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十六)─清明節(上)

文章建立於 2016/3/26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一、清明節的由來、意義、與習俗

學尼先為同參們搜尋了下列一些相關資訊以作參考,然後再以佛門角度解釋、安排佛門功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8%8E

清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二十四節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日期和時間(協調世界時)

開始

結束

辛巳

2001-04-04 17:24

2001-04-20 00:35

壬午

2002-04-04 23:18

2002-04-20 06:20

癸未

2003-04-05 04:52

2003-04-20 12:02

甲申

2004-04-04 10:43

2004-04-19 17:50

乙酉

2005-04-04 16:34

2005-04-19 23:37

丙戌

2006-04-04 22:15

2006-04-20 05:26

丁亥

2007-04-05 04:04

2007-04-20 11:07

戊子

2008-04-04 09:45

2008-04-19 16:51

己丑

2009-04-04 15:33

2009-04-19 22:44

庚寅

2010-04-04 21:30

2010-04-20 04:29

辛卯

2011-04-05 03:11

2011-04-20 10:17

壬辰

2012-04-04 09:05

2012-04-19 16:12

癸巳

2013-04-04 15:02

2013-04-19 22:03

甲午

2014-04-04 20:46

2014-04-20 03:55

乙未

2015-04-05 02:39

2015-04-20 09:41

丙申

2016-04-04 08:27

2016-04-19 15:29

數據來源: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清明,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與新春、端午節、中秋節,是指華人傳統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故稱華人四大節日。另外,就祭祖而言,除(除夕)、清(清明)、盂(盂蘭盆日七月十五)、九(九九重陽)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祭祖四大節日」漳州、潮州等地區則常在三月初三上巳節掃墓祭祖,稱為小清明。

【普度增註: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05758.htm

上巳节

百科名片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普度再加註:三月初三亦是“北極玄天上帝”的誕辰。】

每年4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4日、45日、46日三天中的一天。《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臺灣、中國大陸、港澳等地少有根據節氣而定的節日、假日。

目錄

1物候

2演變

3各地習俗

3.1中國大陸

3.1.1河北

3.1.2北京

3.1.3上海

3.1.4福建

3.1.5四川

3.2香港、澳門

3.3中華民國(台灣)

3.4日本(琉球)

3.5馬來西亞

3.6新加坡

4大陸公祭

5相關文學

5.1古典詩

6公眾假期

6.1越南文學

7相關條目

8參考文獻

9外部連結

物候


•桐始華。(白色桐花開始盛開)

•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鴑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

•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到了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演變


在於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休三天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三相結合,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宋代朝廷規定清明節各地均須祭掃陵墓,表示對亡靈的悼念,這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清明節親水、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

古代,清明還不如寒食節(現在已和清明合併為同一日)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之日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107天,寒食節的後一或兩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

對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或許正是因此,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普度增註:應是“禁火”於清明之前一天寒食節,故於清明皇帝再“賜火”。)的日子,還有非常豐富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曾皙說:希望「莫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清明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根據《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認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季節。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時節,清明節前後,是人們謝謝祖先、謝謝生活、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

各地習俗


清明節

20160326_att01

清明節期間外出郊遊的民眾

參與者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 馬來西亞華人社區 新加坡華人社區 韓國 日本(琉球) 越南

類型 傳統節日

活動 掃墓、踏青、郊遊、盪鞦韆等

日期 公曆44日、45日、4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節的習俗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琉球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中國大陸

河北

冀北掃墓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寒衣節)」。上墳燒紙錢,在清明前一個禮拜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北京

燕京大覺寺中的玉蘭花會於每年的清明前後綻放,持續到穀雨,因此,大覺寺玉蘭是北京春天踏青的勝景。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普度增註:類似閩南之“草仔粿”或稱“鼠麴粿”】

福建

福建閩南不一定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節附近掃墓客家人通常在春節之後。掃墓也不執著於哪一個特定的日子,因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

閩南習俗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墳塚,皆言「借過」找到祖墳時【普度付囑:此段說明甚重要,請要奉行。】先徒手禮拜,告知守墳的土地神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清理墳墓環境,翦除雜草亂木,甚或修補墓園,如樑柱、墓碑裂縫,完成後,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祖。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閩南習俗,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考取知名大學、公務員等)或結婚生子,才會「培墓」。

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供品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早年流行「揖墓粿」,「揖」是閩南語「猜」之意,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尤其是「紅龜粿」或「草仔粿」,稱為「墓粿」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甚至是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此風流行甚早,戰國時代《孟子》書中就有貧者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早期泉漳、臺灣盛行此俗,相鄰的墳墓都會盡量發放「墓粿」,以多者稱雄。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香港、澳門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香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燒香燭、焚冥鏹,祭物多為鮮花、水果、燒豬或豆腐。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粵、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森嚴,但每逢清明,位處粵、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理由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廣東的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炒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不少人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林大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中華民國(台灣)

臺灣人口之中,有七成以上為閩南後裔,大部分人掃墓習俗與閩南相同。

另外,民眾由於不同的祖籍與族群(福建泉州閩南人、漳州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掃墓日期迥異,民眾並不一定會在這一天掃墓(例如客家人春節開始即可掃墓,不少漳州人則流行在上巳節掃墓。),而且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臺灣人向來自行調整掃墓時間,在清明或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

原本國民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並不放假。[2]197545日蔣中正過世,政府將「民族掃墓節」改訂為國定假日,放假一天。並將蔣中正逝世紀念併於此日舉行。[2]此後,愈來愈多宗族依其祖俗、並顧慮到現代人工作假期的配合,而選在清明節齊聚祭祀。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遂在臺灣成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習俗之一。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掛紙」「培墓」掃墓又稱「掛紙」,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家中有大喜之事,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臺灣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很不固定。從除夕到中秋節都有客家人掃墓,亦有不少人在春分後祭祖,清明達到最盛。如臺灣北部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一帶的客家人,則由春節到上巳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甚至是除夕或大年初一。

日本(琉球)

琉球人會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拜祭完畢後家族會在祖先墓前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如豚肉料理、糖果、水果、蜆等。

馬來西亞

清明是馬來西亞華人最為關注的節慶之一,僅次於農曆新年,很多在外打工的遊子都會回鄉按照傳統上山掃墓。清明節在馬來西亞並不是公共假日,所以當地華人都會提早一兩個星期的週末假日上山掃墓,清明正日前的週末人潮最為擁擠。

當地華人通常會出動全家人,兩三輛車載著祭品到義山、公冢或靈骨塔去。一般上他們會先祭拜大伯公(或稱后土,福德正神)。

之後把墳墓上的雜草除去、打掃乾淨,再為褪色的墓碑文字補上漆,然後奉上三牲,水果、糕點和茶酒,燒香點蠟燭,再依照輩分依序上香跪拜,在墓碑上壓上墓紙,最後焚燒紙錢、紙紮祭品。

馬來西亞華人的墓碑碑文都會完整交代陰宅主人的姓名、祖籍(例:福建、廣東、信宜、瓊州、漳州、泉州、安溪、泉安、潮州等)、身份、子孫、安葬日期,墓碑的高和寬、字體的尺寸大小,也受到傳統信仰以丁蘭尺訂吉凶的限制。

新加坡

東南亞地區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其形成與華僑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正是爲了處理同胞的身後事,早年闖蕩南洋的華人共同湊錢置地,建「義山」(免費公墓),蓋大伯公(土地神)廟,以實現共同的祭祖願望,由此逐漸形成對東南亞華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鄉會館文化。

不過,在華人約占總人口75%的新加坡,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採取了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華人改土葬爲火葬,幷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甕安置所,市區內的墳場因此漸漸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買一處政府提供的墳地約需坡幣六七千元(坡幣1元約合0.8美元),不僅費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華人主要為閩南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多半為閩南儀式。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親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滿一、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壓上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當場將酒食、肉、果喫完回家,一般會准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蛤、螃蟹、雞、鴨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家鄉)做清明不?」

大陸公祭


清明期間,有不少公祭活動。

•黃帝陵祭典(陝西黃陵)

•黃帝故里中華始祖祭拜大典(河南新鄭)

•祭祀炎帝陵大典(湖南炎陵)

•太昊伏羲祭典(甘肅天水,河南淮陽)

•女媧祭典(河北涉縣)

•大禹祭典(浙江紹興)

清明節,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槐樹尋根祭祖活動

相關文學


•三月死魚鰡,六月風撲稻

•雨淋墓頭紙,日曝穀雨田

•清明芋,穀雨薑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

古典詩

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說始於《千家詩》。但《樊川文集》未見,此詩是否真出於杜牧之手,有待商榷。)

•宋·高翥《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高翥為宋代詩人。在這首詩中,作者開篇即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塚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第三聯寫得非常妙,通過「狐狸眠塚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塚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讓人心裡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表面濃厚,實際淡薄的假象,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

•北宋·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賞析:這是黃庭堅因得罪權貴蔡京而被貶宜州(今廣西宜山)時所作的一首詩。詩的開頭,描繪出春天萬木萌發,春雷動地,桃李爭豔的熱鬧景象,同時也點出清明時節人們祭掃荒壟,愁雲黯淡的場面。但接著詩人筆鋒一轉,以「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化用《孟子·齊人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之推甘願燒死也不願為官的典故,在對兩種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中,表現出作者雖遭遇挫折而志節不改的高尚人格。詩中表達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結尾雖然說無論賢愚,最終還是化為荒塚一丘,歸於虛無,但我們細加推敲,就不難發現,作者在詩中並非是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願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地換取相應地位與富貴的高潔情懷。

公眾假期


在台灣,國慶日當天放假一天,若與周六、日重疊則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前一星期六補班補課。[3]2015年起,若遇周六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遇周日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4]

越南文學

在越南史詩《金雲翹傳》中,女主角王翠翹就在清明遇到一位死去老婦的鬼魂,其中描述當時清明景象的詩句就成為了越南文學中的經典。

相關條目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的著名畫卷。

•掃墓

•祭祖

•潤餅卷

•上巳節

•寒食節

•重陽節

參考文獻


1.^長青社:零七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2007318

2.^2.02.1周俊宇.民俗與政治:中國國民黨政權下的清明節再製(19122008(PDF).《臺灣文獻》季刊.

3.^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全國法規資料庫.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2008-08-04](中文(繁體).本法第三十七條所稱其他由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放假之日如左:五、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

4.^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2014-06-11] (中文(繁體).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應予補假。例假日為星期六者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為星期日者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外部連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清明

•清明(國曆4456日)(農委會)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316(週三)03:57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83%E5%A2%93

掃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的論述與觀點可能以某些個別團體為主,並非從世界角度出發。

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掃墓,是東亞的傳統習俗,閩南人掛紙、掃墓,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才稱作「培墓」客家人則呼為掛紙廣東人言為拜山、行青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的祭祖活動,也含有慎終追遠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部份地區亦有在春分、上巳和秋分掃墓者。

目錄

1中國掃墓時間

1.1閩南後裔

1.2客家後裔

1.3日本掃墓時間

1.4韓國掃墓時間

1.5琉球掃墓時間

2空間配置

3台灣傳統土葬掃墓祭祀儀程

3.1清掃

3.2掛紙

3.2.1由來

3.2.2實行方法

3.3擺放祭品

3.4祭祀

3.5共進午膳

3.6燒紙錢

4參考資料

4.1相關條目

4.2注釋

4.3外部連結

中國掃墓時間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與重陽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不過時至今日,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潔整理。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小清明:農曆三月初三,因為在農曆裡是固定的日期,所以又稱「死清明」這天並非真正的清明節,是古代專門驅逐晦氣的「上巳」節,故又稱「古清明」或「小清明」,有些人會在這時候掃墓,兼具有踏青、拔除不祥的意思。

清明:又稱「活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日,陽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因為在農曆裏是變動的日期,故有此稱。

春節。中國重慶、內蒙古、山西、山東等地流行春節掃墓。[1][2][3]

元宵:粵東客家人從元宵節即開始掃墓,清明節達到最高峯。

中秋早期閩中稱上巳節為「小清明」,清明節為「正清明」,中秋節為「大清明」中秋節前沒掃墓,將會遭到祖先的責罰。現在已幾無此俗。

重陽:有些潮汕人家族會在重陽節掃墓,順便踏青。

冬至:對於有些閩南人潮汕人來說,冬至是與春節相當的大節日,有許多家族會在冬至前後上山掃墓,稱「過冬紙」。不過,這個時候掃墓由於風高物燥,容易引發山火,許多家族已經不再堅持這個習俗。

閩南後裔

閩南人並不一定要在哪一個日子掃墓,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通常分為「清明附近」與「小清明附近」兩種連雅堂《臺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半數以上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附近掃墓,其他則在清明節。但是現在因為臺灣政府規定清明節當日放假,為了配合假期,逐漸以清明節當日,成為臺灣閩南人掃墓的主流日期。

閩南習俗掃墓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墳塚,皆言「借過」,並不視為得罪。找到祖墳時,先徒手禮拜,告知土地神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隨即用鐮刀清除墳墓附近的雜草,也可以趁機修復墓園的裂縫,或是補漆墓碑字跡,當清理完畢後,在墳墓周遭壓上墓紙,代表為祖先修繕房舍。

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皆為長方形,邊緣或平直,或有鋸齒一種是泉州款式:有紅黃青白靛等各種顏色的,稱為「五色紙」。有說法稱早年三邑用白色墓紙,同安用黃色墓紙,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紅色墓紙。後來泉州人一併使用「五色紙」另一種則是純黃色的「黃嘏紙」,是漳州人、客家人使用的。如無墓紙,亦可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普度增註:此金白錢,民間亦以之供祀虎爺。】

壓完墓紙後,點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墳的土地神(宜蘭等地區會一併祭拜龍神),焚燒金紙。北部地區使用「三色金」(壽金、福金、刈金),或者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福金、刈金);南部使用「壽金」與「九金」。

然後祭拜祖先,焚燒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銀紙。但慣例,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紙(大銀、小銀等),不能燒金紙。

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現代則是考取知名大學、公務員、留學)或家族內有人結婚、添丁,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4]

早年流行「揖墓粿」「揖」是閩南語「猜」之意,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尤其是「紅龜粿」或「草仔粿」,稱為「墓粿」。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甚至是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此風流行甚早戰國時代孟子就有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早期泉漳、臺灣盛行此俗,相鄰的墳墓都會盡量發放「墓粿」,以多者稱雄。

客家後裔

客家語中稱掃墓活動為掛紙(發音亦同),這是因為依漢人掃墓的習俗,閩客皆然,會在墓碑上壓上一張張長方形的墓紙,表示修繕之意。

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很不固定 。從除夕到中秋節都有客家人掃墓,亦有不少人在春分後祭祖,清明達到最盛。如臺灣北部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一帶的客家人,則由春節到上巳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甚至是除夕或大年初一[5]

掃墓祭品鮮花、水果[6]、牲禮等。先燒經衣後燒壽金(若族譜記載先祖曾任高官者,視為神明,則可燒壽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銀紙。

由於客家人常遷徙,有「撿骨」風俗,早期某些地方仕紳長老,可能會將數年的無主孤墳,併為「萬應公」[7]統一作清明。為了避免祖墳被併入「萬應公」因此有「新地不過社,舊地掛到年底下。」[8]的說法:新墳在社日前[9]就要掛紙祭掃,最起碼要在清明節前;否則剛逝世的祖先、親人可能會搶不過七月半鬼門大開時的眾好兄弟前輩,或是被當作孤墳。舊地到年底才掛紙,都無所謂。

日本掃墓時間

日本人掃墓的日子主要有:お盆(盂蘭盆節)、春分、秋分及逝者的忌日。

お盆(新曆812-15日)是日人必須回家鄉掃墓的大日子。若祖墓在往家附近,則除お盆外,春分及秋分也會進行春、秋兩祭。

韓國掃墓時間

•朝鮮半島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琉球掃墓時間

琉球民眾多於清明節或元宵節、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掃墓。自從歸為日本沖繩縣之後,也有部份人依照日本人習俗,尤其是長期在縣外工作者因遷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人的掃墓日期。

空間配置


20160326_att03

一個墓牌,上面的清河表示這個張家為清河堂,顯考表示墓中人是男性,故為張公。

以下以墓碑正面為基準(非參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非必然)陳列。

龍神:所謂的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靈,一說是四神獸中的青龍,另說為守護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在臺灣,有些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

•祖先墓碑。

土地公或后土

臺灣客家人於開墾有成後,宗族會集資興建公廳(祠堂)及祖塔(即納骨塔,又稱佳城),以利宗族共同掛紙(掃墓)。例如已成為古蹟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區的葉五美公祖塔更是齊聚數千名子孫祭祖[10]

台灣傳統土葬掃墓祭祀儀程


清掃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祖先墳墓會雜草叢生,甚至林蔭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11]、清掃、整理。

掛紙

20160326_att04

掛紙

掛紙〔客語gwa5zhi3[12])又稱跪紙,即為掃墓拜祭,壓上墓紙之意;是離開祖墳前,幫祖墳修繕的象徵,亦表示這座墳墓有人祭掃。

由來

傳某位古代君主返鄉後[13],欲祭拜父母墳(一說618年李淵祭母[14]),卻因為連年戰亂,眾人翻遍墓碑,至黃昏仍無法辨識。君主取出一紙,撕碎拋向空中,祈願請父母指引所在。部分紙片落於一墳,風吹不動,果為父母墳。於是後人每年清明掃墓,皆行掛墳墓紙之儀。

實行方法

泉州人用紅黃青白靛等五色紙,漳州人、客家人用黃嘏紙(黃色墓紙),如無墓紙則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掃墓時將邊緣直順的墓紙用小石頭或土塊壓在祖墳的周遭。而邊緣有鋸齒、中間有裂縫的墓紙則正面朝上,用小石頭整疊壓在墓碑上。

擺放祭品

20160326_att05

若有準備經衣,需要在先人用膳前就先燒。

•鮮花

•清水

•點紅蠟燭:左右各一。

食物:一般是不設供品,如果有攜帶供品的話,基於寒食節的傳統,為了紀念介之推,這天,人民一般不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可能會擺出下列食物:

潤餅:又叫春捲,祭祀的時候,放置好作潤餅的餅皮和內餡材料,內餡都是蔬菜,但近年來也有人放少許肉片或滷肉塊等。

草仔粿(艾粄)

刈包

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據說古時此二果常於如廁時生長。不用代表「旺來」的鳳梨。不用貌似釋迦佛頭的釋迦。)【普度增註:也不可祭拜時同時供香蕉、李子、梨子,(閩南語諧音義同“招你來”,墓地亡靈易跟隨回屋宅。)

•線香:先向土地公點三炷香祭拜(宜蘭等地會祭拜龍神),再向祖先點三炷香祭拜。

•紙錢:

20160326_att06

金紙

先燒土地公用金紙:北臺灣多用四色金(福金、刈金、壽金、大百壽金)南臺灣用九金、壽金、福金

20160326_att07

銀紙

次燒先人用紙錢:燒給祖先,若有經衣的話,需要先燒一般為銀紙去世三年以上者可用刈金南臺灣為蓮花金蓮花銀

祭祀

20160326_att08

拜龍神

20160326_att09

拜土地公

20160326_att10

祭祖

祭祀時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掃墓最大用意。中國傳統世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於九泉監看子孫的表現,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藉禱詞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1.先拜土地神(后土):請求土地神保護祖墳的安全完好,俗信土地神保護墓主的安全,故拜土地神是掃墓中相當重要的事。

2.再拜龍神:有少數人會拜龍神,請求龍神保護祖墳風水地脈的吉祥,此風盛行於臺灣宜蘭一帶。

3.最後祭祖:跟祖先溝通。

共進午膳

有些人會敬三次酒,大約十到二十分鐘,表酒過三巡,這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

神靈完膳後,才是人類用餐的時間,這時就是拿潤餅、草粿喫。

燒紙錢

20160326_att11

燒紙錢之前都要作折紙錢的動作,這是為了避免發生不完全燃燒,圖中白色煙霧即未完全燃燒之碳氫化合物。

土地公:

1.先拿著金紙唱拜(閩南語稱為唱 jya)告知土地公準備要燒紙錢。

2.化寶給土地公(金紙)。上面紅紙與綑綁用的藺草(鹹草)、橡皮筋等皆須取下來,不能燒。

3.燒差不多後酹(閩南語稱為「gan4錢」,將清水或酒、茶圍澆香爐一圈),使圓圓滿滿。

4.收祭品

先人:

1.拿著金銀紙錢唱拜告知先人。

2.化寶給祖先(銀紙,或者用九金、刈金)。

3.酹。

4.最後禮成收祭品。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清明

•祠祭

注釋

1.^易守華.掃墓新風尚墓前獻鮮花春節期間40萬人祭拜親人.重慶晚報(新華網重慶頻道). 2009-01-31[2009-10-08](中文).

2.^陳章采.春節掃墓瀘州增開加班公車.華西都市報.2009-01-25[2009-10-08](中文).

3.^楊艾青.春節期間提倡文明祭祀.呼和浩特晚報.2007-02-15(中文).

4.^2015清明節勞動局放假時間,勞動局清明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5.^大年初一,告訴祖先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極少數會在除夕,告訴祖先是本年最後一天

6.^多半不用鳳梨,因鳳梨意為「旺來」。

7.^因遷徙不知墓地在哪,或是小時夭折,沒有進入家塚或神主牌,掃墓時遺漏沒有祭拜到等,撿骨完聚在一起。

8.^劉美芝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文化之研究

9.^一般是指二月初二春社日;或說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10.^清明祭祖葉家千名兒孫掃墓

11.^一般只用鐮刀,不用鋤頭

12.^寶安(新安)、香港一帶之客語gwa5當中之細圓唇半響音(半元音[w]多已失落而變為ga5之發音)ga5[ka]55ga5

13.^必定不是劉邦掃父母墓,依照史記記載,劉邦稱帝時其父親仍在世

14.^清明掛紙.[2013-02-01].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319(週六)06:25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http://tamweb.tam.gov.tw/faq/040507-4.htm

為什麼今年的清明節不在四月五日?

每年的清明祭祖,是大家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通常,清明節會落在45日,但今年的清明節是在44日,有時則在46日,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清明」為24節氣之一,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訂出,24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訂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

是以,就是因為回歸年長度與實際曆年長度的些微差距,再加上公曆曆年日期需隨回歸年實際長度而修正,就會讓清明節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啦!

其實,不只是清明節,其他節氣也相同。各節氣的分佈日期請參見下表。

名稱

可能

日期

名稱

可能

日期

名稱

可能

日期

小寒

1/5-1/7

立夏

5/5-5/7

白露

9/7-9/9

大寒

1/19-1/21

小滿

5/20-5/22

秋分

9/22-9/24

立春

2/3-2/5

芒種

6/5-6/7

寒露

10/7-10/9

雨水

2/18-2/20

夏至

6/20-6/22

霜降

10/23-10/24

驚蟄

3/5-3/7

小暑

7/6-7/8

立冬

11/7-11/8

春分

3/20-3/22

大暑

7/22-7/24

小雪

11/21-11/23

清明

4/4-4/6

立秋

8/7-8/9

大雪

12/6-12/8

穀雨

4/19-4/21

處暑

8/22-8/24

冬至

12/21-12/23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ipei/tpteach/holiday/c3.htm

20160326_att12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有關清明節的由來: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二、相關習俗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一般清明掃墓可以分成兩種儀式:

(一)掛紙

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

(二)培墓

把祖墳修飾一下,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

三、相關語言教材

(一)語詞

1.培墓

2.掛紙

3.韭菜

4.魷魚

5.雞蛋()

6.紅龜粿

7.卦墓草

8.糖豆(花生糖)

9.芋頭

10.米糕

(二)語句

1.清明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去培墓。

2.清明培墓要準備韭菜、魷魚、紅龜粿和牲禮。

3.有人清明前培墓,也有人清明當天才去卦紙。

4.培墓前要先割墓草,再祭拜。

5.雞卵要剝殼,撒在墓上。

6.糖豆、芋頭、米糕都是祭品。

(三)歌謠:紅田嬰

紅田嬰 紅碰碰

騎牛騎馬去培墓

大兄排紅龜

二兄排牲禮

三兄燒香與點火

飼牛囝仔圍來乞墓粿

墓粿分無夠

豆乾鴨卵提來湊

註:紅田嬰-紅蜻蜓

培墓-祭墓

乞墓粿-乞討祭墓的粿

四、建議教學活動

資料來源:

(一)阮昌銳(民80),台北市傳統儀禮--歲時節慶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二)劉還月(民79),臺灣歲時小百科(上),臺原出版社。

(三)鄭良偉(79),臺灣禮俗語典。自立晚報。


http://www.folk.org.tw/dictionary/page01.htm

清明節介紹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掃墓祭祖、以及春遊的重要節日。古代曆法家取冬至為一年之始,將一年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約當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

宋朝以後,清明最重要的活動即是掃墓,親族子孫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http://www.twsnap.com/info.php?tid=550

清明節

清明節(英文 Qingming Festival )一般說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由於清明是在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清明節並非以農曆在計算日期,也不是固定於國曆的某天,清明節日期一般會落在國曆的 4 月的 4 日、5 日或 6 日的其中一天,且常有機會與兒童節形成四月份的連假,是農曆春節過後的連續假期,由於台灣人會在清明節這天掃墓祭祀主祖先,在中華民國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稱為民族掃墓節,並放假一天。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可以從中國人自古就有祭祖的習慣而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連年爭戰後,回到家鄉想要給父母親上香,卻因為多年投入在戰事的劉邦跟本無法找到自己父母親的墓,好不容易在雜亂無章的草叢中找到了父母親的墓碑,有鑑於此,往後每年都要在清明節去掃墓,民間也跟著這樣的做法,後來清明節掃墓就漸漸的流傳下來,這樣的歷史故事也許不容易考證,但一直以來中華民族就會在清明節這天掃墓並祭祀祖先,慎終追遠。

清明節習俗與活動


除了掃墓祭祖的傳統習俗之外,各地還有一些其他符合節慶的活動,例如盪鞦韆、放風箏、郊遊、取薪火、畫蛋、種樹、吃春捲或潤餅等活動,每個地方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同,這個節日除了有祭祖等嚴肅的習俗,也有郊遊踏青等家庭親子活動,也是一種家庭團圓的傳統節日。

為什麼清明節要放風箏?這個習俗其實來自於清朝,在古代風箏稱為「紙鳶」當時的人們會將不好的事情寫在風箏上,然後清明節在墓園放風箏,當風箏飛上天後,把風箏線剪斷,這樣的動作代表不好的事情都隨風而去,當然現代人不適合這麼做,因為環保的原因,也不希望過完節日到處都是風箏。

為什麼清明節要吃春捲或潤餅?其實春捲與潤餅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春捲通常會油炸過,而潤餅則是由潤餅皮包起來後直接食用,相傳在古代兵荒馬亂之時,百姓沒有時間或閒暇去準備祭祀祖先的祭品,就有人想出了用麵皮將食物包覆起來當成祭品的做法,後來成為閩南地區清明節的一種應景食物。

清明節相關詩詞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黃庭堅《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台灣每年清明節日期


年分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日期

4/5

4/5

4/4

4/4

4/5

4/5

4/4

年分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日期

4/4

4/5

4/5

4/4

4/4

4/5

4/5


http://ibook.idv.tw/enews/enews781-810/enews792.html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相關故事-寒食節

寒食節是紀念介之推感人肺腑的護駕故事。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

當時大臣介之推護駕跟隨重耳,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流亡了19年後,返國即位,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一一加封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因為由於介之推還鄉探母,晉文公便忘了封賞他。

後經他人提醒,他才想起舊事,心中愧疚,便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介之推的蹤影。

由於介之推是個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介之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的。

晉文公便下令火燒綿山,直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卻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之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而發現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到介山祭介之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

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這就是清明「折柳插頭」習俗的由來。

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的節日。

它甚至比不上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而清明節掃墓,更是宋代以後出現的。

但是由於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重疊,漸漸的不再有明顯的劃分,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那作為節日的「清明」與作為節氣的「清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從聯繫上來看,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從區別上看,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但是,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呢?

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之一:掛紙

「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清明節習俗之二:培墓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

「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

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

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它則視情況而定。

「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乾、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

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

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

台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裏,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清明節習俗之三:踏青(起源於唐代)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

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清明節習俗之四:盪秋千(鞦韆)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

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籐上樹,這就是秋千的雛形。

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千秋帶入中原,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千秋。

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

到唐代,盪秋千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清明節的習俗之五:鬥雞

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互攻鬥,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

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


清明節的習俗之六:插柳

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

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支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避邪的功用。

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避邪了。


清明節的習俗之七:賜火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春天取榆,稱柳之火;夏天取棗,稱杏之火;秋天取柞,稱楢之火;冬天取槐,稱檀之火。

也就是說,換季之時,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

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

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火賜給群臣,以示對大臣的寵愛,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清明節的習俗之八:拔河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鉤」。

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代表河流)就算是勝利。

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文/曉雲


http://www.365fruit.com/worship_06.html

清明節的習俗

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培墓(即掃墓)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

一般習俗會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

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

若為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即土地公)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三牲(祭后土)五牲及菜碗(祭墓)。麵龜(長壽)、米糕(高昇)、土豆(吃老老)、發粿(發財)、丁仔粿(添丁)、菜頭(好彩頭)、韭菜(長久)。

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過去,還會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

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而過去一年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亦名「子孫燈」。子孫燈俗名又叫「香仔燈」,直徑約為四寸,所以也叫「四寸仔」。),燈上以朱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丁兩旺、富貴雙全」,在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台灣地區的客家人掃墓的日期正月十六日起,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其中又以正月十六日掃墓的人最多。這是因為早期的客家移民來台較晚,較富庶的地點都已有人居住,貧瘠的丘陵地又欠缺發展,所以客家的子弟大多要出外謀生。舊時的交通不發達,往來不便,所以趁年假返鄉時,順便祭掃。

現今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踏青(起源於唐代)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盪秋千(鞦韆)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古時社會,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這就是秋千的雛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秋千帶入中原。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到唐代,盪秋千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鬥雞

鬥雞清明時節的應景遊戲,且如春節的賭博般,須以錢作為籌碼。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戶攻鬥,就連皇帝也甚愛鬥雞。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但是目前臺灣仍尚有鬥雞的風俗。臺灣民間飼養一種黑色而體大的鬥雞,俗稱「軍雞」,這種雞原產於印度及馬來西亞,曾在臺灣掀起一陣蓄養鬥雞及賭勝的風氣,現今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地區鄉間亦有鬥雞比賽的民間習俗活動。

插柳

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插柳相關傳說:

紀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燒死和埋怨在柳樹旁,第二年寒食節,晉文公率領臣子來祭拜介之推的時候,只見那棵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活,晉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以後群臣紛紛仿傚相沿成襲。

•唐高宗在渭水舉行祭祀儀式時,曾把柳枝編成圓環送給群臣,說是可以辟邪,於是相沿成襲。

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生前留戀於秦樓楚館為與不少歌妓結下不解之緣,深受歌妓愛戴,柳永死後,每年清明節都有不少歌妓來到墳前祭掃,祭拜完後在路邊折柳插簪髮,以為悼念,於是成為後世插柳之俗。

賜火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春天取榆,稱柳之火,夏天取棗,稱杏之火,秋天取柞,稱楢之火,冬天取槐,稱檀之火。也就是說,換季之時,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火賜給群臣,以示對大臣的寵愛,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拔河

拔河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鉤」。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代表河流)就即為勝利。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民間傳說

土地公的傳說 - 這傳說始於「孟姜女」。傳說她在吃了一種神奇的糖果後,就變得非常愛哭,又因為她的先生被秦始皇抓去建造長城,不幸在外鄉過世。她千里尋夫,且哭得連玉皇大帝都受到感動,所以要讓她的先生復活,就在她找到她先生的骨頭時,土地公便叫她把所有的骨頭帶回家去DIY組合,結果等回到故鄉後,她怎麼拼都拼不起來,所以她的先生也就沒辦法復活,於是她責怪土地公出的餿主意,玉皇大帝知道後就處罰土地公看守墳墓,這就是流傳很久的民間故事。

所以現在家家戶戶的墳前都請土地公來照顧、看守;正所謂「后土乃幽冥之神也」,這在楚辭裡面就提及了。不過,在宜蘭,墳墓的處理又有不同了,還需要有一個「風水之神」,所以拜拜的時候,先拜土地公,再拜「風水之神」,最後拜祖先。大家都希望拜了風水之神後,可以福延後代子孫;作大官、賺大錢。

結論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而這種習俗延續至今時,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祖先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也由於火化越來越普及,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也漸漸取掃墓的習俗;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


http://livilife16888.pixnet.net/blog/post/103729888-%E6%B8%85%E6%98%8E%E7%AF%80%E6%8E%83%E5%A2%93%E7%BF%92%E4%BF%97%E8%88%87%E7%A6%81%E5%BF%8C

Feb 28 Fri 2014 01:46

•清明節掃墓習俗與禁忌

※本文由網路資料整理而來,各地民俗風情或地區民族而略有不同,此篇僅提供網友一個基本的參考,網友們可依祖先流傳的習慣方式進行;心誠則靈,清明時節祭祖,除了能得到祖先的庇佑之外,清明祭祖的習俗,也能夠給後代一個追思先人、做人不能忘本的良好示範,有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在世者也能藉由一年一次的重要節日反省往年作為、和祖先稟報後重新出發,有洗滌心靈、安定信念的效果。

雖然在台灣目前火葬比以往的的土葬為多,因此有些人家不再有”掃墓”的行為,但是在清明(或是任何想和祖先祈願的時間)其實也都還是可以祭祖、追思先人的,前提就是要擁有虔敬的心思,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清明的由來和傳統掃墓的程序和方式吧~~

●掃墓是從遠古就有的習俗,而大約是在唐朝時,慢慢演變為在「清明」時節由家中長老集合家族的人,至祖先的墳墓做清掃和祭拜的一種家庭重要聚會/祭祀活動。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在春分後的十五日,約等於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在台灣,1979年政府將清明節定為45日,許多人會在這天掃墓,不過在習俗上,這個日子的前後幾天也都是可以掃墓的,而台灣的客家人比較特別,會在元宵節到清明節這段時間擇期去掃墓。

●掃墓時習俗上是吃寒食(不會在墳墓的地方開伙煮飯),通常大家攜帶的寒食會有春捲和粿、蛋等等。也有民族會食用青糰。

●春捲的作法是以春天出產的青菜為主,如豆芽菜、韭黃、韭菜、芹菜、紅蘿蔔、筍絲、香菜,然後再加上豆干、蛋皮、肉絲等(不過似乎也有家庭習俗會用全素的)再撒上花生粉、糖粉等,用1~2片餅皮包起,就成了春捲。

●青糰(或稱青糰子),是使用糯米拌上草汁,用成小球後蒸熟製成。可製成有餡或無餡。甜鹹皆有。(草汁各地所使用的植物略有不同,有麥草、艾草不一)甜的有豆沙或棗泥做內餡,近年來也有豬肉餡口味。

●清明使用的粿則有發粿、草仔粿、紅龜粿等,各有象徵發財、祖德流芳、長壽的意義。註:通常新墳只會使用綠色或米色的粿

●掃墓流程(各家傳統會略有不同)

1.清掃、割草

2.若墓碑字跡模糊應重新上色

3.將墓紙以小石壓在墳上

4.祭拜后土(墳墓的守護神,即土地公)

5.祭拜祖墳

6.吃春捲或粿、蛋等

7.再次清潔,跟祖先稟報後再離開

詳細說明: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蔬菜(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

•建議掃墓時間在早上10點至下午3點前,此時陽氣較重。以現代觀點來看,太早或太晚都不適宜,原因應是因為清明時節常會下雨,雨多泥濘易滑,光線不夠亮,滑倒難免危險,畢竟經過一年可能草都會長得較長,因此選擇光線較亮的時間去掃墓較宜。

•掃墓後進家門前應過火、或去人多地方接觸陽氣、回家後先洗澡,建議可使用艾草洗澡等,以去除陰氣。

若因種種原因,無法回鄉祭祀者,也可以在家祭拜祖先。方法是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稟報祖先。並燒紙錢祭祀。

•掃墓禁忌:

1.懷孕婦女或月事來不宜去祭拜。

2.七歲前太小的小孩也不宜去祭拜

3.提醒同行小孩不可嘻笑怒罵,要有虔敬的心。

4.注意不可踩踏到先人或其他家族墳墓。

5.也忌對其他墳墓用手指指點點。


http://big5.china.com.cn/ch-jieri/qingming/3.htm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20160326_att13 20160326_att14

盪鞦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1] [2] [3] [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86-10-68326688


http://kikinote.net/article/58440.html

掃墓前須知

掃墓時間是何時?

到底該在清明節當天掃墓,還是清明節前後掃墓?其實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而各地都有一些習俗,建議尊重這些習俗。

另外,掃墓的時間最好是在早上57,或是在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因為傍晚陰氣逐漸增長,時運不好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

懷孕、經期來了,能去掃墓嗎?

一般而言,懷孕、經期來了的婦女要避開清明節祭掃活動,特别是不能在下午3點後去祭掃。

掃墓當天爲何要照鏡子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當日早上,應在洗漱之前先照鏡子看自己的額頭,若有烏黑的氣色就代表時運較差,建議避開掃墓活動,如果一定要去,建議隨身佩戴玉器、桃木來化解厄運。

清明節時可去探視親朋好友嗎?

不要清明節當天去,因為會將祭掃的晦氣帶給別人,這很不吉利,隔天去探視比較好。

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不過如果當地並沒有此習俗,那就沒什麼關係。

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不管是女友陪男友去掃墓、下屬陪上司去掃墓,或是陪朋友去掃墓,都是不好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玉珮。

家人可以分批去掃墓嗎?

如果有事要忙,家中成員不能一同前往,分批掃墓是沒關係的。

一個人一年内能去爲兩家人掃墓嗎?

比如為外婆掃墓,改天再為老公的父親掃墓,這是可以的。

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掃墓嗎?

由於此刻正是身心最虛弱的時候,易招致陰氣上身,所以不要去祭掃為宜。

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為表示對祖先的禮貌和尊重,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等到掃墓完後再用餐較恰當。

掃墓時,衣服能隨便穿嗎?

不可掃墓應穿深色衣服,衣著要整齊,神情要莊嚴肅穆,以示對先人的尊敬。

【普度增註:絕對不可穿紅色(代表喜氣)衣去掃墓。】

掃墓時的禁忌

祭祀、掃墓的順序為何?

應該先把祖先的墓園掃乾淨後,才祭祀拜拜。

清明節拜祭時,有講究輩分嗎?

有的,順序爲: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

掃墓後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後,回家要淨身洗衣嗎?

掃墓後,回到家一定要清洗鞋子,並將鞋尖朝裡擺放,還得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才能去掉晦氣。

以上圖文彙整自:中文百科在線、台中天后宮。如有不妥請來信反應,KIKINOTE 將盡速撤除。


http://blogs.teachersammy.com/Blogs/entry/describing-tomb-sweeping-day-activities-in-English#.VvI72uJ96pA

「清明節」的英文說法叫 Tomb Sweeping Day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掃墓節」( tomb [tum] 是墳墓,sweep [swip] 是動詞「掃」)

但若要說到清明節所做的事,大部份的人其實都不是真的去「掃墳墓」sweep tombs而是去先人墓地進行整理、向他們致敬問候、擺放祭品、焚燒紙錢等

「整理墓地」可以說 clean up / tidy up the gravesite

「上墳」可以說 pay ones respects at 某人的 gravesite

「焚燒紙錢」是 burn joss paper / burn ghost money

「燒香」是 burn incense

「祭品」則是 food offerings

「磕頭」一詞已和港式飲茶的dim-sum一樣變成廣東話進入英文的外來語它就叫 kowtow [ˋkaʊˋtaʊ]

我們來造些句:

On Tomb Sweeping Day, a lot of Chinese people would visit their ancestors’ and family members’ graves to pay their respects.

(在清明節這天,許多中國人都會到祖先或家人的墳墓上墳。)

Our whole family is going south to pay our respects at our grandparents’ gravesite.

(我們全家人要去南部為祖父母上墳。)

We are all going to help tidy up the gravesite.

(我們全部的人都會幫忙整理墓地。)

Some of the Tomb Sweeping Day customs include burning ghost money and presenting food offerings.

(清明節的習俗包括燒紙錢和提供祭品。)

At the gravesite, we pay our respects by bowing or kowtowing.

(我們以鞠躬或磕頭的方式在先人墳前致敬。)


http://www.branbibi.com/blog/s.php?n=english-words&tid=%E6%8E%83%E5%A2%93%E8%8B%B1%E6%96%87

掃墓英文

掃墓英文翻譯與一般的單字不太一樣,主要是因為掃墓這種說法是東方人的特殊用法,所以掃墓英文翻譯會採用"形容"的方式來翻譯,常見的掃墓英文翻譯可以用以下這幾個:

sweep a grave - sweep 中文為"掃、打掃"的意思,grave 則是"墳墓"。

sweep the tombs - tombs 中文為"墓、墓碑、陵墓"的意思,與 grave 類似。

to visit grave. - 採用形容掃墓這種動作的翻譯方式

to visit a tomb. - 採用形容掃墓這種動作的翻譯方式

graveside rituals - graveside 中文是"墳墓、墳墓旁",rituals 則是"儀式"

掃墓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習俗,時間是在每年的清明節(Qingming Festival,活著的人要去幫往生者把墳墓打掃乾淨,如果是規模較大的祖墳,清明掃墓時匯集大批的後代子孫共同掃墓,通常會有專人負責打掃清潔,子孫們上香祭拜祖先,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慎終追遠最佳寫照。以下是掃墓英文的造句練習。

造句一、We'll go to sweep the grave in the Qingming Festival every year.

翻譯一、我們每年都會在清明節當天去掃墓。

Qingming Festival - 清明節

造句二、Sweeping the tomb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ustoms.

翻譯二、掃墓是傳統的中華文化習俗。

traditional - 傳統的、慣例的

culture - 文化

custom - 習慣、習俗

造句三、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y visit the grave.

翻譯三、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掃墓。

first time - 第一次


http://dict.hjenglish.com/w/%E6%B8%85%E6%98%8E%E8%8A%82

清明节 [qīng míng jiē] 

Tomb Sweep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Qingming Festival

Clear and Bright Festival

作为节日的清明节一般翻译为"Tomb Sweeping festival"或者"Tomb-sweeping Day",扫墓节或扫墓日。这个翻译着重强调了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扫墓”。这种说法的好处是,老外一听就能大概明白这个节日的背后含义。也有人把清明节翻译为"All Souls'Day",这是一种站在对方文化角度考虑做出的翻译。因为"All Souls'Day"在西方是确实存在的节日,一般称为“万灵日”。作为节气的清明,它被译为"Clear and Bright"


http://www.en8848.com.cn/read/culture/chinajr/155175.html

清明节及清明节习俗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双语中英对照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Qingming Festival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The Qingming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is one of the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in China, falling on April 4-6 each year. After the festival, the temperature will rise up and rainfall increases. It is the high time for spring plowing and sowing. But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not only a seasonal point to guide farm work, it is more a festival of commemoration. The Qingming Festival sees a combination of sadness and happiness.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ay of sacrifice. Both the Han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t this tim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and sweep the tombs of the diseased. Also, they will not cook on this day and only cold food is served.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The Hanshi (Cold Food) Festival was usually one day before the Qingming Festival. As our ancestors often extended the day to the Qingming, they were later combined.

与清明节扫墓的悲哀相反,人们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也一样是可以享受生活的。

In contrast to the sadness of the tomb sweepers, people also enjoy hope of Spring on this day.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 time when the sun shines brightly, the trees and grass become green and nature is again lively.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followed the custom of Spring outings. At this time tourists are everywhere.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People love to fly kites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Kite flying is actually not limited to the Qingming Festival. Its uniqueness lies in that people fly kites not during the day, but also at night. A string of little lanterns tied onto the kite or the thread look like shining stars, and therefore, are called "god's lanterns."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to plant trees, for the survival rate of saplings is high and trees grow fast later. In the past, the Qingming Festival was called "Arbor Day". But since 1979, "Arbor Day" was settled as March 12 according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72652.html

关于“清明节”的英文介绍??

外教的口语课让我们讲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我选了“清明节”。请您给些意见~~

PS1。清明节用英文如何表达??

2。清明节的缘由?

3。清明节的故事?

in English~

2006-04-06 18:14

提问者采纳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1Qing Ming JieAll Souls' Day

Qing Ming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More important, it is a period to honour and to pay respect to one's deceased ancestors and family members. Because it reinforces the ethic of filial piety, Qing Ming is a major Chinese festival.

Literally meaning "clear" (Qing) and "bright" (Ming), this Chinese festival falls in early spring, on the 106th day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It is a "spring" festival, and it is an occasion for the whole family to leave the home and to sweep the graves of their forebears. Chinese being practical people this sweeping of the graves is given an extended period, that is, 10 days before and after Qing Ming day. Among some dialect groups a whole month is allocated.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郭亲睦邻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域的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ORIGIN(起源)

Qing Ming is popularly associated with Jie Zi Zhui, who lived in Shanxi province in 600 B.C. Legend has it that Jie saved his starving lord's life by serving a piece of his own leg. When the lord succeeded in becoming the ruler of a small principality, he invited his faithful follower to join him. However, Jie declined his invitation, preferring to lead a hermit's life with his mother in the mountains.

Believing that he could force Jie out by burning the mountain, the lord ordered his men to set the forest on fire. To his consternation, Jie chose to remain where he was and was burnt to death. To commemorate Jie, the lord ordered all fires in every home to be put out on the anniversary of Jie's death. Thus began the "cold food feast", a day when no food could be cooked since no fire could be lit.

The "cold food" festival occurs on the eve of Qing Ming and is oft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Qing Ming festival. As time passes, the Qing Ming festival replaced the "cold food" festival. Whatever practice is observedthe basic observation of Qing Ming is to remember one's elders by making a special effort to visit their graves, ashes or ancestral tablets. To make the visit even more meaningful, some time should be spent to remind the young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of the live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ir ancestors, and the story of Jie Zi Zhui who choose death over capitulation.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椎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无论以何种形式纪念,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当然,还要学习介子推宁死不屈的气节。

2、清明节风俗

1)扫墓

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无锡的传统民俗较有代表性扫墓时要挑些新士壅坟茔,而且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肴和酒、饭等祭奠。后用干果糕点等替代。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成为清明节里很重要的内容,在祭炎黄二祖、悼念自己的先祖的同时,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使今天的清明活动具有了更重要的教育意义。

2)踏青

清明时节,气候温暖和煦,大地皆春,处处鲜花嫩草,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在无锡,踏青的最好场所莫过于惠山。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人们都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到野外放凤筝,别有情趣。

3)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清明节那天,有家家门口插柳条的风俗。在一些地区,还流行小孩带柳枝帽的风俗。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习俗的来源也是根据介子推的传说据说,介子推是死在柳树下面的 。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到绵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那棵柳树,已经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丝,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下看了,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3、清明与节气

清明节即是节气又是节日。从节气上来说,它是24节气之一。

我国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24节气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

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家家门口插柳条,祭扫坟墓和郊外踏青。农谚中也有"清明忙种粟"的说法。作为以花信为标志的花信风清明的花期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充分点明了清明节气的花期和花种。《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提问者评价

谢谢~~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lm=0&si=&rn=10&ie=gb2312&ct=0&wd=Tomb%2Dsweeping+Day&pn=10&cl=3


http://www.spiiker.com/communication-detail/communication/25864571.html

清明节英语介绍(中英双语)

每年的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2011年的清明节是45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按照旧的习俗,祭祀(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今天,spiiker就带大家一起阅读一篇关于清明习俗的英语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起学习关于清明节的地道表达。

Celebrated two weeks after the vernal equinox(24节气之一的春分),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few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that follows the solar calendarsolar calendar,意为农历、阴历)--typically falling on April 4, 5, or 6. Its Chinese name "Qing Ming" literally means "Clear Brightness," hinting at its importance as a celebration of Spring. Similar to the spring festivals of other cultures, Tomb Sweeping Day celebrates the rebirth of nature, while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nting season and other outdoor activities.

Qing Ming Jie in Ancient Times

古代的清明节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celebrated Qing Ming Jie with dancing, singing, picnics, and kite flying. Colored boiled eggs(原来古代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方复活节一样有彩蛋……小编只能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了……) would be broken to symbolize the opening of life. In the capital, the Emperor would plant trees on the palace grounds to celebrate the renewing nature of spring. In the villages, young men and women would court each other.

The Tomb Sweeping Day as Celebrated Today

庆祝春天的清明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this celebration of life became a day to the honor past ancestors. Following folk religion(folk religion,民间习俗、信仰), the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 spirits of deceased ancestors looked after the family. Sacrifices of food and spirit money could keep them happy, and the family would prosper through good harvests and more children.

Today, Chinese visit their family graves to tend to any underbrush that has grown. Weeds are pulled, and dirt swept away, and the family will set out offerings of food and spirit money(注意纸钱的官方说法啊:spirit money). Unlike the sacrifices at a family's home altar, the offerings at the tomb usually consist of dry, bland food. One theory is that since any number of ghosts rome around a grave area, the less appealing food will be consumed by the ancestors, and not be plundered by strangers.

Honoring Ancestors

祭祖

Honoring ancestors begins with proper positioning of a gravesite and coffin. Experts in feng shui, or geomanc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land by the surrounding aspects of streams, rivers, trees, hills, and so forth. An area that faces south, with groves of pine trees creates the best flow of cosmic energy required to keep ancestors happy. Unfortunately, nowadays, with China's burgeoning population, public cemetaries have quickly surplanted private gravesites. Family elders will visit the gravesite at least once a year to tend to the tombs.

While bland food is placed by the tombs on Qing Ming Jie, the Chinese regularly provide scrumptious offerings to their ancestors at altar tables in their homes. The food usually consists of chicken, eggs, or other dishes a deceased ancestor was fond of. Accompanied by rice, the dishes and eating utensils are carefully arranged so as to bring good luck. Sometimes, a family will put burning incense with the offering so as to expedite the transfer of nutritious elements to the ancestors. In some parts of China, the food is then eaten by the entire family.

Kites

风筝

Besides the traditions of honoring the dead, people also often fly kits on Tomb Sweeping Day. Kites can come in all kinds of shapes, sizes, and colors. Designs could include frogs, dragonflies, butterflies, crabs, bats, and storks.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釋普度比丘尼完稿於2016.03.24

 

 

20160326
首頁 開示摘錄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十六)─清明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