面講,念大悲咒有這個功效。

所以佛堂的功課,我個人一向認為,每一個人可以照自己的意願。那我給大家一個原則,雖然我是淨土宗的弟子,但是因為我追隨過 印順師父,我自己修觀音法門;所以老實講,我已經分不出是那一宗?你說,我是淨土宗的,我常常晚上一打坐、一念佛,忘了時間,是禪?還是淨?搞不清。老實講,是禪?是淨?我根本不想去分辨他。分辨那個沒有用,那是眾生的分別見。到你知道一切諸法皆為空相,非有、非無、非非有,非有無;不是有,也不是無,既是有也是無的時候,你才不去管那些,你只要“清淨”就好。所以事實上,就是一個“清淨”兩個字,就是佛法;“意念很清淨,就是佛法”。

普度2014.09.23加註:

1991.1.1拜訪開心老和尚。頂禮華嚴三聖時,內心湧出以下詩句:「身是僧寶心是佛,意念清淨是法寶,普賢行願除障難,文殊智慧大放下!」

所以我給各位一個原則不管入那一法門,這 懺公師父教的,一個佛或菩薩的聖號;一本講述祂的果德、功德的經;還有祂的密咒,夠了。你是地藏法門的,你就稱念地藏菩薩的聖號,讀誦《地藏經》,念「唵 鉢囉末隣陀寧 娑婆訶」(滅定業真言)。你是修觀世音菩薩法門的,那就有種種開衍,觀世音菩薩聖號以外,你可以持《普門品》,你也可以持《耳根圓通章》,你也可以持《大悲心陀羅尼經》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持一個經、持祂的聖號,持一個祂的咒;可是祂的咒多了,觀世音菩薩咒語最多,最普遍的是「嗡嘛尼叭德美吽o mai padme hū」和大悲咒。還有人持白衣神咒,前幾天跑來問我,我就順便回答一下。白衣神咒是在正式經典裡面沒有記載的,聽說是那一位大德在睡覺中間受人指導的,他得到種種靈異事蹟、感應,所以我們不可以說,他是不得感應,我們不敢說,但是因為做為佛弟子,釋迦牟尼佛說我們依照祂所教的,叫阿難結集經典時,要以『如是我聞』為經首。這白衣神咒無『如是我聞』,不是佛陀親說。那我是佛弟子,我是不是信我師父說?「是」。我師父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是」。

對呀!我們去受菩薩戒的人都知道,得戒和尚是釋迦牟尼佛;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你的師父也是釋迦牟尼佛;祂是我們的老師。祂在娑婆世界是三界導師,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導師。所以我稱祂為我的師父,沒有不對。你們不要起分別見,就不會那麼驚訝。

我就常常故意要試一試你們,就會看到有些人,馬上表情就來了。其實就是這樣子,放棄這些分別見;你放棄它,你就不會覺得稀奇。我常常稱釋迦牟尼佛─「祂老人家」。有一些人聽 懺公師父稱觀世音菩薩──「祂老人家」。吔!我心有戚戚焉,對啊!祂是老人家,祂活著,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不是老?比我們老得多,對不對?「對」。

所以我們修行用功的時候,佛門功課以普賢十願來做,那修行的方法,最重要是為了什麼?為了求這個禪悅法喜。讓你這個人、整個心性能夠開展出來,不要入於貪瞋癡,不入貪瞋癡,要在那裡?是在禪悅法喜。那什麼叫做禪悅法喜?禪悅法喜就是你有一顆很平靜的心,你有一顆很清淨的心,你有慈悲的心,你看到別人做什麼不好的事情,你自己不太容易起煩惱;或者起了煩惱,很容易就可以克服;你看到別人有痛苦,等如自己感同身受,願意去救拔他,使他出離。你有什麼好的,你就想要跟別人分享。你的心裡沒有說這個人跟我比較親,那個人跟我比較不親,你會覺得怨親蠻平等的。所以你看到別人做得不好,你就同情他,你會慢慢處在這種很平靜、很清淨的心裡面,那麼這就是戒定慧。

這種戒定慧,“戒”是由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而來。“定”,師父就寫禪淨雙修,那麼淨土宗就以念佛為主;可是我告訴你,假設你那一聲佛號,念得很不清淨,心裡雜想紛飛;坐在那邊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面想『明天早上要煮什麼?』,有啊!很多太太自己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子?「是」。要不然就是在道場拜懺,一邊看時間,小孩子快回家了,趕快走,對不對?「對」。也是拜得不清淨。事實上,當下清淨,就已經跟佛契入;當下不清淨,就沒有用。

所以同樣的,我們禪淨雙修,淨土宗在念佛,我天天念佛,大悲法門也一定要念佛,這是觀世音菩薩說的;我師父也這麼說。所以我都念佛,就乖乖念。因此念這個佛號,淨土有禪意很深的,你假設自己沒有自淨其意,你那個佛號喊破喉嚨,也沒有辦法跟祂感通。所以一定要禪淨雙修。『若人但念阿彌陀,是人乃為無上禪』一定要記得,不要侮辱了『阿彌陀佛』這個聖號。各位同修,我們自己要精進,把我們自性裡面那個空性開發出來,念彌陀才有用。那麼這樣自修了以後,就學著謙虛、能忍辱、能知足、能知感謝,然後不但自修,還能來弘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