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三十五)─農曆九九重陽多神千秋

文章建立於 2016/10/4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一、前言:

農曆九月初九於中國民俗是個大日子,不但是重陽節,而且是道教(1)斗母星君誕辰,(2)九皇大帝誕辰,(3)中壇元帥李哪吒誕辰,(4)酆都大帝誕辰,(5)媽祖飛昇日,(6)玄天上帝得道日,(7)臨水夫人千秋。

今末學選擇“重陽節”與(1)(2)(3)(4)略釋之,因其與佛教相關也。媽祖及北極玄天上帝之前已各有專文介紹了,臨水夫人則較有區域局限性和其他顧慮,故不細說。

二、引錄網絡資訊: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  (另開視窗)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5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内容来源:百科校园专题团

中文名

重阳节

英文名

Double Ninth Festival

别称

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节日时间

农历九月初九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祭祀、自然崇拜

节日活动

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等

节日饮食

重阳糕、菊花酒

节日意义

敬祖、敬老、感恩

 

目录

1 节日起源

2 历史演变

3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各地习俗

4 文学记述

神话传说

著名诗词

民间歌谣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节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2]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2]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2]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3]

201212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4]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登高赏秋·风情篁岭(8)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2]

登高

重阳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2]

赏菊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6]

各地习俗

国内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 ,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7],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国外

【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文学记述


神话传说

重阳诗词(5)

《续齐谐记》记载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8]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8]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8]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8]

著名诗词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2]

部分著名诗词[2]

朝代

诗词名

作者

唐代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636-695

蜀中九日

王勃(649650-676675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689-740

过故人庄

孟浩然(689-740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701-76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

登高

杜甫(712-770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772-846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803-852

宋代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1140-1207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1084.3.13-1155.5.12

重阳

文天祥(1236.6.6-1283.1.9

元代

沉醉东风·重九

关汉卿(约1220-1300

明末清初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1613-16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采桑子·重阳

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9]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陈志岁(1958-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仫佬族)。

重阳节,又试话登高。究竟年年如是,有乜功劳?虽则系如画嘅秋山,游吓亦好,做乜偏要向往重阳个日,至晓得风骚。你话敢样就可以避灾,亦何不大早。点解你单身前往、又试剩落个的妻孥。开讲话一部通书,都唔睇得到老。况系个的区区陈迹,重驶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悭吓脚步,何苦去寻烦恼。不若静坐思量,想吓边一样可图。

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走得气嘈嘈。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响弓声),唤起个的懦夫,总系企在个处风头,须要努力正好。虽有声威,可惜你未满羽毛,怕只怕失足云霄,个阵就遗恨万古。咪估个条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个佬流灾流难,边处唔流到。唉!难把身世顾,只望得天怜悯,俾你有点功劳。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5)

 

重阳节民俗活动(15)

 

重阳诗词(5)

 

登高赏秋·风情篁岭(8)

 

中国祭祖四大节日

除夕

清明节

中元节

寒衣节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头牙(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节气清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冬至(节气冬至)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参考资料


1.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度[引用日期2015-09-6]

2.重阳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08-29]

3.中国传统节日介绍——重阳节.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8-29]

4.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法制网[引用日期2012-06-26]

5.赏菊登高话重阳.和讯新闻[引用日期2013-08-29]

6.中国传统节日介绍——重阳节.新华网

7.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西峡隆重举行重阳文化节.中国日报.20131014 [引用日期2015-06-14]

8.中华传统节俗趣话之重阳.海峡之声[引用日期2013-08-29]

9.千年重阳节渐变成老年节.新商报.2012-10-21[引用日期2014-11-1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9%99%BD%E7%AF%80  (另開視窗)

重陽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31029日)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重陽節

中文名稱

正體

重陽節

簡體

重阳节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重陽

假名

ちょうよう

羅馬字

Chouyou

韓文名稱

諺文

중양절

韓文漢字

重陽節

文觀部式

Jungyeongjeol

馬賴式

Chungyŏngchŏl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

Tết Trùng cu

漢喃文

節重九

琉球語名稱

琉球漢字

重陽

琉球國字頭

ジョンヤン[1]

拉丁化

Jonyan

 

茱萸與果實

重陽節(俗稱敬老節或踏秋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道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日語:菊の節句)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目錄

1由來

2風俗

3其他

4名人詩賦

4.1中國

4.2日本

5參考文獻

由來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而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風俗


•登高旅遊

•賞菊並喝菊花酒

•佩茱萸

•吃重陽糕

•踏青

•敬老活動

•祭祖

•祭斗母元君、九皇大帝、酆都大帝、哪吒三太子

•喫重陽糕、燒乳豬

•射箭

•吃花煎、花菜

•玩花煎遊戲。

•放風箏

•吃茄子

•吃栗子飯

•祭菊

•拜紅龜粿

其他


重陽節是香港和澳門的公眾假期。香港會在這天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捐軀軍人(原重光紀念日儀式)。20126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2]

在重陽節登高攬勝是廣州人傳統習俗(圖為重陽節前一晚的白雲山正門)

名人詩賦


中國

劉長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樓》:「九月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裡,山翠現樓西。」

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士英《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千秋落葉隨風走,萬里長江貼地流。村圃雨余鴉噪晚,關山霜冷雁鳴秋。」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日本

松尾芭蕉:「草の戸や 日暮れてくれし 菊の酒」、「山中や 菊はたおらぬ 湯の匂」(《奧之細道》里對山中溫泉的讚賞)

參考文獻


1.^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2.^ 立法聚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六大看點.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2012-11-10].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99 (週五) 11:28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97%E5%A7%A5%E5%85%83%E5%90%9B  (另開視窗)

斗姥元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201415日)

請通過加入合適的行內引用來改善這篇條目。

 

岡山壽天宮供奉的斗姆元君神像

 

道教

斗姆元君(又寫作斗母)是中國道教的女神,也是北斗眾星之母。名字的「斗」指的是北斗眾星。斗姆元君在道教信仰中出現得很晚,但地位卻很高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觀音菩薩或准提菩薩化現)信仰,摩利支天在唐代以前由佛教傳入中國後,被道教所敬奉,尊為「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對斗姆元君的信仰當然也源自於古人的星宿崇拜,但由於斗姆是北斗眾星的長輩,所以比群星更為尊貴

她的尊號則有「斗姆天尊」、「先天道姥天尊」、「北斗九真聖德天后」、「中天梵氣斗姆元君」以及全稱的「先天斗姆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等。在《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心經》中則給斗姆元君加上了「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這樣一個稱號,將其地位上抬,索性與西王母混為一談。

臺北市天母三玉宮元辰殿:

斗姆天尊與左輔右弼五斗星君和六十太歲星君

來歷與文獻記載


《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中記載,斗姥元君原本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玉妃,名號為「紫光夫人」。於塵劫中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由於一個春季在花園裡遊玩時而突發感悟,使得金蓮花溫玉池裡的九朵蓮花化生為九位聖子,大兒子與二兒子就是四御中的勾陳大帝以及紫微大帝,其餘的七個兒子則是北斗七星,總共號稱為「九皇大帝」。就因為這樣,北斗眾星的母親紫光夫人也就成為了地位可以與王母娘娘同等的「斗姥」。

《斗姥寶誥》是斗姥的重要經典文獻。其言:「志心皈命禮。西天竺國。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爍處。日月潛輝。寶杵旋時。鬼神失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聖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心經》中記載:「玉池自化現金身,生九苞,放光明,毫光閃閃飛上無庭。左太陽,右太陰,東斗啟明星,而斗號長庚,南有萁星注福壽,北斗七元注長生。紫微主,玉皇尊,二十八宿鎮乾坤,十二宮辰安天下,四聖天君把天門,三元三品三官帝,四聖四府四天丁。周無諸斗府,河漢眾星真,生天生地生萬物,保家保國保皇民,百萬雷兵常擁護,五千甲將盡隨行。

形象


成都青羊宮內安設有斗姥殿,配神為西王母(右側)及后土(左側)。其神像放置於殿內正中,形象為四首、三目、八臂,乘七豕所拉之車,手裡分別拿著太陽、月亮、寶鈴、金印、彎弓、矛、戟等兵器或法器。

明清時廣東肇慶的七星岩中也有斗姥像,則是佛教菩薩的裝扮,名號叫「摩利支菩薩」,華冠瓔珞,赤足,兩手合掌,兩手持日月,兩手握劍;左右有兩位天女捧盤,盤中一為羊頭,一為兔頭。

民間信仰


在道教中,斗姆是個法力無邊的女神,能護持信徒吉利平安。據說斗姆是「先天之氣」所成的大神。所以斗姆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斗姆殿」、「斗姆閣」,專門供奉斗姆。她的誕辰為舊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斗姥主宰著天上星辰,台灣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中,祭拜太歲星君等諸星辰者,多半先禮拜斗姥。

文學創作


《封神演義》中的斗姆稱之為「金靈聖母」,也就是聞太師的師父。她道行高深,一人就能對抗慈航(觀音)、文殊、普賢三位大士,最後打了個平手,但遭燃燈道人使用定海神珠偷襲而死。後來姜子牙在封神台封神時,將金靈聖母冊封為「坎宮斗姆正神」,讓她掌管五斗群星、吉曜惡煞,也就是北斗、南斗、東斗、西斗以及中斗的老娘。

參考文獻


•《中國神祇文化全書 中國道教諸神》(作者:馬書田、團結出版社)P64 ISBN 7-80061-487-5

•《中國神譜》(作者:欒保群、天津人民出版社)P16 ISBN 978-7-201-06027-9

•《中國道教》(作者:王宜峨、五洲傳播出版社)P53-54 ISBN 7-5085-0401-1

相關條目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斗姥元君

•摩利支天

•北斗七星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831 (週三) 23:30


http://www.baike.com/wiki/%E4%B9%9D%E7%8E%8B%E7%88%B7%E8%AF%9E  (另開視窗)

九王爷诞 - 九王爷诞辰的由来


九皇爷的两个流派

九皇爷来源有两派说法,道教九皇派民间九皇派

道教九皇派源于星宿崇拜。“九皇”是古代中国原本是星宿崇拜的产物,和夜间指示方位赖以制定历法的北斗七星有关古人的智慧认定北斗有九星,七显二隐,与天文考证是共通的。散布于北方天幕的七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被道家合称为天罡,在西方则被称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广泛传播的说法,使北斗成为主掌人寿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

传说北斗九星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为龙汉时国王周御的妃。夫人于莲池脱服澡浴,忽有感应,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对北斗众星的信仰将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

民间九皇派起源于流传在东南亚的各种历史传说,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却是以香炉代替塑像。

九皇斋,从礼斗习俗而来,在东南亚久盛不衰,与当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结合,有一整套隆重而严格的庆典仪式。香客持九皇斋,从八月最后一天斋戒至重阳,这种习俗和民间普通虔信的消灾解厄、消除业障病苦、长生延寿的祈求有关。

九皇爷传说的版本

九皇爷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传说一、上古九大皇帝>

九皇大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诰、尧、舜、禹。

<传说二、九皇爷为秦代革命烈士>

陈胜吴广起义前,九个结义英雄策划起义反秦,事机败露,为秦兵杀害,取去首级,弃其尸身,民怜其义,私下以九个陶瓮,盛其遗体,置于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几年后,汉朝兴起,九瓮残骸,竟漂回原地。烈士无名无姓,事情甚为灵异,当地人民收拾残骸妥为埋葬,为烈士立庙祭祀。后九人显圣护民,地方官从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爷”冥衔,遂演变为“九皇爷”。

<传说三、洪门五祖与白锭香炉>

洪门传说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兵追杀,投奔郑成功后,被派到闽、粤、桂一带推进革命。到了蒲田,被九连山少林寺收留习武,后事情败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毁。他们逃出后,在广东惠州石城县高溪庙住下来。一日近处河中浮起一物,捞起,乃是一只白锭香炉。炉底刻有“看不懂的”四个字,并写明“五十二斤、十三两”。洪门祖宗之一的陈近南知道炉底的四个字就是“汉留文字”的暗号,意思就是“反清复明”。“五十二斤、十三两”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这则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炉”与九皇爷信仰中只拜香炉的习俗吻合。

<传说四、洪门天地会领袖人物万云龙>

在吉隆坡安邦流传很广的传说,九皇庆典是祭典洪门天地会首领万云龙。1734年,万云龙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与清兵交战而战死在湖南长沙,余下部属逃至海南岛,败兵被追杀而由水路逃往暹罗,后被迫在槟城定居。

洪门会其中一部分残兵后来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种植为业,暗地里却秘密结社,罗致爱国志士,共襄反清复明义举。

有一次的开香堂(又称开香会,即新人入会仪式),警方突袭现场并严加盘问聚会理由。首领说在这里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见虽有拜神迹象但无神座神像,追问其故。众人一时语塞,忽然其中一首领急中生智指着身前的一只香炉说:这就是我们拜的神。看着香炉冒出缕缕香烟,警方怀疑地问:香炉是神?他是什么神?一人随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无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为真,就此作罢。自此,吉隆坡华人供奉九皇爷,就以香炉为神位了。

<传说五、明太祖第九代孙鲁王>

这是最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明太祖第九子鲁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称九王爷,又称鲁王。一批明臣拥鲁王为帝于绍兴,后被清兵追杀,鲁王投奔郑成功,居住于金门。传说郑成功不礼待鲁王,将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愤恨郑成功,于是浮海南来,立庙祀奉。因九王爷沉海没有尸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传说九月初九是王爷诞辰,那天早晨有香炉浮海而来,是为神降,即迎接鲁王由水中上岸。

事实于1959年揭开,金门岛发现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记载鲁王死因是哮喘,并非郑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

<传说六、王爷郑成功>

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举反清复明旗帜,郑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带积极召集各路江湖好汉于沿海“斗母宫”内商议复明大计,共襄义举。他们利用宫内诸神千秋宝诞为掩饰,一连九天在宫内招兵买马,高举“九皇大帝”旗帜为号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圣像左右两手书日月(即明)。

农历八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出海迎接王爷郑成功来主持大局,郑成功乃受朝廷通缉,因此,从落船到晋宫内,需以凉伞遮住,以免身份曝光。农历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郑成功出海以到别处号召义举,准备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粮食等。起义终归失败,伤亡惨重。

樟泉一带乡民为纪念王爷郑成功及众烈士史迹,每年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至九月初九一连九天,祀拜王爷祀与众多牺牲的民族英雄。

传统风俗习惯,九皇爷香火随之来到南洋,相传至今应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斗母宫的九皇信仰仪式中的几个主要步骤都已得到了体现,如“迎神”“请水”“送神归海”“王船”等等。

传说与仪式究竟哪个更早,是为了配合仪式而杜撰了传说,还是因为有传说才刑成了仪式,难以分辨。仪式与传说的相互配合,为信仰的流传找到了某种根据,也为信仰活动抹上浓厚的神秘色彩。

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

解说: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国人传统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与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由于中国人观北斗的历史可远溯到公元前30世纪至40世纪,因此中国人观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后来遂产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辅星与弼星二颗暗星的说法。反后来道教则解说,这二颗暗星其实是勾陈与紫微二星的分气。

每年农历九月,在马来西亚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庙会及吃素风气,其实源自中国汉代以来道教教徒举行礼斗集会的习俗。九皇诞包括了集体礼斗、拜斗的活动,这是北斗崇祀习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于北斗在中国的天际,是一座每天转动一圈的星座,人们也根据北斗一圈的转动,分出它一天有12个转动阶段,创造了观北斗认识12个时辰的时间测量法。

人们还发现到,北斗斗柄会根据1年中很多不同阶段的时日,指向天际不同的方向;每当黄昏群星出现时,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会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却也根据斗柄在不同季节所指方向不同,出现移形变位。

所以,人们又根据北斗斗柄的方向转动,发现斗柄有24种方向可指,于是人们便有了“24山”的中式罗盘。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时间内指向一方,地上就会出现一次气候变化,影响农耕;于是古人便得出一种看法,以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节气气候变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别。

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语“斗转星移”,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与世事变化。

古人在夜间,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颗星,联成直线,延长到四倍之处有1颗星,无论北斗如何绕它转动,它都兀然不动。这颗星就是永远在正北方的北极星。

所以,不论时辰和季节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时辰和季节,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时辰和季节。人们可以根据北斗找北极星的方位,只要发现北方就能认清八方;人们又根据季节的认识,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测知地面的正确方位。

在以农立国又地广人稀的中国大陆,观察北斗在天上的变化,可以“指示”了人们认识气候变化与交通方向,成为农业及交通最高及最标准指标。

每当北斗一变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阴阳及气候和人间的情况也会改变。所以,人们便以为北斗管理星辰气候,也影响人的福寿命,并由此变化各种以北斗九星名义演变的风水命理学。人们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为消灾解难、增福添寿的方法。

根据道教的北斗经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

神话

1)据道教的《北斗本生经》所说明的九皇大帝来历,是个神明的化身故事。

经内说,龙汉时代的国王有1位皇妃紫光夫人,在过去世曾经发愿要生下圣子“辅估乾坤”。有一天,这一位王妃在金莲花池沐浴,受到感应,生下了莲花九苞,化为九子,便是九皇。

2)根据《本命延生经》的教义,元始天尊之阴气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气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实为先天之大神。

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斗母的地点都称为“斗母殿”或“斗母宫”,但是,却不常以“九皇大帝”为正式庙称。

3民间对九皇大帝的来历,则另有拟人化的传说,以为他们是抗暴或保皇失败而被杀的义士,或说是被官府斩杀的海上势力领袖。

南洋各地,其中有些九皇神庙,迎神的仪式是在海边迎海水回祭坛,又有的人庆典期间又手缠白带或手披麻带,仿如带孝。

有关传说之流行,可能与早期会党有关。早年的会党曾借九皇诞掩护,进行结社和举行仪式;九皇醮仪包括了超渡忠魂仪式,会党可能亦乘此机会纪念原为海上反暴义师的先烈,遂造成传说的出现。

习俗

1九皇诞是一个信众一年一度集体持素的日子各人在这9日内持素的日子长短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须讲究身口意三净才是合乎规矩。

讲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锅具和所用的杯盘都不曾染上荤腥。

2)凡是举行九皇诞的地区,必定立起称为“高灯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挂九灯。立灯嵩有两层意义:

(一)它是用来为天上的神明指路,让神明知道某处举行庆典和醮仪,相约前来同庆共欢。

(二)道教以“北斗灯仪”消灾迎祥。它代表灯仪的简化与形式化。

过去,竖灯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内藏着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铁钉(出丁)、钱币(生财)、木炭(旺盛)、五谷或豆类(丰收),现在,由于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脚架立起,也不讲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庙则仅在坛内燃起九灯。

3)农历九月的最初几天,其实也正好是其他数位神明的神诞,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国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诞。

因此,按民间庙宇的每逢九皇神诞,就会出现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坛前办事与庆贺,使到九皇诞成为颇多神明跳乩集会之日;所以,名为九皇诞,却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带领信徒行仪和表演过火、下锅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銮及乩童护送九皇的绕境游行,非常热闹。

4)福建人喜以“爷”尊称神明,亦因而俗称北斗九皇为“九皇爷”。另外,福建漳州也俗称其地区性质的保护神为“王爷”。

村姓“王爷”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们害怕传染疾病之际,又认掌管疾病的神明为祖先和村落的保护神,是一种心理慰藉。

虽然“皇爷”不同于“王爷”,各村王爷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灯仪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最后一晚祈求驱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现了像中国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烧船的仪式。

久之,对信仰认识不周详的人们也把九皇诞穿插“送王船”仪式当成送“皇船”。

意义

中国人流传了许多称赞北斗的诗词,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认为北斗能护国保民,转移命运。

由于天上的北斗的变化,可以作为人间变化的“指示标志”,因此自古以来它的现象被视为主宰国运,又被认为关系每个人自身的命运。人们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的传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转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为北斗星,这一星辰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

1)九皇诞辰能流行,其实代表了人们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承继,以及代表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转凶为吉,年年都抱着希望。

由于北斗掌管人间命运,因此,向北斗祈祷是一种盼望改命转运之道。虽然位处中国大陆南方的大马已经不能看见北斗星群,但是这一信仰却随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和信仰传统渡海南来、发扬更广。

2连续9日间,整个社会中有许多个人实行了不杀生、持素以及净口和清心寡欲的行为。

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生理健康的调节,也是一种心理自我控制的训练,更是一个人向主宰个人命运的北斗九皇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日子。其实,这种风俗协助了个人在一年结束之前,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实践简朴生活,利用宗教仪式提升心灵、洗心革面。

如果只是持素,但不曾有口和意之改变,当日也不体验简朴生活,则是把信仰实践得不完全了。

3各区庙会的举行,以及社会许多家庭及个人参与集体行为,形成了有助社会集体自觉本族宗教文化存在;以及认同本族宗教文化的活动。这也起着一种有助社区经济的调节作用。

4)送神时举行神明的绕境游行是民俗活动,也是说明神明所位处的社区的“范围界线”以及代表“净化”社区的意愿。

游行队伍的神明到达每处都必与路经地方的庙坛互相招呼和敬香,其实是以仪式去显示与巩固不同社区与人群联系,是一种象征行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AA%E5%90%92  (另開視窗)

哪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哪吒的廟宇壁像。

哪吒(漢語拼音: nézhā [1],注音:ㄋㄨㄛˊ ㄓㄚˋ[2]),亦作那吒姓「李」,為中國神話人物,有一說源於佛教護法神哪吒信仰興盛於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3]在道教的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尊稱太子爺、三太子。哪吒的角色也出現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多部文學作品中,最早的傳說可能源自於古印度或古波斯。哪吒奉王母娘娘之命前來救世。

高雄市龍水港化龍宮太子爺。

 

目錄

1名稱

2歷史

3紀念日

4宗教信仰

4.1道教

4.1.1臺灣民間信仰

4.2佛教

4.2.1不空譯經

5兵器法寶

6文學作品與大眾文化

6.1封神演義

6.2西遊記

6.3對哪吒的評價

6.4影視作品

6.5臺灣著名哪吒廟宇

7中國廟宇

7.1香港廟宇

8參見

9參考文獻

10外部連結

名稱


哪吒(三太子)瓷像。

哪吒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稱為哪吒,另外在宗教經典中多稱為那吒。哪吒登場的相關主要文獻和在其中的名稱:

•《封神演義》     哪吒

•《西遊記》      哪吒

•《西遊記雜劇》    哪吒

•《毘沙門儀軌》    那吒

•《尊容鈔》      那吒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那吒

歷史


哪吒的記載最早起源於佛教,可能是來自於古印度或中亞波斯一帶的神話。

佛教中有稱為那羅鳩婆(梵文:नालकुबेर Nalakuvara)的神明,為毘沙門天之子[4],在其他經典又譯為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隨後被簡化為那吒。那吒是毘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常隨毘沙門天身邊,為護法軍神[5],也有傳說認為他是毘沙門天之孫[6]。毘沙門天源自印度俱毗羅神,為梵天之孫,夜叉之王。

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那吒護衛僧人與獻佛牙的故事[7]日僧圓仁也記載了此事[8]禪宗也有那吒將骨肉還與父母,以蓮花化身的傳說[9][10],這時那吒故事已在中國民間流傳。

宋朝時,那吒也成為道教護法神之一,《夷堅志》記載茅山道士以那吒火球咒來擊退石精的故事。

元代大都築城時,按《周禮》四面應各有三道門,但大都北面獨有二門,主要是採用那吒三頭六臂兩足的造型[11][12],這個造型可能來自印度534手的大神濕婆。

明代,道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哪吒為道教神明。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基本上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故事為主,又加以發揮,之後哪吒廣泛受到中國民間尊崇

紀念日


•顯現日:三月初三。

•修道日:三月十八。

•成道日:五月十八。

•重生日:六月初六。

•生日:九月初九。

•朝佛日:九月十八。

相傳哪吒是釋迦佛弟子,故有些地方在四月初八日佛誕與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祭拜之。

宗教信仰


道教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戮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磚一響,龍順虎從;槍一撥,乾旋坤轉;繡球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元領袖,永鎮天門也。

臺灣民間信仰

高雄市三民區三塊厝三鳳宮

-興德團鎮殿中壇元帥寶像。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則將哪吒奉為神祇,俗稱為三太子統領宮廟堂寺之五營神將的中央,故又稱為中壇元帥、太子元帥、太子爺、中壇太子、哪吒元帥、哪吒太子、哪吒三太子、金康元帥、金環元帥等稱呼。

•民間對於中壇元帥的奉祀極為普遍,並視之為保護神,地方如有瘟疫流行,如要驅邪息災,於每村落五方豎立五方旗,並且備牲醴犒祭,延請道士誦經作法祭拜

•傳說,哪吒腳踏風火輪,行動非常便捷,故許多職業駕駛人,如貨車司機、計程車司機、遊覽車司機等,往往奉其為守護神,並放置一尊小型的哪吒像於車上,祈求行車平安順利。[13]

•臺南市新營太子宮是中華民國臺灣本島地區許多中壇元帥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歷史悠久,興建於1728,全臺廟宇的哪吒太子,不少為此地分靈而出。於1992年改建完工的廟宇主殿則是為因應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太子聖誕千秋,各地宮廟陣頭返回謁祖朝聖、香客絡繹不絕所建。

•南臺灣另著名主奉哪吒太子的廟宇是府城頂太子沙淘宮、高雄市三鳳宮、府城下太子昆沙宮、左營區天府宮[14]以及覆鼎金保安宮[15]

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開幕式、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分別請到臺灣著名的電音三太子與Q版三太子表演節目,傳統臺灣民間信仰躍上國際舞臺。

佛教

佛教對哪吒之身世,有兩種說法:

1.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

•唐代筆記小說中的哪吒:

唐鄭還古《開天傳記》云毗沙門天王子也。(案,毗沙門是北方天王,故世以哪吒為托塔天王之子。)

•宋代筆記小說中的哪吒:

宋洪邁《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鐘,從林間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俄而見火球自身出,與黑塊相擊。

2.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孫

•《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閣(即毗沙門)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哪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哪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棒打其頭。」

「爾時毗沙門孫哪吒,白佛言:“世尊,我為未來諸不善眾生,降伏攝縛皆悉滅散故,亦護持國界故,說自心暴惡直言,惟願世尊許我所說。”佛言:“善哉,善哉!哪吒天王,汝為降伏一切國王大臣百寮殺凌者,與佛法相違者;為降伏故,恣汝意,說真言曰:庵地捨那吠室羅二合、摩拿野摩賀羅惹野藥迦灑二合地婆哆那謨婆俄縛帝摩多羅跋駝爾婆縛二合賀引。”」

不空譯經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梵語:Amoghavajra705年-774年),漢傳密宗的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漢傳佛教的四大譯師之一。不空翻譯的經典如下:《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舍利塔咒)》、《佛頂尊勝陀羅尼》、《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金剛薩埵)》、《藥師如來念誦儀軌》。當然還有《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此即為哪吒的出處。

兵器法寶


風火輪

是哪吒三太子的法器,是由哪吒三太子的師父太乙真人幫哪吒恢復人身後送給哪吒三太子的五寶之一稱為風火二輪,因為左輪生風,右輪噴火。可踏在腳下作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極快

乾坤圈

為哪吒三太子出生時持有的兵器之一,曾用來殺死東海龍王的另一三太子敖丙。有強大殺傷力。也是哪吒恢復人身後,師父太乙真人傳授給哪吒的五寶之一。金色鐲子,會變化,可大可小,投擲攻擊,力量巨大,百發百中。抗磨損,硬度大,上千萬億億次撞擊都不壞。

混天綾

在《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的法寶,即為太子神像所被掛之飄帶、相傳仙人需被上天綾才能在天空中飛翔、之後送給靈珠子(哪吒)作為助周滅商的寶貝。哪吒在小說中用混天綾在海上搓洗一下就讓龍宮震盪不安,引來巡海夜叉以及一系列後來的紛爭。自從那一幕後它就再沒出場過。而封神附錄中,七尺二寸混天綾,哪吒八寶之一,會自動捆綁敵人,即使剪斷了也能自動修復。(大概等同高級捆仙索之類的東西)

火尖槍

火尖槍是神魔小說和傳說故事中哪吒三太子使用的一種武器,槍身一丈八長,共有兩挺,為太乙真人所授。在西遊記中,紅孩兒也以火尖槍為兵器。在《封神榜》中,火尖槍是由李靖用乾坤弓射出的義箭變出。

金磚

純金打造,磚形,投擲攻擊敵人。

九龍神火罩

是中國古代傳奇小說《封神演義》中描寫的一件道門法寶,元始天尊的法器,後授予其弟子太乙真人,再由太乙真人授予弟子哪吒三太子。罩內有九條火龍,火龍噴出來的火是三昧真火,可以把妖精燒成原型。曾經於戰爭中燒過石磯娘娘。

豹皮囊

《封神演義》中,這件寶物可以繫於腰寄或胸前的囊袋,可以裝太乙真人所傳授的靈符秘訣和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一塊等兵器。

文學作品與大眾文化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三太子,殷商末年陳塘關(今天津)總兵李靖的第三個兒子,金吒、木吒的弟弟,是靈珠子投胎。商朝末期時生人。母親懷孕三年六個月,生下一個肉球。李靖以為是妖怪,就用劍劈開,裡面的嬰兒正是哪吒三太子。後來仙人太乙真人收他為徒。一次哪吒三太子在陳塘關旁的東海玩水,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起衝突,不但將其打死,還抽他的龍筋做為腰帶要送給李靖,而哪吒三太子也在戰鬥中把石磯娘娘燒死。

龍王到陳塘關興師問罪。李靖因怕麻煩,想殺死哪吒三太子。哪吒三太子憤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而後,哪吒三太子以廟宇汲取人間香火,打算復活,卻被其父李靖阻撓而失敗,太乙真人用蓮花與蓮藕給哪吒造了一個新的肉體。

復活後哪吒三太子對李靖之前的做法感到憤怒而希望復仇。李靖不敵,遇燃燈道人贈他按三十三天玲瓏寶塔,並將哪吒三太子困於該塔內。兩人一時和好。

之後李靖與哪吒跟隨姜太公,協助武王克殷。哪吒三太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和法寶(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多次立下奇功。更因為其是蓮花的化身,而不易受到世界的各種毒害。

於很多故事中,李靖被稱為「托塔李天王」,哪吒則被稱為「哪吒三太子」,因為其法力高強,成為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統帥五營神兵。

西遊記

臺中市中壇太子元帥寶像。

《西遊記》八十三回記載哪吒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個兒子,金吒、木吒的弟弟,另有一妹貞英。「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和把石磯娘娘燒死。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三太子憤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三太子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三太子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臺中市西屯區八張犁廣興宮

鎮殿太子元帥聖像。

《西遊記》的說法與《封神演義》大致相通。哪吒三太子因大鬧龍宮、燒死石磯娘娘和打死東海龍王另一三太子敖丙,自殺以免父累,最後又以蓮花化身,恢復了生命。但是幫助哪吒蓮花化身者不是《封神演義》提到的太乙真人,而是如來佛。

哪吒三太子是個勇猛的年輕神祇,常與其父親托塔李天王同時出現。孫悟空不滿玉帝授予其「弼馬溫」的管馬小官,一怒之下殺出天界,回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玉帝聞之,命哪吒與其父托塔李天王一同,奉旨前去花果山討伐桀驁不馴的孫悟空。這是哪吒三太子在《西遊記》中的第一次出現。

頤和園長廊彩繪描繪的

孫悟空與哪吒大戰的場景。

先鋒官巨靈神與齊天大聖孫悟空未戰到三回合,便被齊天大聖孫悟空擊敗。哪吒見之大怒,衝上前去化身三頭六臂,與悟空對戰。孫悟空不甘示弱,同樣化為三頭六臂與哪吒大戰三十多個回合,雙方亦難分勝負。此時孫悟空偷偷拔下一根毫毛,化為本相,穩住哪吒,真身卻繞到哪吒身後,偷襲得手。哪吒左臂負傷,負痛逃走。

討伐未果之後,哪吒與李天王受到了玉帝的訓斥。後悟空因天界蟠桃會未邀請自己而大鬧天宮,逃回花果山。玉帝命哪吒與其父托塔李天王再次前去花果山討伐悟空,哪吒與其父領十萬天兵天將前去討伐,然天兵天將俱為悟空所破,討伐再次失敗,而眾神用兵無功,最終請出佛祖,如來佛果然法力無邊,將這位齊天大聖以五指山制壓了五百年。

哪吒在《西遊記》中的再次出場,是在其後孫悟空取經路上遇到獨角兕大王時,孫悟空因金箍棒被獨角兕大王的金剛圈吸走而求救於玉帝。孫悟空點李天王與哪吒並鄧化、張蕃二雷公下界擒魔。下界後,李天王命哪吒出戰。哪吒揮舞寶劍,化作三頭六臂,妖魔也化作三頭六臂。哪吒又施大力,拋出斬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風火輪,漫天兵器向妖魔打去。然而,所有兵器均被獨角兕大王的金剛圈所套去,哪吒與鄧、張二雷公敗下陣來。其後孫悟空潛入魔窟,偷取諸神的兵器。哪吒獻策,建議趁妖魔銳氣已挫,眾神一起應戰,便可勝利。然而,之後等獨角兕大王再次出洞,眾神所有的應戰兵器再次被其金剛圈所取走。之後太上老君的出現才降伏了本是其青牛的妖怪。

在之後降伏牛魔王和白老鼠精的過程中,哪吒終於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先是在降伏牛魔王時,其將風火輪套在了現出原形的牛魔王的牛角上,吹起真火配合其父李天王的照妖鏡最終降伏了牛魔王。後來又是哪吒的提醒,使人認出了化身女妖、曾偷吃如來香花寶燭的白老鼠精的真實身份,確實為李天王的義女,並最終降伏了白老鼠精。

對哪吒的評價

香港科幻小說家衛斯理(倪匡)曾經這樣評價過哪吒:「常常羨慕哪吒三太子能夠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了卻了血肉之軀,從此自由自在,再也不必受父母所生肉體的束縛。蓮花化身之後,便進入了生命的高級形態,以靈魂為主的生命形式,摒棄了百無一是的臭皮囊。」

影視作品

演員傅聲、陳儀馨、方國珊、艾金梅、何美鈿、羅敏莊、陳浩民、何威、冼色麗、林志穎、張倬聞、馬睿瀚、馬睿灝、鄭家星和小黑均在《西遊記》和《封神榜》之改編影視作品中飾演哪吒三太子一角。

臺灣著名哪吒廟宇

縣市

地點

廟銜

歷史

註備

高雄市

鼓山區

化龍宮(全臺開基太子爺廟)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渡海來台灣,奉祀於李氏祠堂(隴西堂)。

於中華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重建竣工完成,正式定名為「化龍宮」、為台灣最早的開基太子爺廟[16]

 

臺南市

中西區

沙淘宮

明鄭永曆三十五年(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17]

 

澎湖縣

白沙鄉[18]

大赤崁龍德宮(俗稱大赤崁三太子爺廟[19]

清康熙24年(1685年)(考據"台灣府志1685年台灣知府蔣毓英篆"卷之五廟宇第七十一頁附澎湖廟宇太子廟二所一在鼎灣澳一在赤崁澳,建宮至今有三百三十年以上歷史,是白沙赤崁村民的信仰中心,現今仍保有主神哪吒三太子爺降乩的傳統[20]

 

高雄市

三民區

三鳳宮(俗稱三塊厝興德團)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為化龍宮所分香、固定於誕辰日前往化龍宮謁祖、並奉請大太子往三鳳宮看大戲。

 

臺南市

新營區

太子宮(全台太子爺總廟)

清雍正六年(1728年)

 

高雄市

左營區

天府宮

先民柯春行家族在明鄭永曆十四年(1660年)由福建泉州府奉請中壇元帥、朱府千歲、福德正神隨著鄭國姓爺來臺,求得海上平安,民國三十五年(1964年)遷建於現址[14]

 

高雄市

三民區

覆鼎金保安宮(高雄金獅湖太子爺廟)

清咸豐年間[21]

 

嘉義市

西區

南天門太子行宮

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年)中日戰爭,炮火連天,哪吒元帥雲遊四大部洲,至南京時,慧眼見本市有一位廖姓人氏大禍臨身[22],顯化救其生命,同年十二月間又在上海再度救其生命,終戰後復原還鄉,為知恩報本,於民國三十六年間(歲次丁亥年)置香案十二天求擲筊允賜塑彫哪吒三太子元帥金身,晨昏奉敬,神靈顯赫,香火鼎盛。

 

彰化縣

二水鄉

桃山廟

清道光五年(1825年)[23]

 

雲林縣

斗六市

雲林太子宮

雲林太子宮原於民國79年由宮主自斗六市順儀宮分爐建立順儀宮太子會,歷經六任爐主,有感於中壇元帥神威顯赫及護民救世之心,申請為人民團體並改名為雲林太子慈善會,歷經五任會長經中壇元帥降駕指示辦理科期,民國89年設香案請旨玉皇大帝恩准賜宮名『雲林太子宮』,並指示籌備廟地建立宮堂,經歷任會長及會員籌措財源於民國90年開始建設為廟宇,並於民國92年申請廟宇登記。

 

臺中市

大里區

草湖太子宮

清康熙年間,由大陸奉請隨身來臺[24],於中華民國六十年(1971年)大規模整建而定為現廟貌,命名草湖太子宮。

 

臺南市

柳營區

柳營重興宮(八老爺)

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創建。

 

嘉義縣

布袋鎮

東宮廟

清光緒十二年[25],由當時高姓先祖(榮)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東石鎮後寮莊,恭奉迎請哪吒三位太子渡海來臺灣。

 

宜蘭縣

蘇澳鎮南方澳

昭安宮[26][27]

日大正七年(1918年),昭安宮是南方澳最早的廟宇[28]

 

中國廟宇


主條目:哪吒行宮

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的哪吒行宮,是中國大陸僅存唯一供奉李哪吒的哪吒主廟。

香港廟宇

主條目: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

位於深水埗的三太子廟,又稱三太子宮,是香港唯一供奉中國神話封神榜主角的廟宇,內裏供奉哪吒三太子。

參見


•臺灣民間信仰

•五營神將

•毗沙門天

•托塔李天王

•封神演義

•電音三太子

•新營太子宮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年、1991: 第三卷348. ISBN 7543200031.

2.^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6-02-24].

3.^ 高雄市三鳳宮

4.^ 《佛所行讚》卷1:「毘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

5.^ 《毘沙門儀軌》卷1:「天寶元載四月二十三日,內謁者監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吉祥天女,亦名功德天,自有真言。婆萸仙大廣智雲是觀世音菩薩化身。」

6.^ 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卷1「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

7.^ 《太平廣記》卷92〈異僧六 無畏〉:「宣律師精苦之甚,常夜後行道。臨堦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顧視之,乃一少年也。宣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子那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宣律師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願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事雖久,然頭目猶捨,敢不奉獻。」宣律師得之,即今崇聖寺佛牙是也。出《開天傳信記》」

8.^《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開成六年,……二月八日,城中都有四佛牙:一、崇聖寺佛牙,是那吒太子從天上將來與終南山宣律師;一、莊嚴寺佛牙,從天竺入腿肉裏將來,護法迦毘羅神將護得來;一、法界和尚從於填國將來;一、從土蕃將來。從古相傳如此。今在城中四寺供養。」「二十五日,詣崇聖寺,禮釋迦牟尼佛牙會。有人多云:『終南山和尚隨毘沙門天太子得此佛牙,那吒太子從天上將來與和尚。今置此寺供養。』」

9.^ 《五燈會元》卷2「那叱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

10.^ 《景德傳燈錄》卷25〈天台山德韶國師〉:「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於蓮華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師曰。大家見上座。」

11.^ 《農村餘話》:「燕城係劉太保定製,凡十一門,作哪吒城三頭六臂兩足。」

12.^ 張昱《可閑老人集》:「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築哪吒城。讖言若以磚石裹,長似天王衣甲兵。」

13.^ 礁溪德陽宮

14.^ 14.0 14.1 左營天府宮沿革誌

15.^ 高雄市覆鼎金保安宮

16.^ 高雄化龍宮

17.^ 頂太子沙淘宮沿革記事

18.^ 赤崁龍德宮地址和圖片寫真

19.^ 白沙數位機會中心-大赤崁龍德宮沿革

20.^ 赤崁龍德宮主祀哪吒三太子

21.^ 高雄市覆鼎金保安宮沿革

22.^ 嘉義南天門太子行宮沿革

23.^ 二水鄉桃山廟沿革

24.^ 草湖太子宮簡介

25.^ 布袋東宮廟簡史

26.^ 南方澳最早的廟宇-昭安宮

27.^ 南方澳最早的廟宇「昭安宮」

28.^ 昭安社區-昭安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MLQav2QOg  (另開視窗)

中壇元帥太子爺33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5%86%E9%83%BD%E5%A4%A7%E5%B8%9D  (另開視窗)

酆都大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教

酆都大帝,簡稱酆帝,尊稱為酆都爺,是酆都的主宰神,道教認為他主宰十殿閻君、五方鬼帝,也是地府的統治者。酆都大帝可保佑生人吉利,維護死者安寧。有七十二司為屬神(一說七十五司),探查人間、陰間善惡,評定禍福。在道教的超渡法會上,常會擺設其神像。

東嶽大帝與酆都大帝神職幾乎重疊。古時認為,泰山上通天庭,故天子封禪所在。下有地府,故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嶽大帝為冥界主宰。東嶽大帝信仰源於泰山神信仰,較為早出。

後來又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則酆都之神酆都大帝也被奉為是冥界主宰,但兩者職能、屬性、部屬及管轄範圍幾乎一模一樣,故民間常常視為同一神。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在嚴謹的神像造型要求上,東嶽大帝多為白面美髯的鳳眼文官造型,酆都大帝則為黑面虯髯的瞠目怒眉相貌。位階職掌上,東嶽大帝掌管所有幽冥事務,酆都大帝只是輔助的角色,因此東嶽大帝還是較為高階的總負責人[1],今日一般認為由東嶽大帝(嶽帝)主管一切幽冥事務,又有酆都大帝為其掌管酆都,而十殿閻君則是下屬,在幽冥地府的十殿中各司其職。酆都大帝輔佐東嶽大帝執掌地府,可比為現今的司法院正副院長。

酆都與東嶽信仰是兩套信仰,其實,早在南朝,道教大師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在神階第七中位排有「酆都北陰大帝」,所謂「酆都」是指「北方羅酆山」,注云:「炎帝大庭氏諱慶甲,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一更替。」陶弘景《真誥》表示:北方癸地有羅酆山,上有六天宮,稱為「六天」。六天名稱依次為:一天「紂絕陰天宮」、二天「泰煞驚事宗天宮」、三天「明晨耐犯武城天宮」、四天「恬昭罪氣天宮」、五天「宗靈七非天宮」、六天「敢司連宛屢天宮」。如果是普通人死後都要先到第一天,生前有道德者直接前往第三天。相傳神仙陰長生、王方平在酆都山得道,以其姓氏,樹立「陰王」大纛,後人誤將「陰王」作「陰間之王」解釋,從此民間認為四川酆都是諸鬼之城。而酆都北陰大帝的居所,也由「北方羅酆山」傳為「四川酆都山」,而酆都大帝也時常配祀陰長生、王方平二仙。

由於佛教的興盛,民眾認為地藏菩薩進入地府救度一切受苦眾生,故稱幽冥教主。東嶽大帝與酆都大帝、十殿閻君等神都對地藏菩薩善加護持。


http://baike.baidu.com/view/307883.htm  (另開視窗)

酆都大帝

道教神话中称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在中国民间神话中则称之谓“阎王”地府冥界的最高神灵,主管冥司。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神。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蟠三千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

酆都(fēngdū)大帝:也作丰都大帝,又称北阴大帝、北太帝君,是道教尊神。九月九日生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说其任期是三千年,任期一到即改任。

他所管辖区域是酆都,即地狱,内分有六官,其专责处阴间事物。古语说: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关进此地酆都地狱,永不能超生天界,酆都地狱比佛界的十八地狱更为恐怖,阴险。

中文名

酆都大帝

外文名

Fengdu Emperor

别名

酆都北阴大帝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农历九月初九日

逝世日期

寿与天齐

职业

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

主要成就

地府冥界的最高神灵

宗教归属

道教

出处

元始上真众仙记

管辖区域

北罗阴酆都山

性别

 

目录

1 历史简介

2 人物地位

3 奉祀

4 人物传说

5 记载

历史简介


《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边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fēng)”(冥界区域地方官)。

上清派宗师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真灵分为七级:第七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人物地位


酆都大帝,是地狱的主宰。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後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於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一说七十二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关告鬼魂出入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亦称“北帝大魔王”。《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北台金玄洞微玉清消魔大王,生乎始劫之中.二仪分判,三象植灵,天地翳莽,幽幽冥冥,正诞于北漠广寒之庭。平丘中域,寒谷之宾,元为我父,玄为我母,始结我身以三气为字。高上玉皇授以《金真玉光紫文》、丹章、玉空、凤函命、魔灵幅、封掌九玄,总领五岳,捡摄北酆,匡正三五、馘斩六天,受任上官,咸制万灵。消魔大王治天北广寒七宫,下领北罗酆山,北帝大魔王即住在山上纣绝阴天宫中,有大魔王姓宛躬,讳产生(后演变为五帝之黄帝大魔王的隐讳)官属三万八千人名,悉隶属于消魔大王。凡后学成仙,消魔大王皆使大魔王保举列言,然后用乃得飞行上清。故《步虚》颂云:魔王敬受事,故能朝诸天,由是而言,若学土坚持素志,功绩行着,则魔王敬奉反为之用,又何敢而魔障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卷二)

注:道教的魔王与一般我们熟悉的魔王不同,是元始天尊创造的,用以代表道法的另一面,虽然也为恶,但其实是奉元始的命令试探学道者的黑脸角色。

所以,不单魔王座下各种小魔小怪骚扰你,诱惑你,折磨你,魔王本身作为无处不在的大道的“阴暗”也无时不刻不在考验你。成仙与长生只是小成,一旦你历遍酒气财色,尝尽世间苦乐,领悟了无分善恶正邪的大道,就会得到魔王接引,升入上清,成就修仙的终极目标,常伴至真妙道左右!

奉祀


一般只是在亲属亡故后,超度亡魂时,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来,多有于生前为自己预修黄箓道场的,因此今亦有在生前修建延生道场时,关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长寿的。

人物传说


酆都大帝也称丰都大帝,是地狱之神。在道教的传说中,管理地狱的神有好几位,有时把酆都大帝称为地狱的总监。有的认为他是古代传说的英雄神农。

酆都大帝居住在酆都山,就在现中国西南部重庆市附近的酆都县。传说中这里是通往地狱的大门。酆都山又高又大,方圆300里。

人们认为酆都大帝生活在地底下,那里有一系列地狱,分别有神负责。人死后,按照不同情况,要经过不同的地狱。第一个是每个人都要去的纣绝阴天宫,第二个是那些突然死亡的人去进行调查的地方,第三个是杰出或道德高尚的人去的地方。人们如果每天念这几位神的名字,就能驱逐鬼魂。

还有的说法认为,酆都大帝管理着36个地狱。直到今天,酆都这个地方还被中国人称为“鬼城”。

记载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多土府、土主召人灵魂、考人魂魄之说,如卷一百十二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卷一百十四又云:“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出乎?精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晋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冥界区域地方官),治桃丘山。张衡、杨云(冥界区域地方官)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这些是道教关于地狱及其主宰神较早的说法,为其后丰都大帝的滥觞[1]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宫“是北丰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又云:“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真诰》卷十三也说:“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是总生杀大权的鬼官。上述说明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的十会斋功德十王名号《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说度酆都经》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宋范成大《吴船录》说:“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俞樾按:“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传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同卷“罗酆山”条又云:“按罗丰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酆都城的阎罗殿被误传为酆都大帝的宫殿,地藏菩萨讹传为酆都大帝。

罗酆山与重庆市酆都县。[2]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三、迴向功德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法界有情眾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沙門釋子比丘尼普度昌悲完稿於2016.09.26

 

 

20161004
首頁 開示摘錄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 年節意義與布置佛門功課(三十五)─農曆九九重陽多神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