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0 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摘錄筆記

文章建立於 2014/03/25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度法師 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摘錄筆記

講題:『佛說彌勒菩薩本願經(佛說彌勒菩薩所問往昔本願因緣經)節要(續)』

參考經典: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所疑,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得歡喜。」

爾時彌勒菩薩聞佛許已,歡喜踊躍,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而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今為欲哀愍一切,利益安樂天人世間,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彌勒菩薩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彌勒言:「菩薩成就一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一?所謂發勝意樂菩提之心。是名為一。

彌勒!復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於奢摩他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而得善巧。是名為二。...》

 

◎宋朝法智大師,即知禮法師的大悲心陀羅尼經行法,也就是註解大悲懺,因為他是創立大悲懺的人,他先寫了怎麼樣實行大悲懺的說明,叫大悲心咒行法,其中註解有講十乘觀法,依天台宗分析整個佛教應如何修學,由利根到鈍根的人應如何修學。也就是說很有智慧的人,他修學的佛法很直截了當,他只要用一個法門就好了,那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直至成佛」,因為他深知何謂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了「根本智」「後得智」、覺悟了「自己本來面目」、覺悟了「自性圓滿俱足」、覺悟了「整個現象界」。所以他只要發無上菩提心,以這個菩提心直截了當去觀自己的覺性,觀這個能觀所觀不一不二,知道自己跟眾生都和如來一樣,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這樣子所以所謂的發菩提心就是直截了當的去觀自己的佛性,直截了當的看一切眾生與我及已成就的佛無二無別,本質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我們一念無明起之妄動,這一妄動生起無量無邊的煩惱,因為煩惱造諸種種的惡業,因為惡業所以形成種種的障礙以及苦報,有因就有果。因此直接了當的一乘佛法那就是「發勝意樂菩提之心。」甚麼是「勝意樂」?「勝意樂」是相對於「世俗樂」而講的。世俗樂就是外在對物質世界的五欲六塵有貪染,認為五欲六塵是享受,為了這個享受,就要有名聞利養的追求,世上大家都為自己在爭,以為這些都是實體而有,不知如假虛幻,自私自利都是起自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不正見。

◎利根的人他只要發菩提心,以菩提心守護他的每一個念頭,也就是念念在覺,每一個念頭都是要覺悟菩提,覺悟恢復自己的佛性,念念在茲。

所以天台宗講「觀現前不可思議的那個念頭。」這是一佛乘,觀自己的心。而淨土宗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不應即便墮落,墮落即便凡夫,有善惡染業。

所以佛說最利根的人,觀本自具備圓滿自性清淨的那個佛性,觀我是佛,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每一個念頭起作用的時候都必須與佛相應。

最利根者守護這一念心不起妄念,在常樂我淨之中真空能起妙有,就像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念念觀照,進入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分證常寂光,在實報莊嚴土,住一真法界。修不起妄念以後,將無明分分除。

◎三界眾生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要先放下六道輪迴中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要把見思惑先放下,然後你去做菩薩,學種種幫助眾生也出離的方法,那就叫「破塵沙煩惱」,叫「後得智」。而一切智就是「根本智」,要先去懂,然後才是菩薩修怎麼樣度眾生的方便智,也叫做「後得智」,那就是「破塵沙惑」;三賢菩薩學這些,等到他發現眾生是度而無度,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一切眾生可得度。為什麼?因為眾生本具佛性,是眾生要自度而不是你能度他的呀!你只能把道理講給他聽,有一天他要是看破了,豁然而通,了解本自不生,本來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他就會放下;他如果聽不進去、放不下,佛在面前也是無緣。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佛出世本懷之語。開,就是開演(演說);示,就是身教-合乎真理的想法、合乎真理的言語、合乎真理的生活方式,身語意三業怎麼動,這就叫開示。

◎佛在跟彌勒菩薩對談中是由高講到低的,也就是從最利根的眾生怎麼修先講,再慢慢往下講,愈講法門愈多,那是因為眾生煩惱多,不能守護住念頭。

◎禪,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專注一境寧靜而住,無染無著,而能夠生起一切的方便法,真空起妙有。妙,就是佛法。妙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又本自俱足,能生一切萬法,應物而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是指圓教初住或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所用的法門,也就是經文中佛告訴彌勒菩薩的『菩薩成就一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一?所謂發勝意樂菩提之心。是名為一。』這個法。亦即是天台宗所講發心住(圓教初住)菩薩,真正的發了菩提心了-發勝意樂菩提之心。

◎我們現在發的菩提心都叫做「世俗的菩提心」,也就是我們用世俗人的我們的現量,去理解所聽到佛經裡面所說的佛法,我們用我們能理解的程度,也很真心誠意的想發菩提心要來學佛,可是我們是薄地凡夫的量很小,不能盡虛空遍法界,不能平等,總是有遠近親疏,總想迴向給家人或自己,這仍舊是自私自利;乃至於想證得佛果,有所求,都還不是真佛法,都沒有辦法進入這第一個法門「發起勝意樂的菩提心」,所以才要講下面的止觀。因為這一個發勝意樂菩提心,是要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境界是「無所得畢竟空」。

◎真正的菩提心不染不著,無妄念,不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菩薩才應,眾生無感菩薩連度眾的心都沒有。祂一心坐靜,清淨自在無染著,隨順因緣、隨緣妙用,勤修戒定慧、端正身口意,應緣而起全依佛法。這是講勝意樂菩提心,得到理一心不亂,這個「理」就叫做中道實相觀、諸法實相、一真法界、真如自性等。亦即若見諸法實相就契入真如自性,就安住在一真法界,安住在實報莊嚴土,不起心不動念,依著實相,而實相無相遍一切處,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法而離相不為所拘束。

◎勝意樂菩提心是不動心不起念,無妄想雜念,祇依真心(如)隨緣安住,一切依體起用的時候不管何相現前皆不離其體;而它的用就是用大悲心,這個般若(自然智、無師智)已經現前,這是第一個法門。而第二個層次的法門已經落入凡夫,不是賢聖者了。

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行四德裡舉了十六個字:1.隨緣妙用。2.威儀有則。3.柔和質直。4.代眾生苦。這是要給瞭解中道實相觀、諸法實相,安住於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理一心不亂,依著真心能隨緣妙用的菩薩們,有這樣境界的賢聖者來施行的。

◎圓教初住或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已俱足破塵沙惑的階段,也就是俱足了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能幫助各種不同眾生在各種不同障礙困擾的學佛路上,能開導他們來圓融一切解決事情。也就是八大人覺經所說的菩薩要廣學多聞遍學遍教。

◎《五明經》云:「菩薩學處,當在五明學處。」亦即成為一位菩薩,必須通曉五門基本的學識。何謂五明?即內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

何謂內明?內即是佛法內教,內典也。佛教教義、法門也。教義(根本義理)是根本智;法門(八萬四千無量無邊)是後得智,無量善巧方便來幫助開顯眾生本有的體性,這是給菩薩學的。(我們現在學的是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弟子隆成恭敬摘錄

首頁 開示摘錄 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2013.4.10 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摘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