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疑義─三賢菩薩

文章建立於 2014/09/25

大悲恩師尊鑑: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弟子隆成至誠頂禮 恩師。

頃接隆光來電通知信解行證()有部分修正,即上網恭讀。查閱結果,原文:「那麼從別教初住菩薩或圓教初信以上的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此句修正為:「那麼從別教八住以上至十回向位菩薩或圓教八信、九信、十信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

弟子首先思惟反省,當時閱讀為何沒有疑問?經回想當時弟子是有經查證的,認為「那麼從別教初住菩薩或圓教初信以上的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此句話是正確的。今日見恩師做此修正,不慎明瞭,惶恐至極。

弟子今世學佛,承佛慈力、承師恩德,才得遇恩師 懺公上人及您兩位老人家教誨,種種恩德,山高海深。弟子深知做親教弟子,要絕對的恭順。外有恭順,內有真誠。然弟子既領了“校對”這個執事,就必須勇於負責;為確保網站品質,有疑義就必須提出,要勇於承擔。

弟子經查證佛學辭典,似皆云「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為三賢位」。查證如下:

『三賢』:

(一)出處佛光電子大辭典

指修善根以制伏煩惱,使心調和之三種修行階位。可分小乘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和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小乘三賢位,又作外凡位。即修有漏善根(即順解脫分)之階位。(1)五停心觀位,以五停心觀,抑止貪、瞋、癡、我見、散亂心之五種階位。(2)別相念住位,一面觀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之自相,同時觀無常、苦、空、無我之共相。(3)總相念住位,即總觀四念住之無常、苦、空、無我之共相之位。以上三位與四善根位(內凡位)合稱七方便位,乃入見道之準備修行階位。又五停心觀位成就奢摩他(止),其他二位成就毘缽舍那(觀)。

(二)大乘三賢位,又作三十心。指十地以前之菩薩,其階位有三階十心之別(1)十住,會理之心,安住不動,稱為住。十住即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2)十行,行此行,則能進趣於果,稱為行。十行即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3)十回向,回因向果,稱為回向。十回向即救諸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除菩薩瓔珞本業經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為三賢外,另有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之十信習種性、十止性種性、十堅心道種性,梵網經卷上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等。又相對於十信之稱為外凡,此大乘三賢稱為內凡。〔四教義卷五、菩薩瓔珞本業經疏卷下、華嚴經探玄記卷五、華嚴五教章卷三〕(參閱「五十二位」1044、「五停心觀」1144、「四念住」1708、「菩薩階位」5221p679

【普度2014.09.24增註:

以上所引各階位乃以《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為論證之根據。論大乘階位時,若不特別指明;一般皆以別教之次第為“標的”而做說明。】

(二)出處陳義孝編,竺摩法師鑑定,《佛學常見辭彙》

解釋:1.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只稱為三賢,或地前菩薩。2.合小乘之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三者,名為三賢。

(三)出處:明,一如《三藏法數》字庫

解釋:

三賢===﹝出仁王護國經疏﹞

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皆稱賢者,此就別教而論,蓋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盡,尚有無明惑在,未入聖位,故名賢也。

【普度2014.09.24增註:

三賢菩薩包括:(1)任運斷見惑,顯見自性真理證位不退之圓教初信位菩薩,(2)別教修體空觀斷三界見惑盡之初住位菩薩。(3)稱性任運調斷思惑之圓教二信至七信菩薩,三界苦集盡。(4)別教二住至七住菩薩體空觀成就,次第斷三界思惑。七住位完成時,惑盡出分段生死,亦即出離六道輪迴。以上(1)-(4)皆在三界內完成彼階段之道業。這些菩薩稱為界內菩薩。

(5)圓教八信、九信、十信位菩薩,已出三界。假觀現前,任運斷界內外塵沙惑,見俗理,開法眼,成道種智。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6)別教八住、九住、十住菩薩,十行位菩薩、十回向位菩薩。次第斷:界內塵沙惑、界外塵沙惑,次第修成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伏無明、習中觀,証行不退。(5)-(6)二類菩薩已出三界稱為界外菩薩。

以上不管界內菩薩或界外菩薩,在此皆可稱為三賢菩薩。

『信解行證』於當初說法時,乃1991.01.12距今二十三年又八個月。聽眾中少數學過教理,多數無因緣接觸,故於演講時間單場延續五六小時之情形下,實無法細說;又演講時不斷提醒:“以一佛乘來說法”,“一佛乘”就是圓頓教之義理。『佛以一音演說佛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戒香自去年七月擔任中國大陸地區聽錄法音總校對者以來,好樂學天台四教,尤其對斷證表特有興趣。故應其請法,於201312月幾次以電話聚會方式講解天台教義。其出離心強烈,故偏愛出世法及出世果位。學尼憐惜才情,故以“界外三賢”滿其好樂之菩提心。

隆成乃老參學長,教理精湛、心思細密,分析層次分明,所建議之『信解行證』修改文字內容甚合學尼心意,就採取照改。『祇這是。﹝一笑﹞!』】

〔一、十住〕,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之為住。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二、十行〕,行即進趣之義。謂行此行,則能進向於果,名之為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違逆行、四無屈撓行、五無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三、十回向〕,回因向果,名為回向。一救諸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入法界無量回向。

頁數出仁王護國經疏

(四)出處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解釋(名數)謂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也仁王護國經疏曰:「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皆稱賢者,此就別教而論,蓋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盡,尚有無明惑在,未入聖位,故名賢。」

又弟子復再審閱2013.12.01臺北電話廈門開示,其中乙、慧不同於智,二、方便、願、力、智,第一段第五行,原文:「凡夫低於信位者實行事六度者多,初信至七信或八信者進入理六度,八信至十信位及別教三賢菩薩們學習並實行不思議六度,稱性而起的圓教初住以上或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們就與自性相應,任運而行十度波羅蜜了。」弟子忖度,戒香學長是否因內文“八信至十信位及別教三賢菩薩們”這句話中的『三賢菩薩』一語,與1991.01.12講解於台北中華電信學佛會信解行證()2.信有六道輪迴、因果律,第三段,原文:「那麼從別教初住菩薩或圓教初信以上的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中的『三賢菩薩』一語“名相”相同,兩相對照而起了疑問。

【普度2014.09.24增註:

是的,戒香同學不知有界內三賢菩薩和界外三賢菩薩之分與同名。

以上隆成引據之2013.12.01電話開示,原文可修改如下文,會比較清晰無爭議。

「天台四教義中,藏教行“事六度波羅密多”,通教行“理六度波羅密多”,別教菩薩行“不思議六度波羅密多”,圆教行“稱性六度波羅密多”。此為一般通論所認可。

學尼受 懺公恩師教導:「凡俗之人“未見空性者”行事六度,“修析空觀以入空理者”行理六度,別教初住菩薩至七住菩薩“修體空觀”乃高階之理六度,別教八住菩薩至十回向菩薩乃“界外菩薩,實行不思議六度”。別教初地菩薩以上為法身大士,以“中道觀”行“稱性十度波羅密多”。圓教之人根器銳利,一圓一切圓。自始即稱性學習,但不圓融。待至六根清淨位,初信至七信名“兼行稱性六度”。八信九信十信為“正行稱性六度波羅密多”。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為已見性之法身大士,可以百界化佛身入三界度眾生,實行“稱性十度波羅密多”。下文接“第六度叫般若,般若就是慧,般若空慧。”

普度勸勉同參道友們,藏通別圓四教各接引不同根器之佛弟子,皆有適合之學習內容。待因緣福德具足時,自發清淨菩提心,會被轉接教導更深、更高層次之內容。佛弟子們急不得!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層層轉進。所謂“水到渠自成”。不假外求,自得心開。全是自個兒內心的境界!】

弟子當初對恩師兩次開示都未有疑慮,是因為弟子對恩師開示內容:信解行證()原文:「那麼從別教初住菩薩或圓教初信以上的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的理解是:恩師所言的「別教初住菩薩或圓教初信以上的菩薩」,其義應是指『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或圓教初信至十信的菩薩』。2013.12.01臺北電話廈門開示八信至十信位及別教三賢菩薩們學習並實行不思議六度其義應是指『圓教八信至十信位菩薩及別教八住菩薩以上至十回向位菩薩的三賢菩薩們學習並實行不思議六度』。是故弟子當下並無疑慮。

因此弟子惶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大乘三賢位就別教而論,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圓教初信至十信】,已為各佛學辭典所同通述。

二、因此建議:

1、信解行證()原文:「那麼從別教初住菩薩或圓教初信以上的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此句若修正為:『那麼從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或圓教初信至十信的菩薩,可以稱為三賢菩薩』。

2、2013.12.01臺北電話廈門開示八信至十信位及別教三賢菩薩們學習並實行不思議六度」,此句若修正為:『圓教八信至十信位菩薩及別教八住菩薩以上至十回向位菩薩的三賢菩薩學習並實行不思議六度』。

若如此,兩處的“三賢菩薩”,就容易分辨而不混淆。

以上見解為弟子的認知,弟子惶恐至極,不知是否正確?斗膽提出,跪請 恩師詳加鑑明。

虔祝 恩師

法體康寧 住世久遠 轉大法輪 廣度眾生

肅此奉稟 恭請道安!

        常慚愧弟子隆成頂禮敬上

         2014923日下午0935匆匆

 

首頁 來信互動 來信刊登 主旨:疑義─三賢菩薩