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二十二)─文殊師利菩薩誕辰
文章建立於 2016/5/8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一、前言:學尼與文殊師利菩薩之因緣
(1)1968年9月2日農曆潤七月初十,「青少年犯罪調查訪問」行程於高雄市圓滿解散,與女同學顧○○到學尼之三姑家暫住三天,第一晚去「大天后宮」求取指示後,(詳情請閱讀『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二十一)─媽祖誕辰』)我倆睡在閣樓上,忽做一夢:「聽到三姑的聲音大喊“聖母駕到”,聽到自己的聲音說“不是聖母,是觀世音菩薩”,然後見到一尊『約三層樓高之白衣大士站在蓮花上』對我說:“去○○街找○○○○菩薩,記得去○○街找○○○○菩薩”。」醒來只記得夢中情節,卻怎麼都想不起來街名和菩薩名,只記得好長的名字。第二晚,又做同樣的夢,醒來問三姑:「台南是否有一條“大正街”,那裡有什麼稀奇古怪事?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我去那兒找一尊名字好長我記不得的菩薩。」三姑非常驚訝的回答:「這是日據時代的街名現已不用,這幾年出了一件怪事:有個小學老師的夫人突然被太白星君指導,一下子通靈了,免費指點疑惑很準確,若有捐款全數做慈善公益,很轟動。」故於第三天晚上未預約而登門。
當時已過九點,她女兒原說:「太晚了,我媽去洗頭,休息了。」學尼回答:「拜託通報一下,我明天就離開台南沒機會了。」那小姐深深看了我一眼,轉身去通報,回來叫我們等候,不一會兒那位太太進來了,邊走邊看著末學說:「等了妳三天,怎麼現在才來?去燒香向觀世音菩薩謝罪。」她的神案供著觀世音菩薩大幅畫像為背景,神案上供著太白星君、陳靖姑、李哪吒;她坐在神案旁指示回答。燒香後她主動開口:「妳有個初中同學謝○○,與文殊師利菩薩有大因緣,但近日去受洗為天主教徒,文殊師利菩薩不理她了,但是妳的本尊觀世音菩薩慈悲,要讓妳去帶領她回頭懺悔。」這下我被嚇住了,夢中已忘記的菩薩名就是這『文殊師利菩薩』,她怎麼會知道呢?要求我先找到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代謝同學求懺悔,然後才回台北市(其他內容且略過)。她講述了謝同學近期發生的某些災難事,實為文殊師利菩薩救助,然因事發當時在場的韋姓同學是天主教徒,解釋為是聖母瑪利亞之功德,故說服謝某去受洗。末學姑且聽之而存疑,也不反駁,心想回台北印證後再說吧!
當晚回三姑家已半夜,睡至兩點左右夢到:「三層樓高的觀世音菩薩站在蓮花上很大聲的指著下面罵:『謝○○,謝○○!』看到自己好小一個,跪在蓮花瓣前,頻頻嗑頭說:『好啦,我信了,會照妳的指示做。』」突然醒來,看到蚊帳外站著一個半透明的白衣大士,頻頻對我點頭,末學很害怕,叫醒顧同學印證,把她嚇得用大毛巾蓋住臉,問末學:「那是什麼人,為什麼是透明沒內臟?」眼睜睜的看著觀世音菩薩如何離去(奉師命不準說明)。這樣重複三次,末學才死心塌地的願意去找文殊師利菩薩的塑像。
隔天,五六位同學一起去麻豆住李壯源家。得李同學父母護持,到南鯤鯓「五府千歲廟」裡面的『青山寺』,見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塑像,第一次禮拜了觀音、文殊、普賢的『圓通寶殿』。
最驚嚇的是:回台北找了謝同學與韋同學印證,事實經歷與通靈者所述分毫不差。此事驚動了懺公師父(麻豆念佛會乃懺公師父於1961年創辦,李同學及其尊親皆為懺公師父之歸依弟子),故有同年12月通法禪寺之歸依禮及隔月四女上蓮因寺參加齋戒學會之因緣。
(2)1991年元旦,於圓滿在「嘉義佛教會館」講解「修持大悲咒之利益與方法」後,同參四人一起往訪台南市「南天台般若精舍」。彼處為五層樓獨棟建築,一樓供奉西方三聖與彌勒菩薩,二樓為講堂及僧寮,三樓供奉一尊站立、正傾瀉大悲法水之金色觀世音菩薩塑像,四樓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是本道場的「大雄寶殿」,五樓供奉著「華嚴三聖」─毗盧遮那法身佛及二恊士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由四樓走樓梯上去時,內心很興奮而好奇:思維著「超越大雄寶殿」會是什麼境界?一見「華嚴三聖」翻身下拜,內心澎湃湧出詩句:「身是僧寶心是佛,意念清淨是法寶,普賢行願除障難,文殊智慧大放下。」滿心歡喜敬佩這道場布置之“表法”。各位同學能體會個中深意嗎?
一樓“表法”:今生已入佛門,若不能求生極樂世界成功,只好仰賴彌勒菩薩來時得解脫。三根普被、未捨有緣者。
二樓“表法”:「學佛,好聽法、研教理者。」那就常參法筵,多聞、常熏修。
三樓“表法”:觀世音菩薩慈悲,應以何身得度即為現何身;法門無量,任眾生方便。
四樓“表法”:十法界之佛位。「釋迦牟尼佛」此方真教主,得十方佛共隨喜度眾生。
五樓“表法”:「華藏世界」超越十法界,毗盧遮那佛法身遍處在,文殊、普賢表「智理不一不二」、「依體用智、還歸性體,究竟圓融。」
當天開心法師展現妙語說法,末後問難於末學:「世壽將盡,妳老何所說?」末學回應:「觀此道場布置,主法者已得心要,常說《心經》以度眾;不罣礙,可也。吾為汝祈願十年延壽,如之何?」和尚落淚致謝謂:「今得妳老人家造訪且出口挽留,吾命可延。」開心法師於2001年圓寂。
(3)1993年於五台山,初受夢參師父傳文殊灌頂,聽到宏覺法師朗誦文殊十大願,(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襌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國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濕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迴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奕。世典文筆歌詠讚歎。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傾倒。及生淨行不淨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捨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者大願。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藍佛塔襌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於法界。迴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霑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闍黎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者大願。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於前生。負作駝驢豬狗牛羊象馬奴俾僕從。償他宿債。累劫賠命。還他偷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瘖啞最下乞人。於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泥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鬥亂縱恣貪瞋。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還六處。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化變。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者大願。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如是曼殊發廣大願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曼陀羅華遍滿虛空。其時大會諸眾盡見其華。同時讚歎曼殊大士。聖力自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爾時諸大會眾咸皆歡喜信受奉行。)
末學不自禁的當場感動嚎啕大哭,心中發願要學習文殊之智慧慈悲,其後共受了五次文殊灌頂儀式與課程。
(4)西元1995年第三次上五台山,自台灣送去許多法寶贈給一些寺廟與僧侶,當時龍泉寺已擴建,舊院落的文殊殿未開放,從紙窗的破洞窺見佛桌後牆壁斑駁、燈光昏暗、幾無供品擺設;然佛像莊嚴、獅騎威猛,使末學於外面庭院向屋內拜下,祝禱:「願將身上餘款盡數交給寺方,請求修建此殿重加開放。讚譽獅子坐騎的功德與發心,祝福獅騎早日成佛。」(當時尚未讀誦全本華嚴經,不知獅子坐騎是文殊師利菩薩自化現,以為是另一發心之眾生。)下山那天,再送經書去顯通寺給寂度老和尚,寺前廊道兩排乞丐爭相伸手要錢,回程時有一年輕乞丐目光炯炯有神,臉圓目大、眉毛粗黑、大獅子鼻大嘴巴、穿著類軍服似的深綠衣、頭戴綠色鴨舌帽,手好長好大的直伸到末學胸前,慌亂之中給了他二十元人民幣,其他乞丐皆只給一元或五角。那年回台後,凡有煩惱或難解決之困境時,躺上床閉上眼,總見此乞丐之大臉自上方直瞪著我,一陣清涼感覺透過身心,隔天事情就有轉圜。1997年再上五台山齋千僧,重遊龍泉寺,此殿仍緊閉,經宏覺法師與寺方溝通,終於打開殿門。末學一見塑像,嚎啕大哭拜倒在地,說不出話來,“那獅子臉活生生就是那年輕乞丐!”宏覺法師搞清楚我哭倒之原因後,開示我:文殊師利菩薩化身受妳供養了。
(5)西元2000年於紐西蘭(大陸稱新西蘭)和新加坡弘法時,婦女多人流產或墮胎,後遺症狀很嚴重,末學夜夢:「文殊師利菩薩親交一本『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之後用此法門解決了許多家庭的困擾。
二、簡介文殊師利菩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6%AE%8A%E8%8F%A9%E8%90%A8 (另開視窗)
文殊菩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殊菩薩(梵文:मञ्जुश्री 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普度增註:文殊師利菩薩是法身毗盧遮那佛之左脇侍),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在佛教的地位
《首楞嚴三昧經》云:「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國號平等……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菩薩瓔珞經》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號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
《心地觀經》說:「三世覺母妙吉祥」。
《妙法蓮華經》序品:「往昔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子,聞父出家成道,皆隨之出家。時有一菩薩名『妙光』,佛因之說法華經。佛入滅後,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之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也。」可知,文殊師利居八代之首,燃燈佛為釋迦世尊之老師,故文殊師利菩薩乃釋迦如來九代之祖也。
《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文殊菩薩,於無數阿僧祇劫前早已是佛,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及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如來』。在燃燈古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倒駕慈航為『文殊菩薩』幫釋迦牟尼佛說大乘經典。釋迦牟尼佛涅槃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據說就是現今中國五台山。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
簡介
其指導弟子很多也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普度眾生。
傳說記載
根據《斯瓦揚布往世說》所記載的傳說,現時的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裡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Cophara)。
文獻記載
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摩尼寶積佛。全名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此佛以無漏聖道之法寶積集莊嚴,成就佛道,故稱寶積佛。大智度論卷九(大二五•一二四中):『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故,名爲寶積;(中略)應當出生時亦多諸寶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種種寶集故,名爲寶積。
•《首楞嚴三昧經》: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如來[1]。
•《放缽經》:「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文殊師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成佛者,亦是其威神勢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聖無動尊經》中說:「妙吉祥菩薩是三世佛母,故名文殊師利。」
•持智慧利劍說:般若波羅蜜在佛教中地位極為重要,其意義就是智慧救度出離苦海,玄奘所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把般若比喻作能斬斷金剛的利器,文殊師利就是智慧的化身,祂自己的非凡成就以及教人成佛之豐功偉業,無不是憑藉著智慧這把利劍。學佛者無不祈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修智慧,才能明是非,除十惡,修十善,離塵垢,淨性體,度有情,入涅槃。而這把利劍,就是透過五蘊,照見空性,色空不二,有無圓融,一行三昧,常樂我淨。
佛教 |
|
傳入中土
文殊道場
因八十卷本《華嚴經》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倶,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故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五台山(又名清涼山)被公認為文殊菩薩道場,並雄踞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聳立猶如蓮花,日月迴環煙霞映蔽,峰臺雄偉風景綺麗,古剎精藍遍滿巖岫,嵗積堅冰夏仍飛雪,四季涼爽堪稱勝境,古往今來帝王高僧,五湖四海善信男女,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朝聖巡禮虔敬求法,親臨五臺流連忘返,身處異地心馳神往,達賴班禪殊不例外,菩薩魅力略見一斑。
五頂勝境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來詮釋五方佛本的種性: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如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之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普度增註:五朝東台五次雨,濕冷雲海不見日,物資缺乏僧凍傷,見賢思齊心慚愧。】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臺「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贊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跡,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華,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贊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華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普度增註:訪過東台登西、南,境遇如同三溫暖,依報違順試心力,佛子何處借境修?】
北臺名葉斗峰,海拔3058米,五臺最高,「華北屋脊」,臺「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普度增註:過去北台交通不便、禁忌頗多,隨團前去五次只有二次成功。2006再上山,路已開通順暢。】
中臺翠巖峰,海拔2894米,臺「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贊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普度增註:黛螺頂是五台山之心臟,非去瞻仰不可。若無時間遍訪五台,在此處可代表「朝五台」。】
閻浮化生
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定,以此三昧力,出現於十方,於佛滅度後,五千四百歲,於其本生處,示現入涅槃。」又據傳說,預知釋迦牟尼佛將在倫比尼園出世,而當時尼泊爾(加德滿都)還是一片荒涼沼澤地,於是文殊菩薩慈悲為懷,不避艱辛,提前二十餘年,率領弟子數十人,由五臺山至尼泊爾,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偉大佛陀降臨人間。尼泊爾蘇瓦揚布拿寺的獼猴是他頭虱化身。
形象美化
文殊菩薩形像,一般為天衣天冠,頂結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駕乘獅子,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藏傳佛教中通常一手持劍,另一手持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其忿怒相是大威德金剛。
贊頌詩歌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賦詩頌揚文殊菩薩曰:「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聞名利益
《般涅槃經》云:「若聞文殊名,或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名,設有重障者,不墮阿鼻極猛火處,常生他方清凈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
五字真言
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阿囉跛者娜」,拉丁字母轉寫梵文為 A Ra Pa Ca Na,近似拼音為 ē ré(彈舌,大舌音) bō zhě nē(婀 呵啦 波 者 呢)《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纔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汝今善聽,諦思惟之:阿者是無生義,囉者清淨無染,離塵垢義;跛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者者諸法無有諸行;娜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以娜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諦。跛字無第一義諦故,囉字無有塵垢,囉字無有塵垢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娜字無有性相。汝知此要,當觀是心,本來清凈,無可染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入此門者,名三摩地,是真修習。當知是人,如來印可,功德殊勝。」
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菩薩慈悲為懷,欲向人們介紹「一行三昧」修持方法,故來問釋迦牟尼佛,讓佛祖金口親為解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正藏8•731a):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傳入日本
文殊菩薩,在日本是「大和十三佛」之一。
資料來源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神龍居士序文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佛教勝地五臺山》叢書 六冊
•《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相關注釋
^《首楞嚴三昧經》下卷:「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龍種上如來,國名平等,乃至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如來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年3月9日 (週三) 12:20。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813/16552662.htm#1_1 (另開視窗)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文殊菩萨,梵名Mañjuśrī[1],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2]。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怙恃之一。
本 名 |
梵名Man~jus/ri^[3] |
别 称 |
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3] |
所处时代 |
佛陀时代[3] |
民族族群 |
舍卫国人[3] |
出生地 |
舍卫国[3] |
主要成就 |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3] |
信 仰 |
佛教 |
坐 骑 |
狮子,象征其威猛 |
生 日 |
农历四月初四日 |
婆罗门 |
摩诃迦叶、迦叶罗汉 |
称 誉 |
诸佛之母,七佛之师 |
目录 |
1人物背景 ▪文殊菩萨形象 ▪文殊菩萨分类 ▪文殊菩萨化生 ▪文殊菩萨道场 ▪历史资料来源 2文殊菩萨纪念日 ▪圣诞日 ▪出家日 ▪成道日 3文殊菩萨真言 4文殊菩萨颂赞 5文殊菩萨故事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6文殊菩萨感应 7文殊菩萨度化 ▪记载 ▪助佛弘教 8文殊菩萨法门 ▪吉祥境界 ▪文献记载 9文殊菩萨心咒 10智引人生 ▪守护佛 ▪智与善 ▪因缘 |
人物背景
文殊菩萨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4]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髻、五髻、六髻、八髻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文殊菩萨分类
白文殊,藏密所奉文殊之一。
.....一面二臂,头戴天冠,披发,一手持剑,一手持莲花,上有经函。身面白色;
黄文殊,密教所奉文殊之一。
.....身黄色,一面二臂,左手持经函,右手持剑上举;
密具文殊,藏传密教诸文殊之一。
.....其相红花色,七首二臂,持莲花,经函。属瑜伽部本尊之一。[5]
文殊菩萨化生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
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定,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于佛灭度后,五千四百岁,于其本生处,示现入涅槃。”又据传说,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出世,而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一片荒凉沼泽地,于是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佛陀降临人间。
文殊菩萨道场
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如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之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华,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华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华北屋脊”,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五台圣境(塔院寺)
|
五台山
|
历史资料来源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神龙居士序文《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教胜地五台山》丛书 六册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殊菩萨,梵文Mañjuśrī,音译文殊师利。
读法注音:①南么(na mo) ②三曼多勃驮喃(san man duo bo tuo nan) ③系系(xi xi) ④俱摩罗迦(ju mo luo jia) ⑤微目吃底(wei mu chi di) ⑥钵他(bo ta) ⑦悉体多(xi ti duo) ⑧娑么罗娑么罗(suo me luo suo me luo) ⑨钵罗底然(bo luo di ran) ⑩莎诃(sha he)
真言释义:①归命 ②普遍诸佛 ③系系(招呼之声) ④童子 ⑤解脱 ⑥道 ⑦伫立 ⑧忆念忆念 ⑨昔所愿 ⑩成就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成道纪念日:农历腊月二十二。
文殊菩萨纪念日
圣诞日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其余的如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及后人所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
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
出家日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萨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盘。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成道日
每一年的腊月二十二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节,这一天是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同样在佛教里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佛信徒们纷纷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并用各种非常名贵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萨像,以示对文殊菩萨的尊重和敬仰。
文殊菩萨真言
五字真言
文殊菩萨五字真言︰“阿 啰 跛 者 娜”。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汝今善听,谛思惟之:阿者是无生义,啰者清净无染,离尘垢义;跛者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者者诸法无有诸行;娜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皆不可得。以娜字无性相故,者字无有诸行。者字无有诸行故,跛字无第一义谛。跛字无第一义谛故,啰字无有尘垢,啰字无有尘垢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娜字无有性相。汝知此要,当观是心,本来清净,无可染著,离我、我所、分别之相。入此门者,名三摩地,是真修习。当知是人,如来印可,功德殊胜。”
文殊菩萨颂赞
印光大师诗颂: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赋诗颂扬文殊菩萨曰: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文殊菩萨故事
故事一
文殊师利菩萨慈悲为怀,欲向人们介绍“一行三昧”修持方法,故来问释迦牟尼佛,让佛祖金口亲为解释。《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藏8•731a):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故事二
文殊建立道场于五台山,摄化有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其兄不仁,饱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寒岩,甚感满足。但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筒,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细读寒山百首诗。’
故事三
还有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祐,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祐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尚,说明出家意愿。老和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何姓?’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行为怪诞,异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故事四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师来到洛阳,洛阳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悯其愚,为邪魔所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再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师经过一处,见一屠夫名金炳,正缚着一头羊,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两脚不修,遭此活剥。’仅此两句话,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杀了。戒师开示曰:‘人成羊,羊变人,只在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从冥入冥,报此躯壳,吃他八两,还他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授戒,法名可化。
后来可化欲往天台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殴,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言:‘正是冤家。’将可化缚于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钱,杀他无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定还他八两了。’可化始知盗首,正是戒师变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对其夫人说:‘听说兜率院和尚戒师,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想试试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请戒师来,还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侧,戒师将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将所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师买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蹦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蹉跎,太守仁风,阇黎神诀。’原来绍熙四年,台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城隍庙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龙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属,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常,且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作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热,太守扬仁风,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
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已毕,今与汝等作别。’师示灭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火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镇山门。
文殊菩萨感应
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
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却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由佛祖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唐时法藏着《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
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
《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
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
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大塔院侧。
楞严经云:菩萨示现,不欲人知,若泄露,则不知所终。文殊菩萨道场虽在五台,但无处不现,应化事迹不少。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又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德重当时。其有弟子智冲,执意朝礼五台,屡劝不听,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台,不见文殊再拆阅。” 智冲寻遍五台,渺无文殊踪迹,询问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顺和尚是也!”转身之际老翁已不见,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
文殊菩萨近在眼前,朝夕相处,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礼拜山坡而已!急忙赶回长安城,杜顺和尚已圆寂了。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和佛寺的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以后,诸帝也都崇佛。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一天,刘谦之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普贤菩萨【普度認為應是文殊菩薩,旁乃獅子座騎】
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文殊经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在大显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铜殿里供奉着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照片,非常的清晰,这是当年林彪为了在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庙,一位记者想要拍下轰炸过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最近的一次显灵是在04年塔院寺方丈圆寂后不久。[6]
文殊菩萨度化
记载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中说:文殊菩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肋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顶,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不仅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历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助佛弘教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岂独在娑婆世界助佛宣扬?不过,婆娑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议。
释迦佛【普度增註:此乃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之佛像】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
善财以十信后心[1],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指归净土)[7-8]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印光大师净土五经重刊序)。
[1]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在《法华经》: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盘,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稀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燃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文殊答:‘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作为见证。并告智积:‘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智积因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成佛?’文殊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面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佛。时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萨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示堕淫室,为摩登伽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显真。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他、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结果,文殊菩萨选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并说:‘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不过净宗十祖行策大师认为是明选观音暗选势至,其在《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中云:“但于观音则明选。于势至则暗选耳。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诸相总摄故暗选。此方教体故明选。此土有缘故暗选。通益当机时会现未众生故明选。别益恶世法末时不见佛众生故暗选。虎榜高显处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人所不觉。”又云:“但曰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此相继之念。既属行蕴迁流。亦生灭法。以此为因。欲往生见佛。谁曰不可。今欲现证不生灭圆通。则因果不符。何能克获。此拣现获圆通为难。非拣往生后益也。”)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为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文殊菩萨法门
吉祥境界
文殊法门殊胜,一行三昧,令大众开大智慧,勤修禅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同时,也必须作利益众生之事,来圆满法门。
我们要孝敬奉事父母,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善于弘扬佛法,爱护和供养一切贫穷弱势的人。亲力亲为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得福的时候也会施舍帮助别人,无有贪心。我们学佛得到利益,要教导众生,把佛法传给他人,发心行菩萨道,证无上佛智。在妙法门的指引下得到福报的同时,教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以清净心教导众生,心要朴实纯洁,行善聚德,修福修慧,才能统理大众,为大家说一切法而没有障碍。当我们有平等心慈爱大众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心要正直,不能害人。
时常出资修建桥道,要有广宽胸怀,好象桥梁一样广大。见到表面衣着非常庄严的人,也要教导众生修学内在的心,要性情柔和,学习容忍、忍让、宽宏大量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才能得到如来三十二相,以为严好。(摘自方海权法语)
文献记载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未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摸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文殊菩萨
|
文殊菩萨
|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普度增註:學尼述己所經歷諸事,亦乃奉命流傳,不計毀譽。只為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增长智慧的咒语,又称文殊菩萨心咒。
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还有一字大明轮咒。
常常念诵文殊心咒,可以增长福德、智慧,还可增强记忆力,辩才无碍。更可消除愚痴,明瞭诸法实相。
文殊智慧咒注音[9]
嗡啊[日/阿],巴扎那底。
文殊智慧咒注音:
嗡ōng 阿ā 喇rā 巴bā 札zhā 那nà 谛dǐ。
发音注解:
[日/阿]:读音为(rā),为罕见字,常用字典中罕有收录。也常写成“惹”或“喏”等字代替。
梵文:Om Ara Pa Ca Na Dhih
藏文:Om Ara Pa Za Na Di
文殊菩萨智慧咒的其它写法:
嗡啊惹 巴扎纳德。
嗡阿喇 巴札那谛。
嗡阿诺 巴札拿得。
智引人生
守护佛
生肖兔的本命佛,中国有十二生肖,原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对应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守护佛,而文殊菩萨则被认为是生肖兔的守护佛。
智与善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为诸佛母、菩萨师;能说诸佛功德,策进行者;能权巧方便,现身说法,全凭久已证得无上智慧。所以,人们无论欲想成佛作祖,成圣成贤,建立功勋,造福社会,或做个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应该放弃妄想,追求智慧。至于古代高僧,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为佛门龙象;以及古今圣贤,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亦皆凭借智慧的辅导。[4]
很多人以为,智慧就是聪明,其实不然,因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识果,辨别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必能突破愚痴暗蔽,摆脱名利枷锁,走向人生正轨,止恶向善,利己利人。至于聪明的人,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处世做事,仅凭主观错觉的判断,以及妄想分别的冲动,再加上内在贪嗔痴烦恼扰乱视线,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每为满足个人权利的占有,不惜牺牲他人的福利。结果,制造人间罪恶,启发社会争端,导致世界混乱。[4]
因缘
世上很多作奸犯法、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不讲道德、不顾正义、玩弄职权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无一不是聪明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可贵;只知讲究物质享受,不知发挥精神文明;遂本其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角逐名利,设置陷阱,……。由于聪明人愈来愈多,世界也愈来愈混乱,究其主因,无非是缺乏智慧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何止自误前程,简直误尽天下苍生。
现将能左右人类前途的智慧,尤其是可造福人群的无上智慧,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藉此因缘,明白智慧对人生的重要;何止是人生的宝藏,成佛的真因,亦是开辟觉道,促进人生觉悟的利器。我们不但要勤求世间的智慧,以纳人生于正轨,创造光明远大的前程;还要追求出世间的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使自己手握智慧宝剑,勇往向前,揭开人生秘奥,克服时代艰苦,伸展二利愿行,实现人生理想,提升人生至善的德性,开辟人生至美的前程,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摆脱人间忧悲苦恼,超越三界生死轮回,进入常乐的涅盘天国,建立人间净土,促进世界和平。使苦恼人生,获得永恒快乐,使蠢痴人生,获得慧光照耀,最后,恭祝各位,智慧增长,身心健康,前程远大!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三、youtube 法音宣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wQ3t-NFEg (另開視窗)
文殊師利菩薩心咒 唱誦版 108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WGIY7PrZI (另開視窗)
文殊師利菩薩祈請文_ 多識仁波切 譯 ᴴᴰདཔེ་སྐྲུན་ཁ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wKidra_-g (另開視窗)
文殊菩薩心咒 (不丹) (喇嘛唱誦) Mantra of Manjushri.
【普度增註:此版本為學尼所受持者】
四、文殊師利菩薩聖像
http://www.nanputuo.com/nptlib/PicList.asp?NewsPage=24&SID=67 (另開視窗)
http://blog.mjjq.com/archives/1986.html (另開視窗)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
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文殊菩薩道場)。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
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現在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
五台分別為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巖峰。五台之中北台葉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清涼山志》中記:“左鄰恆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凌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護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開。曲盡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氣候涼爽宜人,故別名“清涼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被國內外佛教公認為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成為舉世矚目的佛教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唐太宗曾言“五台山者,文殊閟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山西通志卷)從此五台山便被公認為文殊聖域。長安2年(公元742年)登上皇位的武則天自稱她“神遊五頂”。因此,敕命重建五台山清涼寺,竣工後,命名僧感法師為主持。這是五台山佛教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隨著唐王朝的國威遠揚和唐朝文化的傳播,五台山的聲望也隨之顯赫於世。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顯通寺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顯通寺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顯通寺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顯通寺
五台山顯通寺建在台懷鎮的靈鷲峰下,它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改稱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規模。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上,有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等7座大殿。中軸線後部高坎上有一銅殿,面闊三間,高不足五米,小巧精緻,鑄於明萬曆年間,殿內有銅鑄小佛像萬尊,中間台上有大銅佛。門前鐘樓上有一口重達萬斤的銅鐘,敲擊時聲音傳遍全山。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塔院寺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塔院寺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塔院寺
五台山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寺內以舍利塔為主,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國共有珍藏釋迦舍利子的鐵塔19座,五台山的一座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內。此塔居於台懷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標誌。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菩薩頂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菩薩頂(大文殊寺)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菩薩頂(大文殊寺)
五台山菩薩頂在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傳說文殊就住在菩薩頂,所以也叫真容院,又稱大文殊寺,它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時,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蔣全曲而計到五台山傳揚黃教,這是黃教傳入五台山的開始。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薩頂,這裡就成為黃廟之首。
圖片: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山門
圖片: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殊像寺
五台山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始建於唐,元重建,毀於火,明成化年間再建,其中佛龕的背面塑三世像,即藥師、釋迦、彌陀三佛。三佛居於文殊背面的倒座上 ,不合一般寺院慣例,頗為特殊,兩側有五百羅漢。
圖片:五台山五大禪處-五台山羅睺寺
五台山羅睺寺在顯通寺東,是一座喇嘛廟,唐時初創。明弘治年重修。羅睺寺還有一種奇觀,後殿中心有一座活動蓮台,是一木製圓形佛壇,壇上周圍雕有波濤和十八羅漢渡江,當中荷蒂上有木製大型花瓣,內雕方形佛龕,四方佛分坐在佛龕中,蓮台設有中軸和輪盤,操縱機關時蓮台旋轉,蓮花一開一和,四方佛時隱時現,這叫做“花開見佛”。
圖片:五台山碧山寺(十方禪寺)
圖片:五台山碧山寺(十方禪寺)
五台山除五大禪處外,名寺還有金閣寺和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十方禪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來作主持的禪院,又叫十方剎。
圖片:五台山金閣寺
五台山在隋唐時已經名聲遠播,宋以後,日本、印尼、尼泊爾等國的僧侶與五台山都有往來。從五台山源遠流長的興始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佔據的特殊地位。它不僅生動翔實的記錄了中國佛教起落興衰的過程,同時還展現了佛教文化的燦爛和進步。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遊人.但是交通不便,每年遊客人數不足。
林彪當年炸毀五台山寺廟的時候在煙氣里顯現的童子身文殊菩薩,被人抓拍到了。
五、文殊師利菩薩聖誕祝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衝天上 弟子虔誠 爇在金鑪放 頃刻紛紜 即徧滿十方 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二)念誦
禮佛大懺悔文一遍
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至心歸命禮(一拜)
南無歸依金剛上師(一拜)(此處指教主釋迦牟尼佛)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一拜)(此為禮拜自性理體佛)
我今发心 不為自求 人天福報 聲聞緣覺 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無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南無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南無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一拜)
南無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一拜)(佛的十個稱號)(以下一佛一拜)
南無普光佛(一拜)
南無普明佛(一拜)
南無普淨佛(一拜)
南無多摩羅跋旃檀香佛(一拜)
南無旃檀光佛(一拜)
南無摩尼幢佛(一拜)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一拜)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一拜)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一拜)
南無慧炬照佛(一拜)
南無海德光明佛(一拜)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一拜)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一拜)
南無大悲光佛(一拜)
南無慈力王佛(一拜)
南無慈藏佛(一拜)
南無旃檀窟莊嚴勝佛(一拜)
南無賢善首佛(一拜)
南無善意佛(一拜)
南無廣莊嚴王佛(一拜)
南無金華光佛(一拜)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一拜)
南無虛空寶華光佛(一拜)
南無琉璃莊嚴王佛(一拜)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一拜)
南無不動智光佛(一拜)
南無降伏眾魔王佛(一拜)
南無才光明佛(一拜)
南無智慧勝佛(一拜)
南無彌勒仙光佛(一拜)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一拜)
南無世淨光佛(一拜)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一拜)
南無日月光佛(一拜)
南無日月珠光佛(一拜)
南無慧幢勝王佛(一拜)
南無獅子吼自在力王佛(一拜)
南無妙音勝佛(一拜)
南無常光幢佛(一拜)
南無觀世燈佛(一拜)
南無慧威燈王佛(一拜)
南無法勝王佛(一拜)
南無須彌光佛(一拜)
南無須曼那華光佛(一拜)
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一拜)
南無大慧力王佛(一拜)
南無阿閦毗歡喜光佛(一拜)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一拜)
南無才光佛(一拜)
南無金海光佛(一拜)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一拜)
南無大通光佛(一拜)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一拜)(以上五十三佛出《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以下三十五佛出《决定毗尼经》)
南無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金剛不壞佛(一拜)
南無寶光佛(一拜)
南無龍尊王佛(一拜)
南無精進軍佛(一拜)
南無精進喜佛(一拜)
南無寶火佛(一拜)
南無寶月光佛(一拜)
南無現無愚佛(一拜)
南無寶月佛(一拜)
南無無垢佛(一拜)
南無離垢佛(一拜)
南無勇施佛(一拜)
南無清淨佛(一拜)
南無清淨施佛(一拜)
南無娑留那佛(一拜)
南無水天佛(一拜)
南無堅德佛(一拜)
南無旃檀功德佛(一拜)
南無無量掬光佛(一拜)
南無光德佛(一拜)
南無無憂德佛(一拜)
南無那羅延佛(一拜)
南無功德華佛(一拜)
南無蓮花光遊戲神通佛(一拜)
南無財功德佛(一拜)
南無德念佛(一拜)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一拜)
南無紅燄帝幢王佛(一拜)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一拜)
南無鬥戰勝佛(一拜)
南無善遊步佛(一拜)
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一拜)
南無寶華遊步佛(一拜)
南無寶蓮花善住娑羅樹王佛(一拜)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一拜)(此句不在三十五佛内,依焰口经增入)
(以上八十九位佛,八十九拜)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一拜)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佈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禮。(一拜)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一拜)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一拜)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一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一拜)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一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一拜)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一拜)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一拜)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無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諦融通三昧印。
如是無量功德海,我今皆悉盡迴向。
所有眾生身口意,見惑彈謗我法等。
如是一切諸業障,悉皆消滅盡無餘。
念念智周於法界,廣度眾生皆不退。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迴向亦如是。(一拜)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三稱或稱拜)
(三)讚偈
(1)文殊輔法王 智慧非佛莫量 圓頓教中振玄綱 妙義徹底彰
聞者直下亡情見 達本菩提道場 願如善才沐恩光 究竟證真常
願如善才沐恩光 究竟證真常
(2)印光大師讚偈
文殊菩薩德難量 久成龍種上法王 因憐眾生迷自性 特輔釋迦振玄綱
為七佛師體莫測 作菩薩母用無方 常住寂光應眾感 萬川一月影咸彰
南無清涼山金色世界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四)繞念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或念) 南無妙吉祥菩薩 (數百千聲)
念誦文殊智慧心咒:(可依youtube 學習唱腔)
嗡ōng 阿ā 喇rā 巴bā 札zhā 那nà 谛dǐ。(愈多遍愈有益)
(五)拜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拜)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十二拜或六拜)
南無普賢菩薩 (三拜)
南無彌勒菩薩 (三拜)
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 (三拜)
(六)三歸依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儀式完成 三拜而退)
逢佛菩薩誕辰,寺廟大多上“佛前大午供”,平常則有“二時臨齋儀”之念供。
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增福報
普願罪障悉消除
往生圓成菩提道
釋普度比丘尼完稿於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