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9美國電話廈門開示(二)
文章建立於 2015/7/16
阿闍黎護念: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調伏聖尊。(以上三歸念三遍)
我弟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念三遍)
丁、何為受教化
(緣起:來聽課的同參道友中,有的人常來聽法,但參與義工的工作並不主動。)
師開示:你們常常來聽課,可是你們有沒有人願意來做義工或來學習?還是只是享受師父的教導?這個是自己要反省自己的。同不同意我說的話?
(大眾:同意。)
你不能夠只想來聽法,可是這個精舍的事情好像跟你都不相關似的。佛教是叫人「捨」。「捨」什麼?捨自己貪瞋癡的習氣。學到了,叫不貪不瞋不癡,是三善根。所以來這裏不能是來行使貪瞋癡,不能以「欲得」的前提來這裏學習。
所謂「來受教化」是什麼?是改變自己。如果這個團體是你所認同的,那麼就要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夠當做是團體中的一份子,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只有每個禮拜來上課聽法,至於這個精舍的其他部分跟自己不相關。那我不鼓勵這樣的。我不需要每個週日越洋打電話講課,我也沒有期望你們要供養我什麼,都沒有。我既然把講法的內容都PO上網了,我完全無求。但是我在教導,教導“大家要放下自己這個小我,整個宇宙是一個大我。如果融入宇宙做不到、融入一個地球做不到、融入一個國家做不到、融入一個社會做不到、那麼融入一個“你常得利益的小團體”總該做到吧”?那如果說我做一個出家眾,這個精舍的主其事者,大家來這兒共修,都還只是「用貪念而來」,用「得」而來的話,那我“教化”沒成功。
戊、佛教無禁忌
(緣起:有弟子問師父,家裏今年有辦過喪事,可不可以參加精舍“慶祝忉利天主釋提桓因誕辰”之儀軌?)
答:沒問題。我告訴你一個觀念:佛教沒有任何禁忌。
有一個女眾寫EMAIL到網站來問:「女人有月經,每個月有生理期,佛教有沒有禁忌?」我就回答:「佛教所有一切儀軌完全沒有禁忌的」。我們這裏是道場,佛教的出家人有時候同一天要去喜事、喪事兩個不同場合,我們是毫無染著的。佛教的最高義理是不染不著、不生不滅!那麼本自不生,何來染著?既然不染不著,哪來什麼是不好的?!因為執著,因為分別心!如果我們親近佛法,沒有這個忌諱的。我這裏沒有這個忌諱,但如果你去別的道場,親近別人的時候,我們就尊重別人的領受,尊重別人的選擇,不要起分別心,去責怪別人。
我一向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事事皆順心,老是覺得佛菩薩一直不斷在關照著,一直都是佛菩薩在做主的。我就“學習一個無我,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好壞都沒有了,入空性,法爾皆然。但是“自己要善盡本份,盡力後才可隨緣”。
曾經在印度有一個人,家中的親人過世,怎麼樣都很傷心,哭了好幾年,哭得眼睛都快瞎掉了,家人就求釋迦牟尼佛。這個一直在哭的人對釋迦牟尼佛說:「家人過世,我實在很傷心。你那麼萬能,是不是能夠讓我家裏人不死?」釋迦牟尼佛對他說:「這樣吧,你去參訪,所有你能走得到的地方,只要有哪一家沒有死過人,你來告訴我,我就可以做得到。」結果這個人走了好幾個月,發現沒有一家不死人的,每一家都死過人。他就知道這是本來存在的事實。
佛陀告訴我們:“現象界”苦空無常,一直川流不息地迴圈著。“本體界”是什麼?本自不生,不生不滅,所有一切都跟自性一樣——“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和“空不空如來藏”,這三個都是我們的如來藏。什麼叫如來?如來就是那“清淨圓明體”,連這一類本性也是出自清淨圓明體。那怎麼會污染呢?因為起妄想分別執著才受染著。我們人的死亡是生老病死苦,我們很同情,卻是不能不面對的一個過程,可是它的“性”是沒有什麼染汙的。所以佛法中什麼叫超度?超者“超越”,向上提升;“度”是“從生死此岸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叫度。所以我們的這一念心,對於亡靈、對於死亡這件事情,我們不但接受、放下、而且充滿慈悲地容納它。它只是轉換,從一個人變成另外一道的眾生。平等的!因為我們有這樣的理念,所以沒有禁忌。那如果執著、掛礙越多的人就表示他在六道輪迴裏面層次越低,越不能出脫,表示學佛是沒有成功的。不是在學佛,是在做凡夫。那你想一想我每次放蒙山的時候,以前我身體好的時候是每天放蒙山,每天召請那麼多的鬼神,不都是所謂死掉的人嗎?哪裡沒有沾喪事?我自己天天在沾呢!
己、《天臺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
今天我們先介紹《天臺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在〈佛學十四講表〉講義第七輯。這張表一般人認為很不容易懂,我前幾年到法鼓山講課的時候,副院長告訴我現在很不容易找到會教天臺教理的老師。我到新加坡的時候,很多道場也跟我講,不懂什麼叫天臺教。天臺宗的四教儀、四教義研究的人不多。
1、天臺宗的核心經本是《妙法蓮華經》
你們如果現在想要瞭解天臺義理,回去讀《妙法蓮華經》。慢慢地讀過一次,你會發現你以前讀不懂的,或是讓它滑過去的,現在會心領神會。《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有幾品是特別重要的:卷一《方便品第二》、卷二《信解品第四》、卷三《藥草喻品第五》、卷四《法師品第十》、卷五《安樂行品第十四》、卷六《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卷七《觀世音菩薩普品門第二十五》、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如果再簡化,最重要的三品,第一個是《方便品第二》,當時六祖惠能,他聽完《方便品》,人家開始念《譬喻品第三》,他說夠了,不必再念了。第二個,《安樂行品》,論修行還是在《安樂行品》最重要。第三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顯化法身大士們慈悲度眾生的內涵與方便,以觀世音菩薩為代表。整個天臺宗圍繞的主要精品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那麼《大乘妙法蓮華經》是講什麼呢?講“這個極大乘的妙法,依據眾生的需要,鋪排成為有所謂的:聲聞教、辟支佛教、菩薩教”。也就是說從一乘佛法,開成三乘佛法,三乘佛法眾生還不能領納,只好現在開五乘,加上“人”跟“天”。“人”跟“天”哪裡是“乘”(指通往“涅槃”之交通工具)啊,那根本就還沒有出離六道輪迴,但卻是個方便,在三善道的前行方便,那些都不是目的,可是也都屬於佛法的一部分。你看〈授記品第六〉有五百個阿羅漢授記成佛,摩訶迦葉就第一個被授記成佛了。然後授記這些“無學人”,“無學人”就是四果阿羅漢,給這些人都授記,連大家都認為的大壞蛋「提婆達多」都被授記成佛。「提婆達多」是菩薩,逆行的菩薩。所以佛在《妙法蓮華經》統攝所有一切的眾生。
我常常說《妙法蓮華經》是總說歸納,《華嚴經》是細說分析。這兩部經都是“經中之王”,講一乘佛法,佛法只有帶領眾生成佛這個“極大乘”。至於成就阿羅漢、成就辟支佛,乃至於講通教的佛地、藏教的佛地,都是方便說。只有最後破除了四十二分無明,成為妙覺的佛才是究竟,所有一切的眾生都可以達到那裏。從幼稚班到最終成佛,不同的層次,佛陀一一教導,沒有捨離任何一個眾生,這是佛教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2、《斷證表》的淵源
六道輪迴中的眾生習氣很重、煩惱很重,你得教一句他才懂一句,懂了一句訓練好多年,還不知道能不能磨鍊成功,這是藏教中的鈍根者。就是三界以內很鈍根的眾生,要依據經律論裏面所詮釋的戒定慧,一個字一個字、一件事一件事慢慢地帶領,使他們漸漸地能學佛法,能去體會到是自己在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願意修正自己,而不是只對外求。有非常多的人來到佛教,燒香拜拜,誦經念佛還仍舊只是世間法,都是祈求保佑、加持。很少人知道來學佛法是來磨鍊掉自己的缺點、習氣、煩惱,是來開發自己本自具有的那個天性叫做“自性”。他不是向內看的,他不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有很多人來佛教,那簡直是眾神論,那比道教還慘。他覺得佛菩薩不是更有威德嗎?向祂求什麼祂都應該會啊,祂應該都給我啊。他不懂得佛教的教理在講什麼。
佛教的教理在告訴我們“因果論”:種因得果,所有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你今天之所以成為今天這樣的果報,是來自無始劫以來你自己堆積起來的因緣。如果你想改變或想更提升、改善你現在所面對的環境,你的品質以及你未來你能得到的待遇,只有靠自己用功。佛教我們什麼樣叫做好因果,應該怎麼樣用功,什麼叫做真理。但是這一部分的內容非常地浩瀚,浩瀚到很深奧,我們有時候不懂,不能夠接受。佛陀非常慈悲地依據每個眾生,他們不同的層次,說了不同的用功內容和方法。佛陀當時根本不留文字,佛陀是每一個獨立的各個不同的場合,應那個場合的眾生說出那個場合的眾生適合聽的內容,過去就過去了,根本就是不留痕跡的。
只是佛陀滅度以後,我們的歷代祖師,從佛陀的弟子們開始,非常了不起地集結了這些經藏。弟子們回憶佛陀所說過的一切的法,他們記憶驚人。他們都是四果阿羅漢。那時候阿難本是初果阿羅漢,阿難在集結經典的前一天晚上,才頓超成為四果阿羅漢。他的記憶力太了不起了!但是,不是憑他一個人,是他念出來以後,得到五佰個阿羅漢全部認同:我們在場的時候,佛陀是這樣說的。每一個人認同!然後才有阿育王柱,就是印度阿育王王朝立了很多的柱子。那上面就寫了那些經題,他們是沒有寫整個全篇大論的文字的。我親自到印度去看很多阿育王柱,那柱子上面只有經題的。可是這些證果的阿羅漢,了不起得很,他們可以背誦整篇佛說過的法內容。他們背誦了,一代傳一代地這樣背誦傳下來。等到有文字相的時候就有人把它寫下來。那麼我們相信這個中間,有很多文字、標點符號或潤色,很可能都是後來有一些修正的。這是有可能性的。可是它的大意、內容,它的主要的精華意義,一定沒有離開佛陀的教示。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這些名詞,這樣順序井然地次第編列,是智者大師創造的,佛陀是沒有做的。智者大師在很多文字裏都提到了這些名相,我們後代的祖師依此編成表來。這張表是由天臺宗第四十五代傳人顯明法師鑒定的,顯明法師住在紐約,2007年12月19日圓寂。他在民國78年曾經到臺灣來,在懺公師父的齋戒學會講過課。我在十幾、二十年前把《顯明法師全集》共十冊整個讀過,裏面就介紹了很多天臺宗的東西。
我認為有興趣的人應該去請聖嚴法師所寫的《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是臺灣的法鼓山法鼓文化出版的。《教觀綱宗》是蕅益大師著作的,讀這個原著“文言文”要好,不然看不懂的。《教觀綱宗科釋》是靜修老法師以蕅益大師的《教觀綱宗》為基礎寫的,科釋就是分科、註解、解釋,靜權老法師也有演講過。我曾經在長庚講天臺的《教觀綱宗科釋》,我講得很詳細,所以講得很慢,才講三十三頁花了半年多時間。之後因為我母親去世的關係,到2008年就中斷了,後來因為我受傷癱了,就再也沒有恢復這講題。
3、四教化儀(四教儀)與四教化法(四教義)
天臺有四教化儀跟四教化法。「儀」是怎麼樣教導眾生的儀軌,分頓教、漸教、不定教、秘密教,四種形式。平時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這叫“天臺化法四教”。“教儀”是教化眾生不同的儀軌,【普度2015.06.22引註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六冊 No. 1931《天台四教儀》】:
四教儀者。則高麗沙門諦觀稟法華玄文而錄出者也。書凡二卷。上卷明一家判教之義。下卷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今所傳者上卷耳。
天台四教儀 高麗沙門諦觀錄
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言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說四阿含)三方等時(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三昧金光明勝鬘等經)四般若時(說摩訶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等諸般若經)五法華涅槃時。是為五時。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如是等儀散在廣文。今依大本略錄綱要。初辨五時五味及化儀四教。然後出藏通別圓。第一頓教者。即華嚴經也。從部時味等。得名為頓。所謂如來初成正覺。在寂滅道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為圓機說圓教。處處說行布次第。則為權機說別教。故約部為頓。約教名兼。此經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時)涅槃云。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一乳味)法華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此領何義。答諸聲聞在座如聾若啞等是也。第二漸教者(此下三時三味。總名為漸)次為三乘根性於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游鹿苑。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示從兜率降下託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後。木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初在鹿苑先為五人。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若約時則日照幽谷(第二時)若約味則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二酪味)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聲聞緣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此領何義。答次頓之後說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即破見思煩惱等義也。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彈偏折小。歎大褒圓。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故言對教。若約時則食時(第三時)。若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信解品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此領何義。答三藏之後次說方等。已得道果心相體信。聞罵不瞋。內懷慚愧心漸淳淑。次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此般若中不說藏教。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約時則禺中時(第四時)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
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四熟酥味)信解品云。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此領何義。答明方等之後次說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空生身子受敕轉教。即是領知等也。已上三味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第三祕密教者。如前四時中。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祕密教。第四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則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然祕密、不定二教。教下義理只是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齊此。次說法華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又言廢權立實。又言會三歸一。言權實者。名通今昔。義意不同。謂法華已前權實不同。大小相隔。如華嚴時。一權一實(圓實別權)各不相即。大不納小故。小雖在座如聾若啞。是故所說法門雖廣大圓滿。攝機不盡。不暢如來出世本懷。所以者何。初頓部有一麤(別教)一妙(圓教)一妙則與法華無二無別。若是一麤。須待法華開會廢了。方始稱妙。
次鹿苑但麤無妙(藏教)次方等三麤(藏通別)一妙(圓教)次般若二麤(通別)一妙(圓教)來至法華會上。總開會廢前四味麤。令成一乘妙。諸味圓教更不須開。本自圓融不待開也。但是部內兼但對帶。故不及法華淳一無雜。獨得妙名。良有以也。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教一)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行一)但為菩薩。不為小乘(人一)世間相常住(理一)。時人未得法華妙旨。但見部內有三車窮子化城等譬。乃謂不及餘經。蓋不知重舉前四時權“獨顯大車”。但付家業“唯至寶所”。故致誹謗之咎也。“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第五時)”。“約味”則“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訶般若出法華(五醍醐味)信解品云。聚會親族即自宣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與家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此領何義。答即般若之後次說法華。先已領知庫藏諸物。臨命終時。直付家業而已。譬前轉教皆知法門。說法華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而已。次說大涅槃者。有二義。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然若論時味。與法華同。論其部內。純雜小異。故文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問此經具四教。與前方等部具說四教。為同為異。答名同義異。方等中四。圓則初後俱知常。別則初不知後方知。藏通則初後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後俱知。問將五味對五時教。其意如何。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所謂牛譬於佛。五味譬教。乳從牛出。酪從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亂。故譬五時相生次第。二者取其濃淡。此則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謂二乘根性。在華嚴座不信不解。不變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聞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轉凡成聖。故譬轉乳成酪。次至方等聞彈斥聲聞。慕大恥小得通教益。如轉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轉教。心漸通泰得別教益。如轉生酥成熟酥。次至法華聞三周說法。得記作佛。如轉熟酥成醍醐。此約最鈍根具經五味。其次者。或經一二三四。其上達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實相。何必須待法華開會。上來已錄五味五時化儀四教。大綱如此。自下明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以下略)。
在天臺宗裏面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化儀四教。就是有的人你教導他,要循序漸進地教;有的人是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的人是你要個別教他;有的人他只能在大眾中聽法;有的人是你在大眾中秘密地教其中某一個人。
就像我剛才問你們,有關春節要拜梁皇寶懺的事情,我先問:住在精舍的人春節期間是否留在精舍;再來問大家是否想在精舍拜梁皇寶懺;第三:其他的執事是否願意過來幫忙。這期間,我都沒有講H對不對?
(大眾:是)
到最後你們都很歡喜這個提議的時候,我就告訴你們是H提議的。我前面半段是不是“隱藏起來沒講原因”?“隱藏起來在實行H給我的一些請求”。而且她不是為她個人請求。她是考慮到住在精舍裏面的人是否會覺得冷清;過節期間精舍裏面如何供養三寶;她覺得這個法統應該延續,不要因為師父不在廈門就中斷了。我覺得她的想法很好,可是我不知道大家反應怎麼樣,所以我在實行的時候都沒有提到H。可是H,我有沒有講得很圓滿,把你所提的問題,全部每一件事情都答出來了?
(H:有。感恩師父)。
這種方式就是秘密教。
藏通別圓化法四教(四教義)是那裏面的義理。我們現在看的《天臺斷證位次比較表》是屬於化法四教(四教義)。教義它不是教導的方式,而是教導的內容。教義就是依照眾生的根器(你們所謂的聰明智慧就叫根器),教不同程度的內容。
4、藏教
今天跟你們共修,我們先介紹什麼叫做“藏教”?
所謂藏教的意思就是:三界以內鈍根的眾生,要依照三藏十二部經的分佈、解釋,依著文字般若——經藏、律藏、論藏來增長自己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明白那裏面所含義理。對照著自己身、口、意的發動,用最實在但是最慢的方法,就是一對一的,一是一,二是二的,那樣學習的人,叫做藏教根器的人。那麼藏教根器的人,通常很執著的。例如他學哪一條戒律,他就說文字義怎麼說就是要怎麼做,他的師父怎麼說就是怎麼樣。有很多的禁忌,有很多他要遵守的東西。他這樣做法對不對?在他那個次第是對的,對別人就不見得是對的。可他就堅持跟他在一起就一定非得那樣不可,很嚴謹。在那個次第也要讚歎他,我跟你講每一個次第我都讚歎,每一個次第都不一樣,沒有不可以讚歎之人。所以人家就覺得我很荒謬,怎麼可能“同時認同幾種完全不同方向的內容而都承認全對”!因為他們“每個都覺得只有他自己對”。
藏教這邊寫「七賢七聖」,左側寫了一個「七方便位(凡位)」。什麼叫凡位?凡夫啊,在這裏是凡夫,分成外凡與內凡。
外凡是三資糧位——信、願、行。信了佛教,發願要學佛,願意去實行,一直在鍛煉那個信、願、行,不斷地堅固下來。他修的是內容是要修什麼?看下面「斷伏」那行,要先“伏住煩惱”然後才能“斷煩惱”,「斷伏」這行是說明修什麼法門。那“三資糧位”要用什麼方法來堅固他的“信願行”?要怎麼完成呢?他所修學的是內容就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跟“總相念”。
那“五停心觀”,你們翻開這本講義(指:第十一講表 道諦 第七輯的參考資料)的第六頁「註二 “五停心觀”:第一、多貪眾生不淨觀。第二、多瞋眾生慈悲觀。第三、多散眾生數息觀。第四、愚癡眾生因緣觀。第五、多障眾生念佛觀。」什麼叫“五停心觀”呢?就是五種幫助你停下胡思亂想、妄念雜想的觀想法門,叫“五停心觀”。
第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如果你是貪念很多的眾生,叫你去修“不淨觀”。“不淨觀”有很多種的修法。以前懺公師父很慈悲,他去製作了很多白骨圖,就像骷髏頭那種的全身骨骼,他在那個骷髏骨架下面,寫「“不淨觀”觀想內容」:一個人死掉了以後,怎麼膨脹起來、然後怎麼腐爛掉,怎麼樣長蛆,膨脹掉以後就會皮膚炸開來,膿血就會流出來。每次有人喜歡吃葷食、吃肉的,師父就講說這個是吃豬的屍體,他不叫豬肉,他就說是豬的屍體,講了很多人吃不下去。我們有一個男同學,很愛吃白飯。他覺得飯好香啊,他吃得很胖,那個時候就已經80公斤了。可是他不吃飯他就會想吃啊,他就問懺公師父該怎麼辦?懺公師父就在齋堂上說:你看這白飯像不像一條一條的小蛆蛆啊?(笑)那還吃得下去嗎?這就是“多貪眾生不淨觀”。還有以前的人會吃髮菜,現在的人不吃的,髮菜裏面含有重金屬。吃髮菜時懺公師父就會講:哎呀,這好像是從井裏撈起來的死人頭髮呀。他就很會來這一招,以前我們吃飯的時候,懺公師父在齋堂,看到什麼菜,如果是你很愛吃的、貪吃的,他就一直跟你這樣講,食欲都被他打消了。他用這種方法對治你呀。
我以前就常幹這類事。居士在我們圓妙精舍,做菜做得很美妙、很香甜可口。近午11點15分打板了,住精舍的人就從二樓下來,像餓狼撲食一樣,這是我形容的哦。那我認為我們是修道人,修道人看到飲食是不應該這樣的。
當年釋迦牟尼佛他放棄了皇宮的生活,他以乞食托缽為生活方式,幹什麼呢?他要示現“鍛煉出家眾”好幾件事情:第一不揀擇食物,降伏自己的分別心;第二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來降伏自己的傲慢心;第三去跟人家要飲食的時候,得少為足啊,人家不可能把你的缽放滿的,給你一點點,你只能托缽七家,也不可以選擇,你不能說哪家有錢,到哪家去。在這中間,讓你自己知道自己福報有多少,你接受了當下,知道自己修行不夠,會起慚愧心,一家一家去乞食,你就知道飲食來之不易,要珍惜啊。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去托缽,他主要是示現“降伏自己的貪瞋癡”,慢心是屬於瞋;福報足不足是愚癡(要瞭解這因果關係屬癡門);前面叫你沒有選擇的心嘛,它就降伏自己的貪心,其實這個“托缽乞食”就是為了“降伏貪瞋癡”。
這些跟我同住的人進了齋堂,他們就想「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樣快快念完,好趁熱吃。這就是中國人的習性,要趁熱,食物熱熱的香味才好,又好消化,對胃腸好,滿足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無非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這些是六道輪迴中事。阿羅漢道、聲聞道,都談不上,我怎麼能讓這些在我們精舍發生呢?我一定要從「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開始,外面的道場唱快版的,懺公師父用的是慢版。你知道懺公師父在幹什麼?我延續他的道風,讓你食物都涼掉,讓你食欲都降低,讓你起慚愧心,起感恩心,讓食物對你沒有那個誘惑心了,你才准吃。修道,吃飯是道業,這是真正的修道人。可是現在真正修道的人太少了。唱完後,我就開始講法。我告誡她們:「你們對食物這麼貪欲,那就害了你們了。居士們來供養你們,反而害了你們,你們要墮入餓鬼道去了。要放下那個對食物好樂的貪欲,端正己心、起慚愧心、感恩心。一有色身就是障礙,吃飯是為了填飽這個色身,以便修行。我現在接受施主這樣慈悲的佈施,還為了怕我不好好地吃,極盡努力地煮了美食給我。我在吃的時候我要怎麼觀空,要怎麼樣用感恩的心、謙卑的心、慚愧的心,吃的時候要怎麼樣在咀嚼的過程中,不是去體會食物的美味,是體會施主賺錢的辛苦,施主用心地煮食物。我不要因為接受到這個美食,我的舌根起分別心,我要觀察我碰到好吃的食物時,有沒有升起愛染的心?」我一講法,誰都不准動筷子,她們就看著那些飯菜,肚子咕咕響,我就是不讓吃,我寧願不遵守時間。時間遵守是藏教次第,是儀軌,可是她們“內心起了對食物的貪念,貪染的是五欲六塵,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事情”,這個東西如果沒對治好,根本就不用談修道,心經一開始「照見五蘊皆空」就沒有了。我這一講,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講得她們每一個人食欲都沒有了,講完了我才讓她們開始吃。我就提醒她們:「不要被這些色聲香味觸法拉走了你的道業!」
假設有人貪食物的,那你就要觀想那些食物,不要讓它誘惑你。但我也曾經碰到過厭食症的人,我輔導過好幾個厭食症的,骨瘦如柴啊,只剩下二十八公斤,三十二公斤都有過。那我們就要教她另一種觀想。以前懺公師父常常講:那白米飯粒粒放光如般若,你吃一粒白米飯,也在吃下能開顯你智慧的能量─放光般若。
剛剛我們講食物,那假設你們結過婚有性愛的人,很愛那一味,那麼就要觀想什麼?觀對方是個屍體,對方是一個骷髏架,你還愛不愛?你還要不要?或者你在做那一檔子事你心裏面想,她已經變成一具屍體,已經開始腐爛,發臭,你還要不要?這是佛經上教的,釋迦牟尼佛就這樣教。懺公師父常講啊,他那個年代的電影明星李麗華啊、阮玲玉啊、蝴蝶啊,他說“爾今安在”啊?你現在追求的那些,真的有那麼好嗎?那個貪啊,有物欲的、有情欲的、有肉體的,那麼你要怎麼樣去對治它?這就是個“對治法門”。(待續)
法會當機眾22人
弟子 行平、持照、修華、行文、戒因、戒安、行朝、清慧、慧蓮、戒育 恭敬抄錄
弟子 持平 恭敬錄音
弟子 戒香 恭敬整理
弟子 正健 恭敬校對
圖片來源:www.dogztraining.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