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文章建立於 2014/10/04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

(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講題:『佛說彌勒菩薩本願經(佛說彌勒菩薩所問往昔本願因緣經)--- 止觀一如.念佛三昧』

參考經典:「念佛三昧摸象記」 印光大師

我今天要講印光大師所開示的【念佛三昧摸象記】,先前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把理體的意義都講清楚了,今天我們要從文字來消文,就【念佛三昧摸象記】整個文句的順序來說明:

正文第壹段:

【歲在丙午,予掩關於慈谿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於關旁。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於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這是第一段,是講緣起。佛經通常序分最前面就會交代這個法是什麼因緣而來印光大師說:這篇文章是受託代表一個閉關念佛有境界相的和尚寫的,不是他本人的經歷但是掩關念佛者文筆無法描述得當,所以由他代為形容說明。

1.【歲在丙午】:就是那一年是在丙午年,像我們今年是甲午年,那一年是丙午年。

2.【掩關】:就是他閉關自己修行。通常閉關只有解門跟行門兩件事情,不參外務,也就是說不管眾人的事情、佛寺的事情,什麼都不管。「掩」:就是隱閉起來。「關」:就是有一個小小的關房,關閉六根對六塵的攀緣,關閉外面的事相對你的干擾,自己不向外攀緣、也不讓外境來打擾你,那就叫劃地自限---劃一個小小的地方來做為你要修行的場所。

我去參觀過幾個關房,小的關房不到10,一坪約3.24平方米,大的關房例如像廈門南普陀寺,弘一大師閉關過的關房,我去參觀過很多次,那個地方大概室內二十坪左右,外面有一個小小的空地,可是他只在門內掩關不出房門,弘一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住過兩處關房,一個是在後山山壁間,比較濕氣,有泉水;另一個是在現在祖師堂的旁邊,他後來掩關是在這個地方。本文寶慶寺的關房我沒去過,這是在浙江慈溪的寶慶寺。

3.【謝絕世緣】:掩關後不讓世間其他人的各種共業緣分來騷擾。

4.【修習淨業】:那就是專門修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的方式。狹義的「淨業」講的就是以極樂世界為要去的依報所在地方,以阿彌陀佛為你自己的本尊。在台灣跟中國大陸,幾乎把「淨業」講成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最狹義的淨土宗的意義(其實它有越來越寬廣的解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除此之外心無雜染,心要沒有別的事情,不能有別的罣礙,不能有別的執著,那麼一心一意只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這叫【修習淨業】。「業」:有身、口、意三業,那就代表從你內心的思維意念,一直到你嘴巴所講出來的、念出來的,乃至你的行為,全部都是以求生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為目標,只做這件事,那才叫清淨無雜染。

5.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於關旁】:「值」:就是正好在那個時候,「寺主」:就是寶慶寺的住持,「」:就是聘請的意思,延請了諦閑老法師去慈溪的寶慶寺講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

《佛說阿彌陀經》有很多祖師大德註解,其中講得比較詳盡、很厚的一本就是明朝的蓮池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疏鈔>。「鈔」是解釋「疏」;「疏」是註解「經」。註解之後又引用了很多的名相、很多出處,還得再註解這個「疏」,那個就叫「鈔」。像華嚴經也是,清涼國師寫了「疏」,你還看不懂「疏」裡面一些用語,還得再寫一個解釋文,那就是解釋底下的再解釋那就叫「鈔」。《彌陀經》亦同:《佛說阿彌陀經》蓮池大師寫了「疏」,又寫了「鈔」,那麼這叫【彌陀疏鈔】。

6.講經的地方,我們佛教專用的名詞叫「法堂」,現在統稱「教室」。諦閑法師講經說法的地方,正好是在關房的旁邊,只隔一層牆壁,所以掩關者就效法匡衡鑿壁取光,這是有歷史典故的:古代匡衡因為沒有燈光,所以鑿了牆壁,借用人家隔壁的燈光來看書。古人有捲簾借月光,鑿壁借別人的光,以前用竹簾子不透光,晚上就要捲簾子借月光,把窗子的簾子捲起來可以借到月光;那鑿牆壁、把牆壁鑿了一個洞,讓外面光透進來就不會那麼黑。他就是效法這個故事,在他的關房的牆壁開一個小竇,」:是很小的洞的意思(像我們講鼻竇就是你在鼻子中膈的地方有一粒小竇),意思是我開了一個小小的洞,那這樣我就可以聽到聲音了,不一定要看到,我只要聽到聲音就好了。

7.不離當處】:不離開他當時所在的地方。「當處」:就是指關房。「當」有兩個意思---正在那裏也是「當」,應該在那裏也是「當」---「正當」的意思跟「當時」的意思。我當時在閉關,我就應該在關房啊!我就不離開我所住的關房─當時該在的地方,我沒離開它,我就沒有違反閉關的規矩和意願哦!

8.常參講筵】:我們通常吃飯聚餐稱為開「筵席」,我們今天說「講筵」意思是---法師講法的內容很豐盛。平常吃飯很簡便叫家常便餐,大家聚會叫「盛開筵席」,「筵席」是什麼?就是一道菜一道菜地一直出來,好豐盛的菜啊!那我們講法就叫「大張法筵」,「法筵」就是講佛法好像開筵席一樣,這是形容詞,形容講法的內容像送上很豐盛的菜餚,一道一道的上來,法師所講的法一層一層地深入,就好像菜一道一道地上來,這叫「法筵」。講席在講法的,所以為「講筵」。我時常的參訪諦閑老法師在講<佛說阿彌陀經疏鈔>的講筵。從那個時候,就這樣常常聽,解行兩門互為增長。我因為常常聽,所以就會安定自己的心在這個教理裡面,從諦閑老法師所講的解門(疏鈔,解釋阿彌陀經;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這些文句;解釋這裡面的理體、義理),就更能安定自己的心,來入這個淨業、求生極樂世界的這個志願;求生極樂世界的這個念頭,就安定得更好、更願意要去、更知道該怎麼去、更知道應該如何去相應。

9.從茲念佛,愈覺親切】:---因為聽了這個〈佛說阿彌陀經疏鈔〉,「茲」就是這裡,從這個時候,從這樣聽了以後,再去念佛;我們佛門中講究的是不居功德,把功德歸給別人,做什麼好的事情都說是受教、被別人培養起來的、是因為得到助緣的、都是因緣所生法,不流行說我自己有多棒。所以,他「從茲念佛」,因為得到諦閑老法師講解「佛說阿彌陀經疏鈔」的這個解門的幫助,所以我的行門念佛,就從這裡愈覺親切。這就是在誇獎諦閑老法師,自己不居功德,也埋下後一段他要說的念佛三昧(那他總要有本事才能說啊!)他要講他的本事,但是他不居功,他要表示自己念佛念得很親切、念得很有功夫,可是他不願意這樣講,代而說是因為別人的功德(所講的解門)。所以我從那個時候念佛就覺得越來越親切---事實上也訴說了他的情況,可是不居功。

10.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那就是有念佛三昧囉!

我們常常在講:六道輪迴眾生執著性很強;四聖道仍舊有分別心,雖然不執著了,可是還有分別,所以有小乘、中乘、大乘之分。而若是出了十方法界,那就是連妄念都沒有了,分別心沒有了,十信圓滿,妄念頓消,誰啊?--圓教初住菩薩呀!佛號一舉,妄念都沒有了,就入理一心不亂,你看看他的用字,他只有講「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那就是舉起彌陀聖號入定境的時候,連妄念都沒有,那就是入理一心不亂。

11.透體清涼,中懷悅豫:這個「體」是甚麼?不是只有身體,是包括心、精神層面的,包括思想都安靜下來,沒有思想,體性透出來了!體性是自性啊!「本不生滅,本自清淨」才會講清涼。「懷」是心裡,甚麼叫中懷?「中懷」就是我們自己的精神層面、意念的內容,「悅豫」,「就是喜悅,法喜充滿就是祥和寧靜,所以他就是法喜充滿、祥和寧靜的情況,那就是跟自性相應的意思我們花了非常多個鐘頭講華嚴念佛三昧的五種內涵,現在把整個綜合在一起,以一句彌陀聖號─其實就是華嚴三昧的念佛法。透體清涼」,就是穿透、看透,那就是看破放下而且是甚麼?Transparent,透體!你看,這個東西如果像玻璃一樣,是不是整個都可以看過去了,通體透明像水晶一樣,就是透明的,那就是毫不染著、與自性相應啊!就是整個的性德全部出來了,才能講說透體清涼啊!「中懷悅」那就是身心的安頓,都進入理一心不亂與中道實相觀,所以,他寫的「中」,中懷是甚麼?中道實相觀懷抱在他的內心裡面。所以,他得到法喜充滿,祥和寧靜。

12.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甘露是天界裏面的飲食,在佛經裡面比喻做佛的法語,能滋潤你的法身慧命;如同天人一滴甘露就整個都得到滿足了,一滴甘露就夠了。

我以前曾經很多次得過甘露,其中有一次是25年前,為了鄰居朋友車禍命難,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水,結果觀世音菩薩灑甘露,灑在來求者和我的頭上、臉上,我們兩人都親自看到觀世音菩薩來灑甘露了:那是Yang,(她今天上班沒能來),為了救她的先生,我手上拿著一杯水,持大悲咒,我見到觀世音菩薩來加持。她先生那時候車禍,路燈柱從心臟旁邊插進去,在台北榮總,一邊肺葉切掉了一半,另外一邊切掉了三分之一,胃切了三分之二,腸子也拿掉一部分,大量失血陷入昏迷,榮總發了4度的臨危通知,她就跪在我那兒求,她說:「老師,我知道你有那個本事。」我說:「我沒本事」。她說:「但是,你求觀世音菩薩你求得動啊!我們求不動,那觀世音菩薩能救人啊!你去求可以求得動。」是的,相應或不相應,懂嗎?念佛也是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觀音法門也罷,彌陀法門也罷,地藏法門也罷,佛門中任何一個法門你只要深入,都是有力量的,都是清淨,都是與自性相應,沒有一法不靈,三藏十二部經講的所有一切法門都靈,就看你有沒有專修,你有沒有力量。不用羨慕別人,每個人都有三世因緣,每個人都在表法---問題是你表的是哪個層次的法,表的是甚麼樣的法,你是在做甚麼示範來教眾生。所以,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把所有的人、事都當作是來示範給我們看:你看,他那樣就有那樣的業報、他那樣就會墮落、他那樣就到三途去了、他那樣就叫執著了他在教你啊!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啊!

那麼這個甘露灌頂的意思;分兩部分說明,一個是「甘露」是指法味,一滴;他哪一滴?阿彌陀經疏鈔,念佛的佛力加持,一滴就夠了,這一滴就讓我整個充滿了。

灌頂是什麼意思?印度以前太子要即位為皇帝的時候,它因為是個半島,三面臨海,北面有一條恆河,所以取了恆河的水跟三面的海水(意即四周領域),放在一個瓶子裏頭,然後皇帝要戴上皇冠時,皇冠中間就縷空,把瓶子裡面裝的四疆水灑幾滴下去到皇冠中間,代表甚麼?你今天戴上這個皇冠,你從此是這個領域、這個領土的主人,你要統轄它們。在這裡借用甘露灌頂是什麼意義?你得到佛法-法味啊:阿彌陀佛聖號;萬德莊嚴的佛心、佛力,你從此可以統轄你自己所有的念頭啊!你統轄你所有的業力;身口意三業的發動,你同時做得了你自己真正的主人甚麼意思?開發自性,與自性相應開發佛性的那一部分。你的自性是甚麼?我們自性裡面有“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與“一切智”相應;“不空如來藏”與“道種智”相應,“空不空如來藏”和「中道實相義」的所謂“一切種智”來相應。這樣的講法是用十方法界裏頭,「相似即佛的如來藏體系」說法,有的人不承認這種說法;不可以的,因為學生們次第不同,老師們的次第也不同。懺公師父,他從來不公開講一真法界的懺公師父對外眾、對蓮因寺內眾、蓮音學苑、乃至對齋戒學會,永遠只講十法界的佛,你十法界都出不去了,還能講一真法界嗎?我常常跟他講:「你雖然講天台呀!我看你都在講藏教。」他就說:「這都是藏教根器的人啊,怎麼能夠不講藏教?」我就同意了。可是,你們知道懺公用甚麼教我?他用圓教來教我,他說:「只有你一個人能學啊!別人能學得來嗎?他們不是你啊!」我同意,別人也許不同意。

大家可以所學不同,依自己的次第、自己的了解,但是可以互相接受對方、和樂相處。所以這灌頂是什麼?繼承佛位啊,那麼「直同甘露灌頂」是你要成佛的決心啊,你在這個“法位”中是有非常多層次,不同階段的灌頂。各位,我們花很多時間講:第一個層次不退轉是至少要到初果阿羅漢的,對不對?初果以前會退轉。等你初果阿羅漢證得了以後,你還得七次之間─人間天上去證得四果阿羅漢,那是不是第二個階段的灌頂位?假設我們把它分成小灌頂、大灌頂,就好像我們說幼稚園畢業也戴一次那個方帽,有沒有?現在連小學畢業都給它戴一次,初中畢業戴一次,高中畢業戴一次,這樣聽懂沒?大學畢業戴一次,碩士還戴一次,博士還再戴一次。佛教也一樣啊,初果的時候一個階段,證得初果就不會退回初果以下,可是你還七翻生死,可是不一定要七翻生死!你也可以當世直入,在一世裡面,從凡夫到證得四果阿羅漢,能不能?能!過去生累積的因緣福德夠了,在那個時候成熟就可以。你要花一世、兩世,還是乃至七世,最多七世,看你自己的本事啊,那麼這個第二階段就證得四果阿羅漢。當你從阿羅漢要回小向大,到你能夠出離十方法界,哦!這又有個漫漫路程:那就是從被轉接成圓教的七信菩薩,階位類於四果阿羅漢但是內心自證境界天差地別;再轉入八信、九信、十信,就是三個階位,聽起來好像只有三個階位,開玩笑,無量劫等著你!“無量”是指“沒有定數”的,可以很快的到,也可以很慢的永遠到不了。隨你自己的心,頓然放下就成功了;永遠放不下,永遠不能成功。就是這樣啊,你自己做主人,誰管得了你?我們只能講法,懂嗎?講了給他聽,但是他選擇要或不要是他的權力,也是他的業障,懂嗎?到底是功德還是業障?隨你自己啊,誰管得了你?所以這個灌頂,人世間的灌頂,就是去當國王。佛法中最究竟的甘露灌頂,就是只要一滴法味就發菩提心,就飽滿了、成就了!直趨菩提證入法性啦!法味只要一滴。三藏十二部經,任何一個法門乃至只要一句佛號,只要一個法門一句佛號,或者像是大悲咒,或者是嗡嘛呢叭咪吽,或觀世音菩薩,或地藏菩薩,Anyway!只要世尊講過的,釋迦牟尼佛親說的,我告訴你們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就。那我們在這裡講彌陀法門,我們以他為代表,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所以我就不再講別的,但是不是只有這個。我一定要這樣講,這才是真正的「中懷悅豫」,中道實相觀。那我們在這裡以彌陀聖號的法門來說,彌陀聖號就是甘露,灌頂就是讓你成佛。所以以念佛之心,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叫甘露灌頂。「醍醐」,世尊做過比喻,說從生乳─就是剛擠出的奶,然後經過提煉成為熟乳,然後做成起士,有沒有?醍醐就是起士再加工啦!可以做成起士絲,有沒有?起士溶解以後再提煉就叫做醍醐。我在紐西蘭的時候,紐西蘭慈明寺做過很多次的醍醐。就是“精華中的精華”的意思,懂嗎?然後以牛奶、生乳到醍醐,來做為說明:佛法從淺講到深。講到最後CONCLUSION,最後結論凝聚成一句阿彌陀佛聖號。不要以為只是一尊佛,所有佛都叫阿彌陀佛,Amida,義為無限量,UNLIMITED。所以每一尊佛都是阿彌陀佛,舉一聲阿彌陀佛,是念所有一萬個佛、一千萬個佛都念了,就是這樣的意思。你要懂得它理體的意思,你就不會排斥、你也沒有分別見、你也不執著。你也不要只有執著這個是真的,別的都是假的,NO它代表所有一切,如果它是真,所有一切都是真。如果你認同只有這個是對的,其他都不對,你已經不懂他了,你不了解“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你若了解,你就不會只有執著這個是真,別的是假。“沒有真假,全部都是真。然後你再來念這一句彌陀聖號,那就真,真到底的真。”你們得自己去複習以前我們說過的,網站上都有。所以「醍醐沃心」,沃就是肥沃、就是滋潤,滿足豐富你的清淨念頭這個心。

13.【其為樂也,莫能喻焉】:所以我這個念佛啊,法喜充滿哪!那個是什麼樂呢?三昧啊!理一心不亂,與中道實相觀相應的,與自性性德全部相應的這種快樂,是沒有能夠比喻它的,沒有什麼形容詞可以說它。

正文第貳段:

【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於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

有一天哪,有一個客人就叩關,「詣」“以下對上”很客氣的說詞,就是來見他,那麼來見他就問他。那麼關房通常都會開一個小窗子,那小窗子通常都是只有大概45公分到60公分的寬度。高度呢,大概就是2尺。我見過很多個關房,就是開一個這樣小小的窗。那個窗有的是上下推的,就是上面一片、下面一片;有的是左右開。如果左右橫的比較寬,這上下比較短的,他就左右開。那如果是左右窄上下長的,就上下開。開一片窗,開一半。用窗簾,讓你看不到裡面,外客來就扣窗。為什麼?因為要拿食物給他,他不出來,他門不開的,就開一個小窗。那送三餐飲食、換洗衣物啊什麼的,就從那個窗口。那麼有一天就有一個客人來詣關,客人說:「念佛這個法門啊,我已經修持二十幾年了,我對極樂世界跟彌陀法門的信心、發願、修行,並不是不真切,我也是真的,我也很渴切。這個“切”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希求”,真的很想去,這叫“真切”第二個是我有很努力的在實行,這叫“深切”。但是呢,我業深障重。那麼業是指身口意三業,就是習氣很重;障有三種障:煩惱障、業障跟我們的報障(果報障)。那麼三障跟煩惱都很重,所以呢,我到現在還沒有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一心不亂有兩種: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念到二六時中都沒有妄念,不但佛號成片,而且不與三界相應,不受六道輪迴的拘束。可是對於理體的含意,所謂自性空、中道義、實相觀等含意,並沒有真正的開悟、理解。那麼只是“用事相的佛號取代了一切的念頭,不再起三界煩惱,那麼能夠出離三界火宅”。用佛號來降伏煩惱,佛經譬喻如石壓草。佛號就是石頭,草就比喻我們的妄念雜想。好像石頭壓著草,看不到那些草,草也沒辦法活動了,那妄念雜想不能活動了,如石壓草。那麼最淺的功夫叫「功夫成片」,那如果功夫成片就是進入「等持」,也就是超越欲界天,必定要碰到第六欲界天的天子波旬了,他不願意你離開欲界範圍,不再做他的子民;所以,以他的威神力,就引發八種順逆境界來干擾,叫做吹八風。如果沒有發動八觸,如果沒有八風吹不動。兩件喔:一個八觸,一個八風。這兩件事情如果沒有通過,不可能進入初禪。不可能!色界天的定都進不去。那麼所有的阿羅漢果之前,初果、二果、三果,都至少得在“未到地定”的定境中,起觀思維出世義理。最好是在初禪,心愈定,教觀愈清楚了然。初果、二果、三果通常是在色界天的定境中完成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屬於凡聖皆入之定境,但是內心境界差別很大。出世聖人以無念無住之清淨心名為“出世定”,不是另有一個出世定。所以四禪裡面,有很多阿那含,三果聖人住在那裏,叫五不還天,這就是證明都是要在色界天完成的。那如果有人根本沒發動八觸,不懂得什麼叫八觸,沒經歷過;八風又吹得動,妄說自己得理一心不亂,那這個就是大妄語。但是我們可以從佛經理解,像淨空老法師就很了不起喔,那他就說:「我沒那個功夫,我是從註解本“解悟”這些事情。」他說是“解悟”。我認為不應該用「悟」這個字,可是他對「悟」有他的解釋:他認為“大徹大悟”是理一心不亂;普通的“大悟”─沒有出離十法界,能夠實行四聖道的法的;然後“小解小悟”─ 凡夫對聖教的領悟正確,進入“觀行即佛”位,步步提昇知解內容,不會再“會錯意義”。他用禪宗的這樣的說法,就是祖師大德的說法,那我用的是佛經的說法,佛經跟祖師大德說的是有差別的。我是寧願相信佛,不引用祖師。那淨空老法師十次以上的說:他信祖師跟祖宗,聽祖先、祖宗的話跟過去祖師的話、祖宗的話。我對這一點我保留,我跟他不一樣,我只聽佛的話。那他願意所有的話都聽,祖宗的聽、祖師的聽、佛的也聽、菩薩的也聽,那是他的選擇。尊重!

我認同的部份我就讚歎隨喜;不認同的部份,我也一樣說:「他這麼說」。願意聽他的,也可以。你就跟著他,他成功,你就跟著他成功;他不成功,你就跟著他慢慢轉。各有選擇、各有因緣、一律平等,這就是中道實相觀的說法;沒有意見。我沒有意見。但我知道怎麼回事,我告訴你,我選擇只聽佛說的。佛怎麼說?佛經沒有的我決不說,祖師怎麼註解是祖師的事,我只看佛經怎麼說,然後自己理解到哪裡,就是我的次第到哪裡?我不受別人的左右,我能開發我的自性多少,那個是我的層次,這個是我;那他不是我,我不是他,但是我從他那裡學到很多東西,也認識到很多層面,所以我很感恩,我把他奉為像上師一樣的尊敬,但是並不是全部認同。可以好好的參考,感恩人家提供很多,就這樣子。懂嗎?

所以在這裡,這個人他說的所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那我們就知道了,如果是念佛「功夫成片」,那就出離欲界到達「等持」,準備要進入「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不是欲界的九心住未到地定是另外有一個未入初禪以前,你會碰到波旬的境界。所以我解釋:有前半段的未到地定,在這個階段裡面你要經歷過八風吹不動、要經歷八觸。然後這兩個“完全成功了”,就進入到“未到地定的後半部”。在那裡,你就有資格可以證得初果阿羅漢;阿羅漢證果最低的禪定功夫是未到地定的後心位,後心位這個名詞是我取的;因為未至定它有兩段,一段是要吹八風、發動八觸,這個常常都不是一次完成。像我自己的八觸,我跟你們講過,我是在三個人的座下完成的。第一個是在惟覺法師的座下,完成了三個觸;又到承天禪寺打佛七時,又完成另外的二個觸;接下來是在玅境長老的座下完成整個的八觸。我最後一個“痛觸”花了我三年的時間。是因為我有舊傷,舊傷在禪定的時候,最細微的痛它就會出現,因為八觸裡面有一個叫痛觸,我那個痛觸一直不能完成,我就跟玅境長老商量,非常微細的痛平常不會感覺到的,等到你入那個定境時,哇…痛得不得了,小事會變得很大的,所以他就跟我講:你要去醫好。我就是為了完成這個痛觸,所以才會到台中找楊醫師,懂嗎?我那時候常跑台中去醫我的腳盤,腳盤脫臼啊!一再的去把習慣性腳盤脫臼給醫好,才經歷過痛觸,八觸才完成。八觸完成才能進入未到地定的後半部。所以我為了給同參方便講解,我就把未到地定分成前心位跟後心位,佛經裡沒有講前心位、後心位。這個是我自己形容那個前半部跟後半部,要不然不好理解、不好講解,懂嗎?因為我親身經歷了,我跟你們講的都是實話,我在佛陀面前、在我師父照片面前,是要承擔有沒有妄語罪這個身口意發動,我負全責,我講的沒有一個字是假話。淨空老法師他很有勇氣,他非常有勇氣,我非常佩服他,我也很有勇氣他講真話,我也講真話,懂嗎?我有,他說他沒有,我也一樣崇敬他,就這樣子。他示現他該做的,你們如果把淨空老法師當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在示現給我們看,怎麼樣從一個沒有什麼學歷、很貧窮、沒什麼福報的人,花了六十幾年功夫,他到現在六十二年了,現在八十八歲了,怎麼樣從一個凡夫學佛到八十五歲以後開悟了,雖然沒有到大徹大悟,但他改得可多了,這兩年進步可不得了,所以他自己一直講:「聽他八十五歲以後的,不要聽他八十五歲以前的。」那我告訴你,八十五歲以後的淨空老法師與彌陀的相應,絕對可以讓他去往生成佛,只是品位的高下,看他的能力。他一直非常快速的在成就的,我把他當阿彌陀佛的化身看他在示現給我們看,凡夫學佛到能夠像他現在這樣,從領解、理解,到現在能實行,做這麼大的利益眾生的事,多麼了不起啊!我不推薦聽他八十五歲以前的,我只推薦聽他八十五歲以後的。我以前也聽,聽的時候我不敢叫你們聽,只有自己默默地祝福他,祈求三寶加持他,早日得念佛三昧、早日開悟證果。那我現在勸大家,要聽他「2012《淨土大經科註》」,好好的聽,努力照著講解實行,絕對會成就。那《淨土大經科註》這次是他講第三次了,前面兩次不用聽,聽2012開始講的《淨土大經科註》,他愈講愈精彩、愈講愈好,你把他當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就對了…這就對了,表法啊!

那麼這個人他說,他沒有到達一心不亂,那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可是如果講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的話指的是「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可以出離六道輪迴,理一心不亂就可以證入初住菩薩。那這個人說他沒到達那裏,所以不能出離六道。「窺吾根性」他自己私下看自己,就是自己自省自己的根性(根性這不再解釋)。「只合帶業往生」,其實所有的人都帶業往生,只是業重不重的問題。這個三土啊!常寂光淨土別說了,另外這個三土要往生哪一個土去?三輩,要用哪一個輩去?每一個人不同,但是都是帶業往生的。沒有所謂不帶業往生的,我們沒那個本事。「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雖然念佛三昧不是我這一生所敢期待的,「冀」就是期待、希望。但是「其能得之法」,這個能得到念佛三昧的方法,以及念佛三昧得到以後的相貌。「師其為我言之」請您可不可以對我說一說。

今天時間到點了,就講到這兒。 請大家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弟子隆應、定厚、修仁、隆明、隆怡、隆光恭敬聽錄繕打

弟子信真恭敬錄音分段

弟子淨怡恭敬整理

弟子隆成恭敬校對

 

首頁 開示摘錄 關務署念佛社開示 2014.05.28財政部關務署念佛社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