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八)─正月初八前

文章建立於 2016/1/27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繼續講解有關《梁皇寶懺》

(1)《梁皇寶懺》正規得每人都“每一佛號必拜”。不應於共修時,東西序輪流、間隔佛號拜,那樣雖省時間卻使功德不圓滿。

(2)誦讀速度亦不應太快,而應“隨文入觀”明瞭經義。

(3)誦念期間最好每日上午供,但只在“起首日”與“圓滿日”唱念“疏文”。若不方便做“午供”儀式,起碼要懂得“二時臨齋儀”,如法供養三寶,以顯真誠孝順之心。

(4)年老體衰、或腰腿不方便、無法屈膝禮拜者,可以坐在椅上(最好腰有靠墊),遇“稱念佛號”時,上身往前傾斜如“鞠躬禮”,雙手合掌即可。內心的尊崇與相應最重要。(妙然師父八十歲後皆如此誦經行禮)

(5)禮誦《梁皇寶懺》圓滿後,必定有超度儀式。寺廟精舍懂得“施放燄口”或實行“蒙山施食”。在家居士至少可每日“二時臨齋”,學會“出食儀軌”,最後圓滿日“拜門口祭鬼神”此事甚重要,蓋已請眾多生靈來“聽經聞法”,必“施食”滿其“應急之需求”,爾後“攝受眾生無障礙”。

()民俗:

https:// 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ipei/tpteach/holiday/c1.htm

20160127_att_c1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有關春節的傳說是延續除夕的故事而來,總共有兩種說法

(一)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說「恭喜!恭喜!」

(二)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壞心的燈猴陷害,差一點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後來還多虧觀世音菩薩去向玉皇大帝說明,才免除人類的一場浩劫,所以等大年初一時,人們見面都要互道「恭喜!」祝賀自己和親朋好友能夠逃過一劫。    

二、相關習俗

舊俗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為春節,到民國以後才改為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稱為「新春」或「新正」,是民間重要的節慶。所以每天有不同的習俗,現在說明如下:

(一)初一

(本文未提“開正”或“賀正”,於下文另段說明之)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其會注意出門時的時間與方位。

【普度增註,依“道家五行、八卦吉祥方位而說明之:

2016年丙申正月初一“出門行春”宜心念“佛號”或各人之“本尊聖號”經行,(閩南語“春”“存”同音,“行春”比喻“愈走愈存多”之意)先向“南”或“東南”行至少100米,轉向“東”或“東北”,行60米以上,再轉向往“住宅之西北方”,行至少60米以上,再轉繞回“住宅之東南方”,由住宅之東南方趨近大門而入。(安排於路途之間至附近或常去之寺廟燒香敬禮。若附近無寺院宮廟,則依方位經行回自宅佛前禮拜迴向。)此日生門居東南鶴神居東南財神居正東震方貴神於東北巽方喜神在西北乾方、死門居西北、太白游東方勿抵向(違反方向)

正月初二新春首次出門經行者以住宅坐向為中心”

(A)先向東行,次轉向南方,再往西南方,轉回住宅之正南方,由正南方趨近住宅由正南門入。

(B)先向南行,次向東行,再轉南或西南,繞行至住宅之正南方,由此趨近住宅,由正南門入本日財神居正東震方,貴神於正南離方,生門於正南,宜開門南方;死門居正北方。即使住宅正門居正北方亦無妨,只要由住宅之南方向屋舍走100米以上趨近本宅,心中正念聖號就會化解一切災禍。

4.開門、出行、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為農民曆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出行、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普度之增註乃依各家農民曆採輯匯編:(修行有成,不受此限;凡夫三業不清淨,共業所感影響殊深,故須注意!

(A) 正月初一:除“寅時(清晨35)”、午時(1113)未時(1315)為不好之時辰外,其它時間皆宜焚香開門出行。戌時(79)大吉宜關門。

(B) 正月初二良辰吉時:子時(凌晨0時至1時;夜11時至12)丑時(半夜1時至3)寅時(清晨3時至5)辰時(早上7時至9)午時(11時至13)

卯時(5時至7)破凶、亥時(9時至11)退步,皆不吉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初五之前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初五之前不能煎粿(普度增註:不可煎至金黃色,閩南語“赤赤”有“赤貧”之意)等。

6.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拜土地公: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而沒從商者也會拜,大多都用牲禮祭拜,現代也逐漸改為以鮮花水果祭拜,因為家裡還有許多肉類沒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普度增註:新正初二不“做牙”,而只算循例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二月初二才是“頭牙”。】

2.祭祀公媽(祖先):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準備牲禮和菜碗,豐盛的一餐請祖先品嚐。

3.回娘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是十一(請女婿)或十二(女兒回娘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以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舊時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晚起一下。

2.提早上床:因為初三老鼠娶親,機於愛護動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覺。

(四)初四--接神日

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住在人家的諸神返天庭述職以後,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視事執職,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普度增註:“送神早、接神遲”是古來習俗,今“此文內容雖照登”,但個人存疑不敢率爾認同。習俗於下午四點後,擺香案或於神案與灶頭上供接神。】

(五)初五

1.隔開:意即春節假期到今天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撤去供神的春飯(飯碗裝滿拱凸成圓丘形之熟飯,上插一對“飯春花”﹝比喻飯食有餘﹞,自初一供神至初五)和年粿,清除屋內的穢物。而現工商業社會的年假也到初五開始上班。

2.開工:一般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曆上實在不宜開工,才另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不動之機器運轉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後老闆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後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普度增註:今年丙申正月初五之良辰吉時:卯、辰、未、申。】

 


 

http://38time.artjoey.com/festival/newyear.htm

台灣的春節習俗

(普度註:以下歌謠得用閩南語念,才會押韻有味道。)

台灣民間流傳的一首「新年歌」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

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澆肥)

初七七元,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

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女兒)返來拜

十三食暗糜(稀飯)配芥菜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暝

十六拆燈棚


台灣的春節習俗 (普度註:以閩南語念相關諺語,方有押韻及傳神之意味。)

初一元旦,事先就要依據干支找出當年「開正」的時刻。「開正」的時刻通常很早 ,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一等時刻到來,就燃放鞭炮,在神佛前擺上各色「甜料」, 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全家老幼一同祀神、祭祖,迎接新年的到來。平日信奉某一神祇者,也在春節到所祠之廟燒香禮拜, 稱為「行春」新正出行,男女必定盛裝,並且要查閱曆書,找出與自己生辰干支相對應的吉利方向,以期新年事事順利。路遇親友時, 則拱手互道「恭喜」。有登門賀年的賓客時,主人要端出各種甜料、甜茶招待,稱為「食甜」。過去的甜料以紅棗、橘子、冰糖、花生、 冬瓜糖及瓜子等四種或六種組成。客人在「食甜」時,也要即興的說些吉祥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甜甜,大賺錢」、 「老康健,食百二」等等。

為了討取新春的吉利, 舊時在台灣也有若干的禁忌要遵守,例如:忌煎粿,為恐將年粿煎焦(台語的「焦」字音同赤貧之「赤」字) 忌打破碗盤,不慎打破則以紅紙包上碎片,新年後丟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錢銀一大堆」蒸年糕時禁用白糖(白色代表喪事),改用紅糖或二砂糖。又忌元旦食粥。據說只要元旦吃粥,這一年中出門一定會遇到壞天氣。並忌午睡、男子午睡則田壟必垮,女子午睡則土灶必崩。但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 許多的禁忌已逐漸被人忽略了。

【普度增註:正月初一“開正”:已過“年關”,可慶可喜!故以感恩之心拜天地、祭祖先。「供品」必有甜粿、發粿、菜頭粿(蘿蔔糕)、一對“春飯”、一對柑橘塔、蔴粩、米粩、寸棗、冬瓜糖、圓滿豆(裹了甜衣之花生仁)等各式各樣甜點,桶柑或椪柑除“堆積成塔”“一對”保持供祀至正月十五外,必須另準備一大盤在供桌上,燒香禮拜後即可分給家人或來訪親友,記得新春期間要多講好話,不做“犯禁忌”之事,取個好采頭自己心裡也舒坦。】

初二回娘家俗傳已嫁的女兒若在正月初一歸寧,會使娘家變窮, 所以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台灣稱為「作客」、 「返外家(娘家)」。作媳婦的一大早就要準備便當(飯盒),偕同女婿、子女回娘家。古時候的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歸寧, 所以初二回娘家時多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返外家」也不得空手,多半要準備一些禮物, 稱為「伴手」或「等路」。娘家兄弟有子女的,也要贈送紅包。女兒帶回的外孫,則由外家贈送雞腿,或用紅絨繩繫古錢, 掛在外孫的頸上,稱為「結衫帶」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

正月初三,俗稱「赤狗日」,俗信此日不宜外出、宴客。若犯此禁忌,則終生赤貧。所以經過了初一、初二兩天的忙碌後,大家在初三都會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這一天則在家中賭博取樂。不過,工商業社會的步調已不及以往的悠閒,許多的公司商號都在初四就開工了。所以民間儘管有「赤狗日」的禁忌, 許多人還是會把握這最後一天的假期外出踏青。 舊時的習俗,正月出行經過橋樑,隧道時都要祭橋神,事先準備香及金紙,到橋頭焚香燒金,祈求橋神保佑出行平安。也有人僅燒香,再將金紙繫上紅絨線,放在橋頭,俗稱「壓金」。今人祭橋神則只是搖下車窗,將金紙丟在橋上,隨即呼嘯而去,早就失去了那一份恭謹之心。正月初三又是俗傳「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以後,各家各戶都要提早熄燈就寢,並在家中各處撒鹽、米,稱為「老鼠分錢」。

初四接神,去年臘月廿四日升天奏報的諸神都在初四那天回轉人間。因此要準備牲醴、香燭紙馬迎接諸神下降。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 所以接神一般都在午後舉行。由於要準備接神的供品,飯菜特別豐盛,所以才說「初四頓頓飽」。

初五隔開,表示新正暫告一段落。 各商家已正式開張,回復正常營業。

初六挹肥,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 準備春耕,挑肥耕種。

初七人日,在台灣並無慶祝人日的習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B0%E5%B9%B4

臺灣新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介紹的是臺灣的新春(春節)。關於臺灣其他被稱為「新年」的節日,詳見「臺灣新年 (消歧義)」。

新 正

臺灣新年

20160127_att_Taiwan_2013

新春期間臺南市神農街頭的年節裝飾

別名

新正、正月、元旦、過年、舊曆年、新春、春節(華語)

參與者

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海外臺僑社群

類型

臺灣漢民傳統歲時節俗

意義

農曆正月歲首、元始天尊聖誕、國定道教節

活動

尾牙、清黗、年貨、辭年、圍爐、新春開正、做客、行春、隔開

相關節日

新春、春節、臺灣元宵節

臺灣新年

閩南語 / 臺語表記

全漢

新正 / 新春 / 正月

元旦 / 新正年頭

全羅

Sin-Tsiann / Sin-Tshun / Tsiann-Gue̍h

Guân-tàn / Sin-tsiann-nî-thâu

臺灣新年,傳統稱呼為新正(臺:Sin-tsiann、客:Sin-zang)正月(臺:Tsiann-gue̍h,客:Zang-ngied)、元旦(臺:Guân-tàn,客:Ngien-dan)、新春(臺:Sin-tshun,客:Xin-cun),又俗稱新正年頭(臺:Sin-tsiann-nî-thâu,客:Sinˊzangˊngienˇteuˇ)、過年正月正時舊曆年新年。是指臺灣漢民從 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到新年二月初二頭牙期間,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節俗。尤以除夕夜到正月初五隔開為重。過年期間的傳統稱呼為「新正」,大年初一稱為「新正年頭」、「開正」、「正月初一」,拜年稱為「賀正」,與一系列節令、祭祀等活動。

進入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曾頒布使用明治維新後的新曆新年與日式新年習俗,惟總督府發行的民曆仍附有舊曆,且民間也自過農曆年。戰後,國民政府沿用原中國大陸新年習俗稱呼,改稱春節(華語),遂成通稱。

臺灣新年風俗隨不同的移民傳入並逐漸本土化後,亦與戰後移民的大量中國南北風俗薈萃。現代社會,部分本土的舊時習俗逐漸式微,或受中式、日式新年習俗影響。臺灣過年與傳統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匯聚了許多宗教科儀、人文藝術與歲時信仰等禮俗,今日仍是臺灣社會全年最重要、盛大的傳統節日

回向功德: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釋普度比丘尼完稿於2016.01.26

 

 

20160127

圖片來源:tw.123rf.com

首頁 開示摘錄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八)─正月初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