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三十四下)─孔子誕辰臺灣教師節(下)

文章建立於 2016/9/27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一:前言(續上篇):

上篇提到小學四年級導師王書賢,不斷的鼓勵末學效法孔子;而且積極的向林正洲校長爭取,請校長的秘書北京人俞老師,每周兩次指導末學國語演講,林校長不但提供校長室作為放學時間後之培養場所,還每次讓校工拿校長的保溫瓶去買紅豆湯或花生湯或豆花湯,配上不同口味之三種麵包(奶油、紅豆、菠蘿),先照顧好使師生都不餓,然後在一旁陪著看我學習,結束後搭他的專用三輪車到家的巷口。又聘請舒桂琴老師(似為貴州人)每周1-2次教導中國歷史地理和「古今文選」(國語日報發行),此皆為一師一徒之額外上課,並不收費。王老師特別將我安排在吳瑞霞老師班上讀五、六年級,(男女分班,王老師教男生班,依住家區域我本應被分發在高老師班上。吳老師原是王老師之得意門生,其後彼二人戀愛成為終身伴侶,直至王老師歿。)王老師對學尼之意義如同再造之父。末學當年同時是學校合唱團成員、田徑隊成員、排球隊成員、編壁報成員、班級重要幹部,舉凡校際各種比賽都參與。當時(1956-1959)臺北市中山國民小學全校師生沒有不認識郭文秀的。今天為留歷史真相”,講過往事跡是為“宣揚師恩與師德”,目的不是在誇耀己身!師恩浩蕩,他們的“崇高理想”是培訓出社會領導人之佼佼者在這被培訓的過程中,並非全是順心事,因為某些作息與班上同學差異,引起少數同學排擠、抗議、敵對,都要有如何化解的考驗耐心老師們從不出面幫忙解決,頂多只暗示重點,然後觀察我怎麼處理。總算每次風波很小就平息,憑著誠心誠意謙卑低調!「同學們,想得到栽培,自己要具備:優等能力、勤奮好學、不辭勞苦肯受訓誡少犯過失禮儀周到合群助人重義無私寬量仁厚、家長支持、尊師重道理念正確目光遠大!」我很幸運,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不斷的遇到好老師肯栽培我,而且都是當年赫赫有名、學養兼備之大師們今天先介紹小學階段所受之栽培,以後有因緣,再介紹中學時期、大學時代之盛景。

既然受到栽培與期許,自己就要立志與用功。向各位報告六十年來所作所為,看官們評斷一下,末學是否遵循教導、努力以赴,朝著“師長的勉勵與期待”一路前進,而且是“快樂的實行”!

(一)、196924大學畢業,先於臺北市稅捐處法務室服務因為不肯收受商家賄賂,與眾同事不合流作假,自行離職;在家父之診所無薪幫忙直至隔年結婚。上述法務室之諸前同事們,於1973年事跡敗露,全體受司法判決入監獄服刑。

(二)、奉父命接受系主任介紹之對象,嫁給志為外交官且經全國特考第一名之窮人丈夫十五年之間奉獻全部所得,為夫家償債、培養二位小姑、二位小叔,代付所有學費乃至其每人之結婚費用。官場上打點一切,卻自身勤樸節儉;將一切功德歸長輩、丈夫,而隱身幕後幫忙,直至「對方認為已達目的,他找到更有利用價值之對象。」,叫我「選擇生離或死別(請我自殺)」,乃被動協議離婚。對方要脅不可告訴他人真相,否則不給付“女兒撫育費”;故噤口三十年以上不辯解失去所有社會資源乃至斷炊守信“三十年不提”。其再婚後,親自請二人吃飯並送禮,冀望女兒有正常親情發展,即使其新婚夫人詢問過往事故,數度回以:「汝既已婚,冀汝幸福。往事已矣,不再論及。」鼓勵女兒與父親來往雖得阻撓亦不對立,母女皆只向佛菩薩懺悔業障,培植自己獨立善良之個性。1999年母女車禍被撞腦震盪,復原期長並未阻礙學尼2001年剃度之行動,出家後一面住僧團努力自修,一面以電話輔導腦部受傷之女兒,17年來“自度與化她”從未間斷,但道業之進展絕無受妨害,『可以“無”情執,不可“棄”責任。』如何“兩全其美”是一門深奧的功課,截至目前,似乎兩相得宜,都還滿意。

(三)、任職單位無論是公家機構或私人企業,由小祕書幹到經理除薪俸及正常獎勵金外,從未拿過任何不公開之酬庸或回扣等金錢常請求老闆將自己已分得之獎金重新分配,給屬下或同事多一些,寧可自己少拿許多熱心培育助理們如同過去師長之待我離職時繳回所有文具用品,一物不留,連總務課長都目瞪口呆。

(四)、在家從父,婚後從夫,夫離從,自此發揮理念,長期協辦孤兒院、養老院、殘障中心、醫療巡迴車、貧病醫診基金、貧苦助學金、家扶基金、捐棺助葬,突發之大陸長江水災、黑龍江水難、四川地震、新疆雪崩、美國加州火災、印尼海嘯、台灣中部地震、小林村災難等,皆隨緣盡力(每筆至少數萬元以上)。乃至多年來身邊陪著孤兒及殘障者。Angela有同樣理念,在美國不只災難時捐款,每年固定捐助某些單位濟弱扶傾,而她自己卻很簡樸節省。禮運大同篇』不是只唱唱而已,是“落實在生活中每天實行”故被Angela的父親嘲諷說:「貧病殘障者乃社會最底層之人群,妳二人從事社會福利工作,服務那些人,妳們更下等!」母女倆學習顏淵,子曰:『回也不改其志!』

(五)、慈善行動非主軸頂戴三寶是正業。三十多年來,協助數十間寺廟、僧眾、上師們,功成即身退,絕無戀棧!深懂:『功高則震主,震主者,危!』的道理,只要事情接近完成,學尼就腳底抹油,溜得比飛的還快!懺公師父對張居士說:「這郭文秀真靈巧。」即便如此小心謙讓仍不免各式各樣障難層出不窮剃度恩師早早警告:「輸妳,輸妳!大家才華都輸給妳。怕妳,怕妳!怕妳佔據舞台。殺妳,殺妳!想要舞台的人皆想殺死妳。」

(六)、雖無學校教師資格,卻以演講方式一直從事無薪教育工作。

三十年來演說佛法無計場數,留存錄音部分只佔其中之少量,自始並無流傳或成名之意,隨緣盡份而已。同學們慈悲擁戴,團隊精英們成全,此網站自2013.11.10成立,截至2016.09.24上一篇刊載止,已刊出285篇文章,共1,937,124字。

(七)、臺灣以外,行跡走過中國十數省、香港、澳門、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巴西、巴拉圭,大多是受邀演說佛法及共修行門,少部分是朝山或旅遊。

(八)輔導個案超過七八百件,幾乎全數成功。事前既無索價或對價關係事後亦不留下自他聯絡方式或姓名,只被動接受真誠之感激回報深深明白部分凡夫之所想:「苦時希救度,癒後怕人知。」,「急需肯付價,事成未可言,大恩思難報,只好當陌路。」,「有需則親近,無求自遠離。」歷史典故及過往經驗教導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船過水無痕,恩情自泯沒!」《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功成身退快離去,免人為難失禮儀,志同道合自聚來,各有所求且分開。

縱觀孔子之傳記,回頭看看自己七十年來所作為,何其相似!孔子晚年寂寞,得意門生都不在身邊。這一點,目前學尼比較幸福,不管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新加坡,死忠道友一大群;也許網絡道友中也有“未謀面而自認印心者”(禪宗語)。故學尼每天精神抖擻、努力用功,思有以報之。常自覺:年雖已七十,體能如中年,心態如青年,快樂似少年!

二、引網絡“維基百科”介紹及論述孔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  (另開視窗)

孔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與「孔子」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詳見「孔子 (消歧義) 」。

孔丘

先師孔子行教像(唐·吳道子)

出生

魯襄公廿一年

魯國鄒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

逝世

魯哀公十六年(享壽73歲)

魯國

時代

古代哲學

地區

中國哲學

學派

儒學

主要領域

倫理學、社會哲學

著名思想

儒學

受影響於

顯示▼

影響於

顯示▼

 

孔子

中文名稱

正體

孔子

簡體

孔子

注音符號

ㄎㄨㄥˇㄗˇ

漢語拼音

Kǒngzǐ

威妥瑪拼音

K'ung3-tzu3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孔子

假名

こうし

羅馬字

Kōshi

韓文名稱

諺文

공자

韓文漢字

孔子

文觀部式

gong ja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

Khng t

越文漢字

孔子

孔丘(約西元前551年-約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1],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易學儒學儒家創始人[2][3][4]。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孔子儒家的太極、理、氣和人文思想對西方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目錄

1名號與稱呼

2生平經歷

2.1出生

2.2儀容

2.3早年教育

2.4適齊

2.5初事魯國

2.6周遊列國

2.6.1留衞期間

2.6.2過宋之危

2.6.3相失於鄭

2.6.4受困陳蔡

2.7晚年

3主要成就

3.1思想

3.1.1「仁」的人生哲學

3.1.2部分思想的弊端

3.1.3「禮」的社會秩序

3.1.4君子與小人

3.1.5為政之道

3.2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

3.3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

3.4整理編修古籍

4形象

5後世紀念

5.1歷代追封追諡

5.2孔府、孔廟、孔林

6家族

6.1家世

6.2孔子後裔

7影響

7.1孔子與中華文化

7.2孔子與世界

7.3祭孔

7.4孔子學院

8尊孔與非孔

9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

9.1清末到民國時期

9.2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9.2.1批林批孔運動

9.2.2天安門豎孔子像

10相關爭議

11衣冠斷代

12相關文藝作品

12.1小說

12.2電影

12.3電視劇

12.4動畫片

12.5文藝活動

13參考文獻

13.1腳註

13.2書目

14外部連結

名號與稱呼


孔子在世時被譽「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由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獨尊儒術」政策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至聖[5]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6]萬世師表[7]

一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英語等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則是「孔夫子」(Con-Fu-Ci)的拉丁語化。

生平經歷


孔子像 (宋·馬遠)

立於德國柏林的孔子像。碑上所刻的德文為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約繪於1770

北京孔廟孔子像

苛政猛於虎

孔子教學圖

出生

主條目:孔子誕辰日

孔子出生於魯國,其先世是殷商王室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由於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生下孔丘。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儀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而孔子,名「丘」,即是來源於此的說法[8]。而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約191.136厘米),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亦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9]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10],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11]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12]。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13],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14]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5]。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16]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首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適齊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初事魯國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17]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魯定公十四年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七日而誅殺少正卯然而,有多位學者質疑少正卯事件的真實性,並認為該記述可能是後世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學者所杜撰[18][19]

魯定公十年春(前500年春),孔子升任大司寇且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魯定公十三年春(前497年春)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衞。

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留衞期間

孔子到了衞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衞靈公提供孔子在魯國時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拜見衞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裏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20]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21]便離開衞國。

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22]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3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9日,格里曆34日,夏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主要成就


思想

 

此章節的中立性有爭議。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參見:儒家及儒教

儒家

儒學理論

顯示▼

儒門人物

顯示▼

古代儒者

顯示▼

儒家經書

顯示▼

古典儒學

顯示▼

當代儒學

顯示▼

相關事項

顯示▼

儒家文化圈

•閱•論•編

 

倫理學

理論

後設倫理學

規範性 · 描述性

效果論

義務論

美德倫理學

關懷倫理學

善與惡 · 道德

應用

生物倫理學 · 網絡倫理學 ·

神經倫理學 · 醫學

工程 · 環境

人權 · 動物權利

法律 · 媒體

商業 · 市場行銷

宗教信仰 · 戰爭

核心問題

正義 · 價值

權利 · 責任 · 美德

平等 · 自由 · 信任

自由意志 · 同意

道德責任

主要思想家

孔子 · 孟子

蘇格拉底  ·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 阿奎那

休謨 · 康德

邊沁 · 密爾

齊克果 · 尼采

羅爾斯  · 諾齊克  · 辛格

列表

倫理學主題列表

倫理學家名錄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華夏天下觀開始成形。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開創了易學,並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為其「仁學」的哲學基礎,他辯論仁義,「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曰仁曰義」,又論及六畫,「六位而成章(彰)」。

「仁」的人生哲學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則不侮,則得眾,則人任焉,則有功,則足以使人。」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部分思想的弊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的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禮,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恆定的,不可打破。

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禮」的社會秩序

,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的闡釋: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君子與小人

君子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願,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為政之道

正名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義:

孔子三度至衛時,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於是,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謀殺計畫未成,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欲弒子蒯聵。蒯聵逃亡至晉,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學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現在靈公過世,蒯聵又不在國內,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是為衛出公。但是,就在此時,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裡十分傷心!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便對子路不厭其煩地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由上述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範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對於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政治原則。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

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

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文、行、忠、信[23]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是德行意指盡心盡力即為誠實無欺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尤其是詩、禮、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使人進退得宜,進而可以立身於世;,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順道一提,孔子曾經這樣稱讚詩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

參見:孔子弟子列表

古代尊師-孔子畫像

《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十哲:

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顏淵)、閔損(閔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賜(子貢)。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十哲以外,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顓孫師(子張)、曾參(子輿)、澹臺滅明(子羽)、原憲(子思)、公冶長(子長)、樊須(樊遲)、有若(子有)、公西赤(子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整理編修古籍

相傳孔子作史書《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微言大義,寄託政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編輯魯國原始史料後寄託其政治理想之作,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論語》,是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獻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曾記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學》《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但近年漸得學界重視。

南宋時,朱熹《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亞聖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

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佚失的《樂經》有關「儒家論樂的一套基本觀點」已經面世。郭店簡原名叫《性自命出》的篇章前半部是專門論樂的。

形象


西漢公羊學相信孔子受天命而為王,是一個沒有王位的王,即「素王」,他「為漢製法」,所作的《春秋》代表了一王之法漢代緯書中,孔子被神化為神,如春秋緯《演孔圖》說孔子是「黑帝」的兒子[24]

後世紀念


歷代追封追諡

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諡

朝代

年代

封賜來源

封號和諡號

封諡原因及意義來源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魯哀公

尼父

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是敬稱[25]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26]日後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祀孔子

東漢

永元四年(92年)

漢和帝

褒尊侯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文聖為諡號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靜帝

鄒國公

 

隋朝

開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師尼父

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唐朝

武德七年(624年)

唐高祖

先師

 

唐朝

貞觀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聖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唐朝

貞觀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武周

天綬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唐朝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27]

西夏

人慶三年(1146年)

西夏仁宗

文宣帝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聖先師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28]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諡,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朝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國民政府

大成至聖先師

 

孔府、孔廟、孔林

參見:孔府、孔廟及孔林

中國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合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是孔丘死後葬身之墓地,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三孔」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9]

家族


家世

主條目: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

孔林石俑

越南1961年發行的孔子像郵票

孔子後裔

主條目:孔子世家

孔子身後,七世單傳,至第九代才有孔鮒、孔騰、孔樹兄弟三人孔子後裔秉承祖先「詩禮傳家」之祖訓,在文學、經學等方面都有較大成就,在明清時期更因為得到皇帝扶持,成為「天下第一家」

影響


孔子與中華文化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書》自堯、舜而下《詩》自文、武而下《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30]這就是說,孔子整理「六經」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文化的進行綜合,所謂集大成也。國學大師柳翼謀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錢穆亦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31]宋儒朱熹曾歎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孔子與世界

孔子學說在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都有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祭孔

參見:孔廟、孔子像及祭孔

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漢書·高帝紀》:「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學校祀孔,自明帝始《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為先聖」。蓋自漢以來,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於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32]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廟進行祭孔的活動。從1952年開始,在台灣,孔子的生日被定為教師節。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祭孔活動興起。

孔子學院

參見:孔子學院

2004年開始中國在借鑑英、法、德、西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幾年來,孔子學院建設快速發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00所孔子學院和500多所中小學孔子課堂。[33]

尊孔與非孔


孔子提倡禮義之邦的理想在後世政治上經歷代士大夫辨證取得法統地位,但獨尊儒術也成為歷代政權羈彌知識份子的手段,最具典型者為元朝,一方面將儒士貶為第九等人(乞丐為第十等),一方面又追封孔子為王顯見歷代政權藉尊孔以鉗制思想自由的背後保守反動動機。由此就產生非孔思潮,自魏晉南北朝起直到近代西方思潮等衝擊,為了爭取學術自由,不斷產生知識分子極大的反抗力量[34]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曾評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很多觀點方法,對人類文明思想寶庫有很大的貢獻,提出了很多基本觀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國家思想一致的,不約而同的,有些是獨自的貢獻。」[35]

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


清末到民國時期

孔子言論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就是新儒學,又稱新儒家,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的儒家學派。狹義的新儒學,是指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學。廣義的新儒學則可上溯到鴉片戰爭以來關於儒學變革的所有學說。

1687年巴黎發行的《孔子生活與成就》一書,Prospero Intorcetta

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是新儒學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儒家學者在西方文明衝擊之下被動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內容以求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新儒學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日趨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即用儒學來解釋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書》等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新儒學的嬗變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孫文的籍古創製孫文在學習西方民主經驗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礎上,仿慕儒家體制創立了政權與治權分立的民權學說五權分立的政體學說。在《建國方略》中慕仿周禮制訂了非常詳細的「結會」「動議」等程序和儀規;在《民族主義》講稿中以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作為復興民族的基礎;在《民權主義》講稿中以儒家「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觀念來講解真平等與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義》講稿中以儒家倡導的大同主義作為民生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同義語。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儒學的開宗明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開始在「新儒學」旗幟下進行的儒學研究。新儒學開宗的政治基礎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三民主義中含有儒學的內容。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新儒學的活動主要體現於思想領域;新儒學的目標是在匯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和發展儒學代表作有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可謂現世之見孔子之真者。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繼承陸王心學構築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和馮友蘭的「新理學」。總的說來,新儒學基本上是以儒學的「內聖外王」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學遭到普遍責難的時候出現的。這一階段的新儒學在思想研究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沒有對社會發展產生有價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大陸文化大革命結束新儒學的沉寂階段,這一階段不僅中國大陸的新儒學研究歸於沉寂,海外新儒學亦甚少成績。

批林批孔運動

主條目:批林批孔

1974年的政治宣傳畫的主題為批林批孔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及「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至1974年,中國大陸發起「批林批孔」運動。這個運動流於外在形式,沒有做真正的內在革新,黎鳴因此到:「毛澤東事實上還在繼續繼承孔丘及其儒家的「親親尊尊長長」的價值觀,還在繼續堅持孔丘及其儒家所倡導的說謊的「文化」和禁言的「政治」。」[36]

漫畫:《孔老二罪惡的一生》的封面

中國大陸各地的孔廟的文物古蹟因此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連孔子墓亦被炸開,「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砸斷,廟碑、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搗毀。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者辱稱孔子為孔老二;明代之後衍聖公的墳墓全部被破壞,甚至有人將掘出的屍體掛於樹上[37]。並有詆毀孔子的著作,例如《孔老二罪惡的一生》[38]傳世。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新儒學的恢復和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尚在進行之中。恢復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過去的一些新儒學著作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學術界開始反思和討論新儒學的功過利弊。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在過去「新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儒學和新儒學進行徹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為今用。發展階段的新儒學是當代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天安門豎孔子像

總高9.5米的孔子像於2011111日豎立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但是99天孔子像被悄悄移走,不知去向。 [39]外國媒體多認為官方想重建中國社會秩序,標誌著中國人對孔子的一次重要反省。[40]中國大陸部分左傾網站網民對此事件持反感態度。[41][42][43]

相關爭議


孔子提出的許多原則命題在中國社會長期實行,無可避免的產生了實質的倫理困境與懸而未決的爭議學者紛紛提出質疑,讓世人實質檢視這些命題可能產生的偏差或片面性:

「孝悌為仁之本」「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等哲學家黎鳴認為:「與老子相反,孔子把「道德」放在「仁義」之後,也即忽視了人類的「公德」」,「而且深信,在家為孝子的人,在朝廷也必為忠臣。事實上,這是一廂情願的推論,不是真推論。」這樣只有成就了家(皇族)的天下,[44]對整體意識影響深遠。

「忠」的定義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鮑鵬山:「問題是,每個人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有相同的欲求,也有不相同的愛好,簡單地以為自己想要的別人也一定想要,從而一定讓別人要,就是強加於人,是好心而辦的壞事。」[45]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見於《論語·子罕》與《論語·衛靈公》原解為:「人應該如好色一樣好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見南子」事件,孔子為挽回學生子路不悅,疾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其與衛靈公夫人南子曖昧不明[46],產生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爭議性解釋:「孔子在德與色的比較之中,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或一般規律。」[47]此種解讀,媚俗且淪喪道德,但卻有史為證,儒學界皆感尷尬而避談。

衣冠斷代


主條目:剃髮易服

滿清入侵,明朝滅亡,滿清血腥強令剃髮易服,使自黃帝時代起綿延數千年的漢服文化遭到毀滅。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陝西河西道副使的孔子後裔孔聞謤上書表示:孔家衣冠已經延續了三千年,希望能夠保持不變,免受剃髮易服。多爾袞回應:剃髮嚴旨,違者無赦,本應將孔聞謤處死,但姑且念在孔子後裔份上不殺,革職永不敘用。[48]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然《服制條例》已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正式廢止。[49]

現今政治人物們如總統馬英九、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或政要蘇嘉全、賴清德、謝長廷、曹啟鴻、張花冠,孔子家族後裔孔德成、孔垂長等祭孔。[50]

相關文藝作品


小說

《孔子》日本作家井上靖之作。

電影

1940年版《孔夫子》由唐槐秋主演

1985年版《孔子》由曹見得飾演。

2010年版《孔子》由周潤發飾演。

電視劇

1991年版《孔子》由王繪春飾演。

《孔子春秋》由朱剛日堯飾演。

2011年版《孔子》由趙文瑄飾演。

動畫片

《孔子》

文藝活動

2011年孔子誕辰2562年之際,畫家郭德福完成「重走孔子周遊列國之路」藝術之旅。[51]歷史長卷國畫《論語》及長達18米的《孔子生平繡像長卷》的展出又掀起國內孔子熱。[52]

參考文獻


腳註

1.^ 中國古代的儒家為了避諱他們的聖賢的名字,在要讀或書寫孔子名時,常常會將「丘」的末劃的一橫省略用朱筆圈之,並改讀「某」,亦可跳過不讀。當「丘」單字出現,則讀「區」,當「丘」字作為詩的韻時,則讀「休」。

2.^ 韓非《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

3.^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懦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閒,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4.^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5.^ 意為聖人之中的聖人

6.^ 明世宗

7.^ 清聖祖

8.^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9.^ 《史記·孔子世家》

10.^ 《闕里志·年譜》

11.^ 梁濤,《孔子行年考》

12.^ 《孔子家語·本姓解》: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13.^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14.^ 劉向,《新序》

15.^ 《左傳·昭公十七年》

16.^ 《孔子家語》

17.^ 齊魯兩國的文化較量──孔子知命之旅(2《史記》〈孔子世家〉: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譟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柰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18.^ 鮑鵬山. 孔子傳. 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2013: 67.

19.^ 《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某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史傳間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

20.^ 《史記》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21.^ 《史記》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2.^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孔子文化大典》附「孔子生平系年」

23.^ 見《論語·述而篇》

2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204

25.^ 集解王肅曰:「父,丈夫之顯稱也」

26.^ 如淳解釋說:「為帝師,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

27.^ 《史記·孔子世家》亦引用,「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28.^ 趙榮光·孔廟釋典禮的儒學普世價值及其儀禮規範

29.^ 世界文化遺產——孔府 孔廟 孔林新華網

30.^ 《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之六》

31.^ 錢穆《孔子傳·序言》第1頁,三聯書店2002年版。

3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33.^ 孔子學院孔子學院總部

34.^ 20111105世紀大講堂:中國的文化復興與啟蒙/資中筠

35.^ http://bbs1.people.com.cn/post/60/1/2/137194759.html

36.^ 《尊孔是中國「人」的「自毀」》/黎鳴

37.^ 孔令朋《孔裔談孔》,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91日,ISBN 978-7-5034-0938-7

38.^ 巴金 文. 小人書:孔老二罪惡的一生 (PPT). 顧炳鑫、賀友直繪. 百度文庫.

39.^ 孔子"走進"天安門廣場 創作者透露僅鑄造用銅就達17噸孔子像樹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開始

40.^ 天安門豎孔像 外媒:孔子思想復興

41.^ 天安門前孔子像

42.^ 我們反對在天安冂廣場立孔像的十條理由

43.^ 立孔子像是為了徹底與毛澤東決裂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諷刺共產黨建黨90周年

44.^ 私德、公德與人治、法治/黎鳴

45.^ 《孔子贊成「以直報怨」促進道德風氣》/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

46.^ 【名人軼事】聖人的「不清白」之處

47.^ 孔子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李春平

48.^ 《清世祖實錄》: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謤奏言:「臣家宗子衍聖公孔允植,已率四氏子孫告之祖廟,俱遵令剃髮訖。但念先聖為典禮之宗、顏曾孟三大賢,並起而羽翼之。其定禮之大者,莫要於冠服。先聖之章甫縫掖,子孫世世守之,是以自漢暨明,制度雖各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有改。今一旦變更,恐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盡也。應否蓄髮,以復先世衣冠?」統惟聖裁得上旨:「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

49.^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200105560號令公布廢止

50.^ 孔子誕辰 "型男"任奉祀官、沒背過四書五經

51.^ 畫家郭德福為創作連環畫重走孔子周遊列國路

52.^ 完整展現孔子生平的繡像畫長卷問世

書目

中國主題

歷史主題

人物主題

1.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類編本第一至三冊 何寄澎教授主編 龍騰文化

2.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等人編譯 三民書局印行

3.中國文學史演義第一冊 錢念孫教授著 正中書局

二階堂善弘:〈關於民間寺廟祭孔的狀況——以閩台地區為主〉。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92 (週五) 07:5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AD%E5%AD%94  (另開視窗)

祭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的祭孔儀式

祭孔是對孔子的祭拜活動,是發源於中國,並傳播至東亞文化圈和海外華人儒教傳統。

目錄

1歷史

2世界各地祭孔大典

2.1其它地區

3參見

4參考來源

5外部連結

歷史


孔子去世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在曲阜闕里孔子舊宅立廟,即今天的曲阜孔廟。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間房屋改成壽堂,陳列孔子生前的生活用品,並按歲時祭祀,祭孔由此開始。皇帝祭孔則由漢高祖始,高祖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皇帝每年均會祭孔。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清代剃髮易服後,順治帝定都北京,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1]

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陝西河西道、孔子後裔孔聞謤上書表示:孔家衣冠已經延續了三千年,希望能夠保持不變,免剃髮易服。多爾袞回應:「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革職永不敘用。」[2]自此祭孔服飾全面廢除漢服衣冠,僅剩日本、朝鮮保留。

在中國大陸,民間也會祭孔,直至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播遷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基本取消祭孔活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批林批孔運動的影響,祭孔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而被禁止,很多孔廟的文物古蹟都被破壞。因此,很多祭孔的儀式、舞蹈少有人知。1984年,曲阜孔廟恢復了民間祭孔,此後中國其他地區陸續開始祭孔的活動。黑龍江省於2007年舉行了第一次祭孔活動,為此派員專程前往曲阜學習祭祀相關的禮儀及舞蹈。中央電視台從2005年開始直播曲阜的祭孔活動。

1952年開始,中華民國把孔子的生日定為教師節。

日本和朝韓也崇尚儒學,亦有祭孔,並一直保留至今。韓國每年都會有大型祭孔儀式。

祭孔大典中的樂舞表演,繼承上古時代漢民族祭祀天地和慶祝豐收與戰功的原始舞蹈形式,集禮、樂、舞於一體,是唯一保留下來的漢民族舞蹈。因此在2005年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各地祭孔大典


長春文廟與山東曲阜孔廟、美國紐約中國城、台北文廟、台南文廟同時進行了「世界華人同祭孔」活動。[3]

2007928日祭孔大典在山東省曲阜孔廟舉行。來自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代表以及孔子後裔近4000人參加了祭孔大典。已經升格到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國家旅遊局、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中央電視台已經連續兩年進行直播。[4]

清晨758分,吉林省孔子學會和長春市孔子研究會主辦,長春文廟舉辦了紀念孔子誕辰2558周年暨「世界華人同祭孔」祭孔大典,伴隨著古樂聲在長春文廟隆重舉行。主祭祀官由孔子第77代後裔孔德高擔任。祭官、陪祭官、樂生、舞生、歌生達二百多人。大典採用「釋奠禮」。開始先鳴放21響禮炮和放飛2558個氣球。祭孔禮儀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六部分。[5]長春市希望高中的學生表演了仿古樂舞。長春市自強小學等單位的少年兒童進行了儒學經典誦讀。這是長春文廟第三年舉辦祭孔大典。

同日,台北孔廟舉行孔子2558週年誕辰釋奠典禮。凌晨五時舉行家祭,孔子後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孟子第七十五代嫡孫孟祥協、曾子第七十五代嫡孫、擔任精算師的曾慶泓都出席祭祀儀式。依古禮於六時開始,以鼓三嚴啟幕,正(分)獻官就位,依序啟扉、瘞毛血、迎神、進饌、上香、行三獻禮、正獻官飲福受胙、撤饌、送神、焚燒祝文與絲帛、闔扉,儀式完成。孟子、曾子的後代、日本韓國代表也都到場觀禮。[6]20089月,中華民國第十二屆總統馬英九穿長袍馬褂祭孔[7]

烏魯木齊市文廟也舉行了祭孔大典暨第二屆孔子文化藝術節,近100名孔子後裔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大典。1949年以後,首次舉辦祭孔大典,遵循傳統的祭祀程序。分為公祭和家祭兩部分。上午11時整,公祭儀式開始。主祭者閔蔭楠先生鳴鼓三下後,同兩位陪祭者向至聖先師孔子像獻酒獻爵。隨後,各界代表向孔子像敬獻花籃。新疆王洛賓文化藝術傳播協會會長、烏市楹聯家協會副主席安健文先生恭讀了祭文《天人合一》。家祭儀式,由近100名孔子的後裔宗親進行。主祭是在新疆孔子後裔中輩分最高的憲字輩宗親孔憲厚,主祭和陪祭代表孔子後裔向先師上香,並行跪拜大禮,敬獻花籃,酒,饌獻果品。同時還有尊師重教風尚為主題的「紀念孔子誕辰2558年」萬人簽名活動。祭祀完成後,100名來自八一中學的學生誦讀了孔子經典《論語·十則》及《弟子規》[8]

哈爾濱80餘年歷史的文廟舉行了主題為「走近孔子、喜迎奧運、同根一脈、共創和諧」的大型祭孔活動。首先,敬獻了從山東曲阜孔子誕生地尼山送來的聖土、聖水。絲竹古樂響起,64名身著古典漢服的舞者表演了古代祭孔專用歌舞樂——八佾舞。敬獻花籃拜謁孔子、宣讀祭孔祭文、兒童歌舞表演、成人禮、教師宣誓七大項,祭孔大典歷時1個小時。[9]這是黑龍江省自1949年以來,首次舉辦大型古典祭孔活動。該文廟特地派人到山東曲阜學習。一些不常見樂器特地從曲阜借來模具,請樂器行定做。為了學習祭祀孔子專用的舞蹈八佾舞,文廟工作人員與兩名舞蹈老師特別到長春學習。然後,這兩名舞蹈老師又教給哈爾濱市第二職業中學的學生。舞蹈排練了2個月方才完成。[10]

上午十一時正,華南最古老的廣東德慶孔廟內擊鼓三百六十響後,在大成殿仿照古制舉行了公祭、民祭儀式。[11]

浙江衢州孔廟是中國僅有的兩家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另一家位於山東曲阜。2004年,孔氏南宗家廟才恢復祭孔大典。[12]

其它地區

923日晚,美國紐約山東同鄉會、全美山東總商會在法拉盛東麗宮隆重祭孔。孔子第74代世孫主持祭祀。400多同鄉和僑領出席2007年中秋祭孔大會。全體重要嘉賓悉數執三支香,向孔子畫像三鞠躬祭拜。[13]

26日,110多個華人僑團在馬來西亞的甲州,為慶祝孔子2558周年誕辰舉辦大典。

參見


•釋奠佾舞

•孔廟

•中國禮儀之爭

•孔子紀年

參考來源


1.^ 祭孔大典的歷史沿革

2.^ 《清世祖實錄》: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謤奏言:「臣家宗子衍聖公孔允植,已率四氏子孫告之祖廟,俱遵令剃髮訖。但念先聖為典禮之宗、顏曾孟三大賢,並起而羽翼之。其定禮之大者,莫要於冠服。先聖之章甫縫掖,子孫世世守之,是以自漢暨明,制度雖各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有改。今一旦變更,恐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盡也。應否蓄髮,以復先世衣冠?」統惟聖裁得上旨:「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

3.^ 長春文廟舉行祭孔大典

4.^ 尊中國傳統文化 海內外同舉盛典祭孔子

5.^ 長春文廟舉行祭孔大典 孔子77代孫主持祭孔

6.^ 慶祝教師節 台中市祭孔大典2557年誕辰釋奠禮

7.^ 長袍馬掛祭孔

8.^ 烏魯木齊市文廟隆重舉行祭孔大典

9.^ 哈爾濱舉辦紀念孔子誕辰2558周年祭典

10.^ 我省首次舉行大型祭孔大典

11.^ 華南最古老孔廟舉辦大型秋祭孔子活動

12.^ 尊中國傳統文化 海內外同舉盛典祭孔子

13.^ 尊中國傳統文化 海內外同舉盛典祭孔子

外部連結


•香港舉行世界最大規模祭孔大典()-香港,祭孔,舉行,-國內國際

2個分類:東亞傳統祭祀│孔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94 (週日) 13:56

全文圓滿

迴向功德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稿於2016.09.19

 

 

20160927
首頁 開示摘錄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三十四下)─孔子誕辰臺灣教師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