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行證(四) 1991.01.12講解
文章建立於 2014/10/27
信解行證(四)
1991.01.12郭文秀居士講解於台北中華電信學佛會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正說:『信解行證』——第四階段的證,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證』,我們現在開始講證。我們分兩段來講,這個證,應該分有“理體的證”,與“事項的證” 的意思,很慚愧,所以戰戰兢兢;因為戰戰兢競,我就希望依著經書來講,那麼加入一些我自己的覺受,言語道斷,我不好用別的字,只好用這幾個字;但是這幾個字,不能代表我的意思。
我們講『證』,是要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麼這個話在《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時,有講到這句話,祂是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那什麼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講到入,就要講到不入,因為『此入』非『彼入』。
我們剛剛講的“入”,是講色聲香味觸法,跟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相接觸的時候,你受到他的污染,有所感受;色受想行識,這個“受”啊!起了作用。那個時候就叫『入』了, 對不對?「對」。就入了,一有入,就叫做染,污染的染。有入,你就染,染的時候就不清淨,那麼這是眾生相。這個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叫壽者相?壽者相,就是有限制的、有限量的,叫做壽者相。有一個壽命,這壽命就有盡頭。
那你看,阿彌陀佛叫無量壽,對不對?「對」。所以佛的境界叫無量,無邊又無量,對啊!眾生的境界就是有邊又有量。 所以我們即使講虛空,還想要知道虛空盡頭在那裡?虛空是無盡,這佛的境界是無盡的。又為什麼講不思議?你沒辦法言,你沒辦法形容他,因為他無盡,你也沒辦法去想,因為我們現在有一個色身在這裡,有限的思維與心量。
我們就思跟想,那麼以這個佛的境界,以佛經裡面講,我們粗想,內心取相叫做想;我們微細的觀察向內心看,叫做觀,觀察的觀。那我們常常是粗的、細的一起想,對不對?有的是只有細的向內思維觀察,沒有粗糙的取相而想,那就比較高的境界 ;有的是兩個都沒有,就入於頑空相,他就傻傻乎乎的,什麼都沒有,可是那種人是斷滅空。那種斷滅空也是不讚歎,因為入那個空沒有利益,只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沒有起妙有,也不好。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講到這個『證』,我們凡夫有沒有證?有耶!有證,凡夫有證。你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你證了沒有?在你的境界證, 我們有沒有境界?「有」。凡夫有凡夫的境界,初果有初果的境界,那個境界是什麼境界?那個境界是不可說的境界,沒辦法形容,沒辦法看,抓不到的。
那問什麼叫“境界”? 怎麼分的呢?是因為他們對這個道,成佛的這個道,我們要講一佛乘。這邊是眾生,那一邊是佛,那麼由眾生到變成佛的時候,這是迢迢的路,因為釋迦牟尼佛說,祂見性以後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完成祂這個佛果。那麼在這樣子的過程之中,每一個階段,是我們眾生相。以壽者相來說,有階段可分。以每一個階段的深淺來論說,每一個階段的證悟,叫做“境界”。
在這樣的時候,所謂『證』,以我們凡夫來說,我們沒有證得四聖道,但是我們可以證得我們自己的凡夫境界;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進步。例如: 我以前碰到一件煩惱的事情時,我恨死這個人,一恨,恨一整年;『氣到凝心gîng-sim(台語,意即:生氣到抑鬱、鬱結)』,放不下。我現在學佛以後,隨他去、不管他,就這樣子。然後就怎麼樣?他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起碼他知道不去管他。不去管他,不是菩薩,懂不懂?菩薩善調伏,而你還是凡夫眾生,對不對?「對」。起碼你知道使他不污染你,就可以了。那是先自利,還沒有辦法利他,隨他去,不管他、你就放下他。你沒有解決那件事情,可是沒有解決,也是解決的方法。因為放久了,就涼掉了,對不對?「對」。這事情一冷卻的時候,因緣就變了。因為不只是你在變,對方也在變,所以我們現代人常常講,時間會解決很多事,有沒有?「有」。你放給時間去解決這些事。有的時候是空間會解決很多事,這兩個人一天到晚吵架,一個去美國,一個在台灣,就沒事了。對不對?「是」。對!空間也會解決很多事情。
所以這個證,以凡夫境界來說,假設你有在修持,你天天都在證,你有解行、有信,一定有證。有行就有證,絕對不會沒證,你自證自知,別人不知,你自己知。 例如:從前你很會跟你媳婦計較;你學佛以後,你媳婦也沒變,一樣啊!炒菜很鹹,一樣不幫你摺棉被,一樣晚上很晚才回來,一樣你問她話,她不回答,一樣惡劣。可是你以前氣死了,我養出來的女兒不是這樣子,為什麼我的媳婦是這樣?你氣得要死。現在你不會,管她去,這是她的事情。對不對?「對」。我反正只做我的,結果有沒有改了?你心境就改了,你有沒有證?你已經證了,誰說沒證,你已經解脫了;解脫什麼?解脫那種痛苦、煩惱。
所以什麼叫做『入不思議』?所謂『入』的意思,就是你離開你那些煩惱,你就入了這個解脫的境界。解脫什麼?解脫煩惱。 那麼解脫煩惱是不是說,先有一個煩惱在那裡,你解脫才入呢?沒有耶!同時出現。這一邊不被染著的同時,就等於那一邊已經入了。這樣懂不懂?「懂」。話分兩頭說,是不得已而說,因為實在是『無可言說』,沒辦法去說,勉為其難而說。怎麼說呢?我現在講一體之兩面,佛法一定要講一體之兩面,講依體起用,這道理上來講是,你現在有貪瞋癡慢疑,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凡夫地。你如果接受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對你引起的影響,你受了他的影響,你這色受想行識,是構成你的五蘊,有起了作用,這就是凡夫;就是眾生。那麼你被這些“入”的話,你就永遠是眾生。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人菩薩十千人俱。復有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及淨居天子,並其眷屬無量百千周匝圍繞,供養恭敬聽佛說法。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今應為菩薩大眾宣揚妙法。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說何等法?佛言:童子,汝今應說諸佛境界。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於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為方便乃能悟入。
解釋:有一天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祂請文殊師利菩薩說法。文殊師利菩薩問佛說:「您要我說什麼法?」,那佛就說:「童子(佛稱文殊師利菩薩),你要說諸佛的境界。」,要叫祂講佛的境界;文殊師利菩薩就講:「佛的境界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有沒有意會我剛剛說的?你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放下,是不是不要這些器官了?是不是變成瞎子或聾啞?不是哦!不是說你眼睛不要;耳朵不要,千萬不要誤會,祂的意思是說,你怎麼樣?『無如是等差別境界』這句話最重要,祂說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接受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起差別心,那個就是佛境界。 這樣有沒有容易?好容易喔!
你看,諸佛境界,祂說:「你沒有差別的境界,不起分別心。」 ,我問你,像我們這邊,我相信很多人枕頭高了,睡不著;有人沒枕頭睡不著;有人棉被太厚睡不著,床舖太硬睡不著,有人床舖太軟睡不著,有人換舖位睡不著,有沒有這種情形?絕對有。有人說我喜歡吃鹹的,有人說我喜歡吃淡的,有人好吃青菜,有人好吃豆類,有人是紅燒的不吃,因為他不吃醬油,有沒有?「有」。然後有人不吃油炸的,我告訴你,光一個吃飯,花樣百出;我們等一下去吃飯,就知道花樣百出;真的,然後睡覺也是花樣百出;睡,也不好好睡;吃也不好好吃;那就不是佛境界,那是眾生境界。
假設你真是學佛,入佛境界 ,我告訴你,站著也能睡;但是不要打瞌睡成習慣,要不然,你一上座,就打瞌睡。所以你打坐,要清醒,精神很好;你就打坐、念佛、持咒、觀自性,參禪也罷,都可以。你就打坐,我不管你那個內容是什麼?只要你是正法的,坐、坐到你起昏沈,睡意來時,你要嘛就是下座,去洗把冷水的臉,走一走,想辦法要再繼續;像我有的時候打坐,一看,半夜兩點半,起昏沈了,我就往棉被堆裡一溜,就睡。我告訴你,一覺到天亮,好快。因為這睡意盎然,整個睡意籠罩著你的時候,那有煩惱,帶著『阿彌陀佛』的聖號就睡覺了;所以呢,這頭還沒靠到枕頭,已經睡著了。我女兒就好多次跟我講:「媽!你好厲害。我發現你念佛,還在念,等一下,你剛要倒下去,頭還沒靠到枕頭,我跟你講話,你已經聽不到,睡著了。」。
就這麼一念之間可以睡,所以你這樣,就沒有差別相。有時候我女兒給我境界,將枕頭抽走,我照睡不誤;這就是講你要入沒有差別境界。祂說什麼樣的人可以這樣子?你看祂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於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為方便乃能悟入。」 第一個『入』跟第二個『入』不一樣,《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經文裡面講的。祂說:第一個『以無所入』是指不入於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前一段是講色聲香味觸法,所以祂跟善男子善女人說,你們不入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這個無所入。
行方便,是你還是一樣在吃飯、睡覺,但是你意念沒有在那裡,你沒有起貪瞋癡,你本身在悠遊於五欲六塵之間的時候,你沒有起貪瞋癡慢疑,叫做行方便。所謂“方便”,跟不是方便的方法差別在那裡?“行方便”的人是意念清淨,他雖然在吃東西,有吃、沒吃;吃多、吃少;吃好、吃壞沒差別。 一般凡夫是都很著意,都很計較,差別在這裡。我們就以一個“吃”,來做其他色聲香味觸法的總分代表,要不然演講時間會不夠。
所以你『以無所入』而行方便,那就是你能放下你的身見,能夠這樣調伏自己的人 ,我告訴你《金剛經》說這是得初果的人,祂說須陀洹果的人是名為入流,實不入流,是名得須陀洹果,就是這一句話。名得須陀洹果的人,就是入初果,就進入聖界、聖量了;這個人就可以去進入佛境界,要離開凡夫地了,意思是這樣。然後乃能悟入,『悟入』,入那裡?這第二個『入』,是個悟;悟的意思,就是了解、真正的知道,真正的悟,真正的打開來,他的心整個打開來,進到什麼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
羅漢道的境界,只能叫解脫境界;只有菩薩道跟佛的境界,可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因為羅漢道的解脫境界,是解脫掉見思惑;見惑、思惑,斷這兩種惑,不但調伏,而且斷除。所以初果只斷見惑、而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在調伏與漸次斷除八十一品思惑的階段,就是有生、有滅,可是他是在意念中間生滅,外相就不出來了;他一念生,一念滅。 等到他把這個生滅法斷盡,變成無生,不生起那種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的時候,就是阿羅漢果的時候,叫無生。那時候無生的境界是什麼?解脫境界是什麼?不再來六道輪迴出生,解脫了見思煩惱,解脫了你的執著心。
你有欲望,是不是欲望會控制你?你就有購買欲。例如:昨天看到一件衣服,好漂亮,我先生就不讓我買,才兩千塊,心裡會掛念,那件衣服不知是否被人買走?有沒有解脫?「沒有」。你有沒有被束縛住? 「有」。你被那件衣服綁住了。然後有的小孩子,媽媽今天去吃一頓好吃的,沒有帶他去,「我沒有吃到啦!」你被那份東西綁住了。今天先生沒有回來睡覺,不知跑到那個野女人那裡去了,煩惱一整個晚上,不睡覺,你被那件事情綁住了。所以這個解脫是什麼?解脫你的心,不受任何的無明、煩惱,把你綁住。
所以有解脫,就是因為有縛;束縛的意思。你因為被無明煩惱束縛,你把這個無明煩惱斷除,不使他束縛住你的同時,也就等於你解脫了。所以並不是先有一個束縛,才有一個解脫。也沒有說,入一個解脫,才有一個證悟,沒有;是同時的。因為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不是那個,就是這個;這是絕對的。這不思議的解脫境界,是一種絕對的境界。絕對的什麼境界?『沒有境界』。 因為我們現在都有境界,有煩惱的境界,有愛染的境界,有情欲的境界。
我們現在有種種的境界,我愛吃麻油的境界,你愛吃蔬菜的境界,你愛睡硬床的境界,他愛有高枕頭的境界,種種都是境界。當你把所有的境界,全部放下,沒有境界;都沒有了,這些都綁不住你的時候,就是解脫境界。那麼解脫境界,是不是另外有一個解脫境界?他有沒有另外單獨存在?沒有。假設有單獨存在的話,就是執著還是有 ,那麼什麼叫做沒有境界?祂說,如果是羅漢道的話,就入於涅槃、入於空相;他知道這些都是暫時性。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於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我於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無願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童子,我于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為平等故。
解釋:那我們就來講,證得這個『空』,這個空怎麼來的?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要悟入這個,『乃能悟入』,悟入底下沒有說。悟入這種解脫的境界,而且是悟入不思議的解脫境界。 那不思議的這個“思”,就是想得到的細想、粗想;“議”,就是嘴巴講得出來的。那麼你沒辦法說,你沒辦法想,那就表示什麼?很深奧,沒有辦法形容的那種解脫境界。
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文殊師利菩薩問佛:「如來於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答:「文殊師利菩薩,我於空境界得菩提。因為我見到諸見平等故;我感覺到每一個知見都是平等的,所以空境界得菩提;無相境界得菩提,因為諸相也平等;無願的境界得菩提,因為三界也平等;無作境界得菩提,因為諸行平等。我于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因為一切有為平等故。」。
那麼這一段話,一個是空 ,一個是無相,一個是無願;沒有願望,一個是無作;沒有作為,再來是無生、無起、無為,講說這些都一切平等。那怎麼說?我打個現代比喻,何為空?《金剛經》說,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念過《金剛經》的人就知道,那表示我們所有一切都是幻化不定,所以不定法就是佛法。你如果接受『不定法』這一句話,承認說一切都沒有定,一切、所有存在的,都沒有一個定相,沒有一個定性。不但相無定,性也不定,所以他的諸法的實相,就是無定相。諸法的性相,他那個性,就是無性。
今天這是桌子,以前是樹,對不對?「是」。這個桌子以前是木頭,木頭以前是樹,樹以前它是幼苗,幼苗以前是種子,種子又在另外一棵樹的花裡頭,這個花還沒生以前的時候,又是什麼?你一直追說上去,了無止境,沒有。還有這桌子以後會敗壞,敗壞會被劈來當材燒,燒了就成灰,灰就跑到土壤裡面當肥料,對不對?「對」。又是『無定』。人會死,衣服會敗壞,沒有任何一件東西,正報、依報都是無定。那麼既然是無定,就是叫『空』;不定相,就叫做『空』。
所以這『真空妙有』是怎麼講?祂說:「全空即有,全有即空。空中亦有,有中亦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那空義就是說,不管你是全部的東西,或是一部分的東西,都是沒有東西。他們本身目前都是暫時的現象,所謂暫時就是不久長。你跟宇宙來比的話,他是有限量的壽者相,因為有一個壽者相在這裡,所以他就是不定相。這樣懂不懂?因為壽者相,就是有一個時空的限制。那它有這個量的多寡的變化,也有因為時間的變化,起了這個外相的不同,或內地的質地不同。
我問你,我們現在有個孩子,從父親那邊得精子,母親這邊得卵,加上他的生命力跟業力,變成一個受精卵、胎識,一直到我們死為止,我們有沒有天天在起變化?「有」。我請問各位,你們誰『洗身軀無鉎sian(台語;意即:淨身時無垢)』,『鉎(台語;意即污垢,細胞死亡的屍體)』。對不對?「對」。那就表示我們自己這個正報,也是時時刻刻都是“空”,這樣懂不懂?
所以『空』跟『無』,要把它分清楚,有人以為空就是沒有,『攏總無(台語)』。不對!空是也有、也無;有的時候是變成無的樣子,有時候變成有的樣子, 例如:我在我媽面前就是她女兒;我在我女兒面前變成當媽媽;我在你們面前,你們叫我郭老師,我在我師父面前是不是變成學生、弟子,我同一個人有沒有變?「沒有」。我本身沒有變,可是我的身分變了,對不對?「對」。我的態度變了,我在這裡說法,我到那兒聽法,我在我媽面前要承歡膝下;我在我女兒面前的時候,就是要照顧她。對不對?「對」。就『真空起妙有』了。這樣子有沒有比較容易領會?「有」。
那麼因為是空,所有的一切相,是不是都是暫時的相?「是」。那因為暫時的相就是不久長,不久長是不是無相? 這樣了解?不了解?因為這樣子無相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有求?願的下面就是求,有願就有求,對不對?「對」。那你求得到?求不到?得到也會敗壞,對不對?「對」。因為只要有相的東西,就有成、住、壞、空;有成、住、壞這三種的相。那麼你如果知道一切都是『空』,它的性相都是空,都是不定相,所以那些相都不能永久的存在。你今天拿到了,等它壽命盡的時候,就沒有了。你還是掌握不住的時候,它是無相,無相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願求?你今天求得了,終有一天還是會失去,所以就會無願,無所求,因為求不到。白費功夫!所以就無作,無作的時候,意念就無生、無起;意念無生、無起,外在就無為,沒有作為。這無生、無起以後,就無為。
所以“性是空的,相是不定的,這個就是佛的境界”。那祂就說,那麼既然這樣,一切有為都平等故,所以連一切的有為,有為法是不是也是不定相?是啊!『無為』也是不定;『有為』也是不定。那『有為』跟『無為』,平等不平等?平等。 為什麼?今天是你,明天是我,後天是他,隨時在流轉;所以你等於我,我等於他;這約那個“性”來說,因為那個性都是空,是不是平等?「是」。所以『有為』等於『無為』,是平等故。平等就無差別心,那你就不會說,我今天修無為法,我很清淨;他守戒不精嚴,我就瞋恨他;沒有必要。我比較高,你比較差,可不可以這樣?「不可以」。就沒有啦!因為你發現怎麼樣?他也是不定相,說不定再過兩年,我告訴你,他持戒比你精嚴,你呢!說不定就退轉了,對不對?今天的好,不一定是永久的好;除非你成正等正覺。當你成正等正覺的時候,你已經放下所有這一切。你更懂得,更慈悲了,那更不會。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無為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無為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解釋:所以『有為』、『無為』,這些都是平等性。那麼文殊師利菩薩就問世尊,這問話很有意思:「世尊,無為者是什麼境界?」,佛就這樣說:「無為者,非思量境界。」,「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因此我剛才講,“言語道斷”,這是禪宗這麼講 。祂說『無為』是什麼境界?『無為』是沒辦法思量的境界;非思量,不是你去思、去想、去做的境界;那麼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文字,就沒有辨說;所以都不用說。所以為什麼他們入於涅槃,靜靜的坐在那,入於一切寂滅定。
因此一切寂靜,寂寞的寂,安靜的靜;寂靜的定,梵語叫做涅槃,這寂靜的定,絕諸言論,就是佛的境界。那麼祂就講,是不是只有這樣就是?祂沒有講說是寂滅;祂是講無生、無起這些;祂說絕諸言論就是佛境界。那麼是不是真的沒有文字?是不是真的沒有言語、言說?那今天在這邊說什麼呢?不是!祂的意思是沒有文字的相,離了文字的相,也就是你不要被文字把你拘束住。你現在借重文字、言語為工具,來討論佛法,精進求佛法。但是你不要被這些文字的限量、壽者相;你不要被言語的能量,有限的能夠把你拘束住。聽話要聽得進去話裡頭所代表的意思,文字裡面所蘊藏的智慧,而不是著那個文字的相。這樣能不能了解?那你就離開了這個文字相、言語相跟心緣相,你心裡所感受到的這些相,把它遠離掉,那麼這樣子就是佛的境界。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諸佛境界當于何求?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諸佛境界當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眾生煩惱是佛境界,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之處。
解釋:世尊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那麼這個佛境界要怎麼求來呢?」哦!你看講得很有意思。文殊師利菩薩說:「一切佛境界是從煩惱中得來的」 ,你有煩惱,就沒有菩提,有沒有這句話?文殊師利菩薩就解釋,那為什麼呢?因為你如果了知眾生的煩惱是空相,眾生的煩惱都是因為徧計我執起來的,這個無明的煩惱都是暫時性的話,那麼這些暫時性,總有一天會如夢幻泡影、煙消雲散,對不對?那你就可以放下它,那你如果了知這一點的話,眾生的煩惱你就知道,怎麼樣借這個煩惱,離貪瞋癡,你離開了這個貪瞋癡的時候,就已經入了這個解脫的境界,你就已經入了佛的境界。
所以你這個菩提從那裡求?從煩惱中求 。假設你由有煩惱,斷除煩惱入於羅漢道的這種寂靜涅槃相,入於這個空相的時候,你就不知佛菩提為何物?因為那個時候,你不知道有他人,你只是自己一個人,入在那個空相;就叫斷滅空。所以佛陀就說:「如果正了知眾生的煩惱,是佛境界;這個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之處。」這就是印證了我剛才說的話。所有的聲聞僧、辟支佛,這些羅漢道的人,他沒有辦法了知“當體即空”,當我了知眾生現了煩惱相,那個“煩惱相本身就是空”的時候,我就沒有起分別心,對不對?我就不起煩惱。當他起無明,我不起煩惱;我知道那個無明的後面是空性、性相皆不定,這個煩惱、無明有一天它會不見掉。
例如說你們養過小孩,跟我一樣。你記不記得,你們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很不可理喻,他要一樣東西,媽媽不給他,他會在地上『溜溜旋liu-liu-suan(台語,意即:在地上打滾鬧脾氣)』。可是同樣一件事情,過兩、三年,你的孩子長大一點了,同樣,他要東西,你不給他,他會不會這樣『溜溜旋liu-liu-suan』?不會了。你看,同樣類似的事情,他的反應會不同,因緣會有變。
所以如果了知這就是空相,這就是空,這就是無相。 今天跟昨天會不一樣,今天這個人,你跟他講這一句話,他生氣;明天你跟他講同一句話,不會生氣。或你跟他講,他會生氣;我跟他講,他不生氣;為什麼?對象不同,他感受不同,這就是空相。所以如果了知這種當體就是空,就是不定相,因此你就起了沒有分別的心,那麼這個性、這個心,也是空;其心空、性也空、法也空;所有一切都是空的時候,菩薩入佛境界,祂了悟這一點。所以當祂看到煩惱的時候,就跟等於看到菩提一樣,平等無二致。
可是羅漢道就不一樣,哎唷!我要捨離煩惱。所以羅漢道的人,聲聞緣覺道視煩惱好像毒一樣,欲去之而後快。去之而後快,就入於一個空的境界,就真正的空無所有,真正的斷滅空,入於涅槃寂靜就不想出定,就不想出那個定境,不想出那個定境,就什麼都一片死寂;對他自己來說,也沒有辦法更往上層,也沒有辦法利益他人,這不是我們所要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我們現在要講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是什麼?是希望眾生皆能成為如來 ,那成為如來的時候,要教化眾生就要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講的是一佛乘。一佛乘是什麼?是大家一開始,從發心菩提的時候,就立志成佛所以開始做菩薩。不做緣覺聲聞,我們一發心,就是發心菩提,這是菩薩道,行菩薩道來入佛乘。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佛境界即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者,諸佛境界有去來乎?文殊師利菩薩言:不也世尊,諸佛境界無來無去。佛言:童子,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者,云何而言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如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諸煩惱自性亦復如是無來無去。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於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
解釋:所以我們講“空”的時候,是講無上菩提的空; 我們了知這樣,所以我們就沒有分別相。那麼你看怎麼問祂,這一句話就印證我剛剛為什麼講那個“入”、“不入”。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佛境界即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佛境界有沒有去來?」,文殊師利菩薩說:「不也。世尊!諸佛境界無來無去。」奇怪,那你既然從煩惱中求佛性,為什麼不來不去的呢?哦!祂就怎麼說?為什麼那樣說呢?文殊師利菩薩說:「諸佛境界無來無去,是因為所有的煩惱自性,也是無來無去。」,怎麼說無來無去呢?
因為我們剛剛講,你如果知道所有一切的法界,所有一切的東西都是無所有的。因為你不能執持它實有,它會變化, 這變化就沒有辦法,執持為永遠都是有,變化了;等它變化的時候,變沒有,對不對?那你現在拿到了沒有東西,有一天變化,變成有。因為沒有性,空是沒有性,對不對?「對」。我們剛剛不是講,空是不定,不定就沒辦法執持一個真正的定性,沒有辦法執持定性的時候,就沒有生滅去來了。沒有這個生滅、去來的話,所以你煩惱跟菩提是不是都是不定?「是」。你今天想不開就是煩惱;你明天想開了是不是菩提?你還是你,事情還是一樣,就看你有沒有辦法想得開?有沒有辦法放得下?所以這一體兩面,煩惱即菩提,就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什麼是煩惱的自性呢?」,文殊師利菩薩祂說:「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 如果說佛境界的自性跟眾生的煩惱自性,是不同的話,那麼如來就不是平等正覺。因為『以不異故』。以他們兩個沒有差別,所以一切法平等正覺,才說是如來。」。
那麼這個就是我剛才說的,你這邊不入,那邊就入;這邊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無分別相的時候,那邊就已經入不可思議境界,兩個沒有次第觀,沒有分別相,同時發生的。你當下即放,當體就是。 當你當場了悟,假設我們今天眾中幾百個人坐在這裡,有個人聽了這段話,頓然開悟,當下他就入了那個不思議境界,沒有次第觀的,『迸』,就是那麼一下,就是這樣。就這樣子,就進去了,入那裡?他就不被所有的煩惱綁住他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