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開示大悲法門(十五) 2014.11.15
文章建立於 2016/11/19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皈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續前)
請翻開《大悲心陀羅尼經暨行法懺法》大陸版104頁倒數第2行。台版本經P.110倒數第二行。
【行法:故荊溪云。散引諸文.該乎一代文體.正意唯在醍醐。】
【荊溪】是地名,我們中國古來對某一個人很尊敬,就以其出生地來稱呼他,這荊溪是指天臺宗的第九代的祖師——湛然大師,湛然大師是荊溪人。
【註: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12.php (另開視窗)
天台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
(西元711~782年)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荊溪(江蘇宜興)人,俗姓戚。家世業儒,而獨好佛法。玄宗開元十五年(西元727年),十七歲遊浙東,尋師訪道。至十九歲(西元730年),於東陽遇金華方巖,示以天台教門並授以《摩訶止觀》等書,受天台止觀。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研習天台宗教義,盡得其學。到天寶七年(西元748年)卅八歲於宜興君山鄉淨樂寺出家,又至越州跟從曇一法師學律,廣究律部。後於吳郡開元寺講《摩訶止觀》。玄朗示寂(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後,師繼其席,在東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法。當時禪、華嚴、法相諸宗,名僧輩出,各闡宗風,湛然概然以己任,常對弟子說︰「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捨予誰歸?」從而祖述所傳,撰天台三大部的註釋及其他,凡數十萬言,顯揚宗義,對抗他家,於是台學復興。師提出無情有性之說,主張木石等無情之物亦有佛性,發展天台教義。歷住蘭陵(今江蘇武進縣)、清涼諸剎,所至之處,四眾景從,德譽廣被。天寶、大曆年間,玄宗、肅宗、代宗優詔連徵,皆稱疾不就。晚年居於天台國清寺,以身誨人,耆年不倦;當大兵大饑之際,學徒來集的更多。德宗建中三年(西元782年)二月,示寂於佛隴道場,世壽七十二,法臘四十三。弟子梁肅為撰碑銘。
師為天台宗中興之祖,世稱荊溪尊者、妙樂大師 ,又稱記主法師。北宋開寶年中,吳越王錢氏追諡「圓通尊者」之號。弟子有道邃、普門、元皓、行滿、智度、法顒等卅九人。道邃、行滿後來傳教觀於日僧最澄,最澄盡寫此宗的教籍以歸,開立日本的天台宗。賢首宗的清涼澄觀大師,早年亦嘗從湛然受學《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疏。又有翰林學士梁肅,也曾從湛然學教觀,深得心要,嘗以《摩訶止觀》文義弘博,刪定為六卷,又述《止觀統例》一卷等。其說出入儒釋,和宋代理學極有關係。此外,從湛然受學的人士,有李華等數十人。
湛然大師所努力的工作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對天台的基本理論三大部都作了註解,並加以發揮,特別是使圓融三諦之說更深刻化了。一般講「空」偏重於遮,講「假」偏重於照,「中」則遮照俱有;湛然大師認為,三諦不但相即,而且有雙遮雙照的統一意義。「空」、「假」兩者都有否定(遮)與肯定(照)兩方面意義,既非單純的一種,也不是三者簡單的聯合,而是雙方都具有遮照,這就叫雙遮雙照。
另一方面,為了對比賢首宗與慈恩宗的緣起說,對於本宗原有的理論加以補充,採取了《起信論》中如來藏緣起的思想。因此,他對於「性具」方面就用了《起信論》的「真如隨緣」來解釋「一念三千」之說,以為「諸法真如隨緣而現,當體即是實相」。
此外,湛然大師直接批判了慈恩、賢首、禪宗各家的理論。慈恩宗窺基曾作《法華玄贊》,其中有很多不同意天台宗的地方,師批判慈恩的重點就放在這部書上,寫了《法華五百問論》,提出了五百處錯誤加以質難。對於賢首,他寫了《金剛錍》。金剛錍是印度醫師醫治眼翳的工具,他藉以諷刺賢首宗人也需要用金剛錍刮治眼中之無明。在這部書中他特別提出無情之物也有佛性的主張,與賢首只承認有情有佛性的說法相對立。對於禪宗,在《止觀義例》中批判他們的禪法是「暗證」,證而無教作根據。由於湛然的這番努力,抬高了天台宗的地位,使天台宗一時有了中興之勢,他的理論為宋代天台宗的更加盛行打下了基礎。但是,由於吸收了《起信論》的思想,有許多含混不清之處也為宋代天台宗內部的分歧播下了種子。
生平撰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法華經玄義釋籤十卷、法華文句記十卷、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十卷、止觀搜要記十卷、止觀大意一卷、金剛錍論一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始終心要一卷、十不二門一卷等,均行於世。
【註】:天台九祖,指從初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至九祖荊溪湛然。然亦有稱北齊慧文為天台初祖者,蓋以龍樹為印度人,故未予計入;若如是計者,荊溪湛然大師應是第八祖。】
像蕅益大師,我們不稱蕅益,因爲他在靈峰北天目,所以稱他“北目”或“靈峰”。
【註:又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2],南直隸蘇州府吳縣瀆川(江蘇蘇州木瀆)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杭州的靈峯(今安吉境內北天目靈峰寺),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峯蕅益大師。】
六祖慧能,他後來到廣東潮州,就稱“曹溪”。因爲尊重不稱名諱。你看以前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觀世音菩薩的“世”不准用,跟李世民同一個字啊,就把那個“世”取消,成“觀音菩薩”。
【散引諸文】:散著引了很多其它的文字來說明本經。
【該乎一代文體】:爲了要涵蓋這一代文體。
【正意唯在醍醐】:「醍醐」是牛奶提煉到最精髓的部分。普通來說有生乳,生乳發精了以後叫熟乳,熟乳再提煉成cheese(乳酪),cheese還可以再提煉,直到最精華的部分叫醍醐。好像我們的教育,從幼兒班,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再換個學校到初中、高中,接著到中專,到大專,到本部,到碩士,到博士,你一個一個層次往上爬,你最高成就的時候,在我們這裏叫院士,古代就是翰林學院的學士了。
這句是告訴你佛經八萬四千法門也好,立了各各本尊也好,意在什麽?引領衆生出離六道輪回,個個開顯自己的自性。可是你累生多劫來,你跟誰有緣是三世相連的,這個緣份不斷的轉生投胎,會不斷的結緣,再互相的酬報。善惡、染淨之間,你能不能慢慢的安定下來,由染返淨,不再“趴趴走”(閩南語,意思是“到處亂跑”。),你能不能安身立命在一個依止之處,止住你所有的妄心,依著佛陀的教導,開顯你自己的自性。
湛然大師引了好多天臺教觀,各種文字來說明,無非是要告訴你,只依「圓頓止觀覺意三昧」這一法,你就能成就了。
【行法:故十六願須約開顯圓義釋也】:那麽法智大師就講了,這十六個願,有十個成就願,跟六個除滅願,我們必須要分析歸納來解釋。“約”就是約束、縮小、局限之意,也就是所謂的歸納法。“開”就開顯,所謂的分析法。時代用語不同,你怎麽歸納成爲一個個原則,這是不是就“約”了;那我現在要分析,掰開來揉碎了,越來越細、越廣了,這是不是“開”?以此來解釋、顯出它圓教的意義,這叫做「圓義釋也」。
【行法:前十願皆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者】:前十願每一句的開頭都是「南無大悲觀世音」。「南無」這個詞是印度文的音譯,翻譯成中文是“歸命”或“歸敬”。通俗地講,就是你用很尊敬的心回到祂的面前,以祂爲首領,全心全意地用整個生命的力量來代表你赤誠的心,全力以赴,這就是歸命!而這樣的歸命是充滿了尊敬、順從、全心全意、專注。含義很廣,沒辦法用一個中文的字來涵蓋它所包含的印度文的內涵,只能音譯。寫成“南無”是因爲唐朝的河洛話中這兩字的音貼切。
河洛話跟現在的閩南語是最接近的,閩南語念“南無”的音就是[nan mo],所以用閩南語去念大悲咒就非常接近原先翻譯過來的印度原音。如果用現在的普通話去讀就相差甚遠。你們知道中原話是什麽話?閩南話!閩南人是真正的中原人、河洛人,洛水那邊過來的河洛人。陝西、山西、涇水、渭水的人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因黃河水難,政府要疏散人員,把一些當時認爲的搗蛋分子,其實是特別聰明伶俐的人放逐到長江、黃河流域來。到了長江流域又碰到長江水難,所以很多人翻過武夷山,進入福建閩南。而現在的普通話,更多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这是从读音上讲的。
你們“皈依”哪有這樣的心?我常常笑你們是來沾醬油的。“沾醬油”的意思就是有味道,沾點佛門氣息而已。“我有去皈依了,我懂了一點點佛教”—佛教仍舊是佛教,你還是你啊!我現在要求你們做到「我是佛,佛是我。」,能不能夠很無愧於心地說「我在學佛」?是你要立志成佛,不是來“沾醬油”。所以「南無」的意思是“請你引渡我,讓我和你一樣能成佛”。從一個衆生到變成佛,你要仰賴祂、依靠祂,從而回到你的自性,直至成佛。理體上是回到自己的自性,事項上有老師在引導的。祂只是做你的老師,不做你的主宰,只是引導你而已,你要回來修行,所以叫“度我”。「南無大悲觀世音」就是“請觀世音菩薩做我的老師,引度我,讓我和你一樣”的意思。
【行法:亦信從大悲者】:「信爲道源功德母」,你得相信祂—大悲菩薩,祂就無所不在,時時刻刻守護著你;你若一瞬間不信祂,那一瞬間祂對你來說不存在。決定權不在祂,在你自己。信與不信,相應與不相應,由你定。衆生有感,菩薩才有應。因爲法身大士以上是不起心不動念的,祂安住在自己分證的常寂光,那一分的分證就使祂安靜。觀世音菩薩果報在「實報莊嚴土」,哪需要來找你?你有什麽殊勝?你的供養對祂來說都是不需要的。但是你有所求,求什麽?求成佛果、究竟圓滿。這合乎體性,也合乎祂的發願。世間所有一切人發出這樣的心音,祂都能觀察得到,所以名爲「觀世音」。你只要一念想要祂來教你,祂就會住到你的心裏來,所以要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要相信祂,還要遵從祂的教導。
爲什麽叫祂「大悲 」呢?觀世音菩薩拔苦心重,祂看到衆生有苦難,感同身受(因爲衆生與祂同一體性,衆生就是祂,祂就是衆生。),想把衆生所有一切的苦難都拔除,故稱「具大悲者」。“大”有平等的意思。每個人都一樣大,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的佛性是平等的,所以才叫“大”。“悲”是因爲你的苦就是祂的苦,祂要把你的苦拔掉,其心廣大啊!一切衆生的苦難,祂全部都放在心裏,等待機緣來救拔你。
【行法:施無畏者】:觀世音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妙法蓮華經》稱祂爲「施無畏者」。我們有三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叫“施無畏”,讓衆生不用害怕會墜入三惡途去,不用害怕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未來的因緣果報不好。或者更低的層次,你現在正處於災難中,正處於病痛中,正在受苦難;祂能夠開解你的心,幫你分析、歸納,安定你的心;讓你不覺得害怕,你有三寶作依靠,你有佛法可修行。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在做的事。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常常都是在衆生有難之時,而不是跟你同享快樂。
我以前做在家居士,到醫院裏演講都是幾百人聽,從營養學講到醫學,再講到救度灾難;講完佛法就進入各個加護病房,好多的病人等我。能活的都救回來了,不能活的就讓他好好地、平安地、很順心地走完最後的人生之路。我時常這麽做,所以半夜才能回家。我女兒同學的爸爸是臺北榮總胸腔科的主任。那時候她高三,我還沒出家。半夜一點半,榮總護理站打電話到我家喊救命:「郭老師,我們主任正在臨終之時,請您救拔」,馬上就得出門。要是你們敢做這樣的事嗎?家裏面的人會想你們真奇怪,對不對?我女兒護持我,讓我到醫院去救人。我們常常都是半夜子時(十二點多、一點多)在救人,救完回到家常常都是半夜二、三點甚至天都亮了。沒有拿任何紅包的,也不要留人家姓名。我從來都是當場問過了,救完就放下。那時候的感應事迹比現在多了幾十倍。也就是在那個階段,在學著“施無畏”,也因此有那樣的靈感顯化。等到大家都願意聽教理了,那你們就應該好好聽教理來“自我修心養性”,我就“不再用外表的神通妙算”,那些是爲了引誘你對我有信心。請問是“修心養性”重要還是“顯神通”重要啊?當然是“修心養性”嘛。但是,我如果間或點化你一兩句,你最好聽進去。你如果不聽,我也只能嘆口氣、搖搖頭,甚至現在連這些動作都沒有,你看不出我有任何反應。等事過境遷,有灾難、有損失了,才會恍然大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是題外話。(待續)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弟子 行朝、戒弘、清慧、修華、淨利、行文、行平 恭敬聽錄
弟子 持平 恭敬錄音
弟子 戒香 恭敬整理
弟子 正健 恭敬校對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校於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